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化与扁平化:地方院校新闻业务课改革探析

2017-01-30 07:03武慧芳
传媒 2017年23期
关键词:院校课程教师

文/武慧芳 鄢 睿

分子化与扁平化:地方院校新闻业务课改革探析

文/武慧芳 鄢 睿

传媒行业的剧变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基础薄弱的地方高校更是危机四伏。本文提出要在定位上扩宽人才口径,在教学上实施分子化,拆解组合业务课程,给教师最大的空间转型学习,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整个人才培养扁平化,深度介入社会。同时坚持打破新闻教育系统的封闭性,真正做到以人才市场为导向。

媒体融合 新闻教育 地方院校 业务课改革

以智能化、移动化为特征的传媒行业剧变,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尤其对地方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造成极大的冲击。地方高校的新闻院系普遍存在办学历史短、师资队伍薄弱和相关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使其在面临传媒市场变化时难以及时做出调整。尽管改革已经成为所有院校的共识,但核心的问题是怎么改。本文基于山西传媒学院的教改实践,尝试对此做出自己的思考。

一、融媒人才的精准定位:宽口径就业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传统新闻教育在人才供给上越发感到乏力。新闻教育界的这种无力感是对近年来传媒行业的迅速变化缺乏判断。最近两年,传统媒体的转型有了一定的经验,地区差异进一步拉大;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全息影像等技术驱动下,媒介的形态不断“迭代”甚至“换代”,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将成为浩瀚网络海洋中一个个体,量大小不同、功能不同的节点。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将是平台化、智能化和移动化。

基于这样的现实趋势,人们首先假定现在传媒行业赖以生存的新闻以及更大范围的内容产业不会消逝,在行业智能化、数据化、内容分发模式发生质变的基础上,内容的生产原则不会发生变化。源自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原则在新媒体时代依旧是适用的,比如同一条消息,《全国煤炭市场行情看涨 山西煤成紧俏货》是报纸版的写法,《“煤超疯”又来了!每吨飙涨270元!山西货车排长龙连夜抢煤》是微信版的写法,对比两篇文章,叙事风格不同,甚至内容取舍略有不同,但基本的新闻价值和内容制作还是相同相通的。

从新闻教育的规律本身来说,人们可以看到教育界和行业的距离越来越近了。2016年11月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媒体总编与新闻学院院长高层论坛”上,传统媒体都在说学院要培养具有“高雅气质和高尚精神”、懂技术的“全媒体”人才,澎湃新闻还强调最核心的功能应当是对新闻叙事能力和甄别能力的训练,而不是“去追逐那些最新最时髦的技术”。而到了2017年10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与今日头条的合作仪式上,学界和业界的发言都一致认为要将教育传统和理论优势与新的前沿技术相结合,培养面向未来媒体的“技术层面行动派”。在互联网已经是“整个社会结构的操作系统和根本动力”的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既要有批判思想和过硬的业务专业能力,也要有用户思维、开放心态。新闻学院培养学生,已经要从面向大众传媒的职业新闻人转向面对全社会“公共传播业的行动者和良好公民”,或者是性质相似的“首席信息官”,即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打造信息沟通平台,提供技术保障和内容生产服务。

事实上,整个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媒介化已经产生很多信息传播扩散和公共沟通的岗位需求。笔者曾对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之内7家传媒招聘网站及微信公号内搜索新媒体相关岗位的招聘信息,共获得全国范围内393条样本,对其做出统计和文本分析后,人们发现不同省份之间的新媒体人才需求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和中部经济发达省份人才需求较大,2015年的人才需求量上升明显,传统媒体的招聘比例远低于其他传媒机构,非传媒类企业占比64%,运营类岗位需求量多于技术类岗位。

笔者认为,地方新闻院系的改革重点在于培养基本素养扎实、基本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强化在新媒体时代下宽口径就业的能力。这里的基本素养有二:一是指理论素养,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对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伦理道德的培养,以及本学科基本理论体系的掌握;二是要有数据意识、科学素养尤其是信息科学素养,这既是本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的时代、社会对宽口径人才的必然要求。基本职业技能则主要指采访调查、叙事写作的能力和数据采集、分析、呈现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内容营销能力。对于地方院校来说,改革最难的地方,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数据类课程和新形势下的业务类课程。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分子化

截至2016年8月,全国共有681所大学开设新闻传播专业(985、211大学中55.9%都开设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难以保证从事新闻传播业务课程教学的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地方院校起步时定位多照搬重点大学,“培养目标笼统,课程体系因循守旧”,其最核心的短板是师资的匮乏。除了新闻学界长期以来理论人才多实践人才少的普遍问题外,更有当下迫在眉睫的危机:新媒体及互联网相关领域的教师“奇缺”。数据新闻领域里,能通过转型学习来进行教学的教师“寥寥无几”,即使是师资算是丰富的中国传媒大学,“也面临着‘极缺师资’的问题”。

反过来看,危机也是机遇,借助整个新闻教育界的改革风潮,地方院校正可以借此改造自身已有的历史积弊,一方面加大老师的培训——所有的新闻院校都在培训教师、招聘新人,在某种意义上几乎是重新起跑,另一方面互联网所带来的解构性和扁平化趋势,正可以为地方院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在教学模式上,人们认为可以走一条“分子化”的道路。

所谓分子化,是借用魏寒枫提出的概念,他原指传统媒体要分子化才能对抗新媒体和自媒体,就像游击队与正规军的对抗,只有化整为零,将组织分子化,才能在保持既有优势的同时成为高级的新媒体联盟。新媒体时代,各行业的大量传统工作被分割成相对独立的任务,并在需要时分配出去,相应的报酬将由供需关系动态决定。融媒实践本就是多学科的交融汇合,完全可以由不同的老师带不同的内容。在美国,常用的融合新闻的教育方式有四种:一是团队协调模式,将课程分成几个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板块,每个板块由不同的教师负责;二是联合学习团队,—人主讲,通过他的讲解串接所有知识点,但分散的知识点可以由团队中的其他人负责;三是协调学习模式,教师之间根据课程安排及教授内容进行协调与合作,有时单独、有时同时出现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四是团队分散模式,教师团队只在第一次时与学生见面,以后的授课和辅导则会根据学生业需要进行分批式教学,由不同教师负责不同领域的学生,学生通过团队项目进行作业互补。

在山西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的《数据新闻》和《网络编辑》课上,尝试了多位教师合作教学。学校还请了隔壁太原理工大学数学学院统计系的教师专门来讲授数据统计的基本原理,从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同时还有艺术设计系的老师来讲UI的部分,做可视化的讲解和训练。这门课的统领教师,是本专业外出学习了数据新闻的老师来担任,负责讲授新闻理论部分和教授基本的数据挖掘和统计方法。这门课在实践中基本上是每节课都有作业,教师的工作量是很大的,但学生的进步是非常突出的。

类似的分工教学,还应用到传统课程上,如《深度报道》课就是由本专业教师全程负责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和最后的教学测评。具体授课教师请了本地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报纸的深度报道部主任来讲两节采访、一节写作,本地“江湖地位”很高的资深调查记者来讲调查技巧,中央台的电视记者和搜狐网的深度记者来介绍电视和网络深度报道的经验。学生的反响很好。业界导师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讲案例和故事,过于具象化,所以负责的主课老师就需要事后总结或者“前期控制”。学生们的经验是严格按照课程大纲走,当时学校教师给了每位业界教师课程大纲,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位置”,清晰地知道需要自己讲什么,学校教师还会事先收集学生的作业和问题给业界教师,以便他做有针对性的准备。

虽然这种将课程切割、教师队伍分子化后,老师们容易“各自备课、教学,缺乏统一”,但对于师资力量薄弱的地方院校来说,由一位老师把多方面的实践结合起来教学,是不大现实的,比较可行的路径是由几名在融合新闻方面各有所长的老师组成一个教学团体,必要的话请业内人士加入,这样每个老师的领域更加具体和细化,掌握新知识的程度就会更加精深。“术业有专攻”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给重新学习新知识的在职教师争取最大的空间,从而真正解决教师队伍难以对接业界实践的问题。

教学模式分子化还有一个潜在的优势:可以实现“课程包”的自由组合。课程包主要是面向未来的一种设想。智能化、移动化的媒介时代,基于用户数据的内容生产将是高度个性化的,从业者的技能也需要是多元化的。对基本技能的训练正可以通过课程包的方式来完成,比如设计类的课程,可以和数据新闻的可视化部分结合,也可以和网页编辑、APP分析之类的课程结合;数据基础,可以和数据新闻课程打包,也可以和用户分析类、内容推广类的课程搭配;再比如传统的新闻写作,也可以拆解成不同领域、不同媒介甚至不同类型机器辅助写作的课程。只有分子化后,才更加灵活,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业界形态,而整体上各项技能的比例分配可以通过学分制度来控制,这样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起来也更加容易对接业界和自己的教学资源。

三、课程评价的革新路径:扁平化

扁平化是指的是互联网带来的去中介化、各种社会资源的直接对接,“互联网革命”最常见的新形态就是用户决定一切,生产方不再由组织中的最高领袖来决定大家的行动方向和奖惩得失,评价直接来自于所服务的用户。对于新闻传播教育而言,学生是“最重要的终极产品”,“但是这个人才产品,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是否能够为社会所接受,才是问题的关键。”人才培养扁平化,就是要把学生带入到社会实践中、直接和社会岗位对接,而不仅仅在校园内创作,业务类课程就是很好的职业入门训练。当然,介入方式还可以有项目制或者工作坊的形式。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师曾经和本地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商讨过项目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微信公号等新媒体运营,在实战中学习,尽管还有很多待商榷的地方,但这种深度介入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有很大益处的。

所谓的扁平化和以往的实践教学最大的差异,就是走出校园、开发和引入社会资源,当下的传媒形态已经没有完全固化的传统供院校和业界传递,越来越快的内容生产节奏,也缺乏足够的时间沉淀理论和教育的归纳,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一个嵌入社会的岗位,一次实战操作的训练,将会带来显著成长。目前已经有院校在落实这样的思路,例如机制较为灵活的民办院校三江学院新闻学院与社会机构合作,建立无人机新闻实验室,开展相关培训,让学生探索用无人机采集新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学院的“顶点课程”(深度报道课),通过业界教师,将学生作品放到新华网湖南频道,有的做到了推送头条,有的被别的网站转载。天津师范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作业也常被本地媒体采用、企鹅号的视频新闻也常被推送。在自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在迫切需求优质内容的当下,这种“准新闻”的社会化教学不正是新闻学院的“光明大道”么?

就像互联网对其他行业的冲击一样,扁平化后对现行的新闻教育产生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固然大学和职校不可对等,人们也无法精确描述高度互联网化、智能化后的社会将会有什么样的教育体系与之配套,但可以确定的是,大学必须对社会足够的开放,要真正让人才市场来引导供给侧改革,“使社会的人才需求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引导力量”。

新闻教育天生具有职业特性和实践特性,然而对学科专业和教师队伍的评价是完全的学术导向,重视学历、核心论文、重点课题。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会直接导致教师弱化教学责任,把精力放到自我发展上。不少学者都在呼吁“双师制分类管理”。浙江大学新推出的教师考评机制,对于业务课考核有一定借鉴意义。

融媒教育的改革是整体性的,从新闻传统中诞生的职业精神、批判思维和对社会的全面、深刻认识,是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固守的核心内容。业务课的改革也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科学通识性课程、高等数学等基础性课程来支撑。而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灵魂的工程,是种下一颗种子待其在工作中成长。只有教师善于学习、心态开放,才可能培养出具有跨界合作、自主成长能力的学生。

[1]虞鑫.媒介融合·实践教学·人才培养——首届“媒体总编与新闻学院院长高层论坛”综述[J].全球传媒学刊,2016(01).

[2]张天培.融合传播时代新闻教育的“变革者”——张志安访谈录[J].新闻战线,2017(03).

[3]罗自文.首席信息官:后大众传播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转型[J].新闻与写作,2017(09).

[4]蔡雯.新闻教育亟待探索的主要问题[J].国际新闻界,2017(03).

[5]周高琴.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教育的现实困局与发展进路[J].传播与版权,2017(03).

作者武慧芳系山西传媒学院讲师鄢睿系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15年山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课程改革探索”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院校课程教师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