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服务“一带一路”的路径探析
——以纪录片《美丽西江》为研究范本

2016-12-20 02:44柳玉秀
广西地方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西江跨文化一带

柳玉秀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南宁530007)

地方志服务“一带一路”的路径探析
——以纪录片《美丽西江》为研究范本

柳玉秀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南宁530007)

一带一路既是经济互通之路,也是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之路。以纪录片《美丽西江》为个案研究范本,探析地方志服务“一带一路”的路径:充分挖掘地方志资源宝库,加强地方志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注意不同文明间的差异,用国际表达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输出。

地方志;一带一路;文化输出;《美丽西江》

丝绸之路是一条历史之路,是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的顶层级战略。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4年,他在APEC会上概括为“一带一路”。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发起者,要让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新活力。

一、从文化交流角度看“一带一路”

正如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所说:文化就是交流,交流就是文化。人们在交流中得到信息,从而学会了思考、感受、信仰,而这些信息都打着文化的烙印。虽然文化并不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动因,但是它无所不在的特性使它成为最强大的因素。[1]拉里·A.萨默瓦,等著,闽惠泉,等译.跨文化传播(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共建之路,也是文明对话之路。人文交流、文化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一点,官方早有论述。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官方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求是》《人民日报》分别刊文:“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坚持文化先行,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1]蔡武.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J].求是,2014,(9).“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过程中,文化融合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交流中互学互鉴,能够打破地域的界限,消除不同文化间的隔阂。”[2]娜塔莉亚·阿扎洛娃.用文化的力量塑造中国形象[N].人民日报,2016-03-29(22).

关于“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发出后,在文化交流上,各国政府也付诸实际行动,“一带一路”框架下文化交流活动频繁举办,如相互间扩大留学生互派规模,开展合作办学;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等。

二、地方志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及多样性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地方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非常宝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据统计,全国保存的各种方志有八千五百种左右,共十一万多卷,占我国现存古籍十分之一左右。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个优良传统,明代以后更是形成了一种制度,保证修志工作不断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编纂完成首轮、二轮省、市、县志书8000多种,编修部门志、行业志、专业志、乡镇村志270000多种,编纂地方综合年鉴2300多种,还编纂出版了大量地情书,字数以百亿计,形成了以反映国情、地情为主要内容,全面系统、持续不断、卷帙浩繁的社会科学成果。可以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当代改革开放文化,在地方志中都能找到。在世界范围内,习惯于将中华传统文化归结为儒家文化。但中华文化又不局限于儒家文化,还有多样的地域文化。地方志正是多样性地域文明的重要载体。当代方志学大师仓修良将“突出的地方性”归纳为地方志第一大特征。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山川气候、物产资源、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于是各地的地方志在内容上也必然是各具特色。[3]仓修良.方志学通论(修订本)[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68.还有人在地域上对中华文化又作了细分,如关东文化、燕赵文化、黄土高原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荆湘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游牧文化等。

可以说,卷帙浩繁的地方志成果承载了中华文明及多样性地域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作为联系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桥梁之一,地方志、地方史、年鉴、地情应成为‘一带一路’信史文化重器”。[4]邓敏杰.“一带一路”推陈出新与方志文化“双传”导向[J].广西地方志,2015,(6).如何让书写在古籍旧志及新方志中的文字都活起来,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从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讲好中国故事,实现地方志的跨文化传播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建设,也是意识形态的输出,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5]陈力丹.“一带一路”下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几个面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1).对于中国地方志而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至关重要。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指出:“中国地方志讲的就是中国故事,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魅力的话语体系,全国地方志系统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把中国地方志推介出去。”

就目前而言,地方志书基本为大部头文字作品,可读性不强,在国内尚属小众读物,读者面并不宽泛,更何况在对外传播中,还要面临语言转化及异乡文化背景的读者。可以说地方志是一座资源丰富的矿藏,但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更重要的是如何挖掘地方志这座资源宝库,做好二次开发利用,讲好中国故事。笔者认为,地方志应充分借鉴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成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学研究者陈力丹在跨文化传播中提出过三个策略:包括:其一,去除以“我”为主的对外传播模式,这种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思路,不仅裹挟了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忽视国外受众不同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传播效果不尽人意。其二,学会用国际表达讲中国故事;其三,避免刻意打扮,做到平衡、客观、细腻,去意识形态。纪录片《美丽西江》基本做到了以上三点。[1]陈力丹.“一带一路”下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几个面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1).

1.国际表达讲好中国故事——对纪录片《美丽西江》的个案分析

西江是珠江流域内最大的水系,是两广(广东、广西)的母亲河。西江流域的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可以说西江流域是是西南少数民族文明及岭南文明的重要展示区。《美丽西江》是由广西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联合投资,与央视联合拍摄的纪录片。纪录片以西江为纽带,展示了西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物产、民族、生活。作品结构精巧,综合运用多种影视手段,镜头运用娴熟、画面精美、剪辑巧妙、配乐堪称完美。片子分作12集,整个框架类似于平目体志书框架,分别为:活力、水生、润土、村落、奇观、生机、守望、传承、米粉、码头、飘香、甜美(表1)。每个主题由若干普通人的小故事组成,融自然地理、生态物产、风土人情、民族民风、生产生活习俗、传统与现代变迁等宏大叙事话题于普通人的柴米油盐和日常工作与生存状态中。本文关注的重点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及折射的文化内涵。

表1 《美丽西江》各集内容提要

传统村落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承载了中国人关于人与自然、祖先、乡愁的迷思。且看《美丽西江》如何展示中国人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境遇中他们又是怎样踟蹰?

以纪录片第4集《村落》为例,《村落》讲述了发生在西江流域四个不同地点的故事:王勇国一家生活在灵渠岸边,这个男人平时去城市务工,每当水稻收获的季节,他都要回家收粮。蔡建豪是一个生活在肇庆高要黎槎村的小伙子,在年轻人纷纷去往大城市的潮流下,他选择了坚守古村,成为了一名“鹅司令”,带着一帮孩子组建了舞狮队,传承舞狮这种在当地流传千年的习俗。三水迳口,杜马夫妇放弃了城市的工厂,租下山地建设禅园。广西贺州黄姚古镇,郭天作一家团聚在一起,席上有凝聚浓浓乡愁的豆腐圆,而郭天作最终也没有提出是否要将建成于乾隆年间的郭家大院改造成客栈的议题,因为他感觉到没有什么比一家人聚在一起更重要。叙事镜头中,不经意呈现出由古老的秦人开凿出的灵渠;高要黎槎村的八卦建制;顺应自然地势地貌而建,保留了最大的野趣,处处展现出主人“自然心”的禅园;黄姚村的柚子灯、村规民约,等等,一样样如春风化雨般娓娓道来。黄姚古镇上郭家大哥一句“各家各户都翻新老房子,古镇就不存在了”比任何说教都有说服力,也更能展现传统村落面对现代冲击的坚守。

可见想让外国读者了解文化产品背后的中国元素,就需要多一些具体的说明,少一些抽象的概念;多一些人文色彩,少一些生硬说教;既准确鲜明,让外国受众看得懂、听得进,又亲切自然,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国的事情,大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镇发展,小到柴米油盐、婚丧嫁娶都有吸引国外受众的故事,文化产品需要做的,就是以此为中心,采用国际上能够认同的表达方式讲好故事。[1]陈力丹.“一带一路”下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几个面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1).

片子并非尽善尽美,比如第一集《活力》,皮划艇上的搭档王杭州和闪米特在大藤峡取水时,片子中仅从自然地理角度描述了大藤峡之险要,缺乏对历史的回顾。依仗大藤峡险要地势,沿线瑶民曾发动过大规模对抗明王朝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前仆后继,持续两百多年。而弥补历史记录之不足,正是地方志工作者的擅长之处。尽管如此,片子的叙事方式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尤其是在地方志机构创新工作方式,采取编修影视志等多种“志体”的背景下,在对外传播中,地方志不应拘泥于传统形式,否则尽管客观真实全面系统,但将只是一堆分门别类、以时为序的枯燥事实或统计数据,毫无吸引力可言。

2.文本流转,翻译与跨文化

讲好故事只是第一步,文化输出中还面临不同语言间的转化。语言既是交流工具,也承载了文化。如何使一种语言转化成另外一种语言时,能尽可能完全的保留它原来的意义,这是语言翻译学关注的重点问题。对于语言表达中所涉及的中国元素,如诗词赋、歇后语、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等,要通过“使外国化”的翻译方法,以接近汉语语言的内涵,以引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翻译的语言更好地了解地方志所记载的中国各地的历史文化。此项重任不是单依赖地方志工作部门就能完成的,提出此观点,是提醒地方志工作者在对外传播中,要注意与语言翻译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我们会面对世界各地不同的文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有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印度文明、非洲文明等多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并存,文化差异巨大。要充分了解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去除以“我”为主的对外传播模式,注意传播效果。比如,白裤瑶有砍牛祭祖的丧葬习俗,而印度则把牛奉若神明,如此情形审核时需谨慎。

K29

B

1003-434X(2016)04-0014-04

猜你喜欢
西江跨文化一带
密闭取心技术在西江24-3油田的应用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西江华彩路
西江苗寨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双城同唱西江魅
——粤桂手牵手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