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涉及关节面的肩胛骨颈部及体部骨折术后疗效分析

2017-01-11 20:43SchroderLK,GaugerEM,GilbertsonJA
关键词:外旋肩胛肩胛骨

骨科快讯

不涉及关节面的肩胛骨颈部及体部骨折术后疗效分析

肩胛骨颈部或体部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外损伤,占肩胛骨骨折的62%~98%。尽管业界一直对肩胛颈损伤,尤其是浮肩损伤非常关注,但有关肩胛骨颈部或体部骨折手术治疗的相关数据仍较为缺乏。本研究旨在评估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严重移位肩胛骨颈部或体部骨折的治疗效果。

自2002年2月至2011年1月明尼苏达大学一级创伤中心或Cole私人诊所收治的肩胛骨骨折患者中,筛选出不涉及关节面的61例肩胛骨颈部或体部骨折患者,其中男49例,女12例;平均年龄44岁(18~6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1 d(1~20 d)。其中27例为优势侧损伤;58例高能量损伤、3例低能量损伤;开放性损伤2例。根据修订版AO/OTC分型标准,肩胛体骨折(14-A3)51例,其中32例为粉碎性骨折;肩胛颈骨折(14-C1)10例,其中9例为粉碎性骨折。43例内侧/外侧骨折平均移位距离26.6 mm(20~40 mm);8例成角畸形伴侧方移位者平均成角34.4°(31°~41°),平均移位23.6 mm(16~34 mm);26例上肩胛悬吊复合体有2处损伤,其中14例2处损伤均移位≥10 mm;13例骨折畸形且盂极角≤22°(15°~22°);2例畸形成角≥45°(均为46°)。采用36 cm测角仪测量双侧肩部活动范围,手持式测力计测量肩部双侧前屈、外展、外旋力量,采用臂肩手功能障碍(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及SF-36量表(第一版或第二版)来评估患者自述疗效结局。

排除4例随访少于1年及8例无随访者,49例术后随访超过1年,平均随访时间33个月(12~13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肩前屈154°(60°~188°)、外展106°(70°~160°)、外旋66°(18°~103°);健肩平均前屈159°(126°~188°)、外展108°(78°~160°)、外旋70°(18°~106°)。患肩伤后平均前屈肌力89.0 N(31.1~164.6 N)、外展肌力62.3 N(26.7~124.6 N)、外旋肌力84.5 N(40.0~173.5 N);健肩平均前屈肌力102.3 N(17.8~173.5 N)、外展肌力71.2 N(17.8~129.0 N)、外旋肌力102.3 N(40.0~182.4 N)。末次随访时DASH平均12.1分(0~54分,常模均数10.1),中位值为4分。患者平均SF-36得分均与健康常模有可比性;第一、二版SF-16量表检测所得的全参数均分分别为63~81分和48~56分,根据Ware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后SF-36评分分别为61~84分(第一版)和(50±10)分(第二版)。49例患者中,36例恢复伤前工作和活动,6例因与肩胛骨折无关的原因未能恢复工作和活动,1例曾行同侧肩袖损伤修复的肩胛骨折患者报告因肩损伤而不能继续工作,其余资料失访。术后肩胛植入物脱出3例,麻醉下肩部手法治疗3例,1例可能因螺钉植入关节内而导致脱钉,1例肩胛再次骨折,未行手术最终自行愈合,1例外生骨疣脱出;未见术中或切口相关并发症、感染及骨不连发生。

我们认为,在英文文献报道中,本研究是手术治疗肩胛骨颈部或体部骨折的最大型单中心连续样本研究,临床随访内容包括详细的活动范围测量、肌力分析及DASH、SF-36等患者自述疗效评估指标。结果表明,严重移位的肩胛骨颈部或体部骨折可通过手术治疗,预期功能结局理想,并发症发生率低。

( 摘 自 Schroder LK,Gauger EM,Gilbertson JA,et al.Functional outcomes after operative management of extra-Articular glenoid neck and scapular body 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 Am,2016, 98(19):1623-1630.胡玮摘译,王新宇审校)

猜你喜欢
外旋肩胛肩胛骨
反向全肩关节置换术后肩胛骨切迹
肩周炎患者康复锻炼小妙招
肩胛盂的骨性解剖结构
肩胛下肌损伤分型及治疗研究进展
保留外旋肌群微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肩胛舌骨肌的超声解剖及临床应用价值
肩胛下旋综合征研究进展
肩胛骨动力障碍对肩部疼痛影响的研究进展
特定肩关节康复运动对肩外旋肌的激活效应
少林小武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