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文中三朵“荷花”的比较阅读

2017-01-28 18:10王少辉
中学语文 2017年30期
关键词:花之爱莲说衬托

王少辉

中学课文中三朵“荷花”的比较阅读

王少辉

正如菊象征傲世,竹象征高节,牡丹象征富贵一样,荷花象征着圣洁。我们中学课本里也有三篇以荷为题材的散文: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明末清初李渔的《芙蕖》和朱自清于1927年写的《荷塘月色》。这三篇文章都通过描写荷的形状、香气等方面,对荷花极尽赞美之能事。但它们在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上却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一、文章的立意不同

周敦颐在文中称:“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是古人对品德高尚的人的称呼。作者颂扬莲花的品质,实际上是颂扬高尚的人格。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意思是君子生活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所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善于自我修养,不妖艳媚世;所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言外之意是说君子胸怀宽广,通达事理,行为正直;所谓“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视而不可亵玩”,是说君子的美德和声名,尊严和威仪可以瞻仰而不可亵渎。

朱自清却着笔“轻淡”,着意于“静美”。因此他写的是,作者陶醉于这种神奇的境界,心里浮起一缕淡淡的喜悦。但这种喜悦是暂时的,蝉声和蛙声就把它打得粉碎——“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剩下的只是更加深重的苦恼和烦闷。于是“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苦闷是社会造成的,从而折射出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相比之下,李渔更是匠心独具。李渔的写作主张之一是求新,他曾说:“新也者,文章、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因而文章一开头就宣明:“非故效颦于茂叔(周郭颐的字),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这是在写荷的万千诗文中绝无仅有的一篇。此外,中国古代文人往往自鸣清高,乐于描绘花香,不屑谈论食用。本文却不然,写一般文人所不写,观赏和实用两种价值并重。

二、体裁的侧重点不同

《爱莲说》是一篇议论性散文,用了以物喻人、托物议理的写法。作者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具有坚贞的气节、廉洁的作风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

《荷塘月色》表现的是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文章交织着一层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的情怀。因而,本文可归入抒情性散文。

《芙蕖》却是重在说明荷不管在哪个生长阶段都对人类有无私的贡献,因而作者从荷钱到荷谢的“可目”,荷香的“可鼻”,莲实与藕之“可口”,霜中败叶之“可经年裹物”,逐一说明,但又是侧重于“可目”,详略得当,可归入说明性散文。

三、文章运用的艺术手法不同

《爱莲说》的显著特点是运用了衬托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全文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予独爱莲”,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见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本文比喻也运用得很巧妙,用菊花的抗霜,借喻隐士的孤傲;用牡丹的浓艳,借喻富贵人的庸俗;用清逸的莲花,借喻清高的君子。

《荷塘月色》描写荷花则主要采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比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而荷香就更妙了,“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几方面形象地再现了荷塘的美景。并且本文描写的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描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二者相映成趣,更见风姿。

《芙蕖》则采用顶真、拟人的修辞方法,如“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莲下生蓬,蓬中结实,”“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使得文章琅琅上口,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更见形象生动。

四、语言上各有创新

《爱莲说》咏物精工,形神兼备。在短短的120字的小文里,既有对句“出淤泥而不杂,濯清涟而不妖”,又有散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今我们还经常引用,并赋予了新的含意。

《荷塘月色》语言干净洗炼,表现力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用了许多叠字的形容词和状词,如“淡淡的 ”“ 田田 的 ”“ 亭 亭的 ”“ 脉 脉 的 ”“ 阴 阴的 ”“ 远 远 近 近 ”“高高低低”及“隐隐约约”等等,使得行文的气势变得雍容舒徐,不至令人读时感到躁急和逼迫。

《芙蕖》语言清新明白。作者在“可人”“可心”“可口”的一般说法上,自己仿造出“可目”“可鼻”等新词,整齐地、形象地、眉目清楚地举出荷的各种不同用途,富有新鲜感,别具一番情趣。而且作者能广泛运用民间口语词汇,通俗易懂。

从上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三篇文章虽题材相同,对荷花的感情也都很深厚;但写文章的目的不同,写作时间及背景不同,描写的着重点不同,文章所显示出的风格也迥然不同。因而写文章在选好材料时,应注意立意的深刻和语言的得体。总之,这三篇文章都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学习。

★作者单位:福建南靖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花之爱莲说衬托
爱莲说
早春
衬托与烘托在诗词中的运用
学会衬托
花之精灵
爱莲说
大树的后面
花之物语
大树后面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