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田山歌
——流传数个世纪的“魔都”山歌

2017-01-27 13:11徐东智
非遗传承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青浦山歌

徐东智

在农耕时代长期的稻作生产和水乡生活中,一首首饱含劳动人民情感的田山歌在田间响起,已流传数个世纪之久。但随着时代变迁、审美更迭、都市化进展等诸多原因,已流传千年的田山歌在上海这片土地上响起的次数却越来越少。无论在市区还是郊区,年轻一辈中熟悉田山歌的屈指可数。通熟田山歌的歌手曾一度不足百人,其中大部分已进入晚年,最年轻的也有七十多岁。虽然上海田山歌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但古老、淳朴的田山歌在当代社会中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从田头走进社区和校园。

历史悠久 特点鲜明

田山歌主要传唱于水稻耕作区域,上海的田山歌在音乐与文学特征方面独树一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江南稻作文化区域民歌中所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并且具有较高的民俗研究价值,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歌。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可知,在公元16-17世纪的明代时期,上海地区民间传唱田山歌的风气已经十分盛行。如在明代冯梦龙辑录的吴地民歌集《山歌》中,收有吴歌356首,其词格曲调与现今上海地区流传的田山歌基本一致。在明代崇祯版《青浦县志》、民国版《续志·杂记》中,更明确记载了当时青浦“唱田山歌悠扬赴节,声闻远近”的事实。明代时期,松江一带的田山歌也已十分盛行,如《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曲类》,收录了多首松江一带的田山歌。

田山歌是农民在耘稻、耥稻时,由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的一种歌唱形式,又称吆卖山歌、落秧歌、大头山歌,现主要流传于青浦、金山和松江等地区。吆卖山歌的演唱形式由合唱、独唱以及辅助词“虚词”前后承接唱等部分组成;落秧歌由独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并反复重复;大头山歌演唱形式与落秧歌类似,也是反复演唱。

田山歌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音调高亢,旋律起伏也较大,经常出现八度的大跳进行,同时也会形成较多的拖腔田山歌的曲调,一般在句逗结束处旋律都有下行的规律性特征,而段落的结束音一般都落在调式的主音上。田山歌的主体基本上是单声部,但在各句逗连接时,后句逗常常采用侵入法,侵入到前乐句的结束音上,构成二乐句的重迭,民歌手称之为“迭起来”。由于演唱时形成的前后乐句的重迭,就构成了二个声部的和声音程效果,产生了同度、八度、四度、五度等不同种和声效果;也有二度、七度不协和音程出现,这就产生了特殊的多声因素。

田山歌同时也有着非常鲜明的语言个性,其中大量运用了当地农民的日常口头语言,这对以后文学、诗歌、戏曲等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田山歌是由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一种劳动歌曲,它既能抒发劳动人民的感情,诉说自己的欢乐与痛苦,又能陶冶性情、解除疲劳,因此田山歌在上海西南市郊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解乏“神器”声腔独特

田歌是在田间劳动时唱的一种劳动歌,能陶冶情操,解除疲劳。农民有一句话就是:“天气越热,汗水出的越多,唱起歌来就越有劲!”上海西乡的民歌手演唱田山歌,可以从日出东方一点红,一直唱到日落西山鸟归巢。在上海流播的田山歌有各种各样的名称,有大山歌、响山歌、吆卖山歌、耘稻山歌、淌稻山歌。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称谓,而且每一种称谓有它固定的旋律和音调。

赵巷吆卖山歌的演唱形式由分头歌、前卖、前嘹、发长声、赶老鸦、后卖、后嘹、歇声等部分组成。其中的赶老鸦、歇声是合唱,前卖、后卖、发长声等部分是一个人独唱;前卖和后卖即是承上连接的意思。而所谓的前嘹、后嘹是顺着前句接唱辅助词"虚词"的意思。

练塘的落秧歌分头歌、买歌、嘹歌。头歌部分由一人独唱,接着是买歌部分由男声合唱;然后是嘹歌部分由女声合唱。多次重复。练塘南泖浜的大头山歌演唱形式分头歌、前铲、吆档、后铲,也是重复演唱。

在上海乃至江南地区的田山歌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一种叫做“大山歌”的演唱形式。所谓“大山歌”,主要是当地农民们在夏天耘稻、耥稻时为了缓解暑热,宣泄情绪而演唱的一种田歌形式,演唱时由7-8个人组成一个山歌班,其中一人担任领唱,其他几人轮流接唱,又称“吆卖山歌”“响山歌”“喊山歌”等等。其演唱过程主要由头歌、前卖、前嘹、发长声、赶老鸦、后卖、后嘹、歇声等部分组成。大山歌演唱时一唱众和,高亢悠扬,可达数里之外。现在听来,这种由几个人配合组成的大山歌演唱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多声部合唱队,充满了一种群体合作的情趣。

田山歌作为一种生成传播于水稻田中的民歌样式,在音乐声腔上主要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特别高亢,有时甚至会用假嗓演唱;其二是略带悲怆,听起来颇有哀怨之感。这与许多民歌大多是欢快热闹的风格几乎大相径庭。

说到田山歌的声腔,上海青浦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乾隆皇帝来到青浦一带巡查,正值黄梅季节,田间农民莳秧之时,沃野飘歌,不绝于耳。于是乾隆皇帝就问身边大臣这些农民在干什么。久居北京的臣子哪里知道这是农民为了消除疲劳在唱田山歌,于是就回答说农民在哭泣。由于用吴侬软语吟唱的田山歌音调高亢,旋律起伏较大,经常出现八度的大跳进行,其他如三、五度的跳进也经常出现,而且多为散板散唱,因此形成较多的拖腔,听起来的确很像在呜咽啼哭。

时代变迁传承困难

田山歌曾流行于上海青浦、松江、金山、奉贤等郊县,多种原因使田山歌面临传承的困境:一是语言关。田山歌是以地方方言传唱,而现在的学生已经习惯普通话,有的甚至听不懂地方方言;二是文字文本少。田山歌本身的音乐特点是较自由,大部分是自由创作,而现有精于田山歌的传唱者,受文化教育较少,因此只能采录,失去当时的环境特点。另外田山歌是在农耕中产生,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很难让脱离农耕生活的孩子去真正了解田山歌;三是时代断层。由于许多教师本身对田山歌了解不深,只能请老人进课堂再通过录音方式传授,学生与老人之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所幸青浦、金山等区已开展了扎实的保护工作,以期田山歌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1953年9月,由上海市青浦县的10位农民组成的田山歌队,在首都北京参加了“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他们因演唱的青浦田山歌代表作“吆卖山歌”《五姑娘》而荣获“优秀演出奖”,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周恩来总理还亲切接见了田山歌队的演员们。从此,青浦田山歌成为上海田山歌特有的名称而闻名全国。上世纪80年代初进行民间文学普查时,工作人员走门串户,收集到田山歌975首,而这还仅仅是田山歌的一部分。这是田山歌历史上的第一次官方整理。2007年,青浦田山歌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列入市重点保护项目。为了传承青浦田山歌,青浦已在金泽、朱家角、赵巷、练塘四个地区建立了传承基地,保护老艺人,建立传承链,恢复田山歌文化空间,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经过十年来的努力,建成各级传承基地三十多个,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基本建立。2012年3月,金山卫镇通过发掘史料,走访民间老艺人,整理出了一批田山歌曲目,并在此基础上,创作编排了一台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反映江南农耕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田山歌韵·金山卫》,于12月22日在大宁剧场成功上演。

作为田山歌传承人之一的张永联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也唱了一辈子。2007年12月赴西安参加中国原生民歌大赛,荣获优秀传承奖和优秀演唱奖。2012年11月作为市级传承人的张永联,荣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猜你喜欢
青浦山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青浦工业园区召开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对接活动
山歌
壮族山歌
以“绿色青浦,上善之城”打造城市新形象
苗山歌
上海青浦社队企业发展的特殊环境与特征探析
国画:唱支山歌
上海青浦宋代家族墓碑
书画摄影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