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儒家伦理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017-01-20 13:43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医患儒家伦理

徐 毅

(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 温州 325000,xyepi@126.com)

重塑儒家伦理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徐 毅

(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 温州 325000,xyepi@126.com)

儒家伦理理论是一个典型的规范理论体系,旨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针对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本文欲从儒家伦理“五常”思想中寻找和探索有益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之理念和因素,以逐步改善和缓解日趋激烈的医患矛盾。

儒家伦理;医患关系;医患沟通;医德

儒家伦理思想为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孔子提出,后分别由孟子和荀子加以发展,其核心价值可简单归纳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儒家的伦理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今天也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仅针对目前中国医患关系日渐紧张,医闹事件此起彼伏的现状,想就如何重塑儒家伦理,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作以探讨。

1 儒家伦理的内涵与特点

儒家伦理内容与规范伦理的特征,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吻合,因此从儒家伦理的内容和其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看,儒家伦理理论自身是一个典型的规范理论体系;规范伦理学关注的是我们应当做什么,旨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规范,是一种建立在“人的依赖”社会环境下的理论[2]。因此在当下应该也可作为调整医患关系的良方。儒家伦理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并与其哲学、政治思想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特点为:

重视探讨道德的本源。一方面强调“天命”是道德的本源,另一方面又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承认后天的“习”对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

重义轻利。儒家历来把“利”看成个人的私利,把它与“义”对立起来,强调义,才能义利两得,而重利,则会义利两失。

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才能使人们懂得羞耻,自觉地遵守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儒家尤其重视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把它提到决定国家命运的高度去认识,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2 医患关系矛盾化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医患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一种,是指以医生为主的群体(医方)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就医方)在诊疗疾病和预防保健康复中所建立的一种相互关系[3]。在当前医疗活动中,医患关系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医疗纠纷这种医疗单位与患者在诊疗、护理、康复等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造成了相互冲突或发生了不良后果及对不良后果的原因认识不一致而导致的争议时有发生;医闹、伤医、袭医、致残、致死等违法事件也时有发生。

医患关系是医疗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也是最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保证医疗工作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4]。然而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医患矛盾的不断激化究其原因除客观上医院技术装备和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缺陷外,主观上均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不论是医院管理的完善,规章制度的建立,还是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或者是患者及家属对医务工作者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在医疗服务中,医患双方作为社会一员,都拥有各自的人格和尊严,本应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但在医患矛盾的纠纷中或在引起医患矛盾主观上原因中,我们看到的是医患双方人格、尊严的沦丧,理解、尊重和信任的缺失。这反映出了当今社会伦理道德的匮乏,并有必要重塑儒家伦理,因为历史上的中国就是儒家的中国,儒家构成中国人最为基本的价值,也塑造了人们赖以生活的最为重要的制度。

3 儒家伦理对医患双方关系的诠释

如何把儒家传统伦理与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结合起来,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课题,但我们可以从儒家伦理思想中寻找和探索有益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之理念和因素,以逐步改善和缓解日趋激烈的医患矛盾。现从“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进行简单诠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强调“宽容”,致力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儒家主张,人性本仁,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这就要求医患双方均应怀仁爱之心,并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我欲仁,斯仁至矣。对于医者,首先是珍惜和善待生命。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的序中指出,医,仁术也。乃或术而不仁,则贪医足以误世;或仁而无术,则庸医足以杀人。医者不应见利忘义而失仁,而应既有精湛的医术,也要有仁爱之心。对于患者也应体现儒家伦理对“仁”的推崇与延展,显示患者对医者的人性肯定和信任并维护医者的尊严。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义”是儒家道德体系中一个重要概念,看作是君子品格的主要内涵,也是古代社会人们最根本的精神支柱。在儒家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儒家伦理也并不是一概反对谋利,而是强调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对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行为,认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应当唯利是图,而是要有更高的理想追求和人生目标,在致力于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时候,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使二者达到高度统一[5]。当前,医疗行业的一些不正之风严重侵犯了患者及家属的权益,既破坏了医务人员在患者心中的美好形象,同时也损害了医务人员自己的利益,丧失了为人的基本道德伦理。而部分患者及家属在医疗纠纷中,为了多拿钱,往往找“医闹”出面去医院施加压力,也导致医患矛盾的加剧。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礼者,示人以曲也,因此敬人即为礼;而辞让是指不接受违反礼制的好处。“礼”是外在的伦理规范与制度规范,它起到调节人际关系,约束人的言行,达到社会和谐安宁的作用。《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主张“以礼敬宾”,提倡追求人际间的和谐。孔子主张“中庸”“仁爱”,提倡“和”与“礼”,强调通过礼度的教化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友善对待[6]。在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法制不完备的今天,我们需要弘扬儒家重礼重德的积极思想,强化医患双方行为的道德意识,注重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因此在处理医患矛盾时,各方均以礼相待,就有可能使问题在和谐的气氛中得到完满的解决;而不至于出现矛盾的激化甚至产生医闹或伤医事件的发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者,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是非之心则需要智慧来支撑。同时“智”也是儒家的一种道德境界,是理性的思维方式。每个人必须用理性和智慧节制个人的各种欲望,平抑情性,保持灵性。仁者安于仁,智者行于仁。这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这就要求医患双方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要减少所处的外界环境对自身道德修养的负面影响,以理性之思维,明断是非曲直,以促进医患纠纷和矛盾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完美的解决。

期望之心,信之端也。信者,不疑也,诚实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 是为信也。在孔子看来,信是最基础的,又是最必要的,是人立身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董仲舒认为五常之道始于仁,经过义、礼、智,而终于信。“信”是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然就医患双方而言,医患信任也就是维持医患关系的基石,是开展成功医疗的保障。 不过,因为医患关系本身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长期以来我们更强调患者对医生的期望,而忽视医生对患者的期望[7]。

4 重塑儒家伦理与构建和谐之道

4.1 加强教育,重塑儒家之伦理

孟子说“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因而良知就是指人的先天道德本性。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四种德性是根植于心的,是每个人在先天具有的道德本性。然而当今之社会良知之不存,伦理道德之沦丧,有必要也必须加强伦理道德之教化。目前的道德教育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理念宣传”和“思想教育”,而实际效果也不尽人意。而儒家却十分崇尚教化,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感化两类形式开展教育。我们应该加强各级学校的以儒学为主的国学教育,使之成为道德风化之源,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感化作用,使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深入民间,形成淳厚的风俗习惯,在最广泛的人群中扎根,从而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人们充分汲取儒家传统文化精华,自觉践行道德准则,提高自我修养,完善自我品格,以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重塑儒家之伦理,其目的就在于要塑造一批拥有较高道德素养和优良品质之国民,那么和谐的医患关系就近了。

4.2 加强沟通,增进医患间的信任

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不是单靠医方或患方某一方的努力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医患双方齐心协力,加强沟通、提升伦理道德修养,协调好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使之达到均衡。医者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识,提升自身职业伦理;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其职业宗旨,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让患者尽早摆脱病魔的折磨,早日回归社会;同时还必须尊重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隐私。同样患者也应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就医道德,在权利得到尊重与实现之后,他们也有义务来尊重、维护医务人员的权益,多从医者的角度考虑,进行换位思考,尊重他们的尊严,尊重他们的劳动,体谅他们的辛劳;在发生医疗差错事故,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寻求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只有如此才能营造和谐、融洽的就医环境和医疗氛围,才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医患双方首先必须能够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相互信任的人彼此才具有善意,才可以更为积极地合作。

[1] 秋风. 儒家式现代秩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2013.

[2] 张波. 论儒家伦理的角色定位及现代转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0(1):16-20.

[3] 丘祥兴, 王明旭. 医学伦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7-69.

[4] 康益龙,王杉.医患关系的博弈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6,27(17):14-16.

[5] 陈勇,陈国庆.儒家伦理与社会和谐——以仁义礼智信为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5):67-72.

[6] 张艳玲.儒家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3):30-31,40.

[7] 郝文君. 医患信任危机的当代阐释与回应[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1-5.

〔修回日期 2016-07-15〕

〔编 辑 商 丹〕

Remodel Confucian Ethics and Construct a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XUYi

(Wenzhou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Wenzhou325000,China,E-mail:xyepi@126.com)

Confucian ethics theory is a typical standard theoretical system, aiming at adjust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s. In allusion to the nerv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sought and explored the concept and factors that were beneficial to build a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from “Five Relationships” in Confucian ethics, so as to gradually improve and relieve the more and more intense doctor-patient conflicts.

Confucian Ethics;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Medical Morality

R-052

A

1001-8565(2017)01-0095-03

10.12026/j.issn.1001-8565.2017.01.22

2016-06-27〕

猜你喜欢
医患儒家伦理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高校医患关系研究反思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 共享美好医患关系”颁奖暨学术论坛剪影(二)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 共享美好医患关系”颁奖暨学术论坛剪影(一)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