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莎·纳斯鲍姆通识教育思想研究

2017-01-17 18:28唐艺志
亚太教育 2016年36期
关键词:玛莎通识教育

唐艺志

摘 要:本文通过对纳斯鲍姆有关《培养人性》书籍的理解,探讨他的有关通识教育的思想研究。文中纳斯鲍姆认为:她要“培养”的人性其实就源于那种不要当单面人,而是要做整全人的内心召唤;在当今时代,通识教育是不可能全然取代职业教育的。但她更清楚,如果不与这种戕害人性的现代教育理念作斗争,未来会出现越来越多麻木不仁,人而不仁的职业人。只有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落实在大学的课程里,职业化教育的单面性才有望得到缓解,职业化教育的负面效应才可望得到哪怕是些许的冲淡。尽管受到人类整体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大学教育的职业化格局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观,但如果能够开展文史哲通识教育,至少有望使各领域,各专业的从业者做到由专而博,更可能使人在广博知识的基础上达到一种整全的生命状态。

关键词:玛莎·纳斯鲍姆;通识教育;培养人性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292-01

玛莎·纳斯鲍姆(Martha Numbness,1947-),美国当代“新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法学和伦理学教授。著有《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和伦理》、《培养人性》等著作,研究领域涉及古典文学、伦理学、女性主义研究、文化教育理念研究等多个方面,并在这些领域均有重要建树与影响力。2003年,玛莎·纳斯鲍姆被美国《新政治家》杂志评为“我们时代十二位伟大思想家”之一,是当代美国及世界富有影响力的思想家。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也有很多的专家、教师意识到了当今学生的教育专而不博,职业化教育严重的这样一个教育现状,并对它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但由于传统教育它的思想与地位的根深蒂固,要想一下子改变是非常难,所以通识教育这个名词开始慢慢的出现在中国当代教育的视野,但是目前对于通识教育的研究却很少,玛莎·纳斯鲍姆的通识教育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解释和关于通识教育的含义。这也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

一、纳斯鲍姆通识教育的目标:培养世界公民

纳斯鲍姆在《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一书中的前言中明确的写出了她所认为的当代通识教育所培养的目标即“培养世界公民”。玛莎·纳斯鲍姆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世界公民”,“世界公民”应该具备世界意识与相应的能力。纳斯鲍姆指出,当今的教育已经成为了实现民主的手段,成为了制造一代又一代对民主有用工具的教育。教育目标也与政治身份认同相呼应。但是政治身份认同所坚持的是人的基本归属,是地域社群,无论是宗教、种族还是性别,都是地域性的。但是在当前日益国际化的时代,各国公民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地域或者群体的公民,而是同出于一个复杂而且有内在关联的世界的“世界公民”。因此,身为世界公民的人们不应该把自己视为某个地区或某个团体的公民,而且应该认为自己和其他人有密切关系,而这其中的纽带就是相互认可和关心。因此,人们应该师试图理解不同宗教、种族、性别与不同生活之间的联系。“世界公民”意味着人们要通过跨文化学习与研究,意味到他们原来以为自然的和正常的生活实质上却是知识狭隘和习惯导致的。因此,教育培养“世界公民”,应当成为一种强调多元化、强调尊重与理解不同文化的“世界公民”的教育。

二、纳斯鲍姆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纳斯鲍姆在它的书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她心中通识教育的主要含义。

(一)非西方文化研究

非西方文化其实是针对西方世界而言的,事实上是指东方文化。事实上,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和彼此融合的。所以玛莎·纳斯鲍姆认为西方国家需要更多的学习非西方文化,首要的理由是为了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能够胜任公民的角色进行审议。

(二)女性研究

纳斯鲍姆认为女性主义有关选择和欲望的想法很激进。让公民扪心自问,以怀疑的态度想一想自己有些根深蒂固的想法或许由于不公平待遇而被扭曲,这种做法永远是激进的。但是女性主义的核心思想的的确确也是民主和自由的,因为它们体现的是有关人格和自由的自由主义传统中最深刻的见解。如果老师不给学生传授这些思想,那么我们就没有尽到责任,本应该让他们了解有关人类选择的重要问题方面最杰出的思想。

三、纳斯鲍姆通识教育的启示

通读纳斯鲍姆的《培养人性》一书,能够提炼出纳斯鲍姆关于通识教育方面的一些启示:

(一)强调多样性,培养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

纳斯鲍姆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宗教观念极其深厚的国家,这个国家在传统上一直把宗教和高等教育的使命联系在一起。因此高等教育应该增强其辨别力,所以高校必须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思想自由和多样性;而且学校也必须寻求一种真正的文明的对话,来讨论有关人类差异的最紧迫的问题。

(二)强调对话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如今,世界不可避免的呈现多元化和多民族的状态。我们面临的很多紧迫的问题要想通过合作得到明智地解决,需要进行对话,使来自很多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宗教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我们不仅把自己视为某个地区或者某个团体的公民,而且尤其重要的是认为自己跟其他人有密切的关系。沃恩周围的世界不可避免地具有国际性。从商业问题到农业问题,从人权问题到环节饥荒,类似这样的各种问题都需要我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超越对某个群体狭隘的忠诚,对遥远他国人民的现实状况有所考虑。

因此,在当今的教育里,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让学生更多的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世界各国的学生合作交流。成为一名优秀的“世界公民”。

(三)通过批判性的论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识教育强调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批判性的论辩,这样,学生们才可以独立思考。所以学生应该对自己以及自己的传统能够进行批判性的审视,这样才能像苏格拉底那样过上我们所说的“反省的生活”。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玛莎·纳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30.

[2]玛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7.03.

[3]玛莎·纳斯鲍姆.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5.

[6]姜元涛,玛莎·纳斯鲍姆的“世界公民”教育思想研究[J].教育科学,2012(03):02~11.

[7]亚里士多德·欧德米亚论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6-39.

[8]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65D.

猜你喜欢
玛莎通识教育
小玛莎和大黑熊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寄往伦敦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