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治疗面瘫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2016-12-19 08:17陈新宇吴治谚张世鹰危致芊蔡虎志陈青扬王笑莹
针灸临床杂志 2016年10期

陈新宇,吴治谚,张世鹰,危致芊,蔡虎志,陈青扬,王笑莹,季 也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文献研究

热敏灸治疗面瘫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陈新宇1,2,吴治谚1,张世鹰1,危致芊1,蔡虎志2,陈青扬1,王笑莹1,季 也1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目的:对热敏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方法:登录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对有关热敏灸治疗面瘫的文献进行检索,将得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排除后,使用review manager 5.3版软件对筛选后得到的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疗法相比,热敏灸显效率更高[OR=3.09,95%CI(2.34,4.09),P<0.0001],总有效率更高[OR=3.45,95%CI(2.22,5.35),P<0.0001],面神经功能症状积分改善更明显[MD=7.21,95%CI(5.85,8.57),P<0.0001],Portmann评分改善更明显[MD=3.06, 95%CI(-0.05,6.18),P=0.05]。结论:热敏灸在治疗面瘫时,不论对于常规中医疗法还是常规西医疗法,其有效率及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均更优,对患侧眼轮匝肌/口轮匝肌ENoG、患侧与健侧BR潜伏期之差的改善及治疗后患侧口轮匝肌EMG异常率均与常规疗法相当。

热敏灸;面瘫;Meta分析;系统评价

面瘫(Facial Paralysis),又称为“口口呙”“口僻”等,以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贝尔麻痹(Bell’s Palsy),又称为特发性周围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为不明原因引起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故又称作面神经炎(facial neuritis)[1]。其起病突然,常见症状为患者无任何诱因出现一侧面肌麻木,患侧额纹变浅甚或消失,患侧表情肌无法活动,无法闭目,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鼓气和吹哨时漏气等[1]。目前临床对于面瘫的病机认识还不充分,多处于假说阶段,如感染学说、免疫损伤学说等,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西医多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营养神经药物及改善面神经微循环药物等,但其副作用明显,如激素类药物长期应用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且疗效欠佳。中医在面瘫的治疗上有明显的疗效,尤其以针灸为最。热敏灸(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HSM)[2]是采用点燃的艾材悬灸热敏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其最大特点为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且效果优于一般临床针灸。现已有较多的临床报道显示热敏灸对于面瘫的治疗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但却缺乏系统的评价。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在进行系统评价时常用的一种分析手法,它可通过对所有与课题相关的临床报告的总结与分析,判断该课题的可行性。因其运用了大数据,故统计结果更加接近事实真相,也更易获得国内外同行的认可。本研究对热敏灸治疗面瘫的疗效进行了Meta分析,严格评价文献的质量,并对其疗效作出系统的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1.1 文献类型 公开发表的热敏灸治疗面瘫的随机对照实验。

1.1.2 研究对象 2000至2015年国内外期刊发表的有关热敏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文献。

1.1.3 干预措施 治疗组使用热敏灸法或热敏灸法联合其他阳性干预措施进行治疗,对照组则使用常规手段进行治疗。

1.1.4 结局指标 结局指标包括:①疗效(基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3]);②面神经功能症状积分(基于日本面神经研究会制定的标准[4]);③患侧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神经电图(ENoG);④患侧口轮匝肌肌电图(EMG);⑤患侧与健侧瞬目反射(BR)潜伏期之差;⑥Portmann评分[5]。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检索 分别登录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搜索时间截止至2015年12月1日,中文数据库以“热敏灸”“面瘫”“贝尔麻痹”“特发性周围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为关键词,英文数据库则以“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facial paralysis”“Bell's Palsy”“Idiopathic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facial neuritis”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具体检索策略见图1(以PubMed为例)。

图1 PubMed检索策略

1.2.2 文献纳入标准 ①实验必须分为两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且分组必须严格进行随机的分组,以免发生选择性偏倚;②两组人员的性别、年龄比例必须相似;③对面瘫的诊断标准必须以指南或教科书为准;④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手法,治疗组必须以热敏灸为主要治疗手段;⑤必须明确治疗所用时长。

1.2.3 文献排除标准 ①研究对象为动物,而非人;②只是单纯对热敏灸疗效的描述,并没有选择对照组进行对照试验;③对照组所使用的治疗手段并不是常规手段;④诊断标准描述模糊,甚至自定标准。

1.2.4 文献质量评价 参考Jadad评分标准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评分[6]。简要的说,从文献实验设计的随机序列的产生、随机化隐藏、盲法、撤出与退出4个方面进行评价。以恰当(2分)、不清楚(1分)、不恰当(0分)为标准对随机序列的产生、随机化隐藏、盲法进行评分;撤出与退出则根据其是否描述数目和理由分为1分和0分,总分共有7分。只将分数≥1的文章纳入。

1.2.5 资料提取 将从各期刊网站上下载下来的文献整理好后,交给两位研究者。这两位研究者分别阅读文献,并根据以上的标准进行筛选,记录下入选文献及排除文献。筛选完毕以后,两位研究者将结果进行对照,若有不同,则让两位研究者进行讨论,选择合适结果。若在文献阅读中出现不明之处,则联系原作者以了解情况。

1.2.6 统计学分析 使用Review manager软件5.3版进行分析。对于离散型变量,其Data Type应选择Dichotomous;而对于连续型变量,其Data Type应选择Continues。以χ2检验结合I2以判断研究对象的异质性。其标准为:若P≥0.1且I2≤50%时,认为各研究对象间具有同质性,则Analysis Model应选择Fixed Effect;若P<0.1且I2>50%时,分析异质性来源,若分析后发现无临床异质性来源,则Analysis Model选择Random Effects;若异质性过大,则只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根据检索条件,共检索出571篇文献,合并相同的文献后共有472篇。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文献质量评价进行筛选后,最终有15篇文献纳入本次分析。具体筛选流程见图2。

2.2 纳入文献特性

纳入文献中,总共有1079人,其中治疗组的总人数为544人,对照组的总人数为535人。治疗组总有效人数有516人;对照组总有效人数有450人。将面神经功能症状积分纳入疗效评价的文献有5篇[7-11],将患侧眼轮匝肌/口轮匝ENoG纳入疗效评价的文献有1篇[8],将患侧口轮匝肌EMG纳入疗效评价的文献有1篇[8],将Portmann评分纳入疗效评价的文献有2篇[5,12],与中医疗法进行对比的文献有13篇[7-19],与西医疗法进行对比的文献有2篇[5,20]。文献详细列表见表1,各文献之Jadad的评分见表2。

图2 文献筛选流程

表1 纳入文献列表

表2 纳入文献之Jadad评分

2.3 Meta分析

2.3.1 显效率比较的Meta分析 将文献中的数据输入review manager5.3软件之中,因为各实验的数据均属于离散型变量,故Data Type选择Dichotomous。χ2检验之P=0.006,I2=35%,说明文献间同质性好,故Analysis Model选择Fixed Effects。数据间的相对危险度的精确估计(odds ratio,OR)的结果见图3,由结果可知,其合并OR为3.09,95%置信区间为[2.34,4.09],合并影响Z=7.91(P<0.00001),结果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提示以热敏灸为治疗手段的治疗组较常规手段治疗面瘫时,更容易得到明显的疗效。

图3 热敏灸与常规治疗手法相比显效率的Meta分析

2.3.2 总有效率比较的Meta分析 基本操作同2.3.1,χ2检验之P=0.96,I2=0%,说明文献间同质性好,故Analysis Model选择Fixed Effects。数据间的相对危险度的精确估计(odds ratio,OR)的结果见图4,由结果可知,其合并OR为3.45,95%置信区间为[2.22,5.35],合并影响Z=5.52(P<0.00001),结果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提示以热敏灸为治疗手段的治疗组较常规手段治疗面瘫时,更容易得到有效的疗效。

图4 热敏灸与常规治疗手法相比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2.3.3 面神经功能症状积分比较的Meta分析 将文献中的数据输入review manager5.3软件之中,因数据为连续型变量,故Data Type应选择Continues。χ2检验之P=0.57,I2=0%,说明文献间同质性好,故Analysis Model选择Fixed Effects。数据间的均属差(Mean Difference,MD)的结果见图5,由结果可知,其合并MD为7.21,95%置信区间为[5.85,8.57],合并影响Z=10.39(P<0.00001),结果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以热敏灸为治疗手段治疗面瘫时,面神经功能症状积分的改善要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手段。

图5 热敏灸与常规治疗手法相比面神经功能症状积分的Meta分析

2.3.4 患侧眼/口轮匝肌ENoG波幅下降比的比较 梁丽嫦等[8]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热敏灸及隔姜灸治疗面瘫时,患侧眼轮匝肌/口轮匝ENoG波幅均显著下降,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时,眼轮匝肌ENoG波幅下降比无统计学意义(P=0.98),口轮匝肌ENoG波幅下降比亦无统计学意义(P=0.53),这提示以热敏灸为治疗手段治疗面瘫时,治疗后口轮匝肌EMG异常率下降与常规治疗手段相当。

2.3.5 患者治疗后口轮匝肌EMG异常率的比较 梁丽嫦等[8]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热敏灸及隔姜灸治疗面瘫时,患者治疗后口轮匝肌EMG异常率均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时,口轮匝肌EMG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25),这提示以热敏灸为治疗手段治疗面瘫时,治疗后口轮匝肌EMG异常率下降比与常规治疗手段相当。

2.3.6 患侧与健侧BR潜伏期之差的比较 梁丽嫦等[8]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热敏灸及隔姜灸治疗面瘫时,患侧与健侧的BR潜伏期R1、R2、R2'均明显缩短,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时,无统计学意义(患侧与健侧BR潜伏期R1之差比较P=0.9;R2之差比较P=0.44;R2'之差比较P=0.17),这提示以热敏灸为治疗手段治疗面瘫时,其患侧与健侧BR潜伏期之差与常规治疗手段相当。

2.3.7 Portmann评分比较的Meta分析 基本操作同2.3.3。χ2检验之P=0.006,I2=87%,故说明文章间存在异质性,通过阅读两篇文献,未发现临床异质性来源,故Analysis Model选择Random Effects。数据间的均属差(Mean Difference,MD)的结果见图6,由结果可知,其合并MD为3.06,95%置信区间为[-0.05,6.18],合并影响Z=1.93(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以热敏灸为治疗手段治疗面瘫时,Portmann评分的改善要优于常规治疗手段。

图6 热敏灸与常规治疗手法相比Portmann评分的Meta分析

2.3.8 热敏灸对比常规中医疗法其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基本操作同2.3.1。χ2检验之P=0.99,I2=0%,说明文献间同质性好,故Analysis Model选择Fixed Effects。数据间的相对危险度的精确估计(odds ratio,OR)的结果见图7,由结果可知,其合并OR为3.29,95%置信区间为[2.08,5.18],合并影响Z=5.12(P<0.00001),结果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提示以热敏灸为治疗手段的治疗组较常规中医疗法治疗面瘫,更容易得到有效的疗效。

图7 热敏灸与常规中医疗法相比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2.3.9 热敏灸对比常规西医疗法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因杨斌[5]的研究结果示治疗组与对照组之总有效率均为100%,故对本次分析无参考价值。从李运方[20]的研究结果来看,热敏灸对比强的松联合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其总有效率更高,这一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以热敏灸为治疗手段的治疗组较常规西医疗法治疗面瘫时,更容易得到有效的疗效。

3 讨论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热敏灸在治疗面瘫时,其显效率、总有效率、面神经功能症状积分的改善、Portmann评分的改善均要优于常规治疗手法。且不论对于常规中医疗法还是常规西医疗法,其总有效率均更高。对患侧眼轮匝肌/口轮匝肌ENoG、患侧与健侧BR潜伏期之差的改善及治疗后患侧口轮匝肌EMG异常率均与常规疗法相当。但在文献的阅读过程当中,也不难发现,许多文献的研究方法设计都存在不合理之处。第一,对病人随机分组方法的介绍十分模糊,有些文献甚至没有提及是如何设计分组的;第二,分组以后,对各组的特点介绍也十分少,许多文章甚至连各组的平均年龄和男女比例都没有提及,这不得不让人对其两组成员间的同质性产生怀疑;第三,有些文献的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极不规范,甚至自拟标准;第四,虽然鉴于热敏灸手法的特殊性,无法对患者采用盲法,但对于疗效判定者却可以采用盲法,但相关文献中,仅2篇文献[13,15]对疗效判定者采用了盲法,其他均未采用盲法,这使得疗效判定者的主观意识易影响疗效,发生意向性偏倚;第五,某些实验对统计学方法的选择也存在问题;第六,即使被选上的文章,其Jadad评分都普遍偏低,说明目前国内有关热敏灸治疗哮喘临床试验的设计还是太过简单,还需更加的严谨、科学;第七,所有文献中,仅1篇文献[5]提及有治疗后的随访,若不进行随访,其研究结果可信度降低;第八,所有文献中并不存在阴性报道,阳性文献易发表,易得到支持,则是引起阴性文献缺失的原因,这使得研究结果存在发表性偏倚。

在中医看来,多数医家认为面瘫的病机是因风邪所致,不论外风和内风,上扰头面则皆可发为面瘫。而风为百病之长,外受风邪之时,常可夹杂寒、湿、热等邪气。还有部分学者认为,面瘫是因痰瘀阻滞经络而致。但究其根本,无论是外感风邪、阳亢风动,亦或是痰瘀阻滞经络,只有发展为头面经络气血受阻,运行不畅,才能发为面瘫。其治疗要点,除根除病因外,更应注重经脉气血之通畅,而针灸在调整经络气血方面有着极其显著的疗效。但针灸治疗的要点在于“得气”,即针刺之点出现酸、胀、麻、重等感觉,并沿经络传导。热敏灸在治疗时,先用艾灸之法寻找人体在该疾病状态下的敏化穴,一般穴位在艾条刺激下,很快会出现灼热感,但敏化后的穴位却没有灼热之感,患者只觉外部不热深部热,热感直达病所,与《灵枢》所言“气至”之感不谋而合,故治疗时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尤其对于面瘫等难治之病屡建奇效。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热敏灸治疗面瘫,疗效要优于常规治疗方案,且无毒副作用,故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1]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8-120

[2] 陈日新.热敏灸实用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

[3] Vrabec JT,Backous DD,Djalilian HR,et al.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 2.0[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9,140(4):445-50

[4] 柳原尚明.颜面神经麻痹程度的制定基准研究[J].日本耳鼻喉科学学会会报,1997,4(20):799

[5] 杨斌.腧穴热敏灸治疗Bell'S面瘫的临床效应规律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6] Jadad AR,Moore RA,Carroll D,et al.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is blinding necessary?[J].Control Clin Trials,1996,17(1):1-12

[7] 张伟,付勇,陈明人.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5):5-37

[8] 梁丽嫦,聂玲辉,黄学成,等.热敏灸与隔姜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对比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4):694-698

[9] 艾尼玩·热合曼,刘汉山,康明非.针刺配合热敏点灸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J].中国针灸,2009,29(1):17-20

[10] 陈建华,占国荣.热敏灸治疗3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8(1):44

[11] 高月江,刘汉山,胡继媛.针刺配合热敏点灸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J].江西中医药,2007,38(8):67-68

[12] 张波,迟振海,宗重阳,等.热敏灸与针刺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江西中医药,2011,42(1):41-43

[13] 李小林.腧穴热敏化灸为主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14] 魏巍,杨君军.热敏点灸结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J].中医杂志,2011,52(7):601-603

[15] Xie Yan-feng,Ruan Yong-dui,Wei Wen-zhu,et al.Clinical study on skin needling plus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for chronic facial paralysis[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Science,2015,13(3):185-188

[16] 于柏清,林小群,徐杨青.热敏灸足三里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59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5):76

[17] 余尚贞,石青.强热敏灸结合黄鳝血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3,45(9):116-117

[18] 袁洪浪,潘红,聂丽华.火针配合热敏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探讨[J].江西医药,2013,48(10):893-895

[19] 郑瑞清,冉唯君,邹旭东,等.透刺加热敏灸治疗急性期风寒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4):40-42

[20] 李运方.腧穴热敏化艾灸配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J].首都医药,2007,12(24):20-21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Treatment on Facial Paralysis

CHEN Xin-yu1,2,WU Zhi-yan1,ZHANG Shi-ying1,WEI Zhi-qian1,CAI Hu-zhi2,CHEN Qing-yang1,WANG Xiao-ying1,JI Ye1

(1.Hu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Changsha410208,China;2.TheFirstHospitalofHu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Changsha410007,China)

Objective:To systematically asse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HSM) treatment on facial paralysis.Methods:Log in PubMed, EMbase, Cochrane Library, CNKI, VIP, Wanfang Data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and 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 (CBM) and search the literatures relevant to HSM treatment on facial paralysis and screen and eliminate the literatures we received. Use Review Manager 5.3software version for Meta analysis of research literatures after screening.Results:The result of Meta analysi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therapy, the HSM had a higher explicit efficiency [OR=3.45,95%CI(2.22,5.35),P<0.0001];the score of facial nerve function symptom had improved more obviously [MD=7.21,95%CI(5.85,8.57),P<0.0001];Portmann score had improved more significantly [MD=3.06,95%CI(-0.05,6.18),P=0.05].Conclusion:HSM i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 whether for the conven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or the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the efficienc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are more obvious.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Facial paralysis;Meta analysis;Systematic review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1173213/H2708;湖南省研究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编号:CX2015B314,CX2015B325。

陈新宇(1961-),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R246.6

A

1005-0779(2016)10-0061-05

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