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明与商务印书馆的学术合作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周洪波先生访谈录

2016-12-16 06:05周洪波
关键词:商务印书馆李先生沙龙

周洪波/晏 铭



李宇明与商务印书馆的学术合作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周洪波先生访谈录

周洪波/晏铭

[受访者简介]周洪波,编审,博士,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副主编;中国辞书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曾任国家语委语用所语言应用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和语文辞书编纂工作,曾主持《新华词典》修订,主编《新华新词语词典》。(北京100710)

[采访者简介]晏铭,安徽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合肥230039)

原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北京语言大学现任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李宇明教授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界的大家。多年来,为了中国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李先生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在做好行政管理和学术研究的同时,还对语言学界与出版界尤其是与商务印书馆的联手合作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和出版业的共同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在与商务印书馆的合作过程中,李先生与商务印书馆的副总编周洪波先生接触最为频繁,关系最为密切。今年是《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发布10周年,李先生是《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核心人物之一,商务印书馆是出版方,周先生是《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出版方的负责人。为此,笔者约周洪波先生做了这个访谈,意在通过周先生全面了解李先生与商务印书馆的学术合作情况,并以此文纪念《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发布10周年。以下是访谈实录。文中晏铭简称“晏”,周洪波简称“周”。

晏:周老师您好!感谢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我们开门见山。在学术上,李宇明先生与商务印书馆有很多交集,他与贵馆的互动与合作主要集中表现在哪些方面?

周:李宇明先生既是商务印书馆的老朋友,也是我们的重要作者。他和商务馆的交集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首先,李先生担任《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总主编,也是《报告》的倡议者、发起人之一。《报告》的中文版已连续出版10年,英文版由德国德古意特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联合出版,已连续翻译出版了两卷,韩文版也出版了一卷。该系列丛书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次,李先生担任《全球华语词典》和《全球华语大词典》的主编。2010年,《全球华语词典》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球华语大词典》已完成初稿,目前处于审稿阶段,即将出版。

第三,商务印书馆每年年初举办“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已举办10年,每年暑期组织“海内外语言学者联谊会”,也走过了5个年头,李先生出任这两项活动的学术高参,每期沙龙的话题都是他提供的。

第四,李先生是年度“汉语盘点”活动的发起人和总策划,这个活动由商务印书馆联合新浪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媒体共同发起,也已走过了10个年头。

第五,李先生积极推动商务馆的“中国语言学书院”落地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生活》电子刊的创刊也和李先生有直接关系,

第六,李先生把他的重头著作交由商务馆出版。在主持语信司工作期间,他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还把自己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委托给商务印书馆。我曾担任《语法研究录》的责任编辑,他的语言规划领域的著作,如《中国语言规划论》的再版、《中国语言规划续论》的出版,都交给商务馆出版。2015年9月1日,李先生的《中国语言规划三论》由商务印书馆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发布10周年之际出版,作为一个纪念。

晏:《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是李先生的工作重心,他在担任《报告》总主编的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周:李先生是《报告》的总设计师,他在顶层设计、内容策划、升级改版、社会发布、外文版筹划等方面付出了许多心血。

《报告》初创时他主导顶层设计。《报告》最初主要是介绍不同领域的语言生活状况,包括工作篇、专题篇、热点篇、港澳台篇和参考篇等,后来李先生看到语言资源监测研究中心的语言监测数据,觉得很有说服力,决定把原有内容作为上编,把监测数据和调查报告作为下编。

每年的《报告》启动会和审稿会主要解决内容策划和质量把关。《报告》中有许多主题,每个主题下确定什么文章,首先要广泛听取大家意见,然后由李先生拍板。每年“五一”的消极审稿会,李先生全程参与,《报告》中的敏感问题都是他亲自定夺。

晏:在已经出版的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似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0)》中断了,请问这是否同《报告》改版有关?

周:确实如此。2010年,即《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发布的第五年,编写组参加了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首届语言生活学术研讨会,商量《报告》的改版和开发事宜。当时有人建议对《报告》进行“瘦身”,理由是两册部头太大,也不便读者使用。李先生审时度势,决定取消下编,把语言监测数据做成光盘版,调查报告并入上编,用“数据篇”冠名。这里还有一个微小的变化,标题年代由内容年改为出版年,比如《中国语言生活状况(2009)》,反映的是2009年的内容,而出版时间为2010年;改版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1)》,是2011年出版,内容是2010年的。经过改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0)》就没有了,从标题看似乎2010年没有出版年度生活状况报告。

2013年,也就是《报告》发布的第8年,李先生又采纳一个建议:取消数据篇,主体内容移入光盘,用“字词语篇”代替。当时阻力很大,最后还是李先生通过大量的说服工作,促成这一次的改版。所以,李先生还是《报告》改版的决策人。

2006年,李先生开始为《报告》作序,序言相当于一篇专门的评论员文章,是对当年(或上年)语言生活的整体概括,其中《构建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活》是第一篇序,是对2005年语言生活的真实写照;《关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语言问题》描述了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的变迁;《过好虚拟语言生活》很好地概括了2011年语言生活的特点。

为《报告》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也是李先生的创意。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如同现在的空气质量检测报告、水文监测报告,目的是为学术研究提供信息,为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根据。每年的新闻发布会,李先生以教育部新闻主发言人的身份到场,发表意见,回答提问。2006年的《报告》公布581个常用汉字,引起媒体极大关注,那年的新闻发布会气氛非常热烈。

晏:《报告》现在还推出了英文版,想必这也离不开李先生的筹划。

周:在这方面李先生确实做了不少工作。2010年,德国著名学术出版公司德古意特出版社来商务印书馆访问,商定将《报告》在德国出版英语版,并特邀伦敦大学李嵬先生和李宇明先生一起出任英文版主编。如何筛选《报告》内容,使之能够为德国人所接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11年,李嵬先生在香港讲学,我陪李宇明先生专程赶赴深圳,与李嵬先生商谈英文版内容改编事宜。最后敲定英文版把两年的四册《报告》改造成一本,英文版的第1卷就是从2005年、2006年年度告的上下编中精选出来的。

《报告》的翻译不能马虎。对于翻译人员的遴选,李先生确立了三个条件:本科是学英语的,研究生读的是语言学,现在从事语言教学或研究的学人。选定译者后,我们组织了翻译研讨会,李先生做了主题动员,对承担翻译工作的年轻学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晏:李先生还担任了《全球华语词典》和《全球华语大词典》的主编。他一直关注海外华语圈的语言生活,《词典》的出版可以说是大华语理念的落实。李先生在主编《全球华语词典》的过程中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周:李先生是《词典》策划者。作为《词典》的主编,李先生在《词典》出版的前前后后,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词典》的倡议可以追溯到1996年。那一年南洋理工大学的周清海先生应邀参加《中国语文》年会,会上他呼吁编写一本华语词典。此后的很多场合,周先生都发出过这个倡议。不过这个项目很棘手,以致有人赞同却无人承担。后来,李先生去新加坡访问,在宴会上,李先生与周先生通过碰杯形式,共同承诺合作编纂《词典》。此后李先生多次与我商谈《词典》编纂事宜。

李先生是《词典》组织者。《全球华语词典》涉及整个华语区,需要分地区物色学者、召集专家。那个时候,大概是2005、2006年前后,台湾和大陆的关系很微妙,两岸交流不那么顺畅。李先生凭借智慧请到了台湾专家担任主持人。还有港澳组、新马组、大陆组的组建,有关工作不仅需要有耐心,同时也需要有智慧。

李先生还是《词典》的把关人。《词典》编纂遇到很多难题,比如香港地区流行的方言词是否收录?大陆与台湾的繁体字字形不同,如何处理?东南亚一带的语料和其他华语社区的语料在语言色彩上存在差异,又该如何遴选?种种问题都是李先生权衡敲定。

李先生还是书前书后的顶层设计者。他对《词典》前言进行了润色,使得前言不光有思想还很有气势。另外《词典》请谁作序,请谁题字,在这些问题上李先生也费了不少心思。请范曾先生题字还有个小插曲。范先生第一次题的是繁体字,不符合国家语委要求,我们只能再去商议,后来范先生改用简体书写了书名。从扩大影响考虑,李先生还延请李瑞环同志和李光耀资政出任名誉顾问。2007年7月,时任语信司司长的李宇明先生和我馆的老总王涛先生专程前往新加坡,邀请李资政担任词典顾问并出席2010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球华语词典》新闻发布会,李资政欣然答应。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么高级别的发布会,真是忙坏了李先生。邀请外国元首需要得到外交部、中宣部、中联部等部门的支持;邀请本国政要也需要中央办公厅等部门从中协调。这些高层联络都是李先生亲自出马。发布会上李光耀资政提出,《词典》只收地区词是不够的,他倡议编纂《全球华语大词典》,收录几个华语区的通用词语,这动议得到了中方高层的重视。后来,《全球华语大词典》由国家“十二五”出版规划立项,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

晏:除了观照华语区语言生活,李先生对国内语言生活也给予了高度关注。2006年至今长达10年,他全程参与了“汉语盘点”活动。李先生在“汉语盘点”中又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

周:李先生不仅是“汉语盘点”的发起人,也是该活动的总策划。2005年,李先生有感于日韩的汉字盘点,向我提出举办“汉语盘点”活动的想法。他认为中国作为汉字故乡,更应举办类似活动。

“汉语盘点”活动主要是用一字一词总结中国,用一字一词描述世界。比如,前年的国内年度字和国内年度词分别是“房”和“正能量”,国际年度字和国际年度词分别是“争”和“曼德拉”,2015年的分别是“廉”、“互联网+”和“恐”、“反恐”。根据李先生的建议,我们通过网络向网民征集字词,尽量让选出的汉字和词语能反映网络民意。“汉语盘点”一直由商务印书馆联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主办,参与媒体有新浪网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前年山东卫视加盟进来,去年我们是和新浪微博、央视新闻联合主办的,2015年是和人民网、央视新闻联合主办。

活动进行四五年以后,李先生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提议把各类词语打包同时发布,以年度字词为主,同时发布十大新词语、十大流行语和十大网络用语。每年的“汉语盘点”发布仪式都少不了李先生的身影,每次活动都有他的精彩点评。此外,延请社会名流题写入选字词也是李先生的创意,如延请欧阳中石、厉以宁、袁行霈、周有光等先生,通过此举给“汉语盘点”活动提气增色。

晏:“汉语盘点”已成为一个品牌,至今已做了10年,商务印书馆是否考虑在10周年的时候,出一本关于“汉语盘点”的书?

周:这样的书是会出的,商务馆希望把它做成学术普及读物。这本书有回忆录性质,目的在于梳理“汉语盘点”的历史,让更多的人参与“汉语盘点”,关注国家语言生活。

今年是《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发布十周年,商务馆已经启动《历史的回忆》的编写。不仅如此,我馆主办的“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到了今年也有10年了,“海内外语言学者联谊会”也走过了5个年头。

晏:组织这样的沙龙,意义何在?据说李先生是沙龙常客,您能介绍一下他在沙龙中的作用吗?

周:这两个活动略有不同,先说“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吧。大约在2002年,商务印书馆希望团结一批中青年学者,拟于每年年初搞一个学术沙龙活动。当时正值李先生主政语信司,沙龙的倡议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这个沙龙主要面向京津地区的中青年学者,以话题会友,不要求与会者提交论文。2006年1月,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的指导下,由商务印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京津地区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举行了第一次活动,题目是“语言学各领域研究动向与研究生教材教参推荐书目”。

晏:沙龙的规格还真高,既有主管部门的支持,还有高水平出版集团的参与,也有国家级科研单位以及高校教师的配合。

周:是的,与会学者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著名高校,人员都经过严格遴选,有三五十人。李先生作为指导单位领导,也是语言学者,自然是沙龙主角,每年沙龙话题主要是他命题。一般会请两三位专家主讲,有时也邀请一些行外的专家,为语言学界的人补课。李先生经常充当主讲人,学者们围绕话题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晏:沙龙以中青年学者为主,如今10年过去了,早期的参与者逐渐步入中老年了,沙龙是不是不再年轻了?

周:确实如此。我们近几年很注重补充新鲜血液,尤其是80后的青年学者。值得一提的是,沙龙常常特邀“李家军”(李宇明先生的弟子),李先生的外国学生也列席参加。沙龙的讨论成果都会收录在《中国语言资源动态》上,李先生是这份刊物的顾问。可以说,他是沙龙的灵魂性人物。正是由于我们不断补充新的血液,不断挖掘、谈论新的话题,沙龙才得以永葆青春。

如今,这个活动在京津地区的学者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每年年初,很多学者都惦记着这个聚会。沙龙早期规模为30—50人,现在扩大到70—80人,加上列席会议的,有100多人。上次今年我们的礼堂差不多坐满了。随着沙龙影响力的扩大,与会学者不再限于京津地区,商务馆对沙龙的名称做出了调整,从2011年起,“京津地区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更名为“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

晏:和“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比起来,“海内外学者联谊会”创办的时间要短一些。您前面提到这个活动和沙龙有所不同,主要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主要不同反映在与会人员上。参与联谊会的学者有很多是早年出国的留学生,现在已成长为海外语言学界的主力军。把海外语言学者团结在商务馆周围,是举办联谊会的初衷。考虑到他们的时间行程,联谊会安排在每年暑期举行。讨论方式也是以话题会友。李先生是联谊会的常客。

联谊会还推动了另外一项活动,即成立“中国语言学书院”。商务馆希望通过书院这个平台,把国外优秀的、严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国内,提高国内语言学研究水平。

晏:李先生在“中国语言学书院”筹建过程中一定又发挥了重要作用吧?

周:书院主要办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每年暑期举办现代语言学高级研修班,研修班聘请境外教师,使用英语教材,采用中文授课。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是书院的合作伙伴。李先生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语言学书院”在北京语言大学的建设,他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系,这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语言学书院”办的第二件事就是启动一个丛书项目,即海外语言学博士论文文库,该系列丛书已有几本与读者见面了。

晏:2010年,由商务馆与国家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主办的《中国语言生活》电子刊创刊,李先生一直把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作为学术重心,并致力推动语言文字的标准化与研究手段的信息化,《中国语言生活》以电子刊的形式推出刚好契合了这两个主题。李先生在这中间做了哪些工作?

周:《中国语言生活》的问世与李先生的推动直接相关。在这之前中国语言生活缺少专门的研究刊物,语言普及难以落地。考虑到纸质读本不利使用,李先生主张采用电子刊的形式,同时我们还延请《语言文字应用》老主编于根元老师担纲。在李先生和商务馆的协作下,《中国语言生活》电子刊最终问世。

考虑到电子刊的形式可以活泼生动一些,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特地配了音乐和插图。李先生还专门为《中国语言生活》题字,现在的刊名就是他的墨宝。经过五年的探索,电子刊现由商务印书馆和北京开放大学合办,每两个月刊发一期,同时还开通了《中国语言生活》的微信公众号。数字阅读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商务馆要把握住数字化的潮流。

晏:商务馆与国家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的这次合作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2008年,李先生在商务馆参加了国家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的揭牌仪式,李先生为该中心的创立又做了哪些工作?

周: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是在国家语委指导下开展工作的,目的是要把语言及其相关知识转化为文化产品和生产力,李先生代表教育部语信司给该中心授牌,是希望商务馆以此为契机,抢占语言产业领域的发展先机。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还创办了一份名为《中国语言资源动态》的内刊,它由教育部语信司指导,商务印书馆馆主办。我担任主编,李先生出任学术顾问。根据李先生建议,我们很幸运地请到周有光先生为刊物题字。

目前该中心有一项工作尚未落实,那就是“中国语言成就奖”,李先生是这个奖项的发起人。设立该奖项是为了奖励那些把语言及其相关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和文化产品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如激光照排发明人王选先生、语言现代化先驱周有光先生,海外孔子学院建设积极推动者许琳女士等。语言成就奖的事情还在积极运作中。

晏:看得出,李先生和商务馆的合作非常密切,您和李先生也有很多很深的交往。那么,李先生在您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周:我和李先生交情很深,亦师亦友。他既是我的兄长,也是我的挚友,还是我的老师。我和李先生接触较多,相互都颇为了解。在我看来,李先生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是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人,还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人。

先说李先生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他精研语言学,却又不局限于学界,他常常跳出学术圈,思考语言研究能从哪些方面推动国家发展。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2001年,李先生主政语信司没多久,就着手推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第一次非正式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就是在商务馆召开的。后来《规范汉字表》经历了多次研发,还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到了2013年才由国务院发布,那时李先生已调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了。在我看来,李先生从事语言管理工作期间的最大贡献是组织专家研制《通用规范汉字表》,这是足以载入史册的。

再说李先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人。他的阅历丰富,学养深厚,还有许多金点子。如在“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上,他无论是主讲还是发言,都能提出不少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观点。2011年4月,由国家语委和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联合主办的“语言与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论坛在扬州大学召开,李先生出席论坛,他不仅阐述了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还梳理了语言资源和国家安全的关系。2013年7月,“海内外语言学者联谊会”围绕“中国周边语言状况”的话题展开讨论,李先生阐述了周边国家语言与中国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2013年3月,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式成立,习近平总书记担任主席。可见李先生对国家安全的思考已经走在了国家的前面。

最后说李先生还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人。他不光心系学术,还总是想方设法让学术成果落地。他经常参与山东大学语言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高端论坛,致力于推动语言经济学的研究。李先生还大力支持北京语委下属的语言产业研究中心的工作。他很关心语言职业,他所倡导的语言广告师、语言治疗师、语言速录师等职业都在陆续变成现实。我对“语言速录师”的感受就很深,商务馆经常组织学术沙龙和大型会议,我们常常和速录公司合作,请他们登门整理会议记录,速度确实很快,会议结束不到半小时,会议记录就能整理出来。李先生还主张举办语言博览会,建设语言博物馆和主题公园,这一切,都是他接地气的表现。

有家国情怀、有思想和智慧、接地气,恰恰是“语言生活派”必备的条件。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以李先生为代表的语言生活派,把学术志趣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从事有益于国家的语言研究。这既体现了大家的社会担当,也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这一切,最终目的都是构建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活。

晏:周老师的有关介绍系统全面,具体生动,这次采访,不仅使我们充分了解到李宇明先生在中国语文现代化建设中的创造性贡献,同时也使我们了解到您和商务印书馆对我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事业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再次感谢您接受采访!

【责任编辑李开拓】

H002

A

1009-5101(2016)01-0019-05

2016-01-25

猜你喜欢
商务印书馆李先生沙龙
MISTY LIGHT美发沙龙
MS·CHIC美发沙龙
最有思想的句子
Blue Mist美发沙龙
相亲男跪守门口数月“求爱”
商务印书馆120年
已无头发可寄
商务印书馆喜迎120年大庆
她从来只等人追
注定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