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艰苦奋斗精神对培养山区定向医学生的特殊意义*

2017-01-20 13:43李德玲韩飞舟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定向山区医学生

李德玲, 韩飞舟

(1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公共教学部,北京 101300,lideling1966@163.com; 2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党委,北京 101300)

论艰苦奋斗精神对培养山区定向医学生的特殊意义*

李德玲1, 韩飞舟2**

(1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公共教学部,北京 101300,lideling1966@163.com; 2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党委,北京 101300)

山区定向医学生能否“回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既受到消费文化诱惑的挑战,又受到个人意愿的影响。山区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决定了艰苦奋斗精神对山区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具有特殊意义。在山区的熟人社会中行医,服务态度与自律性、沟通能力与技巧以及艰苦奋斗、勤奋进取的精神,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要求更高,更迫切的。

山区定向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消费文化;医德教育

相对于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而言,卫生资源的供给总是有限的:或数量不足,或结构组合失调,或配置不均衡;最终导致获得健康服务的不平等。北京地区也存在着卫生资源配置城乡地区结构上的失衡:京郊农村尤其是山区、半山区,卫生人力、卫生机构、卫生设备与物质供应、卫生知识等资源严重不足。为弥补这种供求缺口,更为建立和完善“安全的、有效的、以病人为中心的、及时的、经济的和平等的”新医疗保健系统[1],北京市出台了《关于为北京农村山区半山区定向培养卫生人才的实施意见》,在北京发展史上首创实施专门的山区半山区的农村山区卫生人才定向培养政策。从2008年开始实施,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落实该政策,招收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山区、半山区定向生。对这一政策有效性的评价,归根结底要看山区定向生能否“回得去、用得好、留得住”。是否能够达成从根本上影响卫生服务供给的政策目的,除制度安排与政策支持外,医学人才的道德情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心理动力至关重要。

艰,即困难。艰苦,即艰难困苦。奋,即鼓起劲来,振作;奋斗即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艰苦奋斗意指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本文从坚持不懈努力工作的意义出发,探讨艰苦奋斗精神对培养山区定向医学生特殊意义。

1 艰苦奋斗对山区定向医学生的特殊意义

1.1 艰苦奋斗精神是“医灯续焰”中医精神的延续

中国古代医学道德思想源远流长,其思想精华绵延至今,是现代医学伦理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如仁爱救人的医学宗旨、严谨审慎的医疗态度、精勤不倦的治学精神、不畏艰苦的医疗作风、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一视同仁的行医准则等。古代医家强调行医治病要对患者负责而不畏艰辛。古代中医师徒相授传承,当弟子出徒时,师父要送给他一把雨伞,一盏灯笼,寓意为独立行医后,不能在雨夜置病人于不顾,而应“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无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孙思邈《大医精诚》)。今天,这一思想精华仍以“医灯续焰”的精神为医者继承,成为医者不畏艰苦、知难而进、努力拼搏图景中的文化底色。

1.2 艰苦奋斗精神是山区定向医学生服务农村的内在动力

无论是陈志潜的“白大褂”下乡的社区实验、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巡回医疗队还是受过高级训练的医学生毕业分配政策向农村倾斜,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现实问题。他们“下得去,用得好”,但是“留不住”。一方面,他们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的贡献理应得到肯定的评价;另一方面,乡村的行医环境与他们的职业理想相去甚远;加之个人生活不能融入乡村社会的人文环境,最终还是回到了城市的大医院。

随着北京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京郊农村也走上了富康之路。就医疗卫生领域而言,新医改的推进以及卫生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的实施(向农村倾斜、向城市基层倾斜、向公共卫生倾斜),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逐渐铺设了三级医疗网的网底基础。但是,卫生资本的逐利、增值惯性造成的自身加速流入收益最大化的场域,即大城市的大医院的现实,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彻底改变的;社会变迁并没有填补城乡之间的发展鸿沟,农村行医的环境依然存在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如医疗设备与仪器相对缺乏给诊疗带来的难度、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难以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造成的心理落差、继续深造学习的客观条件差等。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勇气,即使有政策支持、制度约束和文化相融,也难以保证定向医学生能够扎根乡村,服务群众。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勇气去刻苦钻研医疗技术、打造医学道德品格,走上德艺双馨之路,定向医学生即使“留得住”,也难以“用得好”。因此,要实现山区定向医学生在本乡本土中“用得好、留得住”,艰苦奋斗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心理机制与医学美德保证。

1.3 艰苦奋斗精神是山区定向医学生融入社区生活的情感基础

在国家整体的乡村医疗设计中,一度存在着以城市救济乡村的思路,即通过巡回医疗队的流动把城市的西医人才和药物资源尽可能地播散到乡村。这种短期式援助的暂时性是非常明显的[2]365。即使卫生政策在设计上多派一些巡回医疗队,每一个医疗队巡回密度加大,但由于山区或半山区交通不便,居民居住分散,农民求医问药依然困难重重,就医的及时性、可及性差。医疗队之“巡回”周期造成居民就医困难是浅表理由,而医疗队无法长期居留在乡村才是问题的根本。与巡回医疗队不同,山区定向医学生是“在地化”培训卫生人才的延续和发展。定向生生于斯、长于斯,与乡村社会水乳相融,与乡村文化没有距离感、疏离感和排斥感。这就为定向生“留得住”提供了文化合理性。山区居民不尚奢华、不喜炫耀性消费、不讲究阔绰与排场,在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中依然保持自然俭朴的生活习惯。这种质朴简单的生活方式与艰苦奋斗精神本质上是相容的;即某种意义上说,艰苦奋斗精神是山区定向医学生融入社区生活的情感基础。可以想象,如果山区定向医学生回乡行医后发现,自己与居民之间没有认同感,生活态度迥异,甚至成了两个世界的人,即使他们“回得去”,但留不住更用不好。

2 定向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不利因素

2.1 消费社会大环境的不利影响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个消费社会(consumer society)。与生产社会最主要的差异是,消费社会是一个信用卡社会,而不是存折社会;消费社会是一个“现世”社会,是一个欲求社会,而不是一个等待的社会[3]63。消费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既被动接受诱惑,又主动寻找诱惑。消费市场诱惑性的消费文化引导者消费时代的来临。消费文化成为当前时代的重要特征,是当代社会运转的核心[3]75。当消费文化覆盖了社会最边缘的角落,艰苦奋斗的精神则更为稀缺而珍贵,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则更为困难。

2.2 定向医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意愿

在物质产品丰富、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一些人否定了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性。以医学定向生为调查对象的研究结果显示:对待人生的态度,36.4%选择“满足现状、量力而行”,2.5%选择“消极应对,得过且过”。[4]这些信息揭示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政策宗旨受到了来自于定向医学生志愿与价值观的挑战;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医学生艰苦奋斗的意愿不足,产生与艰苦奋斗、勤奋进取精神的时代迫切吁求的反差。

2.3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缺失

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各种媒体信息传播,都没有形成艰苦奋斗教育的合力。家庭过度呵护,学生缺乏必要的艰苦奋斗实践[5];学校教育多是强调朴素、节俭的方面,缺乏持久性的、深层次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而媒体则过度展示消费社会的消费文化。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对艰苦奋斗的精神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勇气。

3 山区定向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磨砺的几个方面

宏观上看,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强盛、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在个体层面上,艰苦奋斗对个人的做事与成人更是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而又稀缺的矛盾产生,根源于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人性背道而驰:艰苦奋斗精神并不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教师以课程为媒介、以校园生活为平台的言传身教依然是必要的;而学生自我修养和磨砺,更是重要的。定向医学生在艰苦奋斗精神培育进程中,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

3.1 艰苦奋斗,磨练医术水平

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乡村医生,是难以自立自强的;缺乏进取精神同样难以满足乡村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山区定向医学生只有具备进取态度与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向前,立志在乡村医疗卫生事业中有所作为,才能走得更远。山区定向医学生学制短,所开设的课程内容以实用、够用为主,而医学是博大精深的。如果囿于乡村学习条件限制,或没有在医疗实践中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实践,则很容易陷入因能力不足造成的职业困境。正如药王孙思邈所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己了,深自误哉。”只有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在现有的条件下,迎难而上,才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用自己的医术服务乡亲,赢得职业尊严。

3.2 脚踏实地,提高沟通能力

在山区、半山区空间内行医治病,医患关系必异于城市大医院中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的改变是制度性的,也是空间性的[2]。与城里人越来越习惯于接受大医院的大医生的专业化流水线式的检查、越来越接受现代医学科技带来的“沉默的暴力”不同,中国乡村中传统的医患关系不仅表现为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方式支配的自主性,还表现在更加看重治疗过程的拟家庭化程度,即整个诊疗过程是否在一种亲情网络中完成。医生用日常生活语言解释病情,以及病家的参与和与之互动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治愈疾病本身,甚至可能占据更大的比重[2]392。在山区、半山区空间内,医生走入患者家庭或在众多患者亲友的环境中行医治病,或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综合性的服务时,一对一的医患关系为一对多的医患关系所取代;加之山区居民对医疗卫生信息的严重缺乏,这就对山区定向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受人爱戴的山区医生,应该拥有高超的诊断技术、高尚的医德医风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三项法宝。

3.3 待患者如亲人,修养服务作风

医者对患者的服务态度从低到高分成层级:待患者如机器、待患者如陌生人、待患者如患者、待患者如熟人、待患者如亲人。社会学主张对待患者如患者,情感中立,专业化态度。而医学伦理学则主张以待患者如患者为起点,向待患者如亲人修炼。而处在熟人社会中治病救人的医生,其服务态度的起点更高。而一朝一夕的服务态度,久而久之凝练为服务作风。

山区定向医学生未来执业于乡土社会中。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6]6,9。熟人处在亲属与陌生人中间,对熟人的主体——远亲、近邻、朋友的高度重视,已成习俗[7]。在熟人社会里,医生就像是人际关系圈层结构中一环,脱离不开人情与人伦关系的影响。与城市大医院医生相对重视业缘关系不同,山区医生处在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与业缘关系相互交织成的人际网络中,处在以人情为核心的、由人缘、人情和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的人际关系模式中,必然受到社会制度安排和人情网络的双重约束,服务态度与自我道德约束性更强。因此,山区定向医学生应在服务态度上认真负责、热情温暖,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人道关爱。这既是医学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乡土社会中人伦关系的礼仪要求。

[1] 美国医疗卫生保健质量委员会,美国医学研究所.跨越医疗质量的裂痕——21世纪新的医疗保健系统[M].王晓波,马金昌,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6.

[2]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M].仇子明,李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75.

[4] 徐发生,张莉芳.医学定向生人生观现状调查与分析[J].江西教育,2015(8):11-13.

[5] 罗贤甲,杨树明,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欠缺的深层原因及教育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5):55-57.

[6] 费孝通.乡土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6-9.

[7] 郑也夫.信任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226.

〔修回日期 2016-10-27〕

〔编 辑 吉鹏程〕

Discussion on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Spirit of Arduous Struggle to Mountain-Oriented Medical Students

LIDeling1,HANFeizhou2

(1DepartmenofPubricEducationYanjingMedicalCollege,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1300,China,E-mail:lideling1966@163.com; 2PartCommittee,YangingMedicalCollege,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1300,China)

For the mountain-oriented medical students, whether can they return back, stay down, and be utilized well is not only challenged by temptations of consumption culture, but also influenced by the will of individuals. Mountainous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 determine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spirit of arduous struggle to the mountain-oriented medical students. To practice medicine in the mountainous acquaintances, attitude, self-discipline,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 spirit of arduous struggle and diligence and initiative are indispensible, even more demanding and urgent.

Mountain-Oriented Medical Students;The Spirit of Arduous Struggle; Consumption Culture;Medical Morality Education

北京市教委2014年度社科计划面上项目“北京农村山区卫生人才定向培养政策的有效性与前瞻性研究”(项目编号SM201410025006)

R192

A

1001-8565(2017)01-0049-04

10.12026/j.issn.1001-8565.2017.01.10

2016-06-27〕

**通讯作者,E-mail:flyingship@263.net

猜你喜欢
定向山区医学生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山区修梯田》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山区
优秀定向运动员中距离定向比赛成绩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