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自主招生优惠政策的使用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6-12-20 03:06万圆
复旦教育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产出率优惠政策优惠

万圆

2015年自主招生优惠政策的使用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

万圆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招生计划单列和高考录取降分是自主招生项目获得的两项优惠政策,但2015年的数据表明两项政策的使用效益有限,体现为高校招生计划普遍未被满足以及录取优惠产出率普遍偏低。导致优惠政策使用效益低下的原因在于高考成绩的阻碍作用、考生主动放弃自主招生志愿以及部分高校严格控制入选人数,与考生对入选资格的择优选择基本无关。为了提高自主招生项目的成效,试点高校应该实证考察高考成绩的阻碍作用,审思自主招生录取模式,引入注册管理理念,尽力避免入选考生流失,并考虑适当扩大入选规模。

2015年;自主招生;优惠政策;使用效益;影响因素

为了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突破高考“以总分选才”的局限,自主招生项目不仅使得试点高校可以自主考察生源素质,而且获得专门的优惠政策支持,包括单列的招生计划和高考录取降分的优惠。那么,这两项优惠政策的使用效益如何?一般来说,政策的使用效益包括政策的目的达成情况和政

策的实际使用情况两方面。对于自主招生优惠政策而言,目的达成情况是指通过计划单招和降分录取的考生进入大学后是否在学科专业上表现突出,是否拥有创新成果或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没有体现出创造性;实际使用情况是指高校招生计划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给出的高考录取降分优惠是否发挥了实际作用。由于缺乏考生入学后的学业表现数据,本文仅以两项优惠政策的实际使用情况来反映其使用效益。笔者通过整理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公示的2015年自主招生信息,对招生计划和录取优惠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使用效益的因素,进而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提升自主招生实施效果提供参考。

一、招生计划普遍未被满足

自主招生计划是否得到满足,通过考察计划满足率便可得知,即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人数占招生计划的比例是否达到100%。2015年,我国参与自主招生的试点高校共90所,包括36所“985”高校、51所“211非985”高校(以下简称“211”高校)和3所普通高校,获得的招生计划①总数为18790,其中“985”高校和“211”高校各占52.6%、46.5%。90所高校报名审核通过的考生共有110578人,入选考生共23828人,录取考生共11107人。②由此可见,整体而言,2015年自主招生计划并未得到全部满足,缺额为7683,计划满足率为59.1%。

从个体高校来看,招生计划满足情况亦普遍不理想,拥有四成至五成满足率的高校最多,占22.2%,“985”高校的表现则好于“211”高校。具体而言,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3所高校超额完成招生计划以及中国政法大学刚好满足招生计划外,其余86所高校的招生计划均没有得到满足。计划满足率在93.3%(重庆大学)至13.8%(长安大学)之间浮动,其中落在40%-50%区间的高校最多,详见图1。“985”高校的计划满足率平均值为67.3%,计划满足率最高和最低的高校分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34.4%)和清华大学(29.3%),北京大学为48.6%;“211”高校的计划满足率平均值为57.4%,计划满足率最高和最低的高校分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07.7%)和长安大学。平均而言,“985”高校的计划满足率高于“211”高校,而且52.8%的“985”高校计划满足率不低于70%,“211”高校中该比例只有19.6%。另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计划虽然都超过了学校年度总招生计划的5%(占比分别为30%和 27%),但是录取人数少,因此两所高校的计划满足率低于“985”高校的平均水平。

图1 计划满足率分布

二、录取优惠过半都被浪费

录取优惠指试点高校给予通过自主招生测试考生的录取降分待遇,可以为入选考生被录取增加筹码。虽然各校提供的具体优惠说法不一,但归纳而言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以高校模拟投档线为尺,入选考生达到一本批次高校模拟投档线或模拟投档线下优惠多少分录取(公示平台以B或B+标注),共14095位考生获得了此类优惠,占比59.2%;第二类以生源所在省份一本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为尺,入选考生达到生源所在省份一本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或一本控制线上多少分录取(公示平台以C或C+标注),共9613位入选考生享受了该类优惠,占比40.3%;第三类为高校对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特别突出的个别优秀考生以生源所在省份一本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下破格录取(公示平台以D标注),享受该优惠的入选考生共120人,占比0.5%。

(一)录取优惠力度总体较大

就第一类录取优惠而言,高校模拟投档线下优惠分值越高,说明考生享受的照顾力度越大。数据显示:清华大学给出的优惠分值最高,为其一本模拟投档线下优惠65分录取,共6位入选考生获得此项优惠;其次为高校一本模拟投档线下60分,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8所高校给予了462位入选考生该项优惠,占入选考生总数的1.9%;排名第三的优惠分值为高校一本模拟投档线下50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5所高校给予了90位入选考生该项优惠,占比0.4%。其余优惠分值为0-48(0即高校模拟投档线)不等。就第二类录取优惠而言,达到生源所在省份一本线(C)即予以录取,相当于获得最高幅度的优

惠。与第一类录取优惠相反,该项优惠分值越高,说明考生享受的照顾力度越小。数据显示:65所高校给予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入选考生达省一本线即录取的待遇;其余优惠均为省一本线10分(C10)及以上录取,其中最小幅度的优惠为省一本线上67分(武汉大学)。

详细了解高校给出的前两类录取优惠情况,可参考图2。在所有高校中:C-C10区间频次最高(占36.6%);B20-B30区间次之(占30.7%);B30-B40区间再次(占15.8%);其余区间均为1000人以下,其中C40-C50区间为167人,B50-B60、C30-C40、C50-C60和C60-C70这四个区间均在100人以下,C50-C60区间人数最少(27人)。在“985”高校中:B20-B30区间频次最高(占41.2%);C-C10区间次之(占33.1%);BB10、B50-B60、C10-C20、C30-C40、C50-C60和C60-C70这六个区间的入选考生所获优惠频次均为100以下,其中C10-C20区间只有13人,成为频次最低的区间。在“211”高校中:C-C10区间频次最高(占39.8%);B30-B40区间次之(占21.8%);B50-B60区间只有4人;B60-B70、C30-C70区间均无人分布。换言之,2015年自主招生的录取优惠力度总体较大,一本模拟投档线下20-30分录取的优惠在“985”高校最为多见,达省一本线即录取的优惠在“211”高校最为多见。

图2 入选考生享受录取优惠的区间频次分布

(2)数据显示,C-C10区间只有C,没有其他值,即C-C10区间的频次均表示获得达省一本线即被录取的优惠的考生人数。

(3)苏州大学部分考生在阳光高考平台上显示的录取优惠为“学校安排专业时奖励15分”,无具体分值,且对应的享受照顾政策类别均为“享受优录政策2”。由于这部分考生均为江苏省考生,根据该校优录政策2——“江苏省考生高考成绩达到江苏省本一批同科类录取控制分数线,高考成绩加15分后达到所报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即予以录取”,为统计方便,笔者将这部分考生的录取优惠分值计为C15。

就第三类录取优惠而言,共5所高校给出了破格录取优惠,包括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和黑龙江大学。各校享受该优惠的人数在5-54人不等,其中广西大学和黑龙江大学享受该优惠的入选考生超过一半。各校破格录取优惠给予的降分幅度主要在省一本线下10-20分浮动。广西大学则给予达省二本线即可录取或者达省二本线且需同时满足英语或语文单科成绩要求即可录取的待遇。其中,获得达省二本线即可录取的优惠的考生共34人,占28.3%。

图3 录取优惠产出率分布

(二)录取优惠产出率偏低

了解高校给出的录取优惠整体情况后,我们再来考察其产出如何。录取优惠产出率反映的是高校给出的录取优惠中有多少真正有助于考生被录取。由于每位入选考生都有录取优惠,因此录取考生占入选考生的比例即为录取优惠产出率。从总体来看(见图3),所有录取优惠的平均产出率为48.1%,意味着高校给出的录取优惠一半以上都没有发挥作用。其中,B60-B70区间的产出率最高,为69%;C40-C50区间次之,为63.5%;B-B10区间最低,为21.6%。从“985”高校来看,其录取优惠产出率的平均值为49.7%,仍然没有超出半数。其中,C10-C20区间的产出率最高,为69.2%;B60-70区间次之,为69.0%;B-B10区间最低,为11%。从“211”高校来看,其录取优惠产出率的平均值低至27.4%,表明超过70%的优惠均被浪费。其中,D的产出率最高,为71.2%;C-C10区间次之,为51.9%;B-B10区间最低,为22.8%。作为我国大学的领头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录取优惠产出率也不够理想。北京大学录取优惠产出率的平均值为59.3%。其中,C-C10区间的产出率最高,为86.5%;B60-B70区间次之,为66.2%;B20-B30区间最低,为36.4%。清华大学录取优惠产出率的平均值为59.8%。其中,C-C10区间

的产出率最高,为86.6%;B60-B70区间次之,为86.3%;B20-B30区间最低,为18.2%。

一般来说,录取优惠的幅度越大,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应该就越高,产出率也就越高。因此,在录取优惠产出率的分布图中,除某段区间为缺失值外,B-B70段的折线应该一路走高,C-C70段的折线应该一路走低,D段的数据应该达到最高点。然而,图3显示实际结果并非如此。在B段,“985”高校和“211”高校的录取优惠产出率都在B50-B60区间开始下降(“985”高校在B60-B70区间又回升);在C段,虽然“211”高校的折线是一路走低,“985”高校的折线却不断出现下降和上升的反复,其C10-C20区间的产出率高于CC10区间,C40-C70区间的产出率均高于C20-C40区间;在D段,不仅没有一个折线点达到100%,而且与其他优惠区间相比较,只有“211”高校的数据为其折线的最高点,“985”高校和所有高校的数据均低于其折线在其他区间的表现。若进一步考察破格录取优惠的具体产出情况,会发现没有一所高校的破格录取优惠全部得到使用,不同高校此项优惠的浪费率在20%至78.4%之间浮动。具体而言,两所“985”高校的产出率分别为44.4%(中国海洋大学)和33.3%(武汉大学);两所“211”高校的产出率分别为80.0%(南京师范大学)和70.4%(广西大学);黑龙江大学的产出率最低,为21.6%。

综上所述,自主招生录取优惠的总体产出率偏低,过半都被浪费。整体而言,降分幅度最大的破格录取优惠也只有约50%的产出率;就个体高校而言,也最少有两成被浪费。“985”高校录取优惠的平均产出率约为“211”高校的1.8倍,其给出的前两类录取优惠的实际使用率在多数区间都高于“211”高校,但在破格录取优惠的产出率上不如“211”高校。北大、清华录取优惠产出率的平均值虽比“985”高校的平均值高,但仍不到六成。录取优惠幅度与产出率之间并非属于正向线性关系,而是存在波折。

三、影响自主招生优惠政策使用效益的原因

招生计划和录取优惠的相关数据一致表明,自主招生优惠政策发挥的实际作用有限,需要大力提升。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自主招生优惠政策的使用效益严重偏低?2015年自主招生政策遭遇收紧,教育部规定要严格控制试点高校规模和录取规模。尽管如此,高校对录取规模的把关主要在入选环节,数据亦显示高校给予的录取优惠整体上幅度较大,说明高校希望入选考生能够被录取。因此,影响优惠政策使用效益的原因与高校的主观控制关联不大,而是另有他因。

(一)高考成绩的阻碍作用

我国自主招生项目的运作虽与美国大学招生实行的学生申请、高校考核方式类似,但与美国学生通过高校选拔便可注册入学不同,我国自主招生的入选资格并非准许入学的门票,通过自主招生测试者只是获得不同程度的降分录取优惠,仍要和其他学生一样参与高考,其高考成绩③仍要达到一定的截点(如省一本线上多少分或高校一本模拟投档线下多少分)才能获得录取资格。换而言之,入选考生最终进入哪所高校就读,招生计划和录取优惠是否得以使用,受到高考成绩的客观影响。因此,导致我国自主招生计划满足率和优惠政策产出率远低于100%的原因与高考成绩的阻碍作用直接相关,即入选考生的高考成绩竞争力不足,达不到授予其入选资格的高校所规定的录取优惠条件,从而被其他志愿录取,原有的录取优惠也就被浪费了。然而,优惠政策产出率的缺口如此之大,都是高考成绩阻碍的结果吗?自主招生项目给予入选考生录取优惠的假设在于,所谓的“偏才”或“怪才”,即在某学科表现突出、具备创新潜质的学生,通过正常高考途径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总分,而这部分学生也是高校想要的生源。因此,高校给予这部分学生适当降分录取的优惠,以弥补仅凭高考总分取人的缺憾。然而,入选考生高考成绩的竞争力是否都不足呢?

(二)考生主动放弃自主招生志愿

我国自主招生项目与美国大学自主招生还有一点不同,即我国实行志愿填报制度。《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14〕18号)(以下简称《意见》)规定:自主招生志愿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因此,高考成绩理想的考生,如果对已有的入选资格不满意,便可主动放弃获得的录取优惠,选择填报更理想的志愿。④考生对自主招生志愿的放弃包括放弃入选高校、选择新高校,或放弃入选高校认定的专业、选择该校其他专业。这一点得到了部分南京高校招办主任的验证,比如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招办主任均表示有高分的入选考生没有投档[1]。

至于考生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动浪费入选资格的情况更普遍,还是因为其他高校或专业更有吸引力而主动放弃自主招生志愿的情况居多,仅凭公示的数据无法做出解答,需要进一步获取考生的高考成绩、高考投档成绩以及录取高校和专业的相关信息

来加以验证。目前我们只能做以下假设:第一,对“985”高校而言,因其激烈的入学竞争和对考生的强吸引力,高考成绩的阻碍作用对优惠政策使用效益的影响可能更大;第二,对“211”高校而言,二者的影响兼在,而且考生主动放弃的行为可能多于“985”高校,因为“211”高校的吸引力整体上不如“985”高校;第三,不管高校类型如何,在优惠幅度小的区间产出率低,可能是高考成绩的阻碍作用更大,但在优惠幅度大的区间产出率低,可能是考生主动放弃的行为更多。对以上假设的证实或证伪均有待更多数据的获得。

(三)与考生对入选资格的择优选择基本无关

众所周知,美国学生通常申请多所高校,如果拿到不同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则会从中挑选一所理想高校就读。因此,美国大学录取的产出率(Yield Rate)主要受到学生自由挑选行为的影响。理论上,我国参加自主招生试点的考生也可以报考多所高校并参加校测,从而获得多个入选资格。然而,实践中这种情形却不太可能发生。《意见》规定:2015年自主招生测试在高考后举行,且需在2015年6月10日至22日期间完成考核、确定入选资格。根据对招生简章信息的统计,我们发现:有79所高校的校测日期都安排在2015年6月13日-14日;其余11所高校的测试日期或在6月10日-12日,或在6月15日-18日。如此简短且扎堆的测试时间无形中限制了考生同时报考多所高校的机会。这种概率即使有亦甚小⑤,也只能对个体高校优惠政策的使用效益产生微弱的影响。因此,考生对入选资格的择优选择不是导致优惠政策使用效益整体偏低的主要因素,其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四)部分高校严格控制入选人数

高校计划满足率普遍不高的原因有二:第一,与录取环节有关,即入选考生高考成绩不理想或主动放弃自主招生志愿;第二,与入选环节有关,即高校坚持宁缺毋滥、主动控制入选人数。至于哪一个原因影响更大,可以通过对比入选考生人数与招生计划的数值来验证。如果高校的入选人数等于或超过招生计划,那么计划满足率不高便是第一个原因。如果入选人数本身少于招生计划,那么就算入选考生全部被录取,招生计划也得不到满足。数据显示,两种情况出现的比例为8:1,即90所高校中有10所高校的入选考生人数少于其招生计划。其中,清华大学二者之间的数值相差最大,有624人,说明其招生计划有61.7%被学校主动放弃;北京大学次之,相差275人,亦主动放弃了27.8%的计划;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其余8所高校相差1人至77人不等,计划放弃率在0.4%-32.5%之间浮动。因此,部分高校计划满足率不高,与这些高校对考生资质的严格把关也有关系。

四、提高自主招生优惠政策产出效益的建议

作为由高校自主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生源的特殊招生项目,自主招生获得了利益相关者多方面的成本投入。教育部给予专门的优惠政策支持;试点高校亦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招生宣传、组织专家考核等;考生在备战高考之余,也额外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为了不浪费自主招生试点项目的成本投入,提高优惠政策的实际成效,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实证考察高考成绩的阻碍作用,审思自主招生录取模式

为了提高优惠政策的使用效益,必须对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的研究、获得切实的证据,才能对症下药。如果在高考成绩的阻碍作用确实显著而高校考核方式具备效度(即入选考生确实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但以高考总分竞争不具备优势)的前提下,我们可能需要审思自主招生的录取模式——是继续维持现有的高考录取降分模式,还是借鉴综合评价录取试点项目实行的混合比例模式,高考成绩和校测成绩各占一定比重、进行加权计算,抑或实行“高校选拔+高考达标”模式,只要考生获得入选资格,其高考成绩达到一定的阈值便可被录取?

如果考虑第二种混合比例模式,自主招生中各因素的权重应与现行综合评价录取项目的方案不同。在“985”高校实施的综合评价录取项目中,高考投档成绩占60%、高校考核占30%、高中学业水平成绩占10%的“6+3+1”模式基本成为共识⑥。但在自主招生中,高考成绩的权重不应大于高校考核成绩的权重,因为高校对生源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考察是自主招生项目的主要目的。当然,具体比例的设定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但笔者认为高校考核成绩至少应占50%。

如果考虑第三种“高校选拔+高考达标”模式,高考成绩的阈值可以考虑统一设为生源所在省份的一本投档线,即把现有不同程度的录取优惠全部统一为C。从录取优惠的相关数据看,C是个不错的选择。就录取优惠频次而言,C已经占据所有高校和“211”高校给出优惠的榜首,在“985”高校中也仅次于B20-B30区间,而且两者频次相差不到1000。就录取优惠产出率而言,在所有高校中,C的产出率虽位居第四,但除

了与第一相差10.4%外,与第二、第三的差距都在5个百分点以内;在“985”高校中,C的产出率位居第三,与第一仅相差1.9个百分点;在“211”高校中,C的产出率则仅次于D。C的产出率在三者中均在50%以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也均以C为其不同录取优惠产出率的榜首。在这种模式下,考生通过高校的选拔,即表明该生符合该校对学科特长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考生的高考成绩达到省一本线,即表明考生具备大学教育所需的基础知识。如此便可更加充分地发挥高校招生自主权,降低高考成绩的阻碍作用。

(二)引入注册管理理念,尽力避免入选考生流失

虽然考生主动放弃自主招生志愿的行为有多少尚未可知,考生“以脚投票”亦属正当的权益,但高校需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并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入选考生流失。美国高校有着丰富的注册管理(Enrollment Management)经验,虽然各校使用的具体策略不同,但有两个基本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即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预测生源入学趋势以及通过市场拓展(outreach)手段吸引学生注册。结合我国自主招生项目的实际情况,试点高校可做两方面的工作,包括运用数据分析辅助决策和增强自主招生志愿对考生的吸引力。

在运用数据分析辅助决策方面,很多高校实行自主招生项目已逾十年,积累了大量的数据。高校可基于历史数据开展关于优惠政策使用效益的院校研究,比如找出影响考生入学的因素以及模拟生源入学趋势。在影响考生入学的因素上,需要分析是高考成绩不足还是高校吸引力不够。如果是高校吸引力不够,还需分析到底是声誉不够还是专业吸引力不强,抑或是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提供的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模拟生源入学趋势上,需要研究给出多少入选资格才最有可能满足招生计划。也就是说,为了抵消高考成绩的阻碍作用以及因考生主动放弃而浪费的计划数,获得入选资格的人数是等同于招生计划即可,还是为其2倍、3倍为宜?还需要研究招募什么特征的考生才更可能入学——是学科竞赛获奖者还是高中成绩排名靠前者,是来自农村的生源还是来自城市的生源,等等。运用数据分析能为高校制定决策提供有力的证据和科学的支持,大学管理向院校智能(institutional intelligence)化模式发展也是必然的趋势[2]。

在增强自主招生志愿对考生的吸引力方面,高校可考虑从允诺后续培养、宣传已有培养成果和给予经济利益入手。允诺后续培养是指:高校在自主招生简章中说明,获得入选资格的考生如被录取并选择就读,将在入学后获得发展支持和追踪关注,如进入创新学科平台、配备名师指导等,通过各种途径使得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能得到发挥和提升。当然,高校需要将允诺落实,才会具有说服力。宣传已有培养成果是指:高校将往届入学的自主招生生源的发展情况及取得的成就告知考生,如所获奖项、研发专利、科研成果等,从而增强考生对高校培养能力的信心。给予经济利益指的是高校给予成绩优秀又选择入学的入选考生一定额度的奖学金或者某部分费用减免的待遇。

(三)考虑适当扩大入选规模

对主动放弃招生计划的高校而言,如果确实想要提高计划满足率,除了上述策略外,还可考虑扩大入选规模,最少达到招生计划数。考虑到高考成绩的阻碍作用和考生自由选择对产出率的影响,高校给予的入选资格应适当超出招生计划,至于具体超出多少,可能需要运用历史数据进行模拟。笔者认为,入选资格可以达到年度总招生计划的5%(为了保证这个比例,报名审核通过人数还应达到年度总招生计划的10%,以避免可供高校测试筛选的生源有限),这样录取人数既不会违背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又保证招生计划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当然,这需要高校在自主招生计划制定上予以配合。如果招生计划太少,入选资格产出又偏多,录取人数就可能超出招生计划。对于入选考生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高校而言,如欲提高计划满足率,以上分析同样适用。

致谢

感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生袁卫、华为上海研究院职员王德伟提供的数据整理协助。感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陈斌提出的修改意见。文责自负。

注释

①本文中的高校自主招生计划如无说明,均指教育部核定的高校自主招生计划数,数据源自阳光高考-招生计划(http://gaokao.chsi. com.cn/zsjh/)。广西大学招生简章显示的招生计划为不超过100,但阳光高考平台显示为20,本文以该校招生简章为准,将广西大学的招生计划计为100。

②由于考生可以报名不止一所高校的自主招生项目,所以本文中的人数不是绝对数值,而是加总数值。比如110578位报名审核通过考生不一定是指110578位不同的考生,不排除重复者,而是以试点高校为单位,公示平台中显示的90所试点高校报名审核通过

考生的加总数值。笔者虽统计了同一姓名在报名审核通过、入选和录取名单中重复出现的信息,但因即使同性别同一中学的考生也有可能重名,而根据公示平台提供的信息我们无法甄别是重名还是同一个人,因此无法得知考生重复报考和入选多个高校的信息。

③高考成绩即高考投档分,为高考实际考分与政策加分之和,其中政策加分指少数民族、烈士子女等国家规定的加分项目。为避免与自主招生优惠政策的概念混淆,本文使用高考成绩的概念。

④同普通高考生一样,自主招生入选考生也可能出现出国留学或就业等特殊情况,从而影响优惠政策的产出效益,但该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⑤如前文已做的解释,笔者基于公示平台提供的信息无法甄别重复入选信息,因此无从考察该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另外,同普通高考生一样,自主招生入选考生也存在选择出国留学或就业等特殊情况。这些情况也可能影响优惠政策的产出效益,但影响甚小。

⑥2015年实行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项目的“985”高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从其招生简章中可以发现“6+3+1”模式应用普遍。比如,可以参见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在上海市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招生简章(网址为http://zsb.sjtu.edu.cn/info/1002/1906.htm)。

[1]金凤.南京高校自主招生录取遇冷不少高分考生“跑”了[EB/OL].

(2015-07-16)[2015-11-18].http://gaokao.chsi.com.cn/gkxx/zzzs/ 201507/20150716/1493702788.html.

[2]常桐善.数据挖掘技术在美国院校研究中的应用[J].复旦教育论坛, 2009,7(2):72-79.

Preferential Policies in the Independent Admission Program for the Year 2015: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Influence Factors

WAN Yu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Fujian,China)

Extra admission quota and admission bonus are the two preferential policies in the Independent Admission Program.Data shows thatin 2015,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these two policies is limited,which can be reflected by the widespread low satisfied rate of admission quota in participating universities,and the widespread low yield rate of admission p

as well.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the limite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cluding the adverse effect of Gaokao score,active withdraw behavior of the admission qualification,and restriction on the number of admitted candidates in some universities,while there is almost no connection with examinees'optimalselection ofadmission qualifications awarded by multiple universities.In order to enhance the benefits of the Independent Admission Program,participating universities should adopt three approaches:1) conductinstitutionalstudy to testthe adverse effect of Gaokao score as wellas rethink aboutthe admission mode; 2)learn the philosophy of enrollment management,and take actions to attract admitted candidates;3)consider expanding the poolofadmitted candidates properly.

Year 2015;Independent Admission Program;Preferential Policies;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fluence Factors

2016-09-1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世界一流大学多样化招生政策研究”(13JJD880011);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留金发〔2014〕3026)。

万圆,女,1988年生,江西余干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维克森林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培养博士生,从事招生考试制度、比较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产出率优惠政策优惠
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实证研究
不同装烟方式对上部深橘黄烟叶产出率及质量的影响
有优惠!有靓货!房企铆足劲的“金九银十”来袭!
优惠订阅
读者优惠购
对我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优惠政策的思考
全面开展资源产出率评价
各城市具体优惠政策
把“优惠”做成“游戏”
提高桑园产出率的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