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学目标 强调分步达成

2017-01-29 08:08刘凌志
课外语文·上 2017年9期
关键词:细则教学目标渗透

刘凌志

【摘要】长期以来,语文课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令人困扰的问题,虽然我们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都有教学目标的设定,但在实际授课中,执教者并没有完全奔着这个目标去,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教学和教学目标是脱节的。基于这一实际情况,我对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设定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教学目标;渗透;阶段;细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朱熹说过:“百学须先立志。”圣贤们强调的就是学习目标的重要性,没有目标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无头苍蝇式的盲目学习最终不会产生实际价值。虽然每一篇教案都有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模糊了界限,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充分把握学生学情、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并达到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重要前提。高考是用一份试卷来最终检验一个学校、一个教师三年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这是从大的方面去检验;而一堂公开课是从小的方面来检验一个教师对语文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

我相信一位高明的或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是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和所有的教学流程中的。这里的关键是“渗透”这个词,查《现代汉语词典》,“渗透”有一个比喻义: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

一、教学目标的阶段性

我对“渗透”一词的理解,便是强调教学目标的“阶段性”。这里的阶段性便是上文提到的逐渐进入。语文教学目标是终极目标,不应把它看作中学语文教学所有阶段无处不在的教学要求。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运用能力的提高,当有明确的阶段性。

与数理化的课程不同,作为人文学科,我们很难在一节课后用某种客观的方式去量化学生是否掌握本课知识。以语文课本中的《祝福》为例,应该讲哪些,讲到什么程度,大多数教师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保守一些的人根据教参,进取一些的人可以把对鲁迅小说的最新研究进展延伸到课堂,一些有个性的语文教师可以从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出发讲解课文。在教者吃透语文教学大纲精神的前提下,在把握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的语文基础和能力的情况下,教者完全可以或者说应该有较多的自由度、较大的空间,选择教学侧重点,增加或减少教学的内容——这是一种理想状况。而现实中,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的现状距离这种理想状况甚远。针对这种现状,我们的教学目标必须有所改进。

我在讲这篇课文时,在两节课的课时中,我就制订了两阶段的教学目标。第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把握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本结构;二是掌握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在达成第一课时的两个学习目标之后再开展第二课时的学习,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探究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主、客观因素,理解封建思想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以及体悟作者孕育字里行间的激愤之情。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的学习才能水到渠成,否则,第二阶段的学习只能是无根之木。

如前面所讲,一篇课文在现阶段应该讲哪些内容,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讨论。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教师,从大学的研究机构到各地方的教学研究室,有这么三五年时间,一个相对规范、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细则就可以被搞出来。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章可循,我们的教学目标才可以建立在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之上。大纲或许应该是简明扼要的,但可以在之后附一個详尽的细则,在细则中可以作一系列的规定,可以有实践中的建议,比如每个年级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从词汇量到背诵篇目,从文学常识到文学名著阅读篇目。这个也许不难做到,难的是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怎么规定。

二、教学目标的缓慢性

多数情况下,“渗透”一词是指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但我们今天更多的是用它的比喻义,这个物体或力量包含思想精神。

语文不只是技艺,还有思想精神。借用一句古诗“一枝一叶总关情”,情感的东西、思想的东西,是无法直接搬给学生的,它要靠熏陶、靠影响、靠感悟。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可以说这就是语文学科的特点。

可惜这个似乎人人都知道的特点,在很多情况下都被高考量化了,被能力提升这些所谓更加迫切的任务遮蔽了。量化也进了语文课堂,一节课的评价被分解成十几个指标,上课的老师若要顾及这种打分,這节课一定支离破碎,或者说超级平庸。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创新”“能力”“活动”,我想很多开公开课的老师被这几个词压得喘不过气来。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以积累渗透为其特点的语文课,不是活动课,也不是表演课,哪能用创新做要求,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点教学机智就已经很好了

能力的培养也是这样,这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拿阅读能力的形成来说,首先是多看、积累,在积累中分析比较、获得经验。教师的作用在于示范、点拨、引导,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克服阅读中的困难。这个过程不可能全部体现在每一节课上,更不可能体现在教学尤其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可是我们太急功近利,创新探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滥用,反映了我们一些人的心态。一些公开课上,教者一个问题抛出来,马上分组活动,进行讨论,讨论不过几分钟,即交流总结。这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吗?学生思维的深层活动能展示吗?这是很让人怀疑的。

我们语文课堂上所追求的教学目标,不论是语文运用能力的提高还是人文素养的提升,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这个科学指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符合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自身特点。没有阶段的划分,就没有教和学的循序渐进;没有循序渐进,便谈不上科学。综上所述,一节真正让学生有所收获的课,其教学目标应当有明确的阶段性。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细则教学目标渗透
守正创新 追求卓越 《今传媒》征稿细则
《宇航计测技术》征稿细则
征稿细则
《复杂油气藏》征稿细则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