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小提琴教育发展概述
——以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学科为例(1949-1990)

2017-02-13 20:31卢正泓
齐鲁艺苑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家小提琴

周 明,卢正泓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自1921年萧友梅成立第一所专业音乐学习机构“北京音乐传习所”之后,中国小提琴艺术便步入了振兴发扬的快速进步阶段,虽然因为当时的年代背景而发展得颇为艰辛,但在不断涌现的热爱音乐的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学成归来的中国人和外国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小提琴事业不断进步。1940年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以及附设的幼儿班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快速发展,在不断的交流学习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教学体系,并在小提琴民族化的探索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促使中国小提琴事业达到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期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在业界影响颇深的专业人才。经历十年文革的浩劫后,小提琴事业赢得了真正的腾飞,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小提琴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具大的影响,在多项国际重大赛事上均获得过辉煌的成绩。本文基于大量相关的史实资料,以时间为序,将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过程以及其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学科草创(1940-1966)

(一)中央音乐学院创建历程

中央音乐学院于1949年在天津成立,其前身是由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各具特色的几所高等音乐院、系合并而成,其主体是“国立音乐院”及附设的幼年班[1](P115-117)。1940年,“国立音乐院”成立于抗战时期的大后方重庆青木关,是当时中国最高的音乐学府,抗战胜利后,国立音乐院迁往当时的首都南京,幼年班因校舍问题暂居常州的一所庙宇之内。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筹建,1950年4月幼年班迁入天津并改名为“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1957年7月改名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原“国立音乐院”毕业的黄源澧*黄源澧(1916-?),中央音乐学院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创始人,1957年7月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担任校长。[2]

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在创办后近十年的时间里,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人才,尤其是“幼年班”的学生,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成为了建国后各大艺术团体的中坚力量,例如小提琴演奏家盛雪*盛雪(1919-1984),原名盛天洞,盛中国之父,早期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学习小提琴,毕业后留校担任幼年班小提琴老师,1953年任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师。、张应发、阿克俭、朱信人、朱工七,中提琴演奏家岑元鼎,大提琴演奏家胡国尧、马育弟,长笛演奏家李学全,大管演奏家刘奇,圆号演奏家谢厚鸣,打击乐演奏家方国庆等,还有作曲家田丰、金湘,指挥家张子文、王恩悌等。还有很多人进入教育领域,为中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3]“幼年班”的成功让中国拥有了第一批自主培养的音乐人才,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艺术领域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为中国小提琴提供了难得的人才资源。

除了“国立音乐院”外,其它参与合并的艺术院校分别是建于1927年的燕京大学音乐系,建于1939年的华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建于1946年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还有建于1948年的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香港、上海的中华音乐院(马思聪担任两院院长)等。

中央音乐学院在50年代中期出现了两个重要的事件:

1.1954年,中国开始采取全面学习苏联的方针,中央音乐学院当年便开设前苏联、匈牙利小提琴专家班,教师有前苏联小提琴家米基强斯基(Mikitvansky)、马卡连柯等著名小提琴家,一般是进行一到两年的教学工作。在1962年中苏关系恶化之前,前苏联几乎每年都会派一到两名专家来中央音乐学院开设小提琴专家班,参加专家班学习的均是中央音乐学院优秀的老师与学生。在专家班学习的学生有盛中国*盛中国(1941-),著名小提琴演奏家,1960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他的父亲,前国立音乐院幼年班教师盛天洞,曾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前苏联、匈牙利专家班学习。1960年赴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师从著名小提琴大师列·柯岗。1962年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赛中获荣誉奖,1964年回国后,在中央乐团任独奏演员。、常希峰、林耀基、彭鼎新、李向阳以及上海音乐学院的郑石生等。教师有:周恩清、隋克强、张洪岛、韩里等。前苏联以及匈牙利小提琴家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期间,带来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与宝贵的教学经验,帮助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学科建立了教研室制度,这对整个中国小提琴教学的提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教研室制度,有利于发挥集体的力量,互相交流、讨论并制订教学计划,提出教学要求,规定考试、考查方式等等,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上无规可依、无目标可衡量的随意性状况。自1954年起,中央音乐学院许多优秀师生纷纷被派到国外学习先进的教学体系与教学经验,比如1954年黄晓和赴苏联,1954年赵维俭赴罗马尼亚,1955年王振山赴匈牙利,1960年林耀基、盛中国赴苏联,1962年韩里、朱莉赴苏联等。中国小提琴家赴国外学习先进的教学体系与教学经验,为中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和日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蓄了雄厚的人才力量。

2.1958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中央音乐学院应该在北京”,他亲自选取了校址,将中央音乐学院一分为二,三分之二的师生迁入北京现址,成为现今的中央音乐学院,三分之一留在天津成为现在的天津音乐学院。*引自周明访常希峰,2017年4月18日于山东省济南市学林酒店学林厅。周恩来总理的这一举措,对于当时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学科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是首要发展的地区。中央音乐学院定址北京,更有利于国家文化部的直接管理与政策扶持,也更利于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为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学科人才的培养与教学体系的完善,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二) 领军人物

马思聪*马思聪(1912-1987),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从创作、演奏还是教学方面都为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小提琴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数十年间,一直在用他的演奏以及创作的无数作品,为处在萌芽阶段的中国小提琴事业补充养分。1949年底,马思聪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即中央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

马思聪于1923年-1931年赴法国学习小提琴演奏与作曲,多年在法国的学习经历让马思聪拥有雄厚的演奏实力,同时,又十分了解法比学派*法比学派:法国-比利时学派的简称,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小提琴学派之一。主要特点是感情细腻,典雅轻巧且富有情趣,追求演奏技巧的完美以及蕴藏于作品中的思想和感情,代表人物有萨拉萨蒂、克莱斯勒、梅纽因等。的教学体系与风格特点。马思聪便成为新中国建立初期小提琴艺术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的重要的教学人才与演奏人才。建国初,马思聪在几个大城市的巡回独奏音乐会,是这一时期国内最具影响的演出活动。此外,日后许多推动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重要人物,如林耀基*林耀基(1937-2009),著名小提琴教育家、1954年至1960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随马思聪学习小提琴。1960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赴前苏联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深造,师从小提琴家杨柯列维奇(Yankelevich),专攻小提琴演奏与教学法,1963年回国留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向泽沛*向泽沛(1946-),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第一届的学生,1952年起跟随马思聪学习十四年之久。现任北京新华交响乐团首席、中国音乐家协会马思聪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一级演奏员。、常希峰*常希峰(1946-),生于日本,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师从俄国著名小提琴家小野安娜,10岁随父母回国,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马思聪院长,在校期间是苏联专家、匈牙利专家班学生,1971年底进入八个样板戏之一的《杜鹃山》剧组工作。、刘育熙*刘育熙(1938-),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1957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跟随马思聪学习,196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等,都跟随马思聪学习过。

(三)重要人物

章彦*章彦(1912-1992),1950年任中央戏剧学院音乐研究室主任、教授、管弦乐团指挥,1956年任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小提琴教授。,著名音乐教育家、小提琴演奏家、指挥家。1935年在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1940年在福建音乐专科学院任教,1943年离开福建音专来到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任教,1944年接替张洪岛任管弦乐器组主任。1951年任中央实验歌剧院管弦乐团指挥,1953年任中央歌舞团指挥。他一生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小提琴演奏者,也为早期中国的交响乐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隋克强*隋克强(1927-2016年),1946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管弦专业,1949年冬转入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学习,1952年在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1983年任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1985年被聘为教授。,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1952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并在留校任教后的数十年里,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小提琴教育中,培养的优秀学生不计其数,且都为中国小提琴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隋克强曾教过的学生有杨宝智*杨宝智(1935-),1952年考入中央音乐掌院,师从著名作曲家马思聪。研究方向:小提琴演奏、教学、作曲、弦乐艺术史。、涂振南*涂振南(1929-?),1952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师从隋克强,曾任天津音乐学院教授。、黄晓芝*黄晓芝(1940-),1959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师从隋克强,1978年转入中央音乐学院担任教授一职至今。、刘培彦*刘培彦(1945-),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1965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隋克强,毕业后留校任教,曾担任过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童卫东*童卫东(196?-)1990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并留校任教,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小提琴教研室主任,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副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四重奏团首席。、孔朝晖*孔朝晖(1962-),著名小提琴演奏家,1980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陈曦*陈曦(1985-),中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2001年获得全国国际比赛选拔赛第一名。第七届全国小提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和中国作品演奏优秀奖。2002年,17岁的陈曦获得第12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小提琴银奖(金奖从缺),成为在该项赛事历史上最年轻的首奖获得者。、蒋逸文*蒋逸文(1963-),1978 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隋克强及韩里教授,1983年上海四重奏成员之一。等。不仅如此,1959年他还兼教中提琴专业。隋克强教授对中国小提琴教育事业的贡献令人钦佩,是推动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重要人物。

王治隆(1927-1997),1950年进入中央音乐管弦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管弦系教授。国际帕格尼尼大赛金奖获得者黄滨*黄滨(1971-),9 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师从王治隆教授。14 岁首次参加大赛(维尼奥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即获金牌,1994年在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获第一名和帕格尼尼作品最佳演奏奖,1997年在德国约阿希姆国际小提琴比赛获第三名,1998年在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获第四名及最佳俄国作品演奏奖,1999年在德国慕尼黑的国际音乐比赛获最高奖和特别奖。就是他的学生。

其它对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学科发展作出贡献的还有张洪岛*张洪岛(1913-?)1947年赴法国留学,1949年回国。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教授。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译有《小提琴演奏法》《实用和声学》《西洋音乐史》,主编《欧洲音乐史》等。、韩里*韩里(1924-?),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1962年赴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进修。回国后,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有《小提琴初步教程》《小提琴练习曲》《小提琴基本功的理论与实践》等,为中国小提琴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教材。、司徒华城*司徒华城(1927-1989),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肄业,1954年任中央歌舞团(1956年转为中央乐团)乐队首席,1974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先后任管弦系副主任、教授、实验乐团团长等职。等老一辈小提琴家,他们为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建国初的十几年时间里,中央音乐学院在国家的扶持以及众多优秀小提琴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中国小提琴的水平推动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培养了大量的演奏人才与教育人才。

二、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

(一) 时代背景

1966年6月,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在文革初期严酷的政治重压下,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招生与演出彻底停止,乐器也全部由学院收回。这对建国以来形成的小提琴教育成果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一批著名的小提琴艺术家或被迫出走,或遭迫害致死,或是下放到农场进行劳动改造。“当时乐器全部还给学校,学生老师全部下放到农场,学校整个就关门了。”*引自周明访常希峰,2017年4月18日于山东省济南市学林酒店学林厅。

(二)文革后期的教学状况

在由“四人帮”控制的国务院文化组策划的“复课闹革命”的名义下,一些院校陆续恢复上课。在专业音乐教育方面,1972年3月北京成立了“中央五七艺术学校”,内设音乐专业。中断数年的小提琴教育渐渐开始恢复,但“四人帮”打着“把学校变成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的招牌,在学校推行“极左”的文艺教育路线,教学过程被大量的政治运动所充斥,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挤占了师生大量的学习时间。[4](P168)教材方面,只能使用在党代表和工宣队的监督下,根据中国民歌和“八个样板戏”改编而成的练习曲。经查阅《中央音乐学院校友录》,中央音乐学院1966年到1972年都没有任何的招生记录。1973年中央音乐学院只有作曲系和钢琴管弦系(小提琴16人)两个专业;1974年有作曲系、声乐系、钢琴管弦系(小提琴1人),乐器修理专修班,绘谱专修班和舞台技术专修班;1975年有声乐系、民乐钢琴管弦系(小提琴0人);1976年有作曲系、作曲进修班、声乐系进修班、民乐系、钢琴管弦系进修班(小提琴3人),1977年恢复正常招生。[5]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小提琴学科的教学几乎是中断的,学生少且多是由基层和农村推荐而来的,缺乏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学习条件。建国初培养的经验丰富的优秀小提琴教育家大多被发配到乡下农场进行劳动,被排除在教师队伍之外。教学用的教材也不能用外国教材,只能在党代表和工宣队的监督下,根据中国民歌和样板戏改编而成的练习曲。这种种情况使得小提琴的教学任务进行得十分的困难。

(三)人物的际遇

1966年6月16日,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副院长兼党委书记赵沨*赵沨(1916-2001年):1954-1983年,先后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63年兼任中央歌剧舞剧院院长,并主持演出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歌剧《阿依古丽》等剧目。,副院长江定仙*江定仙(1912-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兼作曲系主任,1961~1983年兼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1979年被推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喻宜萱*喻宜萱(1909-2008),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新中国声乐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并创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著有《我与音乐》《独唱歌曲集》等作品。以及各系主任等人赴社会主义学院参加文化部的“集训班”。1966年8月9日马思聪等院领导被揪斗回院,关进原五号楼隔离审查,并划入一类劳改队。在批斗会上,马思聪等领导公开受辱并遭受殴打。院内一部分中层干部及党外专家也被打成“黑帮”“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反动学术权威”,被关进二类劳改队,受到批判和斗争。*参见中央音乐学院院史编辑部:《中央音乐学院院史 1950-1990》

马思聪在被批斗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被迫于1967年初出走异国。公安部立案审查,将马思聪的被迫出走定为“叛国投敌罪”。“马思聪有两把好琴,一把抄家被造反派给抄过来了,他还有一把,他就拿着那把琴跑了,他跑的时候连琴盒都没有弄,拿3个布袋,背着坐上火车,穿着破衣服什么的混在人群里头,后来跑到香港去了。”*引自周明访常希峰,2017年4月18日于山东省济南市学林酒店学林厅虽然在1985年,国家文化部为其平反并发出公函要求他回国,但作为中国小提琴早期发展历史中的最重要人物之一,他将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中国小提琴事业,却蒙受了长达19年的不白之冤,直到去世都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马思聪的出走是中国小提琴历史上的一大遗憾,值得后人反思。还有像林耀基、隋克强等许多经验丰富的小提琴艺术家,这个时期均被下放到各地农场进行劳动改造,没有进入教师行列,但他们依然在基层不断地学习,研究小提琴教学与演奏理念,这也为之后小提琴事业的腾飞发展积蓄了力量。

(四)“文革”时期的文艺发展

在十年“文革”时期,文化发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举国家之力创作排练的“八个革命样板戏”,分别是交响音乐《沙家浜》,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作品。1967年,江青在一次晚会上提出:“以后京剧可以用交响乐来伴奏,西洋音乐比较丰富[6](P166)”。于是,这些“样板戏”共分配给八个剧组,由国家选派优秀的演奏员组成管弦乐队进行单独排练,并在六大剧场反复公演。样板戏一律用管弦乐演奏,让在当时如此严酷的政治环境下的小提琴艺术得以延续。

三、拨乱反正后的重新建立(1977-1990)

(一)改革开放,高考制度恢复

1977年,在北京召开的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突破重重阻碍,坚决果断地决定,恢复高考制度。这项举措对于教育事业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完成了“文革”后教育体系的拨乱反正,也大大影响了其后几代人的人生道路,同时对促进我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文革”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就拥有一批像林耀基、隋克强、王振山等立志将自己的全部智慧、才能投入到小提琴教育事业,以培养高水平人才为己任的优秀教师,他们在长期的教学与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已经能够站在一个很高的基点上去观察、思考、处理关于小提琴艺术中的诸多问题,形成了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且十分成熟的教学体系。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这批被迫害的小提琴家得以平反昭雪,回到工作岗位,这让中央音乐学院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拥有着强大的师资力量。恢复高考后的五六年的时间里,中央音乐学院就招进了大批优秀的小提琴学子,如徐惟聆*徐惟聆(1960-),著名小提琴演奏家,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林耀基,多次担任国际大赛的评委,曾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张提*张提(1960-)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林耀基,四年后以“唯一满分的学生”毕业,2004年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胡坤*胡坤(1963-),著名小提琴演奏家,1981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林耀基。、于兵*于兵(1965-),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1983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薛伟*薛伟(1963-),著名小提琴演奏家,1983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研室主任。等。强大的师资、优秀的生源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这种种因素让中央音乐学院进入了真正辉煌的一个时期,也让中国小提琴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领军人物

林耀基,1963年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多年,期间他不断地向同行学习,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耐心观察身边大自然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规律,并以哲学思想加以总结,结合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特点,及以往学习过的法比学派与俄苏学派教学体系的教学经验,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也因此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小提琴演奏人才和教学人才,成为新时期推动中国小提琴艺术跻身世界前列的最重要人物之一。

1.林耀基教学法的中心思想和特点

(1)林耀基的教学结合了中国道家的思想,简单来说就是“顺应自然,物法自然”。林耀基认为,好的演奏方法和演奏规律,必然符合自然的规律,否则就是不好的。

(2)林耀基的教学特点:第一,通过辩证的方法,结合大自然的规律,来解决小提琴学习中的常见问题,例如踢足球时,把球一脚踢出去,球会依照惯性继续运行下去,而踢球的腿马上就会放松,他常跟学生举例说“弓子就像是这个球,踢一下,弓子就自己走了”。特别是演奏中带重音符号的音,使用顿弓、连顿弓时,这种“用力与放松”的关系体现得尤为明显;第二,结合中华语言博大精深与精妙干练的特点,把教学中一些重要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转变为通俗简练的,如同武侠小说里“武林秘籍”一样的心诀,让学生做到“心中咏决,手上拉弦”,如“坐摇椅如乘轿,又似扇子手中摇”,这是在讲揉弦的要诀,用“摇扇子”“坐轿子”这种生活中常见的事,把揉弦该有的感觉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出来。系统而又简练的口诀,不仅方便记忆,还可以明确简单地传达原则性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创造式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林耀基的教学成果

林耀基教学法的成功以及林耀基长期以来倾力教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小提琴演奏人才,仅1980年-1990年短短十年的时间,他的学生就获得众多国际大奖,如1980年,胡坤获第四届芬兰“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五名,实现了中国小提琴演奏在国际大赛中“零的突破”;1981年徐维聆在美国曼纳格国际弦乐比赛获首奖;1982年,薛伟在伦敦卡尔·弗莱什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最优秀演出奖等。[7](P203-206)另外,他培养的优秀学生还有刘扬、李传韵、陈曦、杨晓宇等等。国际赛场上的评委席中,均有他的身影。他的学生也有很多成为了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中国小提琴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中国小提琴从此在国际乐坛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三)重要人物

王振山*王振山(1935-),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室内乐教研室主任。1955年赴匈牙利留学,先后就读于巴托克音乐专科学校、李斯特音乐学院,师从F.Gabriel、D.Kovacs、B.Katona等教授。196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演奏家、教师文凭。回国后,长期执教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多次在国际及国内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吕思清获第34届意大利国际比赛第一名。王治隆的学生黄滨,4 岁首次参加大赛(维尼奥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即获金牌,1994年在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第一名和帕格尼尼作品最佳演奏奖。之后还有很多优秀的教师培养出的学生在国际大赛中获奖,但由于本文篇幅所限,就不一一赘述了。

五、结语

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学科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中国小提琴家也成为国际舞台和赛场上一道十分亮眼的风景。由老一辈小提琴家的不断探索、学习、代代传承,到十年的坎坷与沉淀,再到后来中国拥有了自己特色的小提琴教学法和教学理念,不仅让中央音乐学院成为中国小提琴从落后迅速发展到世界高端层次的中坚力量,也让中国小提琴的教学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繁荣局面。现如今,各年龄层都盛行着学习小提琴的风气,这也象征着小提琴艺术在中国传播的普及和兴盛,也是对老一辈提琴家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最好回报。

[1]佚名.音乐创作[J].音乐创作,2006,(01).

[2][3]宋歌.音乐家的摇篮——关于国立音乐院幼年班的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04).

[4][6][7]钱仁平.中国小提琴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2001.

[5]陈永连主编.中央音乐学院校友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1990.

猜你喜欢
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家小提琴
演奏家
以《进步日报》看中央音乐学院初创历史原貌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中央音乐学院2020年新年音乐会
中央音乐学院·延安“10·15”艺术节
“世界嗓音日”——中央音乐学院嗓音研究中心在行动
笛子演奏家
Pear Concert
笛子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