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三点思考

2017-01-28 18:10张洪峰
中学语文 2017年30期
关键词:乌台诗念奴娇怀古

张洪峰

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三点思考

张洪峰

一、两个字的读音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的“了”和“一尊还酹江月”的“还”这两个字的读音常常引起学生的疑问,有时候有些教师也举棋不定。在一些名家朗读的音频里也读音不同。这两个字到底怎么读?笔者认为,研读古诗词,最基本的办法,是还原。要判断古典诗词里面某个字的读音,必须遵循古人的习惯,而不能按照今天的标准。

比如“了”。《唐韵》卢鸟切,《集韵·韵会》郞鸟切,《正韵》卢皎切,聊上声。可见,在古汉语中,“了”只有一个读音liǎo,表示断绝,结束等意思,比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中“了”也读liǎo。“了”读“le”,最早始于明清时期的小说。由此可见,在本文中“了”应该读liǎo。

再看“还”。“还”的读音一直是见仁见智,有读“huán”的,也有读“hái”的,还有人说两种读音都行的,但是表达的意思不一样。就“还”来说,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还”(繁体字为“還”)也只有一个读音:辵(chuò)部;还,复也;从辵瞏(huán)声;户关切(户关切出来就是“huán”)。而“hái”的读音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再从字义上看,读“hái”的时候一般是副词,“又、再”的意思;而读“huán”则是动词,“复、返”的意思,比如《尔雅·释言》就解释为“返”,《诗·小雅·何人斯》有“还而不入”的诗句,《左传·僖公三十年》也有“吾其还也”的佐证。本文中,作者的思绪从古代回到现实,从周瑜回到自己,理解为“复,返”的意思,读音自然以“huán”为准。

二、两个词语的优劣

尽管人教版教材和绝大多数诗词读本都用了“樯橹”一词,但苏教版等一些极少数读本却用了“强虏”一词,孰优孰劣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让学生去积累、体悟。从手法上看,“樯橹”使用借代的手法,表面上是指船只,实质上是指百万曹军,而“强虏”则是直来直去;从内容上看,“樯橹”与当时的战争场面相符合,赤壁之战,孙刘联手,一场大火,百万曹兵土崩瓦解。如此看来,“樯橹”含蓄,“强虏”直白,很明显,前者优于后者。

再看“人生”与“人间”。《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人生”与“人间”的,“人间:人类社会,世间。”“人生:人的生存和生活。”很明显,“人间”相对于时间而言是一个空间概念,而“人生”,就是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经历的过程。你可以说笑看人生,但你要是说笑看人间,那绝对是一个病句。苏轼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是不会犯这样没有水平的错误的,可见,苏教版选用“人间”是没有理由的。

三、情感变化的多样性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直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苏轼也因此被称为豪放派词人。据南宋俞文豹《吹剑录》载:

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持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如果单从豪放的角度看,《江城子·密州出猎》才是当之无愧的豪放词,而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却是万千情愫,融为一体。

不少参考资料解释首词都指向作者触景生情、借古抒怀,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和郁闷。

其实,情感真的就这么简单吗?深入到字里行间,你会发现,苏轼在写这首词的时候真是百感交集。随着滚滚东去的浪花,词人却看到了千古风流人物,如一世之雄的曹孟德,即便有经天纬地之才,终究免不了死亡的命运。强烈的历史虚无主义,刺激着苏轼脆弱的神经,他的心里更多的是一种落寞、孤寂和失望。

“乱石穿空”几句,不只是作者寄情山水的喜悦之情,更流露出一种得过且过的隐忍与苟且。苏轼的伟大之处,就是把自己隐藏在一个精神贵族的面具之下,让你死心塌地地认为他是一个乐天派,是一个接地气的高贵的平民。实质上,很多人都被苏轼给欺骗了。“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苏轼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恐惧,这种矛盾的心理跃然纸上。苏轼面对“乌台诗案”这巨大的人生灾难,他怎么可能若无其事呢?中国古代士大夫一直生活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苏轼身处黄州,远离朝廷,虽精忠报国,到头来却是一厢情愿。

在事业和家庭面前,绝大多数男人最看重的依然是事业。在苏洵尚未得志的时候,苏轼一直接受母亲的教育,在母亲思想的影响下,苏轼从小就有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苏轼在散文《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中说母亲“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知其治乱得失之故”。母亲的言传身教,让后来走上官场的苏轼,总是千方百计的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是“乌台诗案”彻底颠覆了苏轼的三观。改革或是守旧,一旦上升到政治的角度,就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利益博弈。不可否认,苏轼是中华文明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苏轼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弱智的政客。所以,在这场不见刀剑的搏杀中,他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谪居黄州的苏轼所能做的,也只不过是寄情山水、放荡江湖了。

可是苏轼骨子里那种忠君报国的思想是改变不了的。赤壁之战,周公瑾“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何等的儒雅!想想自己,不也曾风流天下!论才华,苏轼当然不输公瑾,可结果呢?人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建功立业,快意人生!何等的潇洒!而自己呢?为了远避祸乱,苏轼先后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为官,一心为民,深得百姓敬爱,然而,终究逃脱不了灾难。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多多少少浇灭了苏轼内心深处那种激情和斗志。这种“人生如梦”的感慨,并不一定是我们想当然的豪放,而确确实实是一种无奈、一种惆怅、一种悲伤。

无论是横槊赋诗的曹孟德,还是雄姿英发的周公瑾,在岁月的长河里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何况我这个功未成、名未就的落魄书生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短暂,功业无成,而江月如昨,这种矛盾在苏轼的心里,激起了轩然大波。更何况,乌台诗案“诟辱通宵不忍闻”,这种人格的屈辱,更让苏轼受伤的心难以平静。既然现实生活无法排遣,那就到虚幻的世界寻求一种自我安慰吧!

★作者单位:安徽阜阳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乌台诗念奴娇怀古
“乌台诗案”的牵连者
----僧居则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念奴娇·脱贫振兴迎二十大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乌台诗案》版本流变再考*
中山城怀古
《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念奴娇 国庆(外三首)
上都怀古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