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古交市八音会的史与今

2017-01-30 16:35贾红霞
黄河之声 2017年1期
关键词:八音班队电子琴

贾红霞

(温州大学,浙江 温州 325000)

山西省古交市八音会的史与今

贾红霞

(温州大学,浙江 温州 325000)

古交八音会(艺人自称响工)是一种以唢呐、管子为主奏乐器,辅以笙、笛等吹奏乐器,晋胡、二胡等拉弦乐器,战鼓、铙钹等打击乐器以及键盘乐器等为之伴奏的民间乐班组织。它广泛应用于婚丧嫁娶、周岁百天等礼俗活动及开业庆典等商业活动。

八音会;源流;演出概况

一、古交八音会的历史

古交八音会最早出现的时间不得而知,笔者通过对相关艺人走访调查,得知的古交的八音艺术起源于清末民初,到现今古交八音会的发展历经了几个阶段,这里暂且从清末民初说起。

清末民初,八音会艺术多被富人使用,覆盖面较小且发展十分缓慢。民国初年,古交八音会代表人物有定居在古交的交城人王二福,忻州人郝三以及嘉乐泉乡的榆次艺人王二蛮、王三蛮兄弟,还有来自清源(一说沁源)的宋家、王有儿先后在郝家社和加乐泉开过班子。此时的八音会班社数量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古交出现了四班有代表性的八音会班队,分别是赵改鱼(1886-1948)、杨金蛮、王老二(1895-1948)、牛社洞鼓坊。

新中国成立后,八音会艺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古交八音会班社数量迅速增多,出现了以冶元的刘全地、刘锁地兄弟、梭峪村的闫全顺(?—1978)以及古交的康福龙(?—2015)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八音会班队。六七十年代,传统的民歌戏曲艺术被打压,乐器毁坏,八音会班队全部解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有四家代表性的第二代古交八音会班队,他们分别是石家河村康舍大、原籍定襄的郝家庄陈建华、王龙沟王续梅、王续维、王安维三兄弟和阳岩村的王找元八音会。这四班八音会各有所长,康家以唱助演,场面热闹红火;陈家以器乐样式齐全而闻名;王家兄弟班以唢呐吹奏技艺强硬见长;王找元班队以音色亮、韵味足著称。八、九十年代是古交八音会发展的黄金时段,在这一时期,八音会班队数目和参演人数迅速增多,活动范围基本覆盖了古交的村村寨寨,八音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古交八音会演出概述

(一)乐班组织形式

古交八音会中有一部分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家庭式乐班,一个乐班六七人中有亲缘关系,班主为家庭一员。这种乐班一般人员组合比较固定,除非日子较紧时才会临时叫其他乐班的人员来帮忙。八音乐班组成形式绝大多数都是组合式,每次班主有了活计时,都会联系其他的乐班成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基本固定的乐班组合。不过因为大多数成员都跟着各个乐班乱跑(不固定于一个班子),所以当事务多,日子紧,叫不到人时,班主会从别的乐班或者别的地方调来别的吹手(吹奏乐器的成员)或打手(演奏打击乐器的成员)。

(二)乐班编制及演奏形式

乐班成员一般为六到八人不等。一支唢呐、两把笙、一把二胡、一架电子琴、一个大镲还有一架电子鼓就基本构成了乐班的演出活动。

演奏形式分坐场、立场和行街三种。坐场是最为寻常的一种,艺人们围绕火堆面朝观众,一般唢呐居于中间,两把笙位于唢呐左右,再次是小锣、马锣等晋剧打击乐器,战鼓和电子鼓由一人演奏,与电子琴分居乐班的边缘位置。当主家要求或围观的人们增多,持唢呐、笙等乐器的艺人站起来演奏,响工表演更加起劲,这样就营造了红火热闹的氛围,赢得观众一致叫好。行街时乐器组合比较简单,为了携带方便,艺人一般选择如唢呐、小锣、小鼓、笙等小型乐器,迎亲时使用这种演奏形式可以制造出较大声响。

(三)演出过程概述

乐班表演有“开鼓”和“收鼓”演出。俗话说“将军令”出马,“得胜鼓”还朝。旧时开鼓一般演奏《将军令》,现今演出则简化传统乐曲《大得胜》,这两首乐曲为古时战争乐曲,营造了激烈的战争场面。《大得胜》演出一般以大唢呐领奏,两把笙、电子琴、二胡伴奏,鼓、锣、镲配乐,另铙钹、马锣、京锣、电子鼓等加入间奏,多由“过队”、“耍娃子”、“编筐篮”三曲组成,速度由慢变快,三起三落,气氛愈演愈烈,整曲唢呐领头,其他乐器配合演出,曲尾多加“逗序序”。开鼓取其大吉大利,马到成功之意。

开鼓过后是乐班与歌手之间的合作,演出约两三首流行歌曲后,二者分开表演,中间过程以乐班吹奏与乐手独唱为主。对于歌手来说,以前伴奏由乐班负责演奏,随着科技的发展,用电子设备为歌曲伴奏这一新形式减轻了乐班伴奏的负担,但演唱晋剧时,乐班还是使用唢呐、马锣、鼓板、铙钹、小锣、梆子、晋胡、二弦、三弦、电子琴等乐器为艺人伴奏。

与开鼓对应的是“收鼓”,开鼓是乐班开始的前奏,收鼓是演出结束的信号。收鼓又叫“散鼓”、“回门鼓”、“倒门鼓”或“谢神鼓”,一般用于主人家烧香奠酒或者放炮的时候谢神使用。“收鼓”寓意主人家将来生活红红火火,步步高升,同时热闹的氛围表明艺人期待下次与民众相见。

三、结语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民众的欣赏水平不仅仅满足于八音会的表演,这无疑对于八音会的生存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虽然古交八音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仍存在各种如班主分配不均,乐班内其他人员不满、人员组成复杂,半路出家的艺人,艺术水平不够、群众态度差等问题。古交八音会不仅在艺术组织和分配上有着自己的规则,在民间音乐中也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上述问题,八音会艺术正走向下坡路,在未来的发展中,对于八音会的传承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八音会需要得到相关的保护。

[1] 王绪梅.古交文史资料[M].成明文印广告,2015,12.

[2] 李江霞.从乐种学的角度看上党八音会[J].北方音乐,2011,10:118-119.

[3] 景蔚岗.山西民间吹打论申论[J].中国音乐学,2010,02:28-35.

[4] 李霞.上党八音会的民俗文化研究—以高平市为个案[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5.

[5] 梁伟.都市化背景下的民间礼俗音乐—山西省晋城市八音会丧葬仪式音乐个案考察[J].艺术百家,2008,4:28-31.

猜你喜欢
八音班队电子琴
《八音的秘密》
广西八音传承人庞伟元,奏出乐声里的悲欢离合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电子琴设计
提升班队德育活动策略研究
实践体验让班队活动“实”起来
乡村八音
八音盒有哪“八音”?
电子琴
让学生成为班队会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