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及应对策略

2017-01-28 18:10林清蓉
中学语文 2017年30期
关键词:散文高中语文目标

林清蓉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及应对策略

林清蓉

散文属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学生在学习散文的同时,能够获取到更多的文学感性知识,对于提升自身鉴赏能力而言,作用非常明显。然而当前高中散文阅读审美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为了能够切实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来解除当下高中散文阅读审美教学的困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散文阅读审美能力。

一、当前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

1.不重视学生的阅读审美过程

在当前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只求阅读结果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现象直接略过了学生散文阅读审美过程的重要性。这一现象具体体现为教师针对所提问题,学生的回答分析是否正确,书本给出正确答案的问题,学生回答与标准回答的差距等。这就致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侧重点存在明显偏差,严重缺乏对于学生阅读审美的重视和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对散文阅读教学的不重视,难以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散文阅读的审美能力。

2.散文阅读审美教学的目标散乱

散文阅读教学改革开始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盛行,然而在实际的改革当中,依然存在着散文阅读审美教学目标不合理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与学习的过程。当前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期望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文章展开深入分析,并由此充分理解散文的内容。这种教学目标致使教师进行授课时,主观性地将散文内容进行分割,通过多种分段给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分析。这种情况最终将致使散文教学的碎片化,学生由此对文章的理解将产生一定偏差,也直接导致散文教学的审美意味的异化。

3.以分数作为阅读评价的标准

当前,在多数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所展开评价,通常表现出过分关注学生散文阅读分数的情况。并且大都是以标准答案来作为评价判定的依据,由此来为学生的散文阅读分析实施打分操作,形成一种对学生表面的评价。这种单一表面的评价方式,直接促使学生们丧失了对散文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学生本身的思考思路也由此产生偏差,开始更多地思考怎样答题才能更加贴近标准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将由此产生相应的固定性思维,过于关注标准答案,导致学生散文阅读审美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面对散文阅读教学审美困境的应对举措

1.转变教师观念,重视散文审美教学过程

通常教师在实施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促使学生只需回答出和标准答案相近的内容即可,从而严重忽略学生对散文阅读审美教学的重视程度。所以,为了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散文阅读审美能力,就必须积极转变教师以往的教学态度,要充分重视学生对于散文审美学习的过程。例如,在学习散文《故都的秋》时,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主要内容,由此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景物描述,据此来体会作者的情绪变化,并且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为学生解惑,这样学生对于此类散文的审美分析,将获得极大的锻炼。

2.以学生需求创新散文阅读教学目标

要想真正促使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突破,就必须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当前的散文阅读教学目标。对于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充分结合学生当前的情况,找出真正符合其学习发展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散文《荷塘月色》时,须明确阅读该篇文章是一些刚入校的高一学生,其理解能力还明显不足,这就需要由此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因此主要目标应该是促使学生大致理解文章的意思即可。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教会学生相应的散文阅读技巧,以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审美意识。因此,在实际教学目标的制定当中,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需求来进行制定。

3.改善教学评价方式,提升学生散文阅读的审美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应当积极改善以往的传统评价方式,直接将学生散文阅读的审美能力作为评价的重点内容,重视学生对散文阅读审美不足及优势的评价,由此促使学生能够及时有效地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最终提升自身对散文阅读的审美能力。评价过后,教师需对学生的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散文阅读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散文阅读教学,大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水平不断提升,养成良好的阅读思维习惯,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惠安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散文高中语文目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