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执御的意义

2017-01-10 08:16程灵生
华夏文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李泽厚朱熹品格

□ 程灵生

老子执御的意义

□ 程灵生

“执古之道,御今之有”(《道德经》十四章),是老子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是他由史而哲的逻辑自觉。武占江著《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形成及特色》指出:“作为哲学突破时期的第一位哲学家,老子对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老子的这种过程、事件哲学与早期阴阳学说是相通的,它们都是一种二分法,探讨事物的对立、转化。”老子的执御之说,也是他实证逻辑的思辩特征。

辩证法有三个主要观念: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变化、一分为二。老子从过程、事件把握事物,又从它们的内在对立转化去着眼,甚至视很长的过程如历史也如事件,具有普遍联系的思维;他认为事件是过程的节点,二分法与事物内在的对立与转化,更是他的思考点。所以,我们似可肯定他的思维具有初级辩证法特征。他的“执古之道,御今之有”主张,说明他抓着了长期系列事件的内在联系——道,他抓这个东西想干什么呢?以御今之有。用今天话说,就是古为今用。这应该就是李泽厚说的“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的来源——“历史理性”了。他意识到了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即道在古史之中。这是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历史学说的升华。

因为要“御今之有”,所以他对道的阐述是慎之又慎,非常小心,以至于对字句推敲到苛刻的程度,从不敢强为天下先。他这种小心与苛刻的动机,并不产自对什么神灵的崇敬,不产自对权力的服从,也不是矫情谦逊,而是产自道自身特有的严肃、深远、崇高的品格。此品格来源于圣人对道慎之又慎的践履过程与精神,他们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简言之,这一切是圣人反复验证所得真理的权威性使然。这也就是说,道的严肃、深远、崇高品格,正是真理的品格。师道尊严所以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普遍认同,原因正在于此。这有点近似于宗教理性,但又绝非宗教理性;而是中国人对真理的理性崇拜。所以老子逻辑的实证精神——道源于实证,又随时准备迎接任何新的实证——就成了耐人寻味、历久弥新、彻底开放的哲学精神。

除圣人而外,孔子很少赞美活着的人,而以“犹龙”赞美老子,更属唯一。他是按当时的理解水平和亟待发展的人道主义实践理性来继承和发扬老子哲学的。

达巷地方的人议论说,伟大的孔子!他博学,却没有成名的专长。孔子听了,对学生们说,我干哪一行呢?赶车呢还是射箭?我赶车好了(参见李泽厚《论语今读》)。李泽厚今译的“赶车”,正是“执御”。当年朱熹解释说:执,专执也,射御皆一艺,而御为人仆,所执犹卑。言欲使我何所执以成名乎?然则吾将执御矣!

朱熹显然小看了源自老子的执御,也小看了孔子的选择。李泽厚说此一节“也不好理解”这是为什么?

首先,执御在孔子,早已不是纯粹吃饭的手艺,而是更高、更抽象的学问的借代。查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十四章也与今天一般读本一样,写有“执古之道,御今之有”。据考古专家高亨说,墓主死于汉文帝十二年,这是他所珍藏的旧抄本。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第一,汉初贵族治学勤勉,尤好学“黄老”。第二,它该是春秋战国时期专家的精心制作,经历秦火,弥足珍贵。孔子既是老子的学生,能不知道老子口中的执御是什么意思么?

其次,在孔子看,执御与射箭一样,都是自己所开设的教学科目。礼、乐、射、御、书、数,执御赶车与执弓射箭一样,都是当时的士应当掌握的技术,他不会加以高贵与卑贱的分别,就像现在的上班族青年会开车会使电脑一样。朱熹似乎还能在时隔一千四五百年后,看出其中的贵贱高低,并猜出孔子的选择是为显其更加低微。看来朱熹是误解孔子了。

最后,在孔子时代,还没有人会像宋明理学那样,“严绝佛老”。老子思想是畅行无阻的。它对儒、名、兵、农、法等学派,均有重大的影响,如同武占江先生估计的那样,发挥着引领作用。所以“执御”一词,从专门的技艺含义解放出来,成为“驾御”,“把握”的同意词,是不难想象的。孔子口中的执御,不但是他治学问的志向,更是他多年的教学实践——他早已总结和宣扬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一贯之道,御今之学者,游说八十余君以推行之,不过到处碰壁罢了。怎么能把它理解成字面意赶大车呢?

今天仔细揣摩孔子的回答,是一种幽默。中下等的人,不能与之语上。他们总觉得某门手艺能使人出名;而“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然孔子决不媚俗,走常人所谓的成名之路。所以他才执拗地说,那我就选择执御,给你们赶车吧!孔子的潜台词是,不过这样以来,你们可都得跟我一条道儿了!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外国语大学,邮编710128)

猜你喜欢
李泽厚朱熹品格
李泽厚的哲学探索与心灵世界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论李泽厚的“实用理性”概念
“朱子深衣”与朱熹
李泽厚老师升级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