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微评价的实践

2017-01-07 09:57陈田峰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获得感评价标准核心素养

陈田峰

摘 要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参与的教学行为互动,大多数教师给予的评价都忽视了其兴奋感、荣誉感、获得感、被认同感的价值追求,共情力缺失,有效性堪忧。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行为互动的微评价研究,是围绕微评价的预设、随机应和与科学运用展开,是某一教学氛围下微评价的设置、操作与价值研究,是基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某一行为或某一关节点的设计要求。做好微评价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取向和较强的现实实践意义,是教学评价改革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核心素养 微评价 评价标准 获得感 评价量规

2016年2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改革的评价新标准:“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就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行为互动成效的评价标准而言,即“是否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否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但在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参与的教学行为互动,大多数教师给予的评价都忽视了其兴奋感、荣誉感、获得感、被认同感的价值追求,共情力缺失,有效性堪忧。笔者认为,预设、随机和科学运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微评价”不失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指数、让其有存在价值感与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一、微评价概念的提出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指出:“兴趣特长养成。主要考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个人爱好等方面的情况,可以通过好奇心、求知欲、爱好特长、潜能发展等关键性指标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中强调,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评价就是根据某项或某些标准,对某人、某事或某言行做出评论和判断的行为。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行为互动这一环节,评价就是研究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主要是对学生学习和参与互动效果的过程的评定,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激励或鞭策学生参与互动学习、提升其学习兴趣指数的重要一环。

基于对评价内涵的分析与认识,笔者将“微评价”定义为小评价、短评价、简评价、节点评价,即根据某项或某些标准,结合某一量规,给予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情况和教学互动效果的,能够赋予其某种情绪和向往心理的,具有示好与主动选择倾向态度的某一言辞、某个动作、某项标示、某种物件、某类趋向的行为动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句感人的激励语、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鼓励性的动作、一次激趣的应和、一颗星标类的奖励、一份成果的展示、一次个人梦想的导引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兴趣和互动参与积极性的“微评价”。微评价的预设、随机应和与适时运用,对提高教师的创新力、自建构力和教学机智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增强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使之对互动学习产生亢奋、自愿、主动、向上的心理趋向,提高其收获感、成功感、幸福感。

二、微评价的价值取向

一直以来,在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界,研究评价对学习的影响是探讨情绪和认知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弥补了认知心理学忽视情绪作用的不足。遗憾的是,多数研究较少涉及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行为互动的微评价的评价源及评价语的实例研究和理论探讨,只是对“教师教学或班级管理”“考试测验或等级评估”“个体成长过程或终结性考核结果”等综合性评价源的概念界定和分类,且大多被窄化为纸笔测试或无语评价,重视的只是对富有片面性、赏识性、固化性、模糊性特质的结果式问题评价,评价取向单一,不能及时给学生提供针对性、描述性、价值取向性强的反馈信息,诸如“好”“不错”“真棒”等思维和评价标准单一、内容泛化的评价语充斥整个课堂,关注任务本身的描述、价值取向上进和有助于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利于提升学生兴趣感和获得感的微评价反馈甚少,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促进作用。

时下,国内外研究对评价影响认知的条件缺乏个性化,大多围绕整体、综合、过程、终结等评价主题和评价源展开,是基于教育整体性要求、针对教学工作的研究,是体现教育教学活动整体性、综合性的体制机制设置,不重视影响学生获得感和兴趣指数提高的个性因素与情绪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更缺乏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行为互动的微评价的专项研究。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行为互动的微评价研究,则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围绕微评价的预设、随机应和与科学运用展开,是某一教学氛围下微评价的设置、操作与价值研究,是基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某一行为或某一关节点的设计要求。

教学中,教师给出的微评价可以非常精炼,角度可以非常小,方式可以非常简单,时间可以带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但一定要具体、及时、准确,要发自内心,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充分得到鼓励或鞭策,更好地促进学习。它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肢体语言评价,可以是几句简短的口头评语,也可以是一次或大或小的作品展示,还可以是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的经典批改语等等。它是师生共情互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力促课堂教学创新和质量提升的富有创造力的教学评价体现和机制体系建构。

三、微评价的价值例证

在组织“党是我们的领路人”一课教学时,笔者结合“两学一做”这一时事话题,设计探究活动,预设微评价量规。

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自编自录的党史教育微视频《走向辉煌》,设计了探究活动。

结合探究活动,笔者编制了如表1所示的微评价量规。该组微评价预设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让执教者增智。通过该组微评价(量规)的预置,教师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宽,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得以提升,设计立体感、创新力和自建构力得以增强,机制体系建构、编辑整理和课堂驾驭能力得以提高,业务理论水平与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加强。微评价用语的预设,变取向和标准单一、无力的评语为充满正能和价值取向明确的激趣、励志语;变传统呆板、说教式课堂为立体参与式灵动兴趣课堂。最后,配以激趣效果、获得感和可行性数据分析,反思课堂有效性,为下一个班级的教学和下一节课的预备提供实践依据。

二是给学习者激趣。该组微评价(量规)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可以激活学生兴趣互动的因子,增强其求知欲和获得感,提高其参与互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其学习和知识巩固的有效性。结合积极的双边活动,适时运用该组微评价,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兴奋感和认可度,从而在师生互动“玩乐”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养成行为,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同时达成。再者,激趣效果、获得感及可行性数据分析,也以“亮黄牌”的形式给予了参与课堂教学行为互动和探究活动少的同学一个警醒,达到了激励、鞭策后进的效果。

三是为评课者立点。该组微评价(量规)中评价源和微评价用语的预设及激趣效果、获得感和可行性数据的分析,给执教者自评、他评、研课磨课进行了切片式立点,明确了评课角度,提供了评课方向,找准了评课源。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帮助执教者自身及参与听评课研磨的教师拓宽了思维空间,创新了设计要求,点明了反思方向,提升了学科素养。

把对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行为的微评价的设置与处理提到教学评价改革层面,是对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项变革创新,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教学微评价的设置与处理,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素养,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和获得感,以外因促进内因发展变化,打造个性化灵动高效兴趣课堂,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

四、微评价的研究效果预期

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行为互动的微评价实例研究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生学习获得感为落脚点,以建构教学微评价体系为目标,结合国内外有关评价研究的教育理论和“学生参与‘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探究活动情况的微评价量规”这一典型案例分析,探索如何在备课中确定评价源和预置微评价用语、如何应用微评价并通过其激趣功能让学生有获得感、如何借助课堂教学微评价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如何编制和使用微评价量规,可以丰富新课程改革评价理论体系,在行动策略研究过程中逐步解决教师不会确定评价源、不会设置和使用教学微评价及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获得感不强的问题,使教师对教学微评价设置和运用的重要性有整体认知,科学预设之、积极试验之、认真分析之,从而构建个性化、灵动高效的兴趣素养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获得感评价标准核心素养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对策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