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研究(上)

2016-12-15 09:21冯用军
决策与信息 2016年11期

[摘 要] 21世纪人才最贵。一流本科教育是培育一流人才的基石,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提供一流本科教育的平台,也是支撑世界一流国家的核心力量。湖北要实现国家“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构想,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科学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接轨的“双一流”大学评估指标体系,合理衡量湖北高校在我国和华中地区大学集团中的办学实力,准确界说湖北高校“双一流”大学的内涵、目标并列出备选名单,找准湖北“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突破口,以助于提出统筹推进湖北高校对接国家“双一流”大学战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大学评价;大学排名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1-0081-13

对于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老中国而言,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大学是数代中国人的不懈追求,也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更是在“两个一百年”内加快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动力,可以这样说,中国高校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必然要求有一流的教育、一流的科技和一流的人才提供支撑。办好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成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让中国高等教育真正由大变强,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先扎扎实实建成高等教育强省,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才能从中诞生出若干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大批拥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大学,而且可以肯定地说第一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必然产生于省域高等教育系统,从而使得中国的大学能够成为震惊世界、闻名世界的大学,成为让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和教师都向往的学习乐土。在办好让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美好期许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双一流”战略顶层设计下,省域高等教育体系“要建什么样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和“如何建这样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以中国特色为统领,省域内所有大学对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双一流”课题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必须作出回应、做好回答[1]。

一、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内涵性框架界说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党中央和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坚定决心、指导方针、具体目标、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明确提出要通过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提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可以肯定的是,“双一流”建设将是未来30年内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议题,它必将与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大举措一起,重塑中国大学的全新面貌、重建中国大学的世界格局。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中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和长远价值。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指明了“双一流”战略的前进方向,无论是作为高等教育政策的决策者,还是作为高等教育政策的研究者,或者作为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者,都必须深入领会“双一流”战略的精髓,准确把握“双一流”战略的实质,科学解读“双一流”战略的内涵(图1),唯有如此,才能全面贯彻“双一流”战略部署。

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也绝不是千校一面、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在应然或实然理论状态中,特别是在中国的话语体系里,“双一流”战略还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一是“双一流”战略中的“入选者”与“211”工程、“985”工程“入选者”似乎有些不同,二是“双一流”战略还应纳入一流本科教育。2016年3月10日,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称,目前我国正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以一流为目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应该是一流的,“不仅高校要争创一流,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瞄准‘一流”。所谓的一流大学,不仅指综合大学,还包括民办大学、职业高校,也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只要有水平,能够说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都可以,不能把一流大学只定为综合大学,比如5个大学合并了,各种指标就上来了。实际上,拼凑后的所谓质量并不等于5,可能小于5。对于创建一流学科,任何一个学校的强弱都是由其学科决定的,即使是一流大学,也不一定每个学科都是一流。“有的大学并不是一流,但是它有的学科就是国内最好,我们也要支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并不是针对某几所名校的,而是开放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是开放的,只要学科达到一流水平,就是我们的建设目标。高校需要做的就是埋头苦干,扎实工作,提高办学水平”。“政府会强化绩效评价,根据高校办学目标实现程度,动态调整支持力度。不会给你戴一个帽子,让你干好干不好都一个样。我们会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重点依据已公开的数据、成果和质量报告,引导高校把功夫放在教学质量提高、一流学科建设上”[2]。2016年5月6日,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厦门大学联合主办的“一流大学本科教学建设高峰论坛”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建设一流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是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解决高校自身发展突出问题、实现更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3]。

二、中国特色世界接轨“双一流”大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世界一流大学是世界大学集团中各类型、各层次、各形式大学中的佼佼者、引领者和带头人的集合,世界一流学科是世界大学集团中各大学内最有特色、最有优势、最有成就学科的集群。众所周知,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大学都各具特色、极富个性,但它们也有一些共性、一些可以量化的表征,所谓形散神似、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就为研发中国特色、世界接轨的“双一流”大学跟踪评估指标体系奠定了实然前提和理论基础,也为科学划分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比例提供了测算标准和参照体系。

(一)中国大学集团新分类标准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4]由此可见,“双一流”战略所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必须是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而不是欧美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在中国的简单照搬或模仿复制,这就客观要求对中国大学进行科学定位、合理分类、错位建设、差异发展、办出特色、追求一流。

按照一元二分法的哲学思想,东方高等教育体系和西方高等教育体系如同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一样虽神驰两端但元神归一。东方高等教育传统最终形成于中国(如稷下学宫),而西方高等教育传统最终形成于希腊(如阿加德米学园),此后不断强化、变迁和传播,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分别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和拉丁文化圈,其内的大学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生存模式和学术文化。东方大学更多选择与政府合作并适度接受其管制,西方大学更多选择与政府保持适度距离并有条件接受其资助,东方大学如同生命之树讲求玄虚,西方大学如同知识之树讲求实用。东方高等教育系统在农业时代依托中国这样的宗主国体系一直称雄于世界,只是近世数百年来,由于西方在工业时代快速崛起并保持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称霸态势,才开始慢慢落后于西方高等教育系统,甚至东方高等教育系统长期以来被迫关注以欧美作为近乎唯一的参照系并延续至今,甚至出现了依附发展的现象,蒙蔽了东方大学的双眼,既不能准确地把握自身在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成就和问题,也不能科学解释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碰到的文化纠结和天花板效应。总之,东方高等教育传统历史悠久,经过一个多世纪西方模式的努力学习后,基本构建起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但是陷入文化困境中的东方大学集团,作为北美、欧盟之外的世界第三大高等教育区域,有的还继续在依附发展模式中迷惘找不到出路,有的已经迷途知返开始走上艰难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取得了相比非西方大学的卓越成就,中国大学也不例外。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面对欧美的世界一流体系,中国大学已经可以说“不”,因为中国大学已渡过了依附发展的阶段,进入到借鉴阶段的后期和创新阶段的前期,将来的目标是超越阶段,在校生规模达到世界第一之后在校生质量逐步达到世界领先,通过高度自主的学术创新和科技研发,成为21世纪世界科技中心。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新任务,也是中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共同追求。中国大学在发展模式上超越欧美大学任重道远,毕竟现代中国大学,从内容到形式几乎完全建基于欧美模式,包括港澳台高校,但在大学分类方法上,抛开卡内基分类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尝试有所创新,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分类标准和体系。众所周知,高校分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却是制定分类发展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国外有关高等教育与高校分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有重大影响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版)《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2015)。我国开始高校分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5]。在国家“双一流”战略开局之年,重提高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研究,一是构建高校分类体系以促进其多样化、错位化、有序化和差异化发展,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二是国外高等教育分类或高校分类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中国大学发展的时代趋势,即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20世纪的外延式扩张转向21世纪的内涵式发展、中国大学已经从20世纪的规模数量至上转向21世纪的质量特色第一;三是中国已有高等教育分类或高校分类标准单乏、问题较多,标准方面侧重科研数量、师生规模等而很少关注教学质量、办学特色等,导致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无法区分人才培养层次、不适合特色类院校问题频出。

中国大学分类问题真的无解或没有帕累托次优解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对我国高教结构和高校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通过对国内外代表性分类方法的比较与分析,吸收其合理因素,遵循高校办学规律、符合中国国情、世界独创性、公开客观公正的评价思想,从国际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贡献三大视角审视和考量大学办学成就的评价视角,立定以衡量高校对世界、国家和地区的科学与人才的贡献能力为评价目标,根据“先类后层再级”原则,提出了一种中国大学新的分类模型和标准(表1):一是依据大学的人才培养层次和学术研究水平等(一维)将中国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专业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技术型大学等4种办学类型;二是依据中国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毕业生职业发展领域等(二维)将大学分为“综合型”和“特色型”,其中特色型又细分为财经、政法、医药和语言等行业特色型院校,以及艺术、体育、传媒和警察等特色专业型院校。除了确定国家高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外,还必须对相应象限内的大学进行科学界定:1.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处于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最佳标志,科研领先与校友杰出是判定研究型大学的两个核心标准。一所大学要办成研究型大学必须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必须拥有一支卓越的师资队伍并能:一是能持续产出最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关键性技术发明创造;二是能持续造就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和各行业领袖级人才,二者缺一不可。2.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大行业处于教育-科技-行业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最佳文化地标”,其衡量标准为:一是能持续对关键行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二是科研取向主要破解关键行业产业发展瓶颈;三是人才培养规格成为关键行业产业发展领袖。3.区域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状态处于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文化名片”,其显著评价维度为:一是办学定位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二是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等对区域发展的保障度;三是办学质量、人才和科技研发对区域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四是学生、家长、社会对教育、就业、创业质量的满意度[6] 11。

国外的高教分类或高校分类缺乏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国内的高教分类或高校分类可能舍本逐末或落后过时,重科研轻教学误导高校的发展战略方向、科研教学二分法不符合21世纪大学发展时代潮流、一维分类让行业特色型和底层大学濒临绝望无法共享发展阳光,比如高职院校、专科院校、市属院校、省属院校、行业特色型院校等被人为判定为“教学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一旦贴上这样的标签,基本就与高水平大学无缘,也就是在“双一流”建设上被判了“死刑”。新的二维大学分类标准有利于体现人才培养层次(研究型、专业型、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有利于体现高校学术研究层次(研究型和非研究型院校)、有利于体现高校办学特色(行业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办学特色),初步实现了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师与学生并重、投入与产出并重、学术与实践并重、规模与质量并重、特色与通识并重,让中国各类型、各层次、各形式的大学都能共享发展机会,即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科学定位、合理分类、错位发展、办出特色,都有可能、都有机会建成一流学科、一流大学。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

世界一流大学作为世界大学集团中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它们拥有独一无二的气质和基因,拥有十大基本特征(评价标准):一是一流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它是全体大学人关于“办怎么样的大学”和“怎么样办好大学”的深层次思维结晶,如普林斯顿大学明确标榜“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并将其贯彻到教育过程的始终。二是一流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大学的根基,大学者大师之谓也,如剑桥大学有百余位教职工获得诺贝尔奖获得者。三是一流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大学的标签,如耶鲁大学实行住宿学院制和重视本科教学。四是一流的学科专业。学科专业是大学的细胞,如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排名世界大学前列。五是一流毕业生校友。毕业生校友是大学的名片,一流大学培育一流校友,一流校友成就一流大学,如牛津大学培养了27位英国首相、60位诺奖得主。六是一流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是大学的答卷,如麻省理工学院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实时处理资料的“旋风电脑”,并发明了磁芯存储器。七是一流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的个性,融入在大学的血脉和骨髓里,如“小而精”的巴黎高师的Jean-Pierre Serre教授是世界上唯一健在的集菲尔兹奖、沃夫奖、阿贝尔奖于一身的数学家。八是一流校长和卓越管理团队。校长团队是大学的舵手,筹钱和挖人是校长的两项主要工作,如哈佛大学之所以为哈佛,离不开艾略特(Charles W.Eliot)、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和德里克·博克(Derek Bok)等历任校长的“不忘初心”。九是一流生源质量和校友服务工作。生源是大学的原材料,如号称比哈佛还难进的深泉学院,每年录取学生10余人。世界一流大学都非常重视精细化校友服务工作,著名的CNN主持人同时也耶鲁校友Anderson Cooper曾说“如果本·拉登也是耶鲁校友,他们肯定知道他到底在哪一个山洞里”。十是一流的社会声誉和国内外影响力。声誉是大学的颜面,如“硅谷之母”斯坦福大学,无论是学术声誉还是社会声誉都举世闻名。按照上述基本特征,考量世界大学数量(世界各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约三万所)并参照世界性大学排名结果(考虑学术性和社会性双维度),可以确定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比例分布(表2)。

(三)世界一流学科的基本特征

学科是一个科学概念和分类标尺,一是学术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二是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学科是高等教育的独特范畴,所以必须纳入高等教育学的分析框架,可以说,学科承载了高等教育的功能和大学的核心职能。学科既是促进个体成长的平台,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平台;既是教育教学的平台,也是科技研发的平台;既是产学融合的平台,也是科教融合的平台;既是协同创新的平台,也是创业创富的平台,既是大师工匠汇聚的平台,也是青年才俊扎堆的平台。世界一流学科与世界一流大学究竟是什么关系?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破除一种误解或错误观念,即中国以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或未来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从而树立一种信心,即世界一流大学不是所有学科都是世界一流的,但没有世界一流学科就没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大学,没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大学就难以成长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基点和抓手。《“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四个基本原则: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强调要引导和支持大学优化学科机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高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这是因为学科是大学的细胞、专业是大学的基因,世界一流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实证大数据显示,学科建设水平与大学发展水平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学科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学术声誉,所以“办大学”的中心工作就是“办学科”[7]。

世界一流学科不仅要有中国特色,还需要得到世界公认,它们拥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一是一流的学术团队。一流的学科必然聚集一流的教师团队,特别是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代表的顶尖科学家团队。二是一流的学生质量。一流学科既吸引一流学生报考,也能培育出一流毕业生。三是一流的学科特色。一流学科必然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四是一流的科技成就。一流学科不仅拥有一流的科研平台、顶级科研项目,还拥有一流的科技成果。五是一流的办学资源。一流学科拥有非常充足的物力资源和经费,特别是经费当以亿记。六是一流的的学术声誉。一流学科产出世界级的学术论文和高被引论文,但不能单纯以论文论英雄。七是一流的社会服务。一流学科基本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典范,合作的企业对象往往是世界级企业或国家级政府机构,通过发明专利、咨询报告等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八是一流的国际交流。一流学科的师生基本是国际学术会议的报告人,跨国学术交流的对象基本是世界一流大学。确立了世界一流学科的基本特征,就可以开展世界一流学科的评价工作。世界一流学科的评价既要注重中国特色,这是社会需求的逻辑,也要注重国际标准,这是学术发展的逻辑。在学术的逻辑上,评价指标包括一流科技研发、一流学术论文、一流学术团队、一流教育教学、一流的文化传承等;在社会的逻辑上,评价指标包括一流的毕业生、一流的发明专利、一流的咨询服务、一流的国际交流。所以,科学的世界一流学科评价,必然要平衡学术逻辑和社会逻辑。

(四)“双一流”评估指标体系

世界一流大学不是靠排名排出来的,但是没有大学排名也是不可想象的。“双一流”建设必须考虑中国特色、世界标准的大学排名。对世界大学进行综合评价或分类排名,是国际惯例,也是中国特色。中国进行“双一流”建设,必须主动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接轨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确保中国在世界大学排名领域的组织决策权、话语影响权和标准解释权,而不是鹦鹉学舌、亦步亦趋、依样画瓢的所谓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或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ESI)排名,因为类似的加减法比例排名既没有多少学术和技术含量(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高中生即可处理),也没有多少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基本是THEs或QS的翻版“舶来品”)。世界大学排名是展示各国大学影响和地位的重要舞台,也是中国教育科学家参与国际教育评价事务的重要成果。由中国教育科学家主导研制富含中国元素、接轨世界标准的世界大学排名,有利于中国在相关领域制定国际标准、发起国际高等教育评价计划、倡导大学排名规范和政策、凝聚大学排名共识、维护大学排名科学价值、汇聚国际大学排名资源、协调大学利益关联方利益。一个国家能够主导世界大学排名的数量和质量,是国际大学排名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晴雨表”。目前,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且连续发布分析报告的大学评鉴机构有20余家,其中中国有5家,综合集成历史较长、影响较大、公信较好、知名度高的大学评价组织的指标体系,它们的“核心素养”包括三大类:人才培养情况(学生规模、校友质量)、科技研发情况(论文数量、成果质量)和社会声誉情况(学术声誉、媒体影响)[8]。

为科学监测、合理评价、大力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建设,有必要围绕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目标,融汇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站在第三方评估的立场,借鉴国内外大学办学水平评估的有益经验和成熟做法,利用“新闻洞”理论和“金字塔”原理挑选参照指标,最终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水准和世界眼光、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展跟踪观测指标体系(表4、表5)。

实证数据分析发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大学等高校跻身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中国顶尖大学前列,其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领头羊。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高校跻身世界高水平大学、中国顶尖大学行列,是中国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排头兵。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和台湾艺术大学等6所专业型高校跻身世界高水平大学、中国顶尖大学行列,是中国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核心力量。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外交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武昌首义学院、文华学院、山东英才学院、西安欧亚学院、三亚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西安外事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江西科技学院等高校跻身世界知名大学、中国一流大学队列,是中国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后备力量。

实证数据分析显示,北京大学理学、医学、法学、历史学、文学5个学科排行全国第1,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哲学3个学科排行全国第1,清华大学工学排行全国第1,中国农业大学农学排行全国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排行全国第1,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排行全国第1。(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李元元.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2015-09-10.

[2]翟 帆,张春铭,阳锡叶,余 闯.教育部长袁贵仁与政协教育界委员面对面,回应教育热点难点:为了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6-03-19.

[3]储召生.一流大学本科教学高峰论坛举行[N].中国教育报,2016-05-07.

[4]徐京跃,霍小光.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 2014-05-05.

[5]史秋衡.国家高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6]冯用军,赵德国.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2015)[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7]周光礼.世界一流学科的中国标准是什么[N].光明日报,2016-02-

16.

[8]冯用军.河北应建设高水平大学[J].决策与信息,2016,(1).

[责任编辑:马昌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