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侨批资源保护侨批文物
——从《闽南侨批大全》说起

2017-01-27 14:01王晓靖
客家文博 2017年3期
关键词:华侨

王晓靖

挖掘侨批资源保护侨批文物
——从《闽南侨批大全》说起

王晓靖

《闽南侨批大全》编委会整合了闽南地区个人与公共收藏单位的侨批资源,编撰出版了这一珍贵的世界记忆遗产,《闽南侨批大全》资料全面详实、分类明晰,内容丰富。本文根据《闽南侨批大全》的相关内容,对侨批产生的缘起、侨批丰富的可研性及其重要价值做出阐述,并根据自己在博物馆工作的实践,对侨批文物征集和保护提出粗浅看法。

侨批 华侨 文物 征集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侨批业的研究,2008年起福建学者林少川等人多次提出“福建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提案,2009年1月福建省档案局成立“侨批档案”申遗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侨批档案申遗工作。2013年申遗的成功更是迎来了侨批研究的新一轮热潮,许多学者对侨批所反映的问题越来越感兴趣,新的研究方法、研究理论越来越丰富,侨批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越来越大,取得不少成果。《闽南侨批大全》编委会整合了闽南地区个人与公共收藏单位的侨批资源,编撰出版了这一珍贵的世界记忆遗产,保留了这一堪比“敦煌文书”珍贵的民间文献资料。

一、侨批与侨批业之缘起

(一)所谓侨批

侨批,是指近代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机构或个体寄回国内、并附有寄递钱物凭证的一种特殊的银信合一的家书。

侨,当然是指华侨;批,指批子,亦即支取银钱的字条。《〈醒世恒言〉第三十一卷,郑节使立功神臂弓》中,张员外道:“没在此间,把批子去我宅中质库内讨”,即此意。而清以前一般指代书信都称为书,如“林觉民与妻书”,未言信也。然而,侨批之称谓,有来源于近代闽南语一说,应是近代以来闽南一带出洋谋生的民众众多,而向家中寄回钱物以养家糊口的现象也更加普遍,这种银信合一的家书也更为以之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家乡亲人所殷殷期盼,其中用海外寄来以养家的银钱更为人们所重视,久而久之以取款凭证的批子指代银信合一的家书,称之为批。至今,闽南一带当地人在日常仍然称书信为批,而广府人则一般称侨批为银信。

(二)侨批及侨批业的兴衰

目前,有关侨批的最早记载是福建省石狮《蔡氏族谱》,其中记载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菲律宾华侨汇款回家的情况。该谱曰:“思叔弟也… …娶妇后,遂往吕宋求资,迭寄润于兄弟,二兄景超全家赖之,修理旧宇,俾有宁居。”《吧城华人档案〈公案薄〉中记载的唐人银信案》一文中可以看到有关印尼吧城的银信(侨批)案件时间跨度从1788到1849年,而从案件内容看,海外华侨是以委托个人托带为主寄递家信银钱,此时华侨寄递侨批已比较普遍,以致在寄递的过程中偶有纠纷,但是侨批的寄递应尚未形成产业,侨批业也尚处于肇始阶段,侨批寄递的人员尚不固定,手续也不完善。

自从18世纪开始,由于西方国家在美洲、东南亚进行殖民掠夺开发,由于劳力缺乏,大肆前来中国招募华工;另一方面由于国内争战不断,东南沿海一带地狭民贫,广大劳动人民日益穷困,不得不远离故土前往海外谋生,因而华侨出国日多。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也被迫开放海禁,签订《蒲安臣条约》允许西方国家公开招募华工,大量“契约华工”被卖到东南亚、美洲等地,形成了近代海外移民的一次高潮。随着移民海外华侨人数的增多,他们在海外拼尽辛劳所得的收入需及时寄回国内,以赡养在国内嗷嗷待哺的亲人,因此,他们与祖国之间加强讯息与经济联系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当时的邮电、银行汇兑尚不发达,水客1则成为联系沟通海内外亲人信息和钱款寄递的最好中间媒介者,他们由最初不收取费用为乡亲友好代递,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强,逐渐发展为自身的一种业务。他们利用同乡、亲友、熟人等关系向海外华侨收集银信,回国后按地址送银信上门,索取回批,沟通国内外消息,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代人投递侨批也逐渐形成一个新兴产业,投递人员也从单个人的水客代投,逐渐发展出大的规模性的投递机构,侨批局2也就应运而生。

侨批业从清末开始形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兴盛期,直至新中国建立。1972年,国务院才发文取消国内私营侨批业,由中国银行开始接手国内的汇兑业务,1976年,侨批业的从业人员和业务归并当地国家银行(有中国银行的地方归并中国银行)。而继续经营的国外侨批局仍然以侨批方式通过国内银行渠道委托解付,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纸质形态的侨批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侨批业是在中国现代邮传、汇兑业务尚未发展起来,为解决华侨华人寄信和汇款回国困难而产生的民间私营服务行业。侨批业的发展也随着国家社会环境的变迁,也曾经历蹒跚学步、遭受困顿而勉励维持、繁荣兴盛,最终融入到新中国的邮电、金融系统中得到妥善安置,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侨批业在繁荣区域经济,甚至对民国国家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段时期是国家外汇资金的主要来源),都有着重大的作用。目前,侨批局与现代邮政的关系以及侨批与国家政策研究等方面较少,虽然侨批局在建国后不久基本上由国家银行接管,但是侨批局出现发展内在原因与现代社会物流快递的新兴产业相关政策制定、管理规范也同样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侨批内容丰富,意义重大

侨批与一般家书的不同之处在于“银信合一”,他既是家书,又兼具取款凭证的功能。从侨批的字面意思理解上,侨批是海外华侨将赚到的钱款寄回国内济养亲属,是华侨亲属提取钱款的重要凭证,而侨批的回批则是确认钱款安全给付的重要凭证,因此侨批也应该包涵回批的内容,侨批收藏者或单位也应加强重视对回批的收集。而侨批的范围应该更广泛,包涵海外华侨通过“水客”个人或私营信局等民间渠道的侨批及还应包涵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的带有家书性质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闽南侨批大全》中专门收录了回批,还包括信局兑付的支票、汇票、信汇帮单、电汇单、回收电文,资料全面详实、分类明晰,足见编辑此书的诸位用心良苦和辛劳投入。

(一)侨批反映了华侨近代革命爱国的史实

从《闽南侨批大全》可以看出,侨批的内容丰富广泛,也包含有某些名人的书札、信件,其中许多涉及华侨家族的家族史、奋斗史、开拓史,也涉及了华侨关心祖国命运积极支持、参与祖国革命的革命史。例如,菲律宾华侨同盟会会员陈松铨给友人黄开物的侨批,就记述了当年菲律宾华侨演戏筹款捐助革命军的情形。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空前威胁,华侨们爆发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纷纷捐钱捐物,甚至回到国内投身保家卫国的民族救亡大潮中。一些侨批中也真实记述他们主动捐赠钱物支持抗日活动的史实,反映他们身在海外仍然关心国内的抗战形势,或号召抵制日货等内容,他们寄往国内的侨批信笺的上面还印有“还我河山”“抗战必胜”的标语以示支持抗战的决心和相互鼓励坚持抗战的信念。据统计,1935年至1938年福建省侨汇从5481万元上升到7486万元,从1931年至1936年,全国平均每年侨汇达3.5亿元,从从1937年到1941年底,侨汇平均每年达国币10.6万元,整个抗战期间的侨汇达到95亿国币之多,仅新加坡、马来亚侨汇每年即达1.67亿元,为战前每年侨汇总数的一半,这些侨汇的相当一部分都是由侨批局负责解递的,侨批业对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的支持作用。

(二)侨批反映了华侨对侨乡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

侨批有别于一般书信,它的内容涉及侨乡与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信息,融汇中外商贸往来、邮递、交通、金融、汇兑,还涉及海外华侨社会和侨乡的生活习俗、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历史记录,都是海外各地华侨对周边世界变化的切身体会和真实记录。很多华侨寄给家乡的侨批中,关于描述他们在侨居地的各种见闻,经常将他们感受到的近代西方良好生活习惯、行为观念、社会管理等介绍给国内的亲人,起到改良社会、移风易俗的作用。例如,黄开物先生就曾在写给妻子的信中提到“今者,愚期与卿相商一事,最利便乎卿。何也?放足是也!放足之益实有数层:行路免艰难也,出外舟车免畏怯也,操作得自由也。有此三利而无一害,卿何盼而不为?”,建议妻子放开小脚,但是尊重她个人意愿的内容。还有的华侨寄钱回来修建房屋,提出参照国外的样式,甚至会将图纸寄回给家人参考,最典型的就是广东江门一带出现的华侨民居碉楼。侨批也因此在这些信中絮絮叨叨的见闻、琐事中,成为中文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侨批反映了华侨网络社会

侨批内容上的丰富还体现在,侨批中多有关于海外华侨在当地扩大投资,扩展商业规模,扩张商业网络的记述。而从侨批业的发展也同样可以看到华侨在海外商业网络的扩展。侨批局在递送侨批与回批的往来的过程中就自然铺就了他自身的商业网络。例如,郭有品于1880年在家乡就设总局于龙溪县流传社创立“天一银信局”,主要经营吕宋与闽南之间的侨批业务,不久国内增设厦门、安海,海外设有宿务、怡朗、三宝等分局,后又增设香港、安南分局,最终辐射到印尼、马来亚、泰国、越南、缅甸、新加坡、柬埔寨等地,发展成为一个跨国网络化的闽南最大的侨批局。侨批业原本就是由水客托递发展而来,因此除了后期出现的专营侨批寄递的侨批局外(如“天一银信局”),相当多的数量为客栈、杂货店等兼营侨批业务的。例如,海外华埠专为移民提供住宿的客栈,他们大多与客头或水客有着合作关系,成为客头和水客在海外的落脚点,甚至可以为客头所引领的新移民提供住宿甚至垫付船票等费用,正由于他们与客头、水客、新移民的亲密关系,相当一部分部分客栈也兼营侨批局业务。早期南洋各地开办的侨批局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华人移民居住区的杂货店发展起来的。再如,在国内厦门早期的祥记、集记、春发、福绵记、广兴和丰顺等侨批局,也都是以经营南洋杂货为主业,兼营侨批业的。这些客栈、杂货店在经营中逐渐成为众多海商和海外华侨联络国内亲人、递送银信、招引同乡的重要中转点,也形成了海外华侨和华商在海外金融、交通网络上的重要节点。据统计,南洋各地和香港专门经营福建侨汇的侨批局,就达506家,其中菲律宾182家,新加坡64家,马来亚109家,印尼97家,缅甸21家,越南4家,泰国1家,港澳26家,其他2家;1946年,广东方面仅潮属侨批局,在国内总计有153家,其中汕头有73家,香港有22家。在东南亚总计有451家,其中新加坡有80家,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外)103家,北婆罗洲22家,东婆罗洲(荷属)49家,苏门答腊29家,爪哇1家,安南(法属)29家,暹罗118家。侨批局在海内外大量设立,而侨批业从业者本身也是从水客、客头或货栈老板发展而来,大多也不是单一的批款寄递者,随着侨批业务的扩展,侨批业也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商业、金融、交通、邮政、移民开发等诸多领域,进而形成了庞大的海外华人社会网络。侨批中还多有涉国际金融的信息,有些侨批中经常可以看到华侨在信中解释汇款额度变化原因,是由于当时某国在战争中出现不利表现因其汇率变化剧烈,或是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到生意艰难,叮嘱家中用度要节省等等,对于中国社会史、经济史、海外华侨华人经济变迁以及国际金融、贸易、交通等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侨批研究的现实意义

华侨对祖国和居住国两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公益交通等诸多方面发展建设都做出重要贡献,他们长期往来于中国与居住国当地,对国家间的沟通、交流与互信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从侨批记述中可以看到,海外华侨在不忘乡梓回报祖国的同时,也为当地的商业繁荣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事实上,华侨还往往在当地建立起社会公益设施和服务,这些社会公益的学校、医院、养老中心同样也是对当地人开放和服务的。二战以后,新中国废除了我国原来的双重国籍制度,海外华侨华人也开始有意识地在与当地居民逐渐交往的活动中建立起彼此相融、互信互利的社会关系,逐步融入当地社会,由“落叶归根”转变为“落地生根”,成为当地的一个少数族群,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已经不同于以往。对侨批内容的详实而具有深度的解读和研究,有益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海外华侨社会在当地的运作与发展,有益于我国侨务部门制定适宜的华侨政策和国家间交往的原则,以海外华侨华人在祖国与居住国之间的良性互动,促成华侨华人居住地和祖籍国之间的两地共赢局面,为我们现在“一带一路”的国际发展战略中实现多边共赢,也有益于扩展我国在国际友好合作中的新思路、新方法。

三、扩大侨批征集范围,保护侨批文物资源

(一)侨批的收藏现状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学术环境日渐宽松,国内学者日益关注侨批领域的研究,然而,总体质量并不高,很多或属描述介绍性,或重复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近十几年来,侨批研究的情况有所改观,随着新的资料不断面世,借助现代化理论,学者们开始关注批信局的传统性与现代性问题,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出现了一些极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但是,许多学者往往在发觉侨批研究需要再深入时,却出现了资料的欠缺,无法深入下去。因为侨批资料本身就是以一个个华侨家庭为单位的来往信件,很难完整的收集到一个家庭的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全部侨批,而且侨批中反映的内容也比较散乱、不够集中。有专家统计,侨批的整体数量应该在1亿件左右,而迄今为止,国内侨批收藏数量仅仅20余万件,显而易见,我们目前收集的侨批数量还太少,我国还有大量侨批档案资源的亟待发掘整理。造成此情况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早期的重视不够,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侨是海外关系的代名词,华侨对外联系的一切信件实物都有可能成为里通外国的罪证,华侨家属不敢在保留这些侨批信件,许多侨批被销毁了。二是华侨侨批受到重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悄然兴起的集邮热,集邮爱好者最先注意到华侨家信上的外国邮票,成为他们重要的征集对象,因此不可避免的大量侨批的被集邮爱好者私人收藏,得不到专家学者的研究利用。三是有些华侨家庭对家中的侨批认识不够,可能只是当做普通家信处理,或是侨批内涉及家族恩怨,不愿意把它公之于众。

从目前侨批的收藏情况看,侨批的公共收藏机构主要在档案馆,而且数量相对较少,大部分侨批都保藏在个人藏家手中。而个人藏家的情况又比较复杂,最早关注侨批的藏家大多数集邮爱好者,大多数集邮爱好者只关注侨批上的邮票,破坏了信封、信件,还有的造成侨批信封和信笺不符、缺失等内容不完整、信息不明确的情况。有邮票的侨批往往是时代较为晚近期的,且带有邮票的侨批在总体数量上是比较少量的;大多数较早的侨批都是私人或批局寄递,不带邮票,这些侨批在早期的某些集邮爱好者手中往往会遭到遗弃;部分在对华侨史比较了解的个人藏家和研究学者,这一部分侨批保存相对完整,研究利用价值较高。

(二)侨批相关文物的收藏和保护

随着侨批研究的逐渐深入,侨批研究的对象也不向早期仅仅局限于针对侨批、侨汇问题,还涉及了整个侨批业和华侨群体和侨乡、侨属、海外移民、社会经济、国际金融等许多方面。因此,有关侨批的文物也就不局限于侨批本身,例如,对早期批局的维护,对侨批业运营的各种文件、条款、山票3等,还有华侨侨属在寄递侨批的过程中使用的个人印鉴、兑换凭证,寄递的文件、单据等。同样,送侨批的水客的个人证件、交通工具、携带包裹、个人物品等都是重要的侨批研究实物,对此征集和保护进行的都比较晚,因而这些方面侨批文物征集保护就显得十分欠缺。另外,早期批信局组织规模多数较小,在早期为了侨批安全考虑或是防止他人的竞争,批信局的经营情况也较隐秘,批信局的工作人员往往讳莫如深,不肯将营业的实际情形告诉旁人,外人很难对其有深入和足够的了解,同时华人经营管理很少留下翔实的文字材料,这也给学者研究人士增加了难度。现在社会环境宽松,人们言论也不再如以往一样小心翼翼,早期的批信局工作人员的口述历史也就成为将来研究侨批的重要实证文献。目前,对侨批业工作人员的社会调查和口述史采访已经成为一项急切而紧迫的重要工程,因为侨批业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在解放前加入到这个行业中的,到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经故去,不多的幸存者也已经年纪老大,需要我们加紧进行。

总之,侨批文物的收藏和保护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侨批本身,还要扩展到侨批、侨批业的相关文物上去,诸如寄递侨批者及其家族的相关资料、实物、甚至具有华侨特色的老侨房(批局),侨批运营者(包括水客、批局)的账簿、证照、证件、寄递过程中使用的个人物品、工具等,以及水客、批局从业人员有关侨批寄递、运营、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口述历史采访等。最早进行侨批文物的收藏保护工作是闽、粤两省的档案部门,但档案部门与早期侨批研究学者一样,他们对侨批文物的收集关注点大多集中在侨批本身的批封或信件的文献作用,对于侨批文物中涉及的实物的收藏和保存工作较少涉及,当然这也与档案馆自己的社会功能有关,档案馆不便于保存过多的实物。在近年来华侨类专题博物馆的兴起,以及他们对于侨批这类涉侨文物的重视,使得侨批文物中的实物征集正在逐步增多,逐渐走入博物馆,展示给广大群众。侨批文物的收藏和保护需要整个社会都重视起来,参与进去,多方征集,合理保护,深入研究和利用。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侨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所具有真实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和完整性等特点,向世人完美地展示这一“海邦剩馥”、中国“20世纪的敦煌文书”。

注释:

1 水客,源自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对从事水上小型贩运生意(俗称走水)的小商贩的称呼,他们从国内带些丝绸、茶叶、磁器等货物到国外出售,再从国外带回香料等物前来贩卖,以获厚利。后来专门替华侨带款和信回国、顺便利用款项做生意的移民也被称为水客,有时他们又兼招工,则称为“客头”。参见戴一峰.网络化企业与嵌入性:近代侨批局的制度建构(1850s-1940s)[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1):70-78.

2 侨批局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如“侨批局”“信局”“批局”“批馆”“民信局”“批信局”“银信局”“侨信局”“汇兑庄”等等。

3 民国初期,福建军阀混战频繁,社会治安状况不好,侨批局为避免匪劫,发行一种信用票(俗称山票)以替代解付侨汇,可以在各侨批局的分支局领取,也可以在特定的店铺直接购买物品,兼具货币的功能,这同样是批局民间信用的重要体现。山票对于研究侨批业的发展形态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征集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是现在侨批文物征集方面的一个重要缺失。

[1]李天锡.谈侨批的起源及其它[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3):75-79转自林金枝、庄为玑.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资料选辑(福建卷)[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24.

[2]吴凤斌、聂德宁、施雪琴.吧城华人档案《公案薄》中记载的唐人银信案[A].中国侨批与世界记忆遗产[C].厦门:鹭江出版社,2014:269-278.

[3]晏露蓉 杨少芬.侨批及侨批业略考[J].福建金融,2014(4):67-72.

[4]林真.福建批信局述论[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8(4):12-22.

[5]任贵祥.华侨对祖国抗战经济的贡献[J].近代史研究,1987(5):142-163.

[6]郑云.闽南侨批业与天一信局的兴衰[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1):51-55.

[7]贾俊英.浅析天一信局的经营管理制度[A].中国侨批与世界记忆遗产[C].厦门:鹭江出版社,2014:212-232.

[8]戴一峰.网络化企业与嵌入性:近代侨批局的制度建构(1850s-1940s)[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1):70-78.

[9]林金枝.略论近代福建华侨汇款[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1):40-47.

[10]戴一峰.网络化企业与嵌入性:近代侨批局的制度建构(1850s-1940s)[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1):70-78.

[11]王立元 张雪超.侨批:潮汕人亲情的特殊见证.[EB/OL].中国文化报,http://epaper.ccdy.cn/html /2013-05/15/content_97006.htm.

[12]福建档案馆.前言[A].中国侨批与世界记忆遗产[C].厦门:鹭江出版社,2014.

[13]焦建华.百年来中国侨批业研究综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2):70-78.

2016-8-20

王晓靖,男,河北玉田人,任职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品部,研究方向为华侨史研究及华侨文物保护和利用。

猜你喜欢
华侨
身在异国他乡,海外华侨华人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我的华侨老师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丝绸之路与华侨华人:以非洲为例
赤子情华侨图书馆背后的故事
华侨图书馆的那些事儿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侨华人眼中的新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