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女子竞技举重高水平发展因素探析

2016-12-22 02:32邓崇福福建省少体校福建福州350001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6年1期
关键词:体校高水平福建省

邓崇福(福建省少体校,福建 福州 350001)

福建省女子竞技举重高水平发展因素探析

邓崇福
(福建省少体校,福建 福州 35000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调查分析福建省女子竞技举重项目的历史发展、人才培养、政策制度、经济支撑等,揭示福建省女子竞技举重高水平人才培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福建省;女子举重运动员;影响因素

福建省女子竞技举重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福建女子竞技举重在我国开展较晚,1985年三明、邵武、泉州、南平等地市体校先后开展业余女子举重训练,省业余体校也在此时成立女子举重班,1988年福建体工大队组建福建省第1支省女子举重集训队。回顾历史,我国女子竞技举重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始终与福建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贡献紧密联系。数十年的运动实践证明,福建籍优秀运动员在世锦赛、全运会等大赛中摘金夺银,为国家和福建省赢得了荣誉。本文从不同视角阐述福建女子举重项目高水平发展的原因,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福建体育行政决策部门提供更优化的科学战略定位,促进福建女子竞技举重运动更快、更好地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福建省女子举重运动员200人,年龄11~27岁,运动等级为国家二级至国际运动健将。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和国家体育总局、福建体育局、中国举重协会等官方网站,查阅相关资料。

1.2.2 专家访谈法

为了解福建省女子竞技举重发展现状、人才培养体制、训练状况、科技支撑等,对福建队、部分市体校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及中高级教练员进行访谈。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12007、SPSS 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福建女子举重运动员取得的成绩

女子竞技举重1997年进入全运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5届。整体而言, 5届全运会福建女子举重运动员共获得1金、1铜,以及4~8名3人次。尤其是2000年女子举重正式进入奥运会后,福建女子举重运动员在世锦赛上获得的金牌数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前茅(表1)。

表1 福建女子举重运动员历届世锦赛成绩

2.2 福建省各地市女子竞技举重开展情况

调查表明,福建省三明、龙岩、厦门、南平、泉州、福州、宁德、莆田、漳州、邵武、漳平、武夷山、龙海、南靖、南安、晋江等地体育运动学校均组建了女子举重队,部分市属县级市体校中女子举重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展。一线女子举重队在福建省举重马江基地训练;核心二线队伍放在省重点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举重班,与一线相对接;大二线队伍分布在省下属各市级体校;三线则由地市级体校招募。

从福建各地市女子竞技举重的开展情况来看,项目发展呈现平稳上升趋势,部分地区女子举重项目发展良好,后备人才不断壮大,如三明、南平、龙岩、宁德。其他多数地市保持正常的人才储备,个别地市情况较差,如漳州、莆田。

2.3 体制对福建省女子竞技举重人才培养的影响

2.3.1 运动员培养体制

福建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依然是一二三线的培养模式,顶层人才由福建举重中心与省重点少年儿童业余学校分工负责,中层人才由省下属市业余体育运动学校负责,初学少年儿童则由市属县体校与部分特色中小学进行选拔培养。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断分流筛选,最终选拔出优秀运动员进行重点培养。实地调查表明,福建省市级业余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实行“三集中”的训练模式,将那些具有体育天赋的“苗子”集中起来进行文化学习、运动训练、生活的统一管理。对26名市级体校教练员专访获知,教练员比较认可“三集中”的运动员培养模式,认为其有助于运动员的全面管理与培养。运动实践证明,目前“三集中”依然是一种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的良好模式。福建省在“体教结合”培养女子举重优秀运动员方面至今没有施行,只是在上学方面为运动员提供了方便。此外,福建省高校在培养高水平女子举重运动员方面尚处于一片空白。

2.3.2 人才培养状态

2.3.2.1 人才培养形成合理梯队

运动员培养的结构形式必须有助于形成梯队化,梯队有益于优秀运动员的成才。从福建省与其他省市女子举重一二三线人数对比来看,福建省与其他部分省市各线人才比例有较大差异。如上海、北京、天津女子举重人才培养的“金字塔”结构呈瘦高型,塔基窄小,三线人才数极少,使人才的选拔概率极低。福建女子竞技举重后备力量分布在各地市不同层次的学校,由于整体实力较强,人才培养塔基部分的女子竞技举重三线运动员相对较多,竞技成绩多处于较高水平,这为二线运动员选拔和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人才培养梯队环环相扣,也为一线人才选拔和培养形成良好的的局面。近几年出现一个怪现象,即一线直接向三线队伍选拔人才,造成训练系统环节脱节,直接破坏一线训练氛围。因此,在迫切需要高水平人才的情况下,福建省也将目标扩散到外省,向外省市引进高水平运动人才,但各省对运动人才有严格的政策限定,致使高水平运动员的引进非常困难。

2.3.2.2 运动员注册分层管理

调查发现,截至2013年,福建省注册女子竞技举重运动员400人,实际在训368人。注册分成全国注册和省内注册,对一线、二线运动员实施全国注册,三线进行省内注册。加强省内一系列比赛对运动员参赛资格的把关,举重中心奖惩制度严明,杜绝优秀人才的外流。

2.3.3 运动员退役安置

社会的转型、计划经济时代的安置政策、整体就业形势严峻、运动员自身科学文化知识的缺乏和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滞后等,导致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使得青少年对从事女子竞技举重产生后顾之忧,严重影响项目的发展。由于社会需求不同,女子举重运动员与其他一些观赏性强、热门项目的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安置反差较大,后者供不应求,前者少人问津。绝大多数女子竞技举重运动员退役后回到入队(学)时户口所在地等待安置或由父母所在单位进行安置,这种安置很大程度上通过政府部门实施。对于外省引进人才,将其人事关系落到地市,运动员直接进入一线队伍,经试训及在全国大赛上取得较好成绩后,人事关系转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既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又解决了待遇问题,退役后的出路也就有了保障。

2.3.4 训练经费来源

福建省女子竞技举重经费来源可分为两类: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二是社会投资。目前而言,经费的整体分配仍以计划经济财政拨款为主,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企业积极参与竞技体育成为发展趋势。在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在以政府计划资金为主,同时加强外部支持以获取稳定的经济保障,为运动员提供优质的训练和比赛支撑。由于竞技举重的项目特点,观赏性不强,喜爱人群少,福建女子举重虽未获得较大社会资金支持,但也有热心企业提供赞助,多元化的经费是运动队生存与发展的“强心剂”。

目前,福建省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但通过对管理层、教练员的调查发现,认为经费不太够用和很缺乏的占64.4%。二线、三线运动队经费不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地域经济因素;二是运动员运动成绩不突出,领导对女子竞技举重不重视,实际投入不能满足运动队的建设需要;三是教练员处在经济环境较好的福建省,对经费投入的期望值过高。

2.3.5 引进人才

在引进优秀竞技体育人才方面,福建省有成功的范例,例如:从外省引进的运动员李丽、乌天祺已成为国内优秀运动员。对2009年福建省注册的500名女子举重运动员调查后发现,本地运动员433名,占86.6%;非福建籍运动员67名。大部分地市注册运动员均为福建户籍,个别地市含有少数引进运动员,说明福建女子竞技举重人才以本籍运动员为主,少量引进运动员。

3 结论与建议

福建省女子举重项目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各地市开展女子竞技举重的单位呈减少趋势,经费来源仍以政府投入为主,缺少多元化的资金支持。运动员主要来自本省,也有少部分的引进人才,有益促进了项目的发展。

对福建省女子竞技举重项目进一步优化整合,应选拔优秀后备人才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在执行过程必须树立高目标,否则将影响福建女子竞技举重运动的良性发展。

决策的思路决定项目的出路,在新一轮备战中早做决策,明确发展方向。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高水平人才,加强与举重水平较高省市的合作,共同培养福建女子竞技举重顶尖运动员,实现奥运金牌梦。

[1]刘吉.中国举重运动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39

[2]翁家银,韩新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3):72-93

[3]刘志民.上海竞技体育历史之研究[J].体育科学,2004 (4) :73-74

[4]平杰.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竞技体育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4

[5]刘志民,丁燕华.上海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论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45-46

猜你喜欢
体校高水平福建省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