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界人士热议党的十九大报告

2017-01-27 13:11本刊编辑部整理
非遗传承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华时代传统

本刊编辑部整理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习近平在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九大报告在文化界掀起热议。这里刊登的是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上搜集的一组文化界人士的讲话摘要。

十九大代表、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十九大新闻记者会上,在谈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时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我们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指南。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加强了长城、大运河、大遗址和革命文物的保护。文物资源逐步“活”起来,优秀展览越来越多,文创产品日益丰富,文物出境展览已成为人文交流的重要名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确立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着力加强保护传承能力建设。在大规模普查、登记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非遗记录工程。积极支持广泛开展传习实践活动,2016年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补助从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到2万元。

文化部会同教育部实施了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目前已有78所高校参加此项计划,“十三五”期间将培训传承人群10万人次。目前,我们正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认真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对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等方面的非遗项目,我们也在分门别类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逐步形成更加系统的政策体系。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努力。

十九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旭东说,十九大报告中不仅提到了“文物”“文化遗产”,还多次提到了“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行指明方向,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具体行动中。我们要致力于提高文物、文化从业者的能力水平,培养一批耐得住寂寞、潜心从事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历史、艺术等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培养一批能够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与文化遗产,并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专业人才队伍。我们还要致力于加大人文交流的国际合作,开拓国际视野,用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这个文化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合作交流,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也要吸收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十九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文化犹如一幅气势磅礴的长卷,文化建设彰显一个大国的蓬勃活力。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建设如何呼应这个时代的召唤、呼应人民的需要?我们应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十九大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孟广禄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几十次提到了“文化”这一关键词。从报告中读出了坚定的文化自信。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文化离不开时代,更离不开人民。要敏锐地抓住时代气息,出好戏,出立得住、有继承、能发展、老百姓喜欢的作品。用我们的作品抒写新时代,给子孙后代留下中国人的智慧与灵魂。

十九大代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蒙曼说,加强文化建设,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讲出中国好故事。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在传播方式方法上,要跟上传播新形势、用好传播新手段,探索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十九大代表、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说,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能够让我们的人民更有信仰、国家更有力量。对于如何更好地增强全民文化自信,杨振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要深入挖掘、广泛宣传中华优秀文化。他认为,文化融于生活,需要加以挖掘和提炼,然后去粗取精,并通过灵活丰富的文艺形式进行推广和宣传,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文化走入人们心中。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希望,是一个高素质群体,他们更应该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上作出表率。杨振斌表示,应该对在校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传承和熏陶,让他们都能从中受益,并自觉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言人和传播者。

十九大代表,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说,文化自信是对我们党、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是全面推进“四个自信”的坚实基础,是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力量。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文物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深入挖掘文物资源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治国智慧,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使文物蕴含的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民需求相契合;就是要创新文物资源利用途径,发挥好文物资源的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功能;就是要不断运用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创新成果,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鼓励文物市场活跃有序健康发展;就是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不辱使命、勇于担当,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志明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不是要躺在过去取得的文化成就上睡大觉,恰恰相反,其题中应有之义是要推动文化继续繁荣发展,这就必定更加彰显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助推力量。相对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来说,文化虽然是一种软实力,但它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正因为深知文化对于国家强盛的意义,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贾旭东说,要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高度看待文化自信的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历史根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和独特魅力,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认识新时代的重大意义,领会新时代的科学内涵,统筹推进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关键是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深入研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文化遗产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从参观博物馆,到文化遗产地旅游,再到民间文物收藏,文物正在广泛进入人民日常生活,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都亟待加强。

十九大代表、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在“党代表通道”第二场采访中从出版角度谈了如何传承和传播好中华文化。徐俊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非常精辟的概括。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放到这样一个层面来讲,让我们非常振奋。徐俊说,中华书局就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出版方向的出版社。在他看来,文化自信中的应有之义就是,要对民族自身的文化有更准确的理解、更高度的认同。对出版人来说,就是要做好更精准的阐释,提倡经典阅读和有价值的阅读。作为一个出版人,在这个新时代,要尽自己的责任,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空间上不是封闭的,在时间上不是停滞的,是一个鲜活有机、不断吸纳的生命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对文化自信的最充分最有力的肯定。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沉最本质的记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国人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同时,又积淀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要素,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多多少少也出现了言必称希腊、言必称欧美的文化倾向。文化自信,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定力,从而为每一个现代中国人构筑起一座来自几千年历史积淀,却始终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现时代”的、正在进行时的、能作用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又是“超时代”的、将来进行时的、作用于一个民族子孙后代未来灵魂建设的长远考量。对内可以成为我们万众一心、战胜艰难险阻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也可以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掌握话语主动权,产生“以理服人”的作用。坚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可以深信,文化自信将为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强劲新鲜的活力。一个已经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民族,将在当代世界文明发展中留下属于自己的深深足迹,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一道,向着未来奋力前行,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的共同家园。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王山认为,一个国家的进步、文明、文化的先进性不能仅停留在“传统”二字上,更多的应该是有创造性和发展性,而不管是创造还是发展也都应该以传统为基础和基点。对于传统的重视还体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其重点是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的乡土文化,其关键是怎么样使我们文化的根脉能够扎得更深,发展更加枝叶繁茂。当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有载体,如中医、传统工艺、国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要注重人文和科学结合、古代和现代结合、政府和民间结合、国际和国内结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表示,传统文化不能只是放在图书馆、名著里,应结合新媒体的特点,转换传统文化传播的“表达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非常庞大而完整,但老百姓往往用远望、仰视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要得到传承,就不能被“束之高阁”,而要跟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产生关系。传统的传播方式正逐渐改变,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和当今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结合起来。对于新鲜事物,首先要有信心。许钦松认为网络直播的优势在于“真实”且能够快捷互动。这是青少年特别喜欢的形式,如果能够形成良好的监管体系,网络直播可以成为很好的文化平台,有助于塑造文化价值观。传统文化要在新媒体语境中转换表达方式,需要大量人才。要把握好“传统”和“新”的平衡点。在传播中不能因为迁就“快餐”或“碎片”的传播,而扭曲历史,避免传统文化的内涵变味。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一步为中国文艺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中国艺术,是指新的社会发展状态对艺术发展提出新要求,也就是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状态时要求艺术做出能动的反响。新时代中国艺术正在面临一系列新挑战或新课题:首先,需要以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去象征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其次,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新任务是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业已转变的社会主要矛盾。这个新矛盾的核心点在于,一方面是人们的美好生活或幸福生活愿望越来越旺盛,另一方面则是物质生产水平和精神生产水平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及国际差异等的继续存在或加剧。带着向往美好生活的中国梦,去推演出无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人生“活剧”,能为艺术家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并且成为艺术家创作艺术精品和人民群众欣赏这些艺术精品的精神原动力。再次,创造出足以成为这个新时代的象征形式的艺术精品或艺术杰作,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未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必然需要和期待真正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问世,成为这个激动人心的新时代的标志。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教授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文化建设部分的论述有许多新的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应该承担更大的使命,这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新时代的文化新定位,一方面,文化在经济转型升级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品牌塑造、工匠精神的倡导、一般消费品都需要融入文化的因素,增加文化附加值;另一方面,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这些精神诉求要真正全面实现,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来传播,做到深入人心;另外,要为人民提供健康的、雅俗共赏、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上海大学教授、博导、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敏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笔宝贵文化资产,不仅支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而且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新时代文化建设要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尤其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大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文化从博物馆里和书本上传承活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进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必须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家园、精神寄托和精神资源。我们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在与世界的对话交流中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猜你喜欢
中华时代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