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精神的三种『颜色』

2017-01-26 12:35王厚明
党员干部之友 2017年10期
关键词:林海塞罕坝荒原

□ 王厚明

塞罕坝精神的三种『颜色』

□ 王厚明

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位于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坝,历史上曾是“千里松林”,却也曾经是“茫茫荒原”。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以敢教荒漠变绿海的斗志,在美丽高岭上铸起一座永远的绿色丰碑。塞罕坝精神跨越历史时空,闪耀着三种“颜色”,也是塞罕坝人最光彩照人、浸润心灵的色彩。

红色忠诚照亮使命初心。今天的塞罕坝,视觉是绿色的,而精神是红色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塞罕坝人的理想就是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信念就是一定要让荒原披上绿装。为了这个理想,当年年仅19岁的孟继芝在坝上护林被冻僵永远失去了双腿,“文革”平反后的职工张省一天7次要求马上参加造林……昔日“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茫茫荒原变成苍翠林海,不变的却是塞罕坝人对党和人民的满腔赤诚。红色忠诚是“献了青春献子孙”的竭诚奉献。55年前,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369名建设者响应党的号召,来到了平均海拔1500米、最低气温超过-43℃的高寒区塞罕坝,平均年龄还不到24岁。为了让当地百姓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开荒队伍吃黑窝头,住土窝棚,艰苦奋斗植树造林,已打造出资源价值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绿色产业收入占50%以上,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休闲度假的天堂”。

绿色追求绽放人间奇迹。塞罕坝人身上的精神底蕴,缘自朴实无华、执着坚定的绿色追求,一代代林场人躬耕不息,奋斗接力,创造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这种绿色追求,坚定了让沙漠成绿洲、变荒原为林海的决心意志。创业之初缺粮少房,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没有粮食,党员骨干就带领职工边植树边种地,造林不成功就组织开展技术攻坚,外调苗木不能用就建苗圃育苗……如今,塞罕坝每年释放氧气55万吨,为京津地区输送相当于近10个西湖的蓄水量。几代塞罕坝人以“使命至上”的崇高追求,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答卷。

金色担当闪耀党性光辉。人格如金。塞罕坝林场的共产党人就是一颗颗闪亮党性光辉的“金子”。他们是砥柱中流的时代先锋,也是创造绿色奇迹的不竭动力。塞罕坝生存条件恶劣,年均积雪长达7个月,党员干部和群众一块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马架子、睡地窨子。首任场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把家从承德、北京等城市搬到了塞罕坝,带领林场员工吃住在山上。塞罕坝的党员干部把责任扛在肩上,树立了为事业担当、为人民造福的好样子。塞罕坝林场三代人用生命和崇高谱写了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奉献华章。

猜你喜欢
林海塞罕坝荒原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江苏“塞罕坝”水上绿森林
关于《红楼梦》《荒原》神话叙事的比较研究
塞罕坝之歌
欢 沁
冬阳
塞罕坝点兵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难忘雪漫荒原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