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的德育价值探析

2016-12-15 09:21安丽梅
决策与信息 2016年11期
关键词:德育资源家风家庭教育

安丽梅

[摘 要] 传统家训是古人治家教子的思想训导,主要通过家书、家训诗、家训专著、家谱等文本形式记录下来,从修身进德、睦亲齐家、为人处世等方面教育后代成贤成才,尤为注重品德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传统家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不仅在涵养个体人格、规训家庭伦理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德育价值,而且对于当今改善家庭风气、纯化社会风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传统家训;家庭教育;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 B8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1-0101-0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人民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重要来源。传统家训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仍有重要的德育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文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建设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1]。家庭是人们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家庭风气影响着社会风气,家人之间的朝夕相处与家庭生活的浸染濡化,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小落细落实,有利于思想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推进。传统家训是在家庭教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家训文本,以及根据家训文本开展的治家教子的训导活动。深入挖掘传统家训中的德育价值,对于当前加强文化建设、增进国人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乃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家训是古代德育的重要载体

传统家训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内部,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所作出的训示、教诫。这种治家教子的训示侧重于伦理道德、人伦关系教育,紧紧围绕修身齐家、为人处世展开,在历史悠久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中以家书、家训诗、家训专著、家谱等形式记录下来。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传统家训的萌芽,如《尚书·无逸》就记载着周公劝诫其侄成王要勤政无逸;汉魏六朝时期为传统家训的发展期,出现“家训”一词,以及刘邦《手敕太子》、班昭《女戒》、颜延之《庭诰文》等多篇家训文献;直到隋唐时期《颜氏家训》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家训专著的诞生,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训》则标志着我国第一部帝训的产生,此后大量家训作品相继出现,因而这一时期成为传统家训的成熟期。宋元明清时期传统家训达到顶峰期,这不仅表现在家训数量繁多,家训文本形式愈加多样,而且其内容日趋丰富完善,如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姚舜牧的《药言》、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规》、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等,以及历代家谱、族规、乡约之中记载着内容丰富的家训思想。这些家训文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历代家庭教育的教科书,在治家教子、稳定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德育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个体修身方面,注重修身进德、立志勉学;在治家方面,注重睦亲齐家、勤俭持家;为人处世上强调谦下诚实、雅量优容,与人为善、仁民爱物等。之所以教诫子弟成才成贤,尤以成贤为要,在于深受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浸染与历代统治者“以德治国”“以德育人”方针的指引;家庭成员惟有适应社会、国家发展需要,才能实现自我、兴旺家族、光耀门楣。因此,在以家业兴衰系于子弟的古代中国,历代家训致力于教诫子弟品行为先,重在做人。惟有符合当时伦理道德规范,具备仁义礼智、忠孝节义等品行,才能为社会所接纳与认可。这种家庭德育体现的正是传统社会所倡导的“以德育人”的教育宗旨,蕴涵了丰富的德育资源。此外,传统家训尤为注重家庭德育方式方法的有效运用,注重日常训导、身教示范、环境熏陶、自我教育等方法的运用。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塑造个体品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成为古代德育的重要实现形式。

二、传统家训的古代德育价值

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德育的重要载体,是古代个体品德培育的有效途径,在涵养个体道德人格、规训家庭伦理、纯化社会风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毕竟发轫成长于古代封建社会,有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对个体自由意志、独立人格的压制,对尊卑等级思想的推崇与消极处世、明哲保身的人生态度。因此应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传统家训的德育价值。

(一)传统家训涵养了个体人格

注重个体品德培育,致力于“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塑造,是传统家训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古代家长为“提撕子孙”以使其成才成贤,于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于居家生活中告诫训示,对子孙的视听言动、行为习惯进行纠偏。这种拉家常式的日常训导与身教示范,潜移于个体进退洒扫与生活劳作之间,默化在个体的思想与行为之中,相比官方教育更深刻有效。孔鲤趋庭而过,作为父亲的孔子告诫其“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但这种训导并非古板说教、空洞无物,而是言之有物,温情告诫,同时孔子既是父亲具有父家长的权威,又诗礼精通,身教示范,孔鲤自然觉得父亲言之有理,从而努力学习诗礼;孟母深知环境对个体健康人格的重要作用,认为墓地、屠宰场、集市都不适宜孟子的成长成才,主动选择环境而不是消极适应环境,“孟母三迁”这一举动本身对于孟子个体道德人格的养成就具有启迪作用,做人要志在圣贤、心存君国,因而后来成为“亚圣”的孟子不能不感谢孟母为其选择与贤人集聚、环境清幽的学校为邻的用心。

清代晚期思想家刘成禺指出:“春秋所以重世家,六朝所以重门第,唐宋以来,重家学、家训,不仅教其读书,实教其为人,此洒扫应对进退之外,而教以六艺之遗意也。”[2] 1-2这里的“为人”其实就是指“做有道德”的人,以儒家伦理规范为指导,于日常生活中对子孙进行言传身教,促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从其训导内容与独特的训导方式的角度来说,传统家训涵养了个体道德人格。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道德”是广义上的道德,是以道德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其次,应辩证地看待这种“道德”,精华与糟粕并存。传统家训涵养了个体道德人格,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有利于个体的立身扬名和家族社会的稳定,但是也有压抑个性自由、阻碍个体创造性发挥的一面,因此应辩证看待这种道德人格。

(二)传统家训规训了家庭伦理

在家国同构的以父家长制为核心的传统封建社会,父子关系是最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因此处理好父子关系有助于整个家族秩序的稳定,更有助于父家长权威的巩固。传统家训强调要“父慈子孝”,为人父母应当慈爱,慈爱并非溺爱、偏爱,爱子贵在教子,“爱子当教之以义方”;“孝”则是传统家训的重要论述点,认为应当孝养、孝敬、孝顺父母。孝敬父母态度上要“貌思恭,色思温”,行动上要“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在自我修养上要严于律己,不让父母蒙羞,“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在孝顺父母方面,强调不应无原则的屈从父母,盲目附和,对于父母的过错应委婉耐心的力谏,“谏者,为救过也。亲之命,可从而不从,是悖戾也;不可从而从之,则陷亲于大恶。然而不谏,是路人。故当不义,则不可不争也”[3] 85。传统家训中宣扬的“父慈子孝”的亲子关系形成了伦理责任与情感输出的互动和反馈,而且父母的伦理行为会有效感化子女,使子女由衷生发孝顺与孝敬之情。这种情感与责任的双向互动体现为:父母不仅要维护权威、维系家族秩序,以严治家,也要关爱子女、呵护子女、尊重子女的选择;子女不仅要孝顺、孝经父母,也要以委婉的方式对父母进行纠偏,不盲从父母。这种亲子关系模式不仅有利于父子情感关系的维护,更有利于整个家庭人际关系的维系。

此外,传统家训还强调“夫义妇顺”的夫妻关系,“兄友弟恭”的兄弟关系,“救贫济乏”的邻里关系。可以认为,传统家训规训了,或者可以说是强化了封建社会所宣扬的家庭伦理,有助于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家族秩序的稳定。应注意的是,传统家训中的家庭伦理与纲常名教所宣扬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有所不同,传统家训蕴含了对家庭成员的浓厚亲情,封建等级色彩并非那么强烈,如“三纲五常”强调“父为子纲”,而传统家训不仅着重论述“孝”道理论,不少家训作者也强调家长之责,如明仁孝文皇后在《内训》中认为,“慈者,上之所以抚下也;上慈而不懈,则下顺而益亲”。

(三)传统家训纯化了社会风气

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的熏陶习染,有助于个体品德的习得与养成。如果个人形成符合传统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具备孝顺恭敬、尊亲敬长、谦敬礼让、雅量宽容、诚信待人、与人为善等美好品行,不仅有利于自我的修身进德,家族的稳定和睦、兴旺发达,更有助于自我得到社会的接纳与认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仁义礼智信”的良好的社会风气。正如孔子所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4] 1,在家若为孝子,在外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做到与人为善。很难说,一个人若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赡养、不尊敬、不孝顺,连最基本的私德都不具备,他在世界上会是一个好人、一个有德行的人。

家庭教育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基础,清人张师载在《课子随笔》中就鲜明地指出,“风俗之厚薄,不惟其巨,其端恒起于一身一家”。传统家训将符合社会要求的伦理规范灌输到家庭成员中去,使其思想行为合乎社会要求,从而得到国家与社会的认可和接纳,如果家庭成员在社会交往、为人处世中做到“恭、宽、信、敏、惠”,合乎“仁、义、礼、智、信”,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则必然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教化行而风俗美”,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如清人许汝霖针对攀比繁华、追求享受的不良社会风气,“方今物力维艰,人情不古,竞纷华于日用,动辄逾闲,勉追报于所生,事多违礼,习而不返,长此安穷”[5] 355,因此制定了《德星堂家订》,希望“率俗于淳庞”,他认为应“维风厉行,宁俭毋奢”,从一身一家做起,勤俭节约,戒骄戒奢,不以奢华为美。从制定家训的用意与家训的内容可以看出,传统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在纯化社会风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传统家训的当代德育价值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风。”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瑰宝,尽管家庭结构、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但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改变,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等方面仍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内容。因此,完善现代家庭教育、培育优良家风,应当以家庭为基点,汲取传统家训中有益的养分,从而发挥现代家庭教育、家风熏陶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培育个体思想道德品质、改善社会风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传承传统家训有助于现代家庭教育的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动,给现代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问题。忽视家庭教育,将责任转嫁给学校、社会,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一大通病;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审美素养的提高,普遍存在于现代家庭教育之中;教育方法不当也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明显缺陷,一些家长或溺爱孩子、爱而不教,或过于严厉、动辄打骂,或不能以身作则、身教示范,从而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家庭教育对于个体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家训中的德育精华为当今家庭教育的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

育人先育德,要加强对家庭德育的重视。作为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长与子女之间的血缘亲情以及家长与生俱来的权威,更易获得子女的信任与依赖,德育效果更加突出。批判继承传统家训中的德育精华,有利于丰富当代家庭德育内容。首先,要注重培养子女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道德品质,从而以人伦教育为出发点培养子女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实就是对父母、兄长的感恩,这种感恩外推到社会便是感激老师、同学、朋友、同事等他人的善言善行,便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形成对于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注重培养子女立志以自强的理想信念教育。传统家训重视“立志”在人的成长成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读书做人,先要立志”[6] 734,要有远大的志向、坚韧的意志,立志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平衡人格养成与知识习得的关系。做人不仅要立身扬名、功成名就、兴旺家族,更要致力于完善个体道德人格;读书不仅是为了“学而优则仕”,更是为了学习圣人先贤的高尚品行,从而砥砺自我,提升人生境界。要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不是整天无所事事、日日啃老,而是学有所成、自立自强,在生活上、经济上做到自立自强。再次,要着重培养子女谦下诚实、雅量优容、戒骄戒奢、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传统家训认为应掌握为人处世之道,即人与人打交道所应具备的道德规范,“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4] 183,“器量须大,心境须宽”[4] 234,戒骄戒奢,不炫耀自身的优越,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在人际交往方面最应坚持的不是为了蝇头微利而不讲诚信,而是坚持与人为善、诚以待人。

传承传统家训,改进当今家庭教育方法。首先,要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就如与生俱来一样,比较稳定,这也是符合人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人作为主体都具有可塑性,而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等外界反复刺激,往往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其次,家长不仅要注意日常训导,更重在身教示范、以身作则,“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4] 109。这样子女不仅出于对家长的依赖和畏惧而接受训导,更会由衷地产生一种敬爱之情,并意识到接受这种命令是应该的,是一种义务,“一个命令只有来自一个受尊敬的人,才会被接受并产生一种责任感”[7] 104;再次,良好的环境对个体健全人格的熏陶感染发挥着重要作用,既要重视家庭内部环境建设,又要注意选择家庭外部环境。家风作为一个家庭长久形成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是家庭之中的精神力量,良好的家风一旦形成就能使弟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成为影响家人思想和行为的精神力量,在家庭外部环境选择方面,要谨慎交友,见贤思齐,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中塑造个体健全人格;最后,严慈相济、奖惩适度也是家庭德育的重要借鉴方法,既不过分溺爱,又不过于体罚,而是宽严相济,适度得当。此外,还要加强子女自我修养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理想人格的塑造不仅需要外在教育,更需充分发挥自我的主动性,“日日省察,勉加检点”,将外在规范自觉内化到个体思想中去,并进而外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

(二)传承传统家训有助于良好家风的培育与传承

人一出生便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环境、家庭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成长。家风如雨,润物无声,潜移在人们的视听言动、洒扫进退之间,默化于人们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形成过程之中,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它离不开父祖辈的提倡力行、训诫教导与子孙后代的传承与弘扬,正是在家教、家训的基础上家风逐渐形成。传统家训在治家教子的训导活动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良好家风,如包拯家族的“清白家风”,司马光家族的“勤俭家风”,原云南文山军分区司令员刘斌一家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表现出的“忠烈家风”等。颜氏家风应是传统家训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自颜回尚德好学而获“复圣”美誉以来,颜氏家族已历经79代,其始终秉持“儒学传家、忠孝治家、勤俭持家、才艺兴家”的良好家风,使得历代英才辈出,颜师古注《汉书》,颜之推写就《颜氏家训》,颜真卿创立颜体书法,颜杲卿满门忠烈,现今颜回第79代嫡孙颜炳罡传承颜氏家风,在山东大学长期致力于儒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等,可以说,如果颜氏家族不注重家庭教育、家训传承、家风熏陶,很难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

作为治家教子的训导活动,传统家训孕育、传承了良好家风;作为治家教子的思想凝结,传统家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体现着家庭的传统风气、传统风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应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建设满足个人发展、社会需要的新家风,罗国杰教授认为“新家风”就是“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家风” [8] 38,即现代家风应体现时代特征,关注家庭民主、社会责任、自我实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孝友为家庭之祥瑞”,若能在家里尊亲敬长、长幼有序,在社会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道德操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促进社会公德的建设;其次,谦下诚实、不怕吃亏,“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4] 183,忠厚诚实有利于诚信社会的建立,防止假冒伪劣、弄虚作假的盛行,还要宽容大度,不怕吃亏,“大凡人要吃得亏。吃得亏,便是得便宜。若不肯吃亏,纵使在我理直,也不足服人心”[9] 5,若为个人蝇头微利而不肯让步,不仅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也不利于个人甚至社会的长远发展,若人人不怕吃亏,对于当下利益格局的调整也是有助益的;再次,勤劳节俭,戒骄戒奢,“勤可以免饥寒、远淫僻、致寿考”,很难说一个不思进取、懒惰的人会在事业上有成就,德行上为人敬重,而奢侈浪费、竞相攀比也为人所耻,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俭以养德”,若为人节俭而不浪费,便是一种良好的品行,节俭并不是吝啬,而是主张适度消费,在经济支付能力范围之内,节俭所反对的是炫耀性、铺张性浪费;此外,传统家训还主张善以待人、乐群贵和,以睦邻齐家、正直守法。历时几千年的传统家训所倡导的孝友勤俭、谦恭礼让、忠君爱国等思想已深深根植于民众的心理之中,现代家风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植根于民众心理的正能量挖掘出来,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现代家风的建设与培育离不开对传统家训思想的传承与借鉴。

(三)传承传统家训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

传统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否认,任何中国人内心深处都有着受传统文化熏陶而形成的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有着共同的民族心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国人内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易获得民众的文化认同、心理认同。2014年春节期间《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之所以能够引起民众的广泛参与、热情讨论,就在于家风家教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家家有家风有家教,更在于国人内心深处有着受传统文化熏陶形成的共同的民族心理,人们不仅有话可说,还会形成一些交集,这些交集就是人们居家生活、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就是历代传承下来的优良的道德传统,就是当今社会的最大共识、最大需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传统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德育的重要载体,是通俗化、具体化古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民间德育途径。传统社会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普遍价值原则要回归现实,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就需要行之有效的载体与中介。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人们的言行举止、视听言动之间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道德信条,外化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之中,充分运用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感化子女,将社会要求的行为准则、价值原则在日常训导、身教示范、环境濡染中传递到家庭成员中去,从而塑造出子女的理想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主流价值观,是高度凝练的公民基本行为准则、价值原则,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如何将这种“德”——尤其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方面的基本准则落实到每个个体的思想、行为中去?如何落小、落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继承传统家训优良传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传统家训不仅根植于民间,在德育内容方面接地气,契合民众长久积淀下来的文化心理,而且注重将社会普遍的价值原则生活化、具体化,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培育个体品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家训以严慈相济、言传身教为原则,通过日常训导、身教示范、环境熏陶、自我教育的方式方法,寓德育内容于日常生活之中,将社会推行的主流价值观、伦理道德规范渗透到每个个体中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个体品德培育模式。借鉴传统家训的历史经验,加强现代家庭教育与家风建设,有助于在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中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民众内心深处的正能量激发出来,提高个体思想道德品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光明日报,2014-01-01.

[2]刘成禺.世载堂杂忆[M].上海:中华书局,1960.

[3]司马光.温公家范[M].王宗志,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4]杨伯峻.论语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9.

[5]包东波.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

[6]翟 博.中国家训经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7]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0.

[8]罗国杰.家庭伦理、家庭美德和家风建设[A]//家庭伦理与人格教育[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责任编辑:肖偲偲]

猜你喜欢
德育资源家风家庭教育
家风伴我成长
让德育教育在我园生根、开花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综述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