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问题导向 谱写天人共美
——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治水新闻报道为例

2017-01-28 08:41文/张
传媒 2017年16期
关键词:五水共治温州

文/张 健

锚定问题导向 谱写天人共美
——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治水新闻报道为例

文/张 健

今年6月12日,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浙江省将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成美丽浙江,确保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的环境带入全面小康。

努力建成美丽浙江,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目标,赋予了“五水共治”历史性的战略意义。这场共治共享的全民治水持久战,认真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各新闻媒体一以贯之地参与、助力“五水共治”,谱写了天人共美的治水交响曲。

坚持问题导向,彰显社会担当

在新闻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要求媒体的采编人员坚持问题视角,深入调研践行“走转改”,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聚焦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焦点难点问题,着眼于理性建设性,在中心工作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中寻找切合点,不但要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方略,善于发现捕捉各地克难攻坚的先进经验,善于发现化解矛盾推进工作的规律性成果,从而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可资借鉴的对策和建议,在新的舆论传播场中做清醒的“看门人”。

温州是水污染整治的先行地区。如果要评选老百姓谴责河水污染、期盼天蓝水清的流行语词,“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无疑首当其冲。此语源于温州也发酵于温州。2012年5月,时任温州市委主要领导在调研污水治理工作时说:“检验河水治污成效,不以部门报上来的数据为准,要以环保局长和公用集团董事长带头下河游泳作为河水治理好的标准”。2013年底,浙江省委发出全面推进“五水共治”总动员令,几年来,党委政府始终保持改善环境的战略定力和坚定决心,全民参与,上下一心,“咬定青山不放松”。温报集团则始终保持新闻报道的热度和广度,根据五水共治的向纵深推进,不断推出集纳性的重大报道战役,比如,《温州日报》的《瓯越江河千里行》《垃圾河整治歼灭战》,《温州都市报》的《剿灭劣五类水全民督查》,《科技金融时报》的《五水共治 科技支撑》,温州网的《寻河浙江大型采访》等。

在报道的具体选题上则注重问题导向。问题就是矛盾,是人们关注而又亟待解决的矛盾。“五水共治”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是政府工作与民意观点融合碰撞的绝佳话题。它既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经济性问题,但归根结底是个政治性问题,因为它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乎民心向背。因此,在“五水共治”报道的推进过程中,围绕垃圾河的整治、城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源监管及重污染产业整治、生活垃圾处理与河道保洁、畜禽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沿河绿化建设等一系列量大面广的问题,作了深度挖掘和思考。比如,《瓯越江河千里行》报道历时7个月,组织精干报道力量,兵分南北两路,以接力采访的形式,深入村头巷尾,通过对话护水使者,探寻水乡文脉、走访治水工程、披露污染源头等活动,向读者展示温州水乡的真实情况,监督全市治水的最新进展。整组报道从不同区域和不同角度,本着“看看污染根源、聊聊治水对策、说说工作进展、访访热心民众”为基本脉络,全方位展示温州治水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问题导向还要求敢于触及敏感话题和善于引导舆论。治水问题事关千家万户和利益,有的话题难度系数较高也较为敏感,而这些敏感话题恰恰是老百姓所关心和热议的。因此,敢不敢触碰敏感话题,能不能有效引导舆论,是对主流媒体的考验。在今年的全面剿灭劣五类水决战中,温报集团的记者与温州市治水办合作开展明察暗访,全面排查涉水违禁行为,根据排查情况,梳理出“十大”负面典型案例予以曝光,并点出直接责任人名字,接受社会监督,有力地推进了治水工作进程。在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时,则晒出环境状况成绩单,披露的十大环境违法案件中涉水违法占7个,重要水系的温瑞塘河和乐清塘河仍为重度污染,使人们在为治水成效而自豪的同时,不忘任重道远。

发现问题,要求记者有一双洞察问题的眼睛,拓宽视野看过去、看未来,不断提升议题设置能力、内容生产能力、观点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从而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树立话语权威,彰显社会责任。

找准话语定位,互动达成共识

一个社会需要共识,才能砥砺前行;一个政令需要公众共同持守,才能人和政通。

治水报道题材重大,但在具体的话题选择和话语定位上,不能仅仅依靠宏大叙事,而是要注重从寻常百姓生活为切入点,从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的最具体的喜怒哀乐入手,从大众情感的最深层寻找共鸣点和传播点,从而在新的不断更新变化的传播环境和舆论场中找准话语定位,实现观点整合,达成共识,营造主流新闻舆论场,提升媒体的话语能力,努力促成全民的环保自觉。

一个地方的水环境质量如何,当地百姓最敏感也最有发言权。在杭州经营眼镜生意的老板金增敏春节回瑞安老家过年,看到家乡河水污染十分痛心,发微博悬赏: “环保局长要敢在河里游泳20分钟,我拿出20万。”此微博被广泛转发,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针对这一热点事件,如何把网上围观引导到积极参与治水行动上来,如何变一个人的“问水”为全民“治水”?《温州日报》、温州网等多家媒体联合民间社团——温州绿色水网环保公益中心,共同发起浙江省民间环保大会,来自全省8个地级市34家民间环保组织的志愿者,聚首温州,纵论草根治水路径。此外,与温州大学学生志愿者组织一起,发起保护浙江母亲河公益活动,利用大学生假期返乡之际,将包括省内八大水系在内的家乡河流水带回校园进行水质检测,同时在报道中引入众多的民间护水行动团、市民监督团、民间游泳队,从而将话题引到保护水环境从我做起的治水护水全民行动,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此后,治水报道在着眼政府行为的同时,注重打好“三民”牌,即民间资本、民间队伍和民间人士,着力挖掘民间的先锋力量。比如,治水群策群力,义当行动先锋;联盟治水团结齐心,诚当力量先锋;多方治水全民监督,勤当视觉先锋;宣讲治水更新理念,志当宣传先锋。

事实证明,只有人们不愿治理的河道,没有治理不好的河流。关键看领导有没有决心,有没有与百姓一起把事做干净的责任心。于是,在党委政府与广大老百姓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治水效应不断涌现,新闻报道也随之不断深化。比如,《领导当河长,我们不能当看客》《昔日河道太脏,有人悬赏20万元请环保局长游泳今朝河岸变美,瑞安仙降50位胶鞋厂老板重游旧河》《回归温商向天下温商倡议,为家乡“五水共治”呐喊助威》等。

“治水”往往被公众视为政府部门的职责。以企业家为主体发起的塘下环保协会成立一年以来,恰恰改变了“政府在干,百姓在看”的被动行为。尤其是协会会员,从旁观者转变为积极投身治水的局内人。企业家身先士卒、群策群力,协会一年间的治水行动,可以被视为“全民治水”的塘下实践。《温州日报》的《老板治水用心唱新经》文章对这一典型作了生动的报道。

专业化与开放性相融合的新闻生产,着重在将公众参与纳入到专业化的内容生产中,形成专业新闻报道与百姓新闻活动的融合机制与互补效应,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共同参与共同守望,唤醒生命的源头活水,探寻更为清朗宽阔的生存空间,使得在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修复弥合中,学会自省、谦卑和敬畏。政府部门拿出重整河山的治水决心,更多的民间“治水人”站了出来,当好护水、治水的当家人,把治水发展成一项全民事业。

开放性的内容生产必然使报道策划愈显重要。在与公众的互动中获得更多的新闻资源,从而促成记者与信息来源和读者公众在良性互动中达成共识,并调整和完善后续报道,共同拓展新的新闻内容。深入宣传“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尤其是“水岸同治、提升水质”的决策和部署,把“五水共治”的意义、目标、任务,把温州市委、市政府的决心,传达到全社会。 同时,政府主导,全民治水,让一度化作“乡愁”的美丽水乡加速回归! 从网民喊局长下河游泳,到越来越多的河道可以游泳;从低小散企业陆续淘汰,到产业加速转型,再到一大批温商投资“市场化治水”,“五水共治”不仅改变了温州的生态环境,也改变了发展环境,提升了城市魅力。

呈现思想内涵,促进制度建设

思想内涵不仅包括新闻报道主题内容的政治思想性,还包括采访思路、观察问题的角度和认识方法,因此,治水报道不是孤立的,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环境的视角来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相关矛盾问题。

在历时三年多的报道推进过程中,温报集团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即抓“五水共治”就是抓绿色发展优环境,就是抓有效投资促转型,就是抓现代文明树新风,就是抓干部队伍转作风。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增强定力,坚定决心,不断深化推进“五水共治”,倒逼推动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

为坚决杜绝河道治后反弹现象,温报集团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加大对“五水共治”负面事件曝光,倒逼污染整治和问题解决,进一步推进“五水共治”各项工作的落实。在监督曝光方面,以可控有序为出发点,坚持舆论推动的原则,选择具有一定典型代表的、问题突出的,通过监督曝光可促使问题倒逼解决,有利于助推“五水共治”全面深入推进和攻坚克难。在监督内容方面,一是曝光被污染的河道,尤其是污染企业、畜禽养殖业违法排污,导致水体黑臭等情况。二是曝光沿河违章拆违久拖不决的情况。三是曝光去年已整治并通过验收“摘帽”的黑臭河、垃圾河治后反弹,经督促整改仍不落实到位的情况。四是曝光已建的“五水共治”基础设施长效管理不到位,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的情况。五是曝光市民网友关注焦点、群众网民举报和上级督办的社会反响较大的“五水共治”突出问题。六是曝光“五水共治”工作不力、工程推进滞后的反面典型以及其它需要监督曝光的问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力打赢治水攻坚战。

生态化体现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趋势。从追求量的扩张为主向追求质的提升为主转变,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产业升级,是当前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生态化也体现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新追求。随着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强化,生态价值观逐步树立,对绿色环保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为此,调查报道《三大考题解读治水之年》,提出了如何多措并举,源头治水? 如何多头并进,系统治水?如何政府主导,全民治水?等等一系列值得深层次的问题。《民间环保者崛起“江湖”——从悬赏局长下河到“江湖大会”的深度思考》则系统思考公众如何参与环保行动,生态文明如何实现公民共建,政府与民间如何良性互动等问题,提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诉求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是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也是环保公众参与新时代的开启,同时也更呼唤体制机制的创新。

在推进制度建设方面,报道也紧锣密鼓地跟上。继在各河道设立“河长”后,温州还在市级重点污染河道设立“警长”和“督察长”,《温州创新“警长治水”护航五水共治》报道了温州首创“河道警长”制,对涉水污染事件“零容忍”,依法从严监管处置污染河道的企业和个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温州市守护蓝天碧水用重典,环境污染案件打击成效连续四年全省第一;为推进剿灭劣五类水进程,温州市出台最严厉问责办法,对九大失职行为必究,等等。在全市百所中小学招募千名“河长小助理”,营造了良好的治水氛围和新气象。数以千计的护水行动团、市民监督团和环保志愿者服务队等民间组织的活动也常态化制度化,每月都分赴全市各地,以草根的力量共同参与治水、护水行动,通过明察、暗访、挑刺等多种形式,形成治水监督网和推动力。

作者系《科技金融时报》副总编辑

猜你喜欢
五水共治温州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发挥媒体作用 助力“五水共治”——《绍兴日报》推进河长制报道的实践探索
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推进“五水共治”建设
手工艺·温州发绣
浙江省“五水共治”中“抓节水”的重要性及开展路径探析
嘉兴市“五水共治”的金融支持优化研究
“五水共治”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植物生长环境”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