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人面鱼纹”审美解析

2017-01-10 08:16曹玉珍
华夏文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鱼纹人面氏族

□ 曹玉珍

·文学艺术·

史前“人面鱼纹”审美解析

□ 曹玉珍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字的出现是文明的表征。考古发现的陶器刻划符号(图一)是新石器时代文字的雏形,它的问世将中国的文明史推到史前时期,是中华先祖步入文明、告别野蛮的标志。刻划符号多是史前人类对周围实物的描摹,与绘画同根同源,在刻划时运用各种具象、抽象手法,使刻划符号表现出一定的形式美感,体现出原始人类的高度聪明才智和审美能力。然而,最能够体现原始先民审美精神的是陶器上的图案纹饰。

图一

一、人面鱼纹图形

古人说“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是古人对图案的基本解释。虽然因文字还没有形成,语言交流还未有系统,这一说法在原始时期还没有出现,但我们的先祖已经赋予了彩陶纹饰更为深层的意涵。新石器时代仰韶半坡彩陶“人面鱼纹盆”上的“人面鱼纹”(见图二)就是这一时期典型的代表。

图二

1.鱼纹

仰韶文化以彩陶为最,造型多样,用途不同。装饰纹样以动物纹样和几何纹样居多,动物纹样中鱼纹最普遍,是代表性的纹样,有十余种之多。鱼纹分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两类,仰韶文化早期,单体鱼纹用的较多,到了晚期则以复体鱼纹居多。其中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纹构成一组,有的多到四条鱼纹相连而成。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鱼纹渐渐抽象化,成了装饰性的几何符号。多装饰于卷唇折腹圜底盆的肩部或卷唇圜底盆的内壁。图三中的三角纹、菱形纹及虚实疏密的对比手法,在原始社会的后期较为普遍。

图三

2.人面纹

图四右边是贺兰山约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岩刻,画上所展示的是两个近乎圆形的人面像,大致上可看清有双眼和口鼻,刻线粗犷,看来还施以敲搭法,因此显得苍劲浑厚。左边的岩刻是“太阳神”,被誉为贺兰山岩画中的精品,它磨刻在距离地面约40余米处的崖壁上,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阳神”的形象。该人面纹头部刻有放射形线条,像太阳的光芒;脸部基本呈圆形,环双构成眼睛,并刻有睫毛,显得眼睛炯炯有神,感觉很威武。将人物形貌刻画在石壁上,做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反映了原始宗教信仰或某种意识形态。

图四

3.人面鱼纹

在新石器时代众多的彩陶纹饰中,人面与鱼纹结合构成的人面鱼纹(图五)非常具有特色,多被装饰在翻唇浅腹陶盆的内壁。人面鱼纹纹饰以黑白色彩呈现,人面为圆形,眼眉以上和人中以下为白纹黑底,中间则为黑纹白底,这种黑白色彩对比增强了装饰效果。纹饰中头顶、太阳穴、嘴等部位装饰有鱼纹,或者向上弯的钩纹,像戴了有沿的帽子,十分奇特。在鱼的身体周围用短线或点装饰,亦像是鱼的鱼鳍,很是形象。原始先民将人与鱼结合,具有“寓人于鱼”的意义。汉语中“鱼”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仰韶文化屡见的“鱼”也可能意味着对氏族生殖繁衍的祈求。

图五

二、人面鱼纹的审美象征

原始社会经历了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经历了或交叉着不同阶段,其中有相对和平和激烈动荡的不同时代。母系氏族社会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前期,是史前时期比较和平安定的时段,其巫术礼仪的形式、原始图腾及其图像化的符号形象等也相对稳定,存在时间较长。

1.祈愿生殖繁衍、种族强大

生殖崇拜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童年时期,作为社会现象,是自然崇拜的一种特殊形态。原始氏族非常重视人类自身的生产,血缘关系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人类还处在为自身的生存和再生产而艰苦地同大自然斗争的童年时代,对生殖的崇拜自然应运而生。

生殖崇拜最早出现于母系氏族社会,最初是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表现出强烈的崇拜感情,蕴含了“多生、快生”的祈望,反映了一种绝对庄严的意志。 鱼,属于一种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雌雄异体,生殖腺通常成对,有卵生和卵胎生,种类繁多,繁殖能力超强。水是生命之源,鱼就靠水生活,可以说地球上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鱼,山间小溪、江河湖海,都栖息着各种鱼类。鱼,凭借它超强的繁殖能力而成为原始时期生殖崇拜的重要图腾。

尽管鱼纹在仰韶半坡彩陶上十分盛行,但鱼纹并不是唯一的仰韶彩陶纹样,同一时期,龟纹、蛇纹、蛙纹、鸟纹,也都是频繁出现的动物纹饰形象,这些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卵生动物,生殖繁衍能力相对较强。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中写道,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并指出《周易》,《诗经》中都有如此说法。那么,仰韶先民将鱼纹和人面纹结合到一起,就是在对氏族子孙“生殖繁盛”、“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

2.象征飞黄腾达、能力过人

自古民间就有“鱼跃龙门”的故事,此故事应该是来自《山海经》。《山海经》里说“蛇乃化身为鱼”,而在中国自古也有龙蛇之说,龙就是蛇,蛇就是龙。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龙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能够掌控自然,呼风唤雨。而后来将读书人“金榜题名”比喻为“鱼跃龙门”,比喻身份的转变。

“鱼”化身成“龙”,实际也是原始文化“图腾崇拜”的重要现象,是人类最古老的宗教观念之一。对原始人来说,自然现象中的风、雨、雷、电,昼夜交替,四季更迭,都有一定的神的力量。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安全生存,必须要有超自然的力量来保护人类。“龙”就是原始人类想象出来的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物,有着改变世界的能力,而且它还与氏族有着血缘的关系,每个氏族成员必须崇敬,并以其为氏族成员的标志,最后华夏民族就成了“龙”的传人。

3.寓意年年有余,多子多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的文化逐渐丰富与完善。汉语中“鱼”与“余”同音,先人们祈愿生活富足、幸福安康、子孙满堂,“鱼”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要求,成为中国富有吉祥寓意的代表性图案。民间习俗中,除夕的年夜饭桌上一定要有“鱼”,而且放在桌上不能吃,要等过了除夕夜,大年初一才可以吃,以示“年年有余”;民间图案“年年有鱼”的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剪纸、窗花、年画、版画、刺绣,可谓应有尽有,表达了中国人民祈盼美好生活的愿望。

结语

“人面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的标志,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是史前居民对人类起源的认识,是他们幻想中祖先形象的真实写照。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丰富的彩陶图案中,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 “人面鱼纹”不仅反映了原始先民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还反映了原始先民日渐成熟的绘画技巧,表现出原始时代匠师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把握最生动瞬间的造型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理工学院传媒系副教授 ,邮编330000)

猜你喜欢
鱼纹人面氏族
「彩陶的随想」
人面何去 桃花且笑
青藏高原首次发现人面岩画
基于传统鱼纹的中老年女装图案创新应用方法
吉庆有“鱼”——鱼纹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鱼纹瓷
浅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启示
浅谈图腾崇拜
贵州彝文文献《土鲁窦吉》中“哎哺”浅析
《中国丛书综录》等所收氏族类丛书补辑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