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互联网金融实践课程体系研究

2017-01-17 17:29沈金波
亚太教育 2016年36期

沈金波

摘 要:余额宝的面世标志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来临,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微小而美好的变化,也对现有的金融课程体系带来了冲击,为了培养出适合不断发展变化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必须构建创新的互联网金融实践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学好互联网金融知识,服务好社会、服务好企业。

关键词:创新;互联网金融;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187-02

2013年6月余额宝的横空出世,被普遍认为开创了互联网金融元年。随后,P2P网络贷款、众筹、京东白条、蚂蚁借呗、移动支付等产品相继走入人们的生活,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正在加速渗透各类消费场景,为用户持续带来微小而美好的变化,并带动互联网金融向前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1]。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拥抱新经济、新常态,而新经济、新常态呼唤互联网金融。根据艾瑞咨询、易观国际相关数据显示,2016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62011.3亿元,环比增长33.4%。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P2P网贷市场交易总量达到4541.5亿元,环比增长26.1%。2016年上半年,全国众筹成功项目数为15256个,成功项目融资额达到79.76亿元。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已渗透到方方面面。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表1所示。

表1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对比

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

思想文化开放平等,多频次小额交易节奏及团队价值观等级观念强,依赖大客户

规模规模较小,国内互联网金融公司中最具影响的阿里金融累计发放贷款约2000多亿规模较大,工商银行2015年放贷2.76万亿

优势更灵活快捷,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风险管控好,实力雄厚

主要服务对象小微企业及个人大中企业及少数优质个人客户

销售模式PC端和手机端,成本较低庞大的物理网点,成本高

二、互联网金融给金融专业课程带来的影响

(一)金融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受到冲击

金融学属于应用经济学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传统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技术性和专业性特点。以金融专业开设的银行实务类课程为例,其内容结构以传统银行业务为轴线,主要包括一般存贷款、简单外汇买卖、贸易融资等,这些业务靠银行的大量网点来实现。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基本上依靠PC端和手机端来完成,不依赖银行或金融机构的物理网点。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传统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不能适应互联网金融的需求,金融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必须更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介入,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还冲击着传统银行在支付结算类、融资类、投资理财类等领域的市场垄断;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很多人的日常消费已经无现金,基本实现数字化、移动化。当下的客户有更多的渠道和途径去选择获利空间,买基金、在线支付、转账汇款、担保交易、缴费、移动支付等环节也有更多的服务需求[2]。传统金融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需要与时俱进,汲取新思想,拥抱新变化,满足互联网金融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性不够

当前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所采用的模式多为“三段式”,即“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设置时,只重视金融专业学科系统的完整性,而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金融专业的实践性,造成实践与理论之间脱节。

在金融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少数的实践也是老师让学生进行网上模拟,真正的走进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实践机会很少,学生的动手能力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

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远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需求,跟不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前进步伐。

(三)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互联网金融岗位技能要求

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的人才应横跨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两个领域,具备计算机科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学、法律等多个学科背景。学生需要具有资源整合的能力,以互联网思维指引相关工作。

目前,大部分学校开设的互联网金融专业只是金融学的一个培养方向,很多老师都是以前的金融学老师,并不熟悉互联网金融的运转模式,也不了解互联网金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更加没有互联网金融实践操作经验,所授知识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自身所需技能与互联网金融专业并不匹配[3]。互联网金融类选修课程数量很少,质量不够高,学生的选择范围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未能体现“互联网+金融”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掌握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知识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三、互联网金融创新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一)构建创新、科学、实践的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

金融业务及互联网金融业务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有解决实际互联网金融问题的能力,能够自我提升,适应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工作。要培养这样的学生,必须构建创新、科学、实践的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本课程体系包括三大块,分别是理论课程体系、创新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分别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构建一个创新型、科学型、实践型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成为一个创新型、应用型、实践型的互联网金融人才。

(二)针对实际问题,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互联网金融仍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5后,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化突出、有创意、有想法、容易接受新事物。互联网金融专业的理论知识大都比较枯燥,要想使学生对互联网金融感兴趣并学好。教师应当从实际互联网金融应用寻找切入点,根据教学实际,运用身边真实存在的案例,利用学生对于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引导,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4]。

比如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内容的学习,教师可通过分组形式,安排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如查看传统银行(工行等)如何提供手机银行服务,手机银行的特色是什么,与支付宝相比有何优势和不足;查看新型的P2P公司人人贷如何募集资金,如何贷款,如何进行风险控制;查看支付宝有那些功能,蚂蚁信用如何评级,蚂蚁花呗如何设置额度;并将查到的信息通过PPT形式在班上做交流,增强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讲解,让学生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及产品、服务有一个实际的认识,能真正了解互联网金融企业及产品、服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习。

(三)资源共享,构建校企对接的实训教学体系

在飞速发展和变化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的实训环节应该是“校内校外两手抓”。校内实训应开展互联网大金融综合实训,通过模拟互联网金融市场,创造真实性的场景,学生扮演产品开发者、系统维护者、用户对互联网金融服务进行模拟演练,熟悉互联网金融产品。校外实训方面,根据互联网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金融行业的开放性特点,高校应加深与政府、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及行业协会等方面的协同配合,寻找“校——政——行——企”通力合作的培养模式,由四方共同开发、设计互联网金融专业实践能力体系标准,让学生有机会走进互联网金融企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知识实实在在应用在企业里面,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作为教学体系设计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实训教育的始终、融入专业学习的各个方面。高校还可借助区域优势,以多渠道、多专业合作的方式进行复合型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不断地更新互联网金融人才实践培养方案,以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不断发展与创新对人才的需求[5]。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来临,它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而互联网金融人才尤其是创新型、实践型互联网金融人才不多,作为培养学生的高校,必须更新培养理念,开发设计出互联网金融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能够确实掌握互联网金融技能,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作者单位:汉口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本文系汉口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互联网金融实践课程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互联网金融.http://baike.baidu.com/item/互联网金融/7040983

[2]朱维巍,董瑞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6(3):91-93.

[3]宁淞柏,宁文兰.我国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建议[J].商业故事,2016(9):104-105.

[4]柯戈.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院金融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时代金融,2016(7):22-23.

[5]张艳英,罗薇薇.互联网时代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3):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