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国际影响力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研究

2016-12-15 09:21王义芳
决策与信息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一流学科一流大学

王义芳

[摘 要] 提升中国大学国际影响力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同质同步、互相促进,统一于大学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之中。大学国际影响力是大学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办学文化等综合素质所具有的对外辐射力的彰显,主要表现为国际学术影响力、国际教育影响力、国际文化影响力三个方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升中国大学国际影响力,需要立足中国本土,在打造一流学科、集聚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等方面加强建设。

[关键词]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国际教育影响力;国际文化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1-0094-07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世界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前沿领域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是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汇聚优秀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以一流的办学成果、办学特色、先进文化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进而影响和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因此,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有一流的国际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并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示范,为中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简而言之,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就是大学在世界的知名度和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度。大学的国际影响力既是大学学科学术水平、人才培养能力、科技文化创新能力以及大学精神文化软实力的综合体现,又是大学办学国际化、信息化水平程度的标志。从具体内容来说,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主要包括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国际教育影响力和国际文化影响力三个方面。

一、打造一流学科,增强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

具有广泛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显著特征,也是衡量学科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是大学学术影响力的支撑平台。世界一流大学尽管不可能使其每个学科都成为世界一流学科,但必须有一个或几个学科是世界顶尖的学科,一批学科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一所大学,如果有一个或几个世界一流的或独具特色的学科,那么,这所大学的学科、学术水平就会在国际上产生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所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本身就代表着这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和学科发展水平。长期的办学实践也表明,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任务和立校之本,是增强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根本。创建一流大学,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就必须立足于学科发展,在学科建设、师资培养、学术科研及科研成果协同创新上下功夫。

1.凝练和建设基础性、前沿性、特色性的学科研究方向是增强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前提。基础性学科历来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基础,是大学发展其他应用性学科的学科储备和前提条件,也是评价一所大学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对基础学科开展前沿性问题研究,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争做国际学术前沿的并行者乃至领跑者,无疑会对世界学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从QS世界一流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前10位大学的学科构成看,这些大学的基础学科门类设置齐全,实力强大,不仅为学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和学术影响力。如美国哈佛大学在政治学、化学及哲学等基础学科的前沿领域问题研究,牛津大学在数学及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前沿领域问题研究等等,使得这些学科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一流学科。中国著名大学的基础学科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基础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方面也达到了相当高的国际水准,如北京大学的物理学、数学,清华大学的生物学,南京大学的微结构物理、功能配位化学等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均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除了学科的基础性、研究问题的前沿性之外,注重学科发展的辐射面、交叉性、应用性也是世界一流学科以其特色性发展取得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一些应用技术性学科就是以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研究方向,走科技与产业的结合特色发展之路,以其独特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世界的认可和关注。如斯坦福大学建立的斯坦福综合系统中心致力于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充分利用其地域优势大规模介入硅谷等工业系统和高技术区域网络建设,均为其应用学科特色发展注入和展现了强大活力和生机。

2.集聚国际性学科科研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国际协同创新,是增强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关键。集聚国际性学科科研人才是打造世界一流学科的关键,也是大学学术国际影响力的生命力之所在。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国际性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本身就是同步的,统一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因而只有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才能对国际性科研人才产生集聚效应;也只有集聚了国际性科研人才,才有可能开展科学研究国际协同创新,从而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QS世界排名最前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东京大学、伯克利分校、巴黎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10所大学为例,这些学校不仅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学术声誉且均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而且其中有4所大学获得过诺贝尔奖全部6种奖项,另有4所大学集聚有获得过诺贝尔奖5种奖项的科学家。因此,对于增强中国大学国际影响力而言,就是要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就是要借助国家千人计划等重点引智计划项目,集聚世界优秀人才,组建高水平的国际化科研团队;就是要依托重点研究基地,围绕重大科研项目,健全科研机制,开展科学研究国际协同创新,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升大学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能力和科技原始创新能力。

3.产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是增强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 产出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评价标准。产出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既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一流成果,又包括能够推动形成新的产业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专利等一流成果,还包括各种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作品等一流成果。一所大学或一个学科只有产出一流的学术科研成果,才能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才能对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文化创新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如牛顿三大定律研究成果不仅在丰富人类知识宝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还为牛顿所工作的剑桥大学赢得了崇高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载体,发表科技论文及其引用情况可以从一个方面折射一所大学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当前,在国内外的各种排行榜中,无论用多么全面、复杂的指标体系评价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都是最重要的指标,而评价的主要参数主要来源于各种学术数据库,特别是基本科学指标(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以其设计的评价指标相对科学而得到广泛认可。因此,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断提升中国大学和学科国际影响力方面,国家层面而言,应完善政策导向;学校层面而言,应按照科研成果的生产力、影响力、创新力及发展力的要求给予大力支持,争取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多产出高水平的、具影响力的和高被引的科研论文成果,发展更多数量的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为中国大学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作出贡献。

二、开展国际化办学,增强中国大学的国际教育影响力

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因其有一流的学科、学术而在世界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而且还因其有一流的国际化办学水平而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提升中国大学国际化办学水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职责与使命,也是增强中国大学国际教育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大学国际化是指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吸收和借鉴国际经验,在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等资源方面进行相互交流、支持与合作,实行广泛的资源共享,把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意识、具有较高文化品位、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作为重要目标。大学的国际化体现在大学的学科国际化、师资国际化、学生国际化和学术国际化四个方面。一所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就是衡量这所大学教育体制开放性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这所大学国际教育影响力的核心指标。

1.建立现代大学教育制度是增强中国大学国际教育影响力的重要基础。中国大学要真正走向世界,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教育制度。世界一流大学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世界高等教育办学的示范和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促进上,而大学要发挥好这两个作用就离不开现代大学制度的保障和引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不仅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而且是保障世界一流大学持续创新、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从制度体系上看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大学自身的治理体系,一是大学与国家关系的治理体系。从对大学自身的治理体系而言,一是要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构建以大学章程为龙头的制度体系;二是要逐步转变学校行政职能,充分发挥学术组织作用,进一步增强学术权力,加强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充分认识到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从而加强教授治学、教师参与学校学术事务管理的权力;三是要加快教师评聘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大学人事制度,聚集国际性的人才师资队伍;四是改革现有的学科和科研管理组织模式,不断提高一流大学的学科和科研管理水平,以更好适应现代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科的交叉和科技创新。只有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才有可能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产生更大影响力。

2.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是增强中国大学国际教育影响力的核心要素。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是大学办学能力与水平的标尺。世界一流大学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并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办学的核心任务以及提升国际教育影响力的核心要素。拔尖创新人才不仅因其卓越的创新能力而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其本身就是大学在国际上传播大学教育影响力的载体和代言人。耶鲁大学曾专门制定了《耶鲁国际化:2005-2008年战略新框架》和《2009-2012年国际化战略框架与行动计划》[1],把国际化战略渗透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人员交流、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确立了重点培养具有领导能力和服务能力的综合型国际人才、吸引世界各地大量优秀学生和学者的战略目标,并采取吸引杰出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开发新课程与模式、增加学生海外学习机会、提高项目研究能力、成立执政教育项目、招收国外优秀学生、为国际学者和学生增加“第二”语言项目并提供相适应的耶鲁文化、为国外组织机构制定和提供新的培训项目等27项战略措施,致力于培养国际性拔尖创新人才。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就曾说:“耶鲁大学培养出来的卓越领导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社会。”[2] 119-120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增强中国大学的国际教育影响力,就是要高度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耶鲁大学的做法和经验,值得中国大学学习和借鉴。

3.广泛开展国际办学合作与交流,是提升中国大学国际教育影响力重要的方法和路径。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交流,是当前世界一流大学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较为普遍的方法和路径,也是提升一流大学国际教育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尤其要注重与国外高水平的大学合作办学,要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办新的国际化的院系、研究中心(包括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使之成为国际合作的平台、人才的高地和世界性的科研、教学基地,同时要着力开发国际化课程,为未来的领导者和世界公民提供跨文化的交流平台,还要注意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注意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及历史学等学科中聘请具有国际思维和理念的专家学者,借以促进学科的国际化。最后,要制定灵活的国际留学生招生政策及较好的助学金待遇以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不断扩大留学生的规模,提升国际教育质量,为创建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大学奠定基础。

三、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文化影响力

世界一流大学拥有一流的办学成果和特色、一流的人才和社会贡献成果,而支持和产生这些“一流”的内动力就是拥有一流的大学精神文化。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是国家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所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中国大学履行文化传承创新重要职能、提升中国大学文化影响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迫切需要。

1.凝练和培育独特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是提升大学文化影响力的核心要素。回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先进的大学精神文化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为大学开展创新创造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坚守“追求学术性”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这两所大学引领世界大学风骚数百年;哈佛大学校徽上写着的“真理”二字,无疑成为他们追求科学真理的大学文化而促使哈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我国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精神,形成了学术自由、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使其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具有了相应影响,从而奠定了中国大学“双子星座”的重要地位。可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文化影响力需要我们有强烈的向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文化和办学精神的看齐意识,克服以往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重数量轻质量、重行政轻学术、重物质轻人文的不良倾向,立足中国本土,大力倡导追求科学真理、崇尚学术自由、坚持特色发展、致力开拓创新的办学文化和精神。

2.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创造一流的文化研究成果是提升大学国际文化影响的迫切需要。人文社会科学是一种能改变世界格局和推动世界发展的思想力量,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都伴随着高度发达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所带来的深厚文化积淀,从而催生出持久发展的动力,产生出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哈佛大学校长萨默德就曾说,“能让最佳的思想家聚在一起,给他们思考的机会,并能传播自己的观念,从而产生最佳的思想”[3]是哈佛大学在国际社会取得重要地位和影响的成功做法。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责,肩负着把中国主流价值文化推向世界并为世界所认同的重要使命。为了实现这个重要使命,为了建设有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就需要我们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汇聚一流学者和文化大师,兼容并蓄,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深入开展文化前沿课题和特色课题研究,努力创造一流的文化成果,建设具有中国风格、世界视野的人文社会科学,以利在国际上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国大学的文化影响力。

3.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是提升中国大学国际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从一般意义上讲,大学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有着深刻的体悟和感知,对新形势下培育构建主流价值文化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行动自觉。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本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心,世界文化的融合中心,优秀文化的创新中心,更是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心。中华文化曾经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现在,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必将为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提供丰厚的文化基础和历史底蕴。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就是要在发掘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同时,寻求中华文化中具有稳定特征、恒久作用的中华文化遗传基因,以中国特色、世界视野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不断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师生交流互访、国际化办学、国际学术活动中注重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华文化风采,为增强国家软实力和中国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俊烽.耶鲁大学国际化办学理念与策略[J].世界教育信息,2013,(03).

[2]理查德·雷文.大学工作[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郭永刚,罗新宇.哈佛校长萨默德:让最佳思想家聚在一起[N].中国青年报,2001-03-28.

[责任编辑:李利林]

猜你喜欢
一流学科一流大学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一流学科建设
综合性大学建设一流农业学科的探索与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
面向国际一流学科的机械工程课程结构神经网络分析
依法从严治军与军事院校正规化建设研究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基于ESI与SCI—E的高校学科发展分析研究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以国际化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