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陶艺活动启迪幼儿创造性思维省教育十二五科学规划课题XJK012QJJ001《幼儿园陶艺课程研究》结题论文

2016-12-12 08:43李小默熊慧超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6年10期
关键词:启迪陶艺创造力

李小默 熊慧超

通过陶艺活动启迪幼儿创造性思维省教育十二五科学规划课题XJK012QJJ001《幼儿园陶艺课程研究》结题论文

李小默 熊慧超

陶艺活动综合了科学、哲学、绘画、书法、雕塑、人文等多领域、多学科。多变的过程是孩子释放自我、阐述童真的一种手段,也是他们幼小心灵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增强自信心的有效措施。陶艺活动不仅提高孩子们的艺术审美修养,同时促进眼、手、脑、心协调统一发展,增强触觉感知、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立体空间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是通过陶艺活动启迪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潜能,孩子们在陶艺活动中寻找自己,发展自己,塑造一个属于孩子的童真世界。幼儿陶艺教师应该以启迪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为理念,应努力为幼儿提供爱和自由的环境和创作氛围,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并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陶艺活动内容,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立体的思维方式,采用多样的游戏方法,智慧的将陶艺技能技法贯穿在陶艺活动中,引导家长开展多元化的评价。

陶艺活动;幼儿发展;创造性思维

引 言

人类文明始于对宇宙元素的理解,而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创造,以土为本,以水调和,借助空气用火烧制,这就是陶瓷。陶瓷艺术是涵盖“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艺术形式,是通过手的触觉直接感知、创造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幼儿进行艺术思维启发与表达的活动形式。陶艺活动不仅对幼儿心、手、脑的协调性有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据笔者调查,目前幼儿陶艺活动中存在一些并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形式。在当前幼儿陶艺活动中,究竟是什么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如何在幼儿陶艺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何针对幼儿自身特点提高陶艺活动的质量?这些都是值得幼儿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一、陶艺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价值

玩泥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是回归自然和原始的游戏方式,这显示了陶艺的乐趣与人类心灵情操培养的自然关系,这比绘画中的涂鸦来的早得多。陶艺活动是触觉直接感知与表达的方式,在农村,孩子们刚能走路便就地取材,玩泥拌水,城市里的孩子却很少有条件接触到泥土,他们更是对滑溜溜、凉飕飕的泥巴情有独钟。在陶艺活动中,孩子们可以尽情地运用切、割、捏、盘、压、撕、拍、戳、刻、划、印等各种方法和各种工具表达自己的情感,手中的泥会变得千姿百态。

陶艺活动综合了科学、哲学、绘画、书法、雕塑、人文等多领域、多学科。多变的过程是孩子释放自我、阐述童真的一种手段,也是他们幼小心灵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增强自信心的有效措施。陶艺活动不仅提高孩子们的艺术审美修养,同时促进眼、手、脑、心协调统一发展,增强触觉感知、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立体空间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是通过陶艺活动启迪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潜能,孩子们在陶艺活动中寻找自己,发展自己,塑造一个属于孩子的童真世界。

二、当前幼儿陶艺活动中不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

(一)教师只重视陶艺技法,忽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据笔者调查,目前许多陶艺教师在组织陶艺活动过程中,侧重于对幼儿进行技能技法的传授,采用教师示范、幼儿临摹的传统模式教学,从而忽略了孩子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幼儿在陶艺活动中的一味的模仿教师,作品大同小异,幼儿缺少自己感受和认知的表达。

(二)教师很难平衡幼儿创造力的引导与陶艺技法教授间的关系

在陶艺活动中,教师缺乏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思维的引导与启发,有的教师让幼儿临摹教师的示范作品,严重抑制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启蒙;有的教师只提供陶艺活动的材料,让幼儿自由发挥;有的教师以故事、情景、游戏等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发给孩子发材料,让他们自由发挥,教师不涉及技法的教授,虽然整个活动幼儿积极性很高,幼儿的作品也丰富多样,有的幼儿能把用语言表达自己作品的故事性,但长期以来,幼儿没有陶艺技法的支撑,心中的想法无法更好的表达,也会丧失艺术表达的积极性,不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幼儿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

图1

图2

图3

图4

三、通过陶艺活动启迪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被定式化的思维所抑制。幼儿时期是想象力思维的高峰期,幼儿教育者有意识的呵护、引导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思维尤为重要。如何通过陶艺活动来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做了以下的探索:

(一)为幼儿提供爱与自由的创作环境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蒙特梭利教育提倡应该让孩子在外界的刺激下,从内在成长。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环境,给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自由;热内维里耶教育理念认为:主要探索在当前科学认知技术(Science cognitive)的发展下,更准确的为孩子提供所需要的成长条件和环境。比如:在教室的墙上没有任何贴图,为的是让孩子可以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到当前所做的事情上。在教室摆放真实植物,因为植物是每天在生长,在变化的,让孩子随意接触,探索,孩子们可以得到不一样的认知。

在通过陶艺活动启迪幼儿创造性思维,首先,教师应为幼儿营造轻松自由的创作氛围,让幼儿主动探索、想象、表达。

(二)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大胆尝试,教师辅助

鼓励幼儿自主探索,找到不同的创作方法及表达方式,积极的对待幼儿尝试失败,引导幼儿从失败中总结、学习,给孩子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并利用失败顺势进行挫折教育。例如:(见图1)幼儿在拉坯活动时,教师可以先不教给幼儿拉坯的方法,可以尝试先让幼儿感知、体验后,再辅助幼儿一起总结拉坯的方法,培养幼儿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自主总结经验的能力。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引发幼儿自主思考并勇于提问。例如:在《我设计的椅子》的活动中,椅子立起来的过程中,如果粘接不好会遇到塌、裂的问题,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大胆尝试各种粘接的方法,尝试后,教师辅助幼儿找出失败的原因,和幼儿一起探索并解决问题。(见图2)

教师可以创设各种困难,引导孩子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例如:在《火车来了》的活动中,我们通过角色扮演“设计师”“工程师”“导游”“维修工”等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在设计铁轨、车站、沿路风景的时候,老师可以预先抛出问题让孩子探索,如“我们在等车时,突然下雨了怎么办?”“前面有山过不去,我们能有什么方法?”等,幼儿在解决老师的问题过程中也会遇到其他新的问题,他们也会像老师一样提出问题并一起探索和尝试。(图3)教师们尽量以幼儿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问题,以幼儿的经验和生活体验去理解和尊重他们,“蹲下来看孩子”营造一种真正自由、平等、愉悦的气氛,辅助幼儿大胆尝试各种可能性,帮助幼儿在探索、体验后总结经验和方法。

(三)选择适合幼儿进行陶艺活动的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那么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可能是来源于直接经验,教师在设计幼儿陶艺活动内容时应从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贴近幼儿生活。针对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相同的活动主题时可以确定不同的活动目标。比如《美味的甜甜圈》,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设计并制作甜甜圈的形状、颜色和装饰等;针对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教师可以为幼儿前期准备甜甜圈圆形的半成品形状,引导幼儿将甜甜圈变成不同形状,想象、添加各种不同的装饰,变成动物或者植物等。(见图4)

(四)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立体的思维方式

教师在开展陶艺活动时,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客观事物的真实图片或者生活中的实物,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立体的思维方法,例如《玉米国王》,教师可为幼儿准备真实的玉米,将玉米正、反、侧不同角度的摆放,供给幼儿观察不同角度玉米的特点,孩子在观察玉米的时候,不仅可以看玉米,还可以摸玉米,还能尝玉米,还可以听一听剥玉米的声音,多角度多感官的观察,能帮助孩子丰富生活经验,更好的认识玉米,这样他才能更好地创作“玉米”,最后教师帮助幼儿总结不同角度观察的玉米有不同的特点,启迪幼儿对不同角度的玉米进行联想。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还可以让幼儿进行快速观察、记忆、启发的练习,这个过程是让幼儿迅速地观察完之后,让幼儿去想象,然后再创作。老师在引导孩子进行艺术感知时,可以尝试大量的组合示范,把不同元素组合在一起,比如马仲怡老师将人头和公鸡的身体结合在一起、长颈鹿的头和鸟的身体结合、大象和鼻子和人的身体结合等等(见图5)在这种自由、幽默的环境中,引导幼儿更大胆的想象和创作。

(五)教师采用多样的游戏形式

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会使幼儿激发陶艺活动的兴趣,陶艺活动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游戏方法启迪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比如创设情境法、观察法、音乐导入法、提问法、综合游戏法……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迪、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可以天马行空。幼儿心理学研究表示,孩子有一种泛灵论倾向,在他们眼里太阳、月亮、小动物、花草树木都像人一样会哭会笑,能做游戏,还能和我们一样地说话干活。皮亚杰认为,泛灵论的思想是由于孩子内在主观世界与物质的宇宙世界为分化的混沌状态的一种表现。在陶艺活动中以各种情景设置、各种故事、音乐、游戏等融合活动主题引导,能较好的激发孩子想象力和创作兴趣,比如,盘泥条——《我的个性水杯》的活动中,教师创设了“魔法节”情境,杯子们要把自己变成各种形象,参加杯子的魔术节,看看谁是最会变魔法的杯子,引导幼儿成为们小小魔术师们帮帮杯子变魔法,变一个魔术让他们去参加魔术节。在活动中,教师运用了拟人和夸张变形这两种陶艺活动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更容易被幼儿理解和喜爱,拟人化游戏情境的创设更能让幼儿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创作出更有童趣的作品。(见图6-7)

(六)注重幼儿创造力的启迪,巧妙地将陶艺技能贯穿到陶艺活动中

在幼儿陶艺活动中重要的是启迪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应智慧地将陶艺技法贯穿在陶艺活动之中。平衡创造力与技能、技法之间的关系对于幼儿陶艺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儿童想象力有三个不同程度的抑制敏感期,分别是3岁、6岁、和12岁,在这段时期,教师应注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陶艺技能和技法的掌握,应该结合孩子年龄和发展的特点,在游戏过程中巧妙贯穿,做到教无痕。

(七)教师与家长分享多元化的评价

罗恩菲尔德主张评价幼儿美术作品首先应从幼儿成长这一角度进行,即从美术作品中反应的感情、智慧、生理、知觉、社会性、美感、创造七方面进行主观评价,然后才从发展阶段、技巧及作品的组织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珍视每一颗心灵,”是现代教育中应有的人文关怀,尊重人的天性和个性。所以评价幼儿的陶艺作品也应以自评为主,满足孩子倾诉情感的需要,也能进一步的了解孩子的创作意图。教师应与家长分享多元化的评价,在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心理和生理特点之后,多听幼儿的陶艺作品,分享幼儿创作的故事,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如,小班陶艺活动《我的机器人朋友》中,每个孩子创作的机器人都倾注了幼儿的情感,小班3-4岁的幼儿表现特点处于“象征”时期,做出来的作品成人们会很难看懂,教师与家长一起聆听幼儿自己创作的故事,幼儿的作品需要教师和家长细心的体悟,用耳朵和心聆听。(见图8-9)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四、结语

幼儿陶艺教师应该以启迪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为理念,应努力为幼儿提供爱和自由的环境和创作氛围,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并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陶艺活动内容,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立体的思维方式,采用多样的游戏方法,智慧的将陶艺技能技法贯穿在陶艺活动中,引导家长开展多元化的评价。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0

[2[ 王昆,郑竞翔.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4(9)

[3] 余涛.创新陶艺教学方法[J].美育美学研究,2011,1月号下旬刊

[4] 瑞士]让•皮亚杰著,傅统先译:幼儿的心理发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5] 边霞.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启迪陶艺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疯狂”的陶艺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广义RAMS解读与启迪
自然的启迪
“不等于”启迪
当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