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2016-12-09 06:38姚建新
河北中医 2016年9期
关键词:牵正面瘫面神经

姚建新

(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脑病科,江苏 常熟 215500)



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姚建新

(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脑病科,江苏 常熟 215500)

目的 观察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 2个疗程后比较治疗前后House-Braekmann ( H-B)面神经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87%,治愈率71.87%;对照组总有效率87.50%,治愈率46.87%;2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

面神经麻痹;中医疗法;牵正散;半夏白术天麻汤;针刺疗法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病变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扩大、口角歪斜等。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多以激素类和营养神经类药物治疗,但仍会留下部分后遗症,如眼睑闭合不良,面部肌肉瘫痪、痉挛或联带运动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且副作用较多。近年来大量报道显示,中医药及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很好的疗效及优势,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认可[1-2]。2014-05—2015-03,笔者采用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2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32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神经病学》中相关内容确诊[3]。中医诊断参照《针灸学》[4]中相关内容,辨证为风痰阻络证: ①常急性发作,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②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裂变大,口角向健侧牵拉,病侧不能做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③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质淡或胖大,苔白或腻,脉弦滑。

1.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均初次、单侧发病;病程在1~15 d内;自愿接受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依从性好,能坚持完成疗程。

1.1.3 排除标准 排除因卒中、脑炎、脑外伤、脑肿瘤或格林-巴利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耳科疾病等所致的面瘫者;合并有严重心律失常、呼吸功能障碍等疾病,或无法耐受针刺者;入组前已经接受其他相关治疗者;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察、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

1.2 一般资料 全部 64 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 组。治疗组 32 例,男 17 例,女 15 例;年龄22~ 70 岁,平均( 34.6±2.1)岁;病程1~12 d,平均( 6.2 ±1.3) d。对照组 32 例,男 16 例,女 16 例;年龄20~68岁,平均( 35.3±1.8)岁;病程 1~11 d,平均( 5.8 ±1.5) 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西医常规治疗。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江苏吴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32021400)1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 1 次,连续 7~10 d后停用。甲钴胺注射液[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70063]1 000 μg,静脉注射,每日1次;维生素B1片(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73359)10 mg,每日 3 次口服。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①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口服。药物组成:全蝎 3 g,僵蚕 10 g,白附子 6 g,地龙10 g,半夏6 g,白术10 g,天麻10 g,茯苓10 g,川芎10 g,当归10 g,丹参10 g。每日 1 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②针刺治疗:以局部近端取穴为主,配以循经远端取穴。局部近端取穴地仓、承浆、丝竹空、翳风、太阳、阳白、颧髎、攒竹、颊车、下关;循经远端取穴: 合谷、足三里、太冲(以上双侧穴位均取患侧)。操作:直刺,平补平泻,留针30 min。

1.3.3 疗程 2组均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 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变化情况。依照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House-Brackmann( H-B) 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见表1)评价[5]。

表1 H-B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

1.5 疗效标准 治愈:面瘫症状消失,颜面部表情功能恢复正常,活动自如,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无口眼歪斜等后遗症;显效:面瘫症状基本消失,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活动欠灵活;好转:症状及体征有改善,但口角有轻微歪斜,额纹和鼻唇沟比正常稍浅;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6]。

2 结 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例

表3数据经Ridit分析显示,2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亦称为面神经炎。多由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及其周围组织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出现面肌瘫痪。该病起病急,可于数小时或11~5 d内达到高峰,虽然病情并不至于危及患者生命,但面部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早期抗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神经水肿、防止神经变性、及时修复神经损伤是治疗的关键。地塞米松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的作用,能解除神经炎症、水肿。甲钴胺、维生素B1具有改善受损面神经周围血液循环、营养神经、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通过以上治疗,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但治愈较为困难,多数患者常遗留后遗症。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口僻、口眼斜、口哨、吊线风等范畴。多由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袭,致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而发[7]。《诸病源候论·偏风口证》曰:“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说明本病是由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而得。从以往临床文献来看[8],急性期主要从外感风邪考虑,进而分为风寒证和风热证;慢性恢复期或后遗症期主要从痰瘀和气血不足来考虑。牵正散系宋·杨谈《杨氏家藏方》中治疗面瘫的经典名方,为疏散外风剂,近年来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9],此外补阳还五汤、银翘散、天麻钩藤饮也为临床常用方药[10],而很少有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面瘫。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功效为化痰熄风,健脾祛湿,是治疗风痰的代表方剂[11]。现代药理显示该方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抗炎、抗病毒等作用,多用于治疗高血压、眩晕等[12]。笔者认为,素体脾虚,痰湿内生;卫表不固,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风邪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夹痰邪上扰,闭阻经络,脉络失养,而致肌肉拘挛或纵缓不收。因此,本研究立法祛风化痰通络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方以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用全蝎、僵蚕、地龙、天麻祛风止痉,活血通络;白附子辛温,疏风化痰,散寒通络;川芎、当归、丹参活血通络,达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果[13];半夏、白术、茯苓理气和中,燥湿化痰。诸药合用,以达祛风化痰、健脾理气、通经活络之功,标本兼治,风得散,痰可消,邪去正安。

本研究结果显示,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促进面部肌肉、神经功能的恢复,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孙静远,张永臣.近5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5):81-83.

[2] 杜伟,李澎.针药为主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3):481-482.

[3] 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5-336.

[4] 石学敏.针灸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9-221.

[5] House JW,Brackmann DE.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5,93:146-147.

[6] 王维治.神经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1-82.

[7] 黄培新,刘茂才.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5.

[8] 刘志丹,梁薇,杨艳.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文献中医证、治特点数据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4,31(2):33-36.

[9] 张军阳.牵正散加味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80例[J].吉林中医药,2013,33(2):167-168.

[10] 梁军.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治疗新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2):149-150.

[11] 李文茹,赵秀静,杨志华,等.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5,37(6):881-883.

[12] 陈新宇,尹玲珑,刘紫轩,等.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Meta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2):196-199.

[13] 李雪源.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45例[J].河南中医,2013,33(11):1990-1991.

[14] 洪秋阳,王世广.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6例[J].河北中医,2014,36(4):567-568.

[15] 杜雅俊.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0):1124-1125.

[16] 孙其斌,李彦龙,唐致霞,等.“面瘫三针”治疗周围性面瘫117例[J].中国针灸,2014,34(12):1241.

[17] 杨臻玉,高俊红.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2):177-178.

(本文编辑:曹志娟)

10.3969/j.issn.1002-2619.2016.09.022

姚建新( 1969—),男,副主任中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病。

R745.120.5;R289.3

A

1002-2619(2016)09-1365-04

2016-05-17)

猜你喜欢
牵正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牵正散合大补阴丸对蛋白酶抑制因子I诱导的帕金森病体外细胞模型大鼠肾上腺嗜铬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牵正散水煎剂对PSI诱导的体外帕金森病模型的影响
牵正针法治疗面瘫验案举隅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