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7-01-28 18:10邹惠兰
中学语文 2017年30期
关键词:教导事例写作水平

邹惠兰

写作教学困境及对策研究

邹惠兰

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缺少真实感情,语文基本功底差、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较弱,抄袭现象严重。

(1)题材单一陈旧,千篇一律。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假大空”的现象。所谓“假大空”便是给了学生一个作文题目之后,学生无从下笔,更不知如何选材。他们遇到这样的情况会马上想到有没有看过类似的文章,或者可以到哪里模仿,而不是想到自己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或者自己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在这样的状态下肯定不会写出好的文章,我们要鼓励学生去经历、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2)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出现抄袭现象,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大,或者不喜欢作文教学。因此他们才会敷衍了事,甚至去翻阅类似的作品进行抄袭,他们完全是为了完成任务去写作。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我们要杜绝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努力提升自己。

2.教师方面:要求过高,缺少积极性,注重应试作文教学。

(1)中学教师教导学生写作,一方面常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另一方面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他们往往希望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又懒得花功夫在学生身上。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多鼓励、教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作文水平。

(2)应试教育决定了教师注重应试作文教学,因此教师们往往偏重课本教学,照本宣科,缺乏创新思维。这样直接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甚至出现了在某年统考命题作文中,很多考生使用同一例子的情况。

二、问题的原因:缺乏创新和活力

创新是思想的活的灵魂,在作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创新。所谓创新便是层出不穷,尽力把脑洞开到最大,当然也并不是天马行空。新颖的题目、新颖的题材或者新颖的写作方式都能让你的读者眼前为之一亮。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是有一定的框架的,例如模仿、借鉴之类的。总的来说传统作文教学便是仿制别人的框架或者写作方式。

现在我们应该更多地教导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去书写自己的想法,要让自己发现能够称之为创新的一些想法。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以自己为主体,让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要教导学生事事亲力亲为,增加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主观想法。文章有了感情才能说它是一篇好文章。其实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任何形式的写作教学都是有效的创新。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对策

1.注重学生真实感情的训练

一部好的作品最成功的表现便是你的读者感受到你要表达最真实的情感,有感情的文章往往是充满着生活味的,不开心时的闷闷不乐;得到糖果的满心欢喜;或者悲痛欲绝的泪流满面等等。最朴实的感情才会产生最真实的故事。

2.注重文章立意的深刻和事例的运用

学生的作品不够深刻有两个经常出现的问题。一是立意较浅,还有一个就是对事例的阐述分析不够有力。这种情况多表现在事例的语言堆砌上,缺少对文章的细节意义和价值的挖掘。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事例的使用只有典型之分,准确之别,简单的事例经过充分阐述也会变得与众不同。因此要让学生明白宁可事例简单也要阐述充分,这样学生就有了很大的空间去融入自己的感情,去描述自己的想法。有了明确的主题,有了充足的事例再加上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样才算完成了自己的文章。

3.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高中生底子虽然不厚,但是有其他年龄层次无法媲美的潜力。教学中如果对学生多加鼓励,他们就会有更大的信心和毅力在写作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快。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爱好,我们应该发现他们的所长,然后帮助他们去成长,去完善自己。

4.教师在灵活运用课本教学的同时大胆创新教学方式

要想提升写作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写作水平,光靠过去积累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时刻关注每年出现的新作文形式,外加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式。比如:让学生体验生活,提高写作兴趣;让学生写日记,积累语言材料及作文素材;让学生相互批改,体验教师的心理活动。例如全国语文高考I卷采用自主命题,要求考生从共享单车、移动支付、高铁、一带一路、大熊猫等词语中选取两三个关键词,向外国留学生介绍中国的变化与发展。若没有平时的积累,恐怕有些学生对此束手无策。因此教师要想尽各种方式,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增长见识。

总的来说,作文教学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作为教师应该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同时自己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作者单位:长沙市长沙县第七中学。

猜你喜欢
教导事例写作水平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增加活动体验,提升写作水平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说促写,提高写作水平
提升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我想要的教导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撒谎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