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行草编:融入生活的艺术

2017-01-27 13:11杨鹏侠
非遗传承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徐行草编嘉定

杨鹏侠

嘉定古镇徐行是江南著名的草编之乡。《嘉定县志》记载:“黄草编织”为全乡农家主要副业,素称“黄草之乡”。徐行黄草色泽淡雅,质地光滑坚韧,并能染色,用它编出的工艺品纹理清晰,细密匀称,松紧有度,平整光洁。利用徐行黄草杆茎编织成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精细美观,轻巧方便,成为一方名产。

徐行草编与嘉定竹刻同被誉为嘉定南北“二宝”,这一美誉,不仅是指在编织技巧高超,更是指图案设计上蕴含着较高的文化含量。

民间传说,源远流长

关于嘉定黄草编织,当地流传着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相传,有一位聪明、美丽、善良却贫苦的姑娘,在即将出嫁时,连买一双鞋子的钱都没有。眼看就要光着脚过门了,姑娘心里非常难过。有一天,她放牛割草到村边的小河旁,默默流泪。相伴多年的老牛忽然用舌头舔她的脚,姑娘一看,原来老牛衔来一把黄草放在她的脚边。姑娘眼睛顿时亮起来。她用老牛衔来的黄草,编织了一双金光璀璨的草鞋。出嫁那天,她穿着这双草鞋到了婆家。这件事一下轰动了全村,全村的姑娘们都编织起草鞋来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首先用黄草编织草鞋的姑娘,把这个村改名为“蒲鞋村”,姑娘被尊为“草编仙子”。

传说是徐行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实上,徐行草编的渊源早在唐代就有记载。据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考证,徐行的黄草拖鞋在唐代已作为苏州府的土贡之一。早在唐代,当地的农民就开始用野生黄草编织蒲鞋和其他编织品,后来发展到赠送亲友并上市出售,成为朝廷贡品之一。江南官府晋京一般均携带几件精美的徐行草编以作贡品,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至元代,文人墨客也有“野翁织履街头卖,日暮裹盐市酒归”之句,描述当时徐行草编普及的图景。

至清代,徐行草编更是普列为贡品。清康熙《嘉定县志》在记述徐行时,已有“出菅屦”的记载。清代著名的嘉定籍诗人王鸣盛有诗云:“弱鱼欲上雨初晴,好向南邻北舍行,盼取新泾夜航到,数钱换得鞋履轻。”

清同治年间,嘉定形成了以徐行镇为中心的黄草编织区,成为本地农民一项主要的家庭手工业。数百年来,黄草草编的产地主要分布在嘉定徐行镇及周边一些地区,如嘉定的华亭、曹王、娄塘以及邻近的江苏省太仓、昆山等地区。以徐行镇为中心,黄草编织行业最为集中,徐行镇的各村均有编织黄草的记录。

由于草编制品方便实用、造型精美,20世纪初,草编制品还曾转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1953年,徐行草编大师设计并编织的有和平鸽图案的拖鞋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荣获艺术奖章。

品种繁多,精彩纷呈

徐行黄草编织品花式多样,结构复杂,形式各异,色彩丰富,做工精细,仅提包的形状就有方、长方、六角、圆形、腰圆、蚌壳型等多种式样;结构分为网眼、镂空、密编,也有将三者交替编织成一件的;花色有本色、单色、间色、多色、嵌花、镶边;图案有文字(如“喜”“寿”)、彩条、山水、花卉、青竹、瑞兽、熊猫、牡丹、蝴蝶、和平鸽、龙纹、龙凤、嵌花和英文字母等各式图案。

徐行草编常见的生活用品有篮、包、拖鞋、果盘、盆托、盆垫、杯套、茶盘、书包、草帽、玩具等20个大类上千个品种。黄草编织全靠编织艺人的心灵手巧,左手编织,右手同时搓转将黄草搓成绳状以增强韧性和美观。此外,在这一过程中还要编花,一般的编花根据编织手的熟练的灵巧,复杂的编花还需有专门设计人员事先设计,比较复杂。徐行草编在不断发展中积累与沉淀,在细腻的编织技法、实用的造型、大胆的色彩中,拓宽产品的边界,不断尝试新的可能。

黄草编织产品是以野生草本植物黄草为原料,黄草的韧性较其他种类的草编制品(如麦秆、玉米壳等)强,立体感明显,色泽光洁。徐行居民见其光滑柔韧,可刨劈,便利用其杆、茎,编织生活用品,又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制作成优秀工艺品。

“徐行草编”所使用的材料——黄草,一般茎高约2米,直径约1厘米,现可由人工种植。黄草每年清明前后播种,4个月后,炎热的夏季正是黄草的收割季节,当花苋呈“V”字型时便可以开始收拔。由于收获黄草时不能用镰刀割,只能徒手拔取,采收者必须事先往黄草根茎部浇水,再拉开下部茎的长叶,将茎杆向上逐株拔出,这个过程叫做“去草壳”。拔出的黄草修建整齐后进行捆扎,然后在地面用力揉搓,这样是为了除去黄草表面的一层保护膜,更有利于阳光直射下加速软化。

经3至5个晴天晾晒干燥后,过三四天再复晒1至2天,就可收藏备用。

与其他地区的草编不同,徐行草编在进行编织的时候,并不使用黄草直接进行编织,而是通过去苋、开草、浸泡、劈丝、搓捻等多道工序,将草皮、草壳和花玉进行分离,并将剖劈成不同粗细的草丝,去其粗糙、留其韧性,根据不同需求,选择草丝,这样的材料处理方法为徐行草编的多样性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使得嘉定黄草编织更加细腻优质,独具特色。

这里简要介绍几个主要步骤。

去苋:晒干的黄草,将顶部的花苋剪去后留用。

开辟:由于黄草茎杆较粗,必须经过开辟,使其黄草茎杆变成2-4毫米的细茎,作为编织的原材料。

染色:要编织出色彩缤纷的黄草织品,需对开辟好的黄草原材料进行染色,再用清水漂洗,随后晒干备用。黄草染色通常有红、黄、棕等7种颜料,最多能配出20多种颜色。染色讲究火候温度、颜料配比。何种颜色用陈年黄草染,何种用新收黄草染,对染色人来说也要心中有数。

模具:编织不同的草编织品,一般需要选用相应的模具进行编织。按照形状,模具主要分为拖鞋模、茶杯模、提包模、果盒模等。按照材质,模具主要分为木模、竹模、泡沫塑料模等;

编织:不同的黄草织品,编织方法不同,一般需要经过起底,装模,编面,结口,缝边,装配件等步骤,才能最终编织成一件精美的草编织品。

黄草编织工艺流程复杂,制成一件草编要化几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耗时较多。用它编出的工艺品,轻巧方便,精细美观,纹理清晰,细密匀称,松紧有度,平整光洁,并且门类多样,式样新颖,色彩丰富,工艺精致,具有民族特色。草编制品如拎包、果盆、杯套、盆垫、拖鞋等等,充满乡土气息,兼具手工织品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实用价值,是工艺制品,亦是自然环保产品。

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从古至今,女性一直都是徐行草编的主角。古代,徐行女子一懂事,就开始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接触草编,而后成为相伴终生的手艺。而今,在徐行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草编工作室,有五位老手艺人——顾月香、顾惠珠、高秀娟、朱丽琴和盛雪娟,她们常围成一圈,双手飞快地拨弄着纤柔的黄草,席间或唠家常,或任凭时光流逝,只留下黄草摩挲的声音。

2008年,“徐行草编”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行村在草编传承人计学成大师指导下,成立了草编名师工作室和草编之乡创意园,将奥运、世博文化元素融入作品,迈出了老工艺与新时代、新文化相结合的步伐。

2010年,“徐行草编”工艺受上海市农委推荐赴北京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送展的60余件作品代表了近年来徐行草编工艺的最高水平,尤其是为上海世博会专门设计制作的草编海宝更是得到了广泛赞誉。

花样繁杂的拖鞋、款式多样的拎包,杯垫、果盒、装饰画、灯笼……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如今,在徐行的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处处都能看到草编工艺的影子。徐行小学作为“非遗进校园十佳传习基地”之一,还签订了传承意向书,让更多人走进传统文化。

有着温暖质感的徐行草编,是传承者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用他们指尖的温度,对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结果,是我们身边的非遗。

猜你喜欢
徐行草编嘉定
临汾草编吉祥物入驻北京冬奥村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编劳育对话教学创新实践
Simulations of NBI fast ion loss in the presence of toroidal field ripple on EAST
偷吃一枚小月亮
大名草编的工艺风格及出路探索
草编技艺传承人杨振国 割舍不掉的老手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竹外疏花
《花乱开》
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