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期刊与人文精神

2017-01-28 08:41李笑雪
传媒 2017年16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弘扬学术期刊

文/李笑雪

论学术期刊与人文精神

文/李笑雪

人文精神的思想源泉最早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就产生了。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关注人的价值实现、弘扬人的理性与智慧及注重灵魂和肉体的和谐共存。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在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提出的主要政治主张,无不包含着对人文精神的推崇和践行。尤其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一系列相关讲话,指出在当代中国重视人文精神的重要之处和现实价值。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渗透下,全媒体环境日益形成,使得人们生活、学习、交流、沟通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而导致公共空间域日益拓展与放大。在公共空间域内,公共话语、公共价值及公共理性只有得到合理的释放与发展,人文精神才能得以弘扬和拓展,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健康发展。

学术期刊作为聚集各类知识信息,创新思想、文化智慧的传播与交流平台,是公共空间域的主要载体。学术期刊对于实现公共话语、公共价值及公共理性无缝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推动中国学术人文思想的交流、实现中西方人文价值理念的对接、丰富人的精神文化世界、提高人的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价值。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受制于传统的体制和管理模式及从业人员自身知识信息的有限性,学术期刊在承载、传播、弘扬与推进人文精神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许多挑战。基于此,笔者在分析学术期刊与人文精神契合性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学术期刊在弘扬人文精神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学术期刊与人文精神的契合性

学术期刊是弘扬与践行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文者,贯道之器也。”某种程度上,学术期刊是人文精神的集合体,因此通过学术期刊弘扬与践行人文精神,既有必要性、可行性,也有其合理性。学术期刊弘扬与践行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术期刊是弘扬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在全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在传播弘扬人文精神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但是不可否认,学术期刊作为聚集人们显性知识、文化智慧的交流和沟通平台,在公共空间域日益放大的今天,仍然是弘扬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和平台。一方面,弘扬人文精神是学术期刊存在的价值所在。正如我们对人文精神内涵所理解的那样,重视人的价值实现、弘扬人的理性是时代赋予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因此弘扬人文精神,是学术期刊不断获得外界肯定,进而获得外部资源、汲取营养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在搜集知识信息、文化智慧、创新思想层面具有重要优势。人们思想的进步、价值观念的塑造、技能的提高等需要建立在获取知识信息的基础之上。在全媒体环境下,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有所拓展,成本有所降低。但是相比其他公共传播平台,学术期刊聚合知识信息的途径是多元化的,成本更低,这为学术期刊更好地弘扬人文精神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是学术期刊是人文精神的践行者。如果说弘扬人文精神是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那么践行则是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学术期刊可以通过不断更新刊出内容、变革办刊模式、组织鼓励创新研究、举办各种研讨会等形式,切实履行和表达自身对弘扬人文精神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在全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需在适应中不断变革,进一步丰富学术期刊与受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内容,从而使得学习交流、思想碰撞、智慧交融成为一种可能。线上线下、双向反馈、循环讨论成为学术期刊弘扬人文精神的主要手段。

三是学术期刊以生态竞争的方式丰富人文精神的内容。当代中国,学术期刊可谓是遍地开花。按照影响因子、专家评价、政策规制、受众认可度等标准,学术期刊之间存在等级差异,由此构成学术期刊的生态竞争场景。生态竞争导致不同类别的学术期刊必须增强聚合知识信息的功能、优化沟通交流的机制、创新信息分享模式,而这些对于丰富和弘扬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精神是支撑学术期刊生命力的重要内容。人文精神最可贵之处是:能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催生伟大的科学和艺术。人文精神对于学术期刊生命力的支撑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文精神是提升学术期刊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动力。学术话语权是学术期刊在公共空间域日益放大的今天需要重视的问题,而人文精神对于提升学术期刊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创作角度看,作者以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本身是对作者自身价值最好的认可。从受众角度看,领略高水平的学术观点、充实知识的洼地,是受众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而在此过程中,学术期刊无疑提升了自身的学术话语权。

二是人文精神是提升学术期刊传播价值与交流品质的核心力量。在全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作为公共空间域的主要载体,需要重视自身的传播价值与交流品质。传播价值体现在:人们对于精神食粮、学术研究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和更新,学术期刊不能仅仅聚合一些重复的知识信息,而应通过不断革新知识信息,提升传播价值。交流品质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没有交流与沟通,学术期刊将失去浓浓的色彩。

三是人文精神是实现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的灵魂。人文精神以关注人的价值实现、崇尚个性自由发展为基本理念。自由是创新的灵魂,而创新是学术期刊发展的灵魂。在人文精神的支撑下,作者以自由创新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信条;受众以自由评论、内心鉴赏作为手段;学术期刊以鼓励创新、不断创新、分享创新、激荡创新为发展格调,最终实现人与人交流的全面升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学术期刊与人文精神耦合性发展。学术期刊与人文精神耦合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基于知识信息的耦合性发展。如前文所析,学术期刊是聚合知识信息的平台,而知识信息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聚合不同种类的知识信息、分层次的聚集知识信息最终将提升学术期刊学术话语权。而不同种类的知识信息通过学术期刊显现,在公共空间域分享机制下,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基于价值层面的耦合性发展。弘扬人文精神支撑了学术期刊“价值存在感”,而知识信息披露与共享不但实现了创作者的人生价值,更提升了分享者的知识认知,最终实现参与各方的价值提升。

三是基于自由创新的耦合性发展。自由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也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学术期刊以鼓励自由争论、自由创新为弘扬人文精神的理念,不但可以提升学术期刊作为传播交流平台的品质,而且可以汲取各种外部营养,实现学术期刊的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体来看,人文精神与学术期刊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但具有内在契合性,而且具有耦合发展性。在当代中国,认识到这一问题,十分重要。

学术期刊在弘扬人文精神中存在的不足

战略规划层面。学术期刊虽然无形中扮演着公共空间域主要载体的角色。但从国内来看,很少有学术期刊从战略高度重视人文精神弘扬。笔者认为,判断学术期刊是否很好地弘扬了人文精神的标准,不是其刊登了多少篇知名学者的文章,也不是看其组织举办了多少次研讨会。关键要看学术期刊是否能够真正影响受众的思想、价值理念及提升他们的知识认知与素质水平。当前我国学术期刊从主管部门领导到杂志社编辑对于弘扬人文精神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导致弘扬人文精神的战略构想无法真正形成。

交流沟通层面。人文精神的弘扬,需要学术期刊更好地扮演传播媒介的角色。现实中,学术期刊仍然存在交流平台不健全、数据信息无法分享或者无法及时分享的情况。比如,诸多学术期刊并没有建立对作者跟踪服务机制。在稿件没有录用时,作者根本不知道退稿的原因是什么,从而使其无法进行创作的改进,损害其积极性。再如,在全媒体环境下,诸多学术期刊仍然按照以前传统的模式进行采稿、审稿、发稿程序。受众无法及时阅读和共享已发表文章的内容,只能在数字期刊网上部分进行搜集,无法了解学术期刊每一期整体的编排、审稿、发稿方向和走势。还如,诸多学术期刊并没有建立专门的门户网站作为其共享信息的平台,即使建立了,信息更新速度也很慢。以上问题,导致学术期刊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文化自信层面。文化自信与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自信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高度与能量。学术期刊应该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典型代表。遗憾的是,学术期刊在此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一是我国学术期刊普遍存在“跟风”式的办刊模式。纵观我国学术期刊,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几乎在办刊模式上大同小异。比如,在审稿模式上诸多学术期刊过度重视知名学者、知名大学创作的文章,即便这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仍显示出学术期刊自身的文化自信缺乏。审稿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其按照已有的社会身份、既成的事实和荣誉符号来判断文章质量的好坏,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另外,学术期刊普遍在刊出的内容上存在“跟风”情况,导致作者不断地炮制数据、编造事物之间的“伪”关系,这些对于弘扬真正的人文精神毫无裨益。

二是学术期刊不合理的审稿模式及“跟风”式内容刊出。学术期刊不合理的审稿模式及“跟风”式内容刊出直接抹杀了作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重要的是使得他们丧失了文化自信。笔者认为学术期刊在搜集知识信息时,耗费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因此学术期刊不应成为抹杀人之创作积极性、主动性的黑暗之手,而应通过建立全面的、合理的运作机制,发现人的创作灵感、肯定人之付出与鼓励人之创新。学术期刊应该向社会展现的是:学术期刊是一个具有自身特点、风格多元、丰富文化内涵的知识信息载体,而非一本缺乏文化自信的、甘做平庸的“理论杂志”。

学术期刊弘扬人文精神策略与建议

战略规划层面。弘扬人文精神是时代富于学术期刊的神圣使命,应从战略层面重视这个问题。

首先,主管部门应深刻认识学术期刊在弘扬人文精神中扮演的角色、功能和价值。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因此对学术期刊在全媒体环境下功能与价值认知十分关键和必要。

其次,主管部门应该作出战略部署。所谓战略部署是要围绕弘扬人文精神,作出一系列变革和行动。例如要积极鼓励学术期刊办刊模式的创新、基于大数据更新与外界参与者的沟通交流模式、加强对弘扬人文精神效果评价、建立内部的绩效考核体系等。

最后,应加强对主编和编辑及其他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编辑是学术期刊“开花结果”的核心推动要素,因此人文精神的弘扬离不开编辑等工作人员的支持。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对编辑等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再培训,不断通过建立学习型团队,组织各种职业道德培训、技能与知识培训、人文哲学培训等,夯实编辑等工作人员的基础素质。

交流沟通层面。在全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应重塑其与受众的交流沟通机制,这对于弘扬人文精神至关重要。

首先,建立多向循环反馈的交流沟通机制。学术期刊不能仅仅是定位于发布研究成果的媒体,更应是聚合知识信息、分享传播知识信息、讨论知识信息的平台。因此,学术期刊应将不同的受众(例如高校学者、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专业研究机构甚至包括匿名审稿人与被审稿人)等以知识信息的方式连接起来。多向循环反馈指的是:受众与编辑、受众与受众、受众-编辑-受众,不断循环,反复沟通交流,不但能提高人们对知识信息的认知度,而且是一种情感交流,这是弘扬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其次,重视学术期刊编辑在沟通交流中的角色扮演。学术期刊编辑是学术期刊对外交流的主体和“代言人”。例如:多向循环沟通交流机制离不开期刊编辑作用的发挥。如果做个类比的话,笔者认为期刊编辑不应是只负责文字、技术处理的人员,而应是一个业务能力精湛的“主持人”。

最后,应建立数据信息分享机制。最常见的是学术期刊都建立了官方网站,其目的主要是用于优化采稿、审稿、用稿流程,对外发布信息,实现与受众不间断交流等。但从目前来看,学术期刊建立的官方网站仅仅是网页,而非网站,导致学术期刊网站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笔者认为:学术期刊可以展开同其他数据库、网站社区的合作,利用线上线下的机会,构建完善的数据信息分享机制。

文化自信层面。文化自信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关键精神“食粮”。学术期刊的文化自信主要在以下三个层面来提升。

首先,学术期刊不能拘泥于一种办刊模式。学术期刊应借鉴中西方办刊的经验,在全媒体环境下,从自身实际出发,突出自身特点。无论是在策划选题、审稿机制、数据信息共享还是在与受众沟通上,都应该突出自身的色彩,展现出应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而非随波逐流。

其次,学术期刊编辑要在积极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新经验的基础上,展现出精湛的业务能力、成熟的沟通交流能力、独具慧眼的识别能力、打破传统的创新能力。只有如此,学术期刊才能展现出足够的文化自信,丰富自身的文化意涵,更好地弘扬人文精神。

最后,学术期刊应该鼓励创新、激励创新与共享创新。人文精神中强调的自由与创新是一对天生的孪生兄弟。在学术界,不应存在思想的束缚和禁锢,而应鼓励人们在自由世界里,放开思想的翅膀,展翅高飞,唯有此,才能不断实现学术创新。因此学术期刊,应摒弃传统的审稿、约稿、用稿模式,积极引导作者使用新的方法、运用新的思维、基于新的视角,从而展现新的研究成果。这不但有助于增强学术期刊本身的文化积淀,提升其文化自信的水平,而且有助于肯定创作者的存在价值。应当说,这是学术期刊弘扬人文精神的最佳方式。

结语

全媒体环境下,公共空间域的拓展与放大,使得学术期刊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人文精神为支撑,从战略层面重视人文精神的弘扬与传承,以优化编辑与受众沟通交流机制为手段,以展开足够的文化自信为动力,学术期刊必将在全媒体环境下发挥更大的价值与功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作者系会计之友杂志社主编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弘扬学术期刊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