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矛盾分析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以《兰亭集序》为例

2017-01-28 18:10谭盛祥
中学语文 2017年30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后人王羲之

谭盛祥

论矛盾分析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以《兰亭集序》为例

谭盛祥

《兰亭集序》主要思想情感变化表现为“乐——痛——悲”,“乐”的原因比较好理解,然而“痛”和“悲”则比较含蓄委婉,学生因为生活阅历浅等原因,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笔者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发现通过矛盾分析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提升了教学效果。现就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矛盾分析方法做一个回顾分析。笔者将分别从“永恒之痛”和“轮回之悲”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永恒之痛

文章一、二段,写的是兰亭集会之乐,很好理解。然而到了第三段,作者情绪由乐至痛,转折着实太快。开头便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说的是:“哎呀,人与人交往,一下子就过完了一辈子。”这句话跳跃很大,刚刚还乐在其中,突然一下子就感叹起人生来了,有些难以理解,故而需要研究一下作者思绪转折如此之快的原因。其实,答案就在注释中,王羲之当年参加兰亭集会的时候已经五十岁了,五十岁对于古人是个什么概念呢?《论语》有云:“吾十又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此时的王羲之已经是知天命之年,眼前短暂的集会之乐,对他而言尤其珍贵,毕竟知天命之年的他,此种一年一次的快乐又还能再经历多少次呢?再加上知交零落,盛宴难再,作者由眼前之乐,一下子就感慨人生之短暂,这样分析之后,这种转折便不再变得突兀。

紧接着,文章列举了两类在当时颇具代表性的人,二者生活方式有诸多不同:一类是安静的“晤言一室之内”,一类是好动的“放浪形骸之外”。然二者都将面对相同的困境,即不管沉浸在所喜欢的事务中时是多么的快乐,以至于忘记时间的流逝,但当“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发生时,都会产生感慨。产生什么感慨呢?感慨可能因人而异,然唯一绕不开的是:都会从“事的变化、情的变迁”中得到一种暗示——光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很多。

单单仅限于此也就罢了,对于年轻人来说,时间嘛,过去了也就过去了,该快乐还是要快乐,然而作者接下来用了一个递进的句式给我们揭示了一个人人都无法抗拒的现实。“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一个“犹”和“况”字将这种递进关系连接了起来,犹,尚且之意;况,更何况之意。整句话简言之便是:人尚且会因为事物的变化(暗示光阴流逝)而产生感喟,更何况人的寿命长短不由人定,取决于造化呢?这是一种无法解决的矛盾:光阴快速流逝(不管是快乐或悲伤)和随造化而定的总寿命(人无法掌控)之间的矛盾。这种难以掌控的状态,难免会让人有所不安,更何况此时的王羲之已是知天命之年,深知生的重要性(快乐建立在生的基础之上),故而讲出了他的那种痛、那种领悟——“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感受到的这种痛,是在对生命有了充分理解而产生的痛,又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无法避免的痛,是普遍、永恒,这也许就是作品的伟大之处。

二、轮回之悲

《兰亭集序》有这么一句话,“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悲在何处?学生不好理解,就因为古往今来人都会产生“生死无常”的感慨,要理解它,恐怕还得从这一段的第一句说起。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这句话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尝”和“喻”,一个表示时间,一个表示作者的真实体会。这句话是说:我看到古人文章中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基本相同,我也曾在读到这些文章时叹息哀伤(有所感),然而不能真正明白于心。

一个“尝”字,点出了这是作者曾经的人生体验,即年轻时候的人生体验。作者年轻时能够感受古人的这些文章中的悲凉之情(临文嗟悼),却不能真正明白于心(喻之于怀)。何谓不能真正明白于心?其实,古人在文章中抒发“生死无常,时不我待”的感慨,目的是以个人的亲身感受,告诫后人要珍惜时间、珍视生命(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时的王羲之,能够感知这些道理,却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劝告,这就是“不能喻于怀”的真正含义,我们常讲真正懂了某样道理,其实是说在实践中能运用其中。此刻的王羲之必然真正喻之于怀了,然而,年老时日无多的时候,才真正明白要珍视生命,岂不迟乎?即使是明白了又能如何呢,拥有时,不懂好好珍惜,等到失去时,后悔莫及,这也是一种宿命。王羲之用自身的人生体会,诠释的这个矛盾,这就是“今之视昔”的真正内涵,也是“悲”的由来。

聪颖的王羲之尚且领悟得如此之晚,那么后人呢,“后之视今”后人看到今人(王羲之所处时代)的这些关于“死生无常,时不我待”的文章,依旧会“临文嗟悼”,依旧会“不能喻之于怀”,等到真正明白时,人已老了,光阴不再。这就是“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是一个怪圈,一个令人悲哀的轮回,类似于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那种循环。虽是如此,但王羲之还是希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希望后人能真正明白这篇文章的用意,趁年轻真正的去珍视生命,珍惜光阴,走出这个怪圈。

总之,《兰亭集序》中的“痛”是一种普遍的,永恒的痛,而“悲”更是一种轮回之悲。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后人王羲之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王羲之送字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王羲之 丧乱贴》
ТРИ ШЕДЕВРа
突出特色学雷锋“五老”潜心育后人
身残创基地 呕心育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