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情感的发生处
——兼谈职业学校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7-01-28 10:31董晓
职教通讯 2017年9期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体验式师生

董晓

让课堂成为情感的发生处
——兼谈职业学校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董晓

富有情感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富有情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为了帮助职业学校学生在课堂学习体验中升华、引导自己的情感走向,教师需要提供可以选择的课程,关注教材的情感开发,构建师生共生的课堂,促进学生的情义表达,抚平师生情感体验的鸿沟,抓紧学生情感的最近发展区。

职业学校;体验式教学;情感开发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就是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教育研究的成果也表明,人的发展有两个重要领域,一是,认知领域,也就是智商的发展;二是,情感领域,主要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和情绪等,也就是情商的开发。认知如果不与情感平衡发展,那只是囤积信息,根本称不上智慧。通过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我们也已清楚地认识到,职业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与工作岗位零距离”的就业教育,而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人格丰富多彩,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体验式教学也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回路,即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知识回路中的信息是教学内容,情感回路中的信息是师生情绪、情感的变化。无论哪一条回路发生故障,都必然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只有两条回路都畅通无阻时,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1]因此,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仅有认识过程参与,而且也有情感过程参与。

当“情感”与“体验”相遇,我们发现,“情感是体验的出发点,个体总是从现在的总体感受、内心的情感积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感悟生命的蕴意;而情感也是体验的归结点,体验的结果往往生成了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情感”。不同于单纯对事物产生的“感性情感”,通过体验生成的情感超越了感知和经验,是对生命意义有着深切领悟的“意义情感”。

由此,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富有情感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如何用心开展超越知识和技能层面的人文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和最纯真的东西植入学生的心田,是我们教育价值最为完美的体现。[2]对于学生而言,富有情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学生能够在学习体验中升华、引导自己的情感走向,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理想。

课堂是师生活动最熟悉的场所,是教学和学习的主阵地。本文就如何在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加深情感体验提出个人的六点想法。

一、提供可以选择的课程

课程(course)一词是从拉丁语“currere”派生而来。它的名词形式是“跑道”,由此可知,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成长轨道,它的动词形式是“奔跑”,课程还可以理解为认知的个体独特性和经验的自主建构上。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某一个特定学生的需求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多为学生开辟一些“跑道”,引导学生选择符合自己的跑道进行“奔跑”。[3]

北京十一中学在李希贵校长“面向个体的教育”办学思路的引领下,把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整合梳理,开发了203门校本课程,每一门学科也变为有若干个不同难度的分层课程,实现教学资源与学习过程的对接。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涯规划自主进行选择,每个学生都有了一张自己选择的专属课程表,共组合成了1400多个教学班。以此为实践根基,该校的“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获得了全国教学成果特等奖。

当然,我们县级职业学校、一线教师受体制、环境、资源和能力等诸方面的影响,难以达到李希贵校长的高度,北京十一中学的做法也难以直接复制。那么,我们能不能在不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在学习的资源、学习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和考核的形式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的机会,适合更多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了选择的机会,就会在一次次的选择过程中追问自己选择的理由,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也许,学生会在选择过程中有挫折和失误,但在学校犯错总比到社会犯错更好,选择的理由、选择的过程、选择的结果和错误的经历等都可以成为走入社会后的经验和财富。

二、关注教材的情感开发

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教学正常开展的基础条件,对于教材的二次开发才是教学目标得以真正实现的金钥匙。我们应该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习任务、地域、学情、资源和社会热点对静态的教科书进行超越、重构和转化。

杜威认为,学生从“正式”学习的经验中所学到的,只属于学习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伴随着学习过程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其重要性有时甚至大于正式的课程。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以及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了将物化的教材进行人性化情意的转换,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教材内蕴的价值意义,联系学生感性经验,适度向教材、课堂外拓展,建构内外交融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自主体验,以达到情意转化的目的。这不仅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自身的专业发展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三、构建师生共生的课堂

自然界有一种规律叫做“共生”,就是各种生物尽管种类不同、要求不同,但能在同一块土地上和谐的生长。同样,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是共生的。马克思说:“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应该共同成长,尤其在当今信息成培增长的时代,教学相长既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责任,因为,教师只有照亮自己,才能照亮学生;其次,在课堂中,学生是在有效合作、适当竞争并在一定规则约束的教学情境中共同成长的,学习团队可以推动个人的成长,个人也需要老师以及团队的激励和竞争,这也是符合未来社会、未来职场实际需要的;第三,学生是可以有选择、有差别的成长的。我们不能像西方神话里的那个魔鬼,让每个人都躺在那张一样大小的魔床上,把他们锯得一样长。“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花开都有先后,职业学校学生的智能类型差别比普通中学更明显,在共生的课堂,学生是可以基于个体的差异而个性化发展的。

四、促进学生的情义表达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公平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差异教学思想以及“不愤不启,不扉不发”启发式教学方法贯穿中国教育历史的古今,直至现在对课程改革还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为什么2000多年后的现在,“两弹元勋”钱学森还无奈发出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感叹?很重要的一点,是后人对于孔子进行了神化,导致他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异化。从后人所编纂的《论语》这部代表孔子核心思想的著作中,我们不难发现,通篇是“子曰”,偶尔出现弟子的言语,却都是“问曰”,都是灌输式的接受,没有与孔子讨论的场景,更没有丝毫对孔子的辩论和质疑。从广泛流传的《孔子讲学图》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孔子作为老师的权威地位与“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西方教育理念大相径庭。“青出于蓝而不胜于蓝”成为导致中国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精神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原因。而在职业学校,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更是不足。

管理学里有一条重要的原则,你希望看到什么,什么就会越来越多。因此,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价值、有思想的人;要让每一个学生相信自己是有价值、有潜力的人;要让每一个学生相信,即使家长和教师不认同自己的某些想法和行为,但在教师的眼里,他仍然是一个有价值、有潜力的人。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关注,让每个学生放心地打开心扉,表述自己的学习体验之旅,师生之间进行真正的对话、沟通,达到相互理解、共同参与和共同分享的境界。

五、抚平师生情感体验的鸿沟

听一位新教师上“艺术鉴赏”课,教学内容是各种常见树木的认识和赏析。教师展示了“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图片后,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性,提出了一个问题“松树平时在哪里能看见”。有个学生脱口出“坟墓旁”,惹得不少学生哈哈大笑。那位教师因为还年轻,只好略带尴尬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我们在课堂当中,由于师生社会阅历、能力水平、生活环境及年龄代沟等诸多因素,学生表达个人体验时,常常与教师预设的存在很大的偏差。尤其是职业学校,教师毕竟都是经过高考“千军万马独木桥”这一评价标准的胜者,而学生全是被这一评价标准PK掉的弱者、失败者,师生之间的智能类型存在不可调和的巨大差距,对于同一问题、同一现象的感知、体验和理解自然有所不同,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难以缓解。

“体验式教学”高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主。“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但放手不等于放纵,缺乏了教师有效引导、不加任何限制地让学生自己体验是一种“放任的引导”。[4]因此,我们要关注师生情感体验的鸿沟,智慧地引导、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正如刚才的案例,教师如果能够借着原先已创设的情境,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巧妙地与烈士陵园中松树所代表的“冰清玉洁、坚忍不拔、乐于奉献”的操守相联系,对教学突发事件进行灵活机智地应对,对于整体教学秩序的把控和学生价值取向的导引,将会是很好的一笔教育资源。

六、抓紧学生情感的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同样,奥苏贝尔也认为:“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毋庸置疑,在我国当今职业教育,无论是姜大源的“工作过程系统化”、马成荣“三以一化”等课程观,还是“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项目教学法,包括如皋的“活动单导学”、启动中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都是以上述教育家的思想为根基。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更注重是就知识、技能方面。的确,知识与技能更容易以显性的作业内容和指标加以考量。

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而这希望也就是一种情感。情不通,则理不达。只有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有效开发学生情感的“最近发展区”,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更好地达到明理的目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每个阶段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心理世界”。教师应该围绕情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交流探讨、即时反馈、自我小结、学生互评、教师评语和过程性评价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看到自己一点点的进步,每天进步一点点,又要避免拔苗助长,给学生造成“情感、道德绑架”,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完善自己,获得更大的前进动力。

[1]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49-51.

[2]肖川.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J].人民教育,2007(12):9-10.

[3]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9.

[4]黄裕花.“体验式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2,28(7):39-41.

[责任编辑蒋云柯]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立项课题“‘体验式’教学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D/2015/03/136)

董晓,男,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教务处副主任,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G712

A

1674-7747(2017)09-0054-03

猜你喜欢
体验式教学体验式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生体验式写作教学策略探讨
分析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课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