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歌剧后现代诠释的解构主义解读

2017-02-13 20:31于宪淼
齐鲁艺苑 2017年5期
关键词:德里达指环解构主义

于宪淼

(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音乐,作曲家们都在追求乐音的有序结构与风格韵味,20世纪5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美学逐渐在欧美国家兴起,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迅速蔓延,已扩散到全球各大文化领域。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理论源泉,几乎囊括了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各种思想理论,其总体特征是具有反叛与怀疑精神,消解同一性与整体性、反主体性、反对传统价值。对于后现代艺术家来说,他们不会迎合大众口味,他们渴望打破已有的艺术规则,解构原有的思维模式,在颠覆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

20世纪下半叶以后,几乎所有的艺术都被打上后现代主义的时代烙印,传统歌剧上演率日渐低下,几乎所有的欧美剧场都热衷于经典歌剧的新制作,一些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创新的歌剧导演对传统歌剧全新的解读,令人眼花缭乱、匪夷所思。

一、后现代歌剧制作看点

为纪念瓦格纳诞辰200周年,2013年拜罗伊特音乐节重磅推出德国戏剧大师Krank Csatorf导演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下称《指环》),这一全球瞩目的音乐盛会却引发观众长达十分钟的倒彩。Csatorf版的《指环》对瓦格纳原剧做了颠覆性改变:《莱茵的黄金》的开场本应是以三位美丽的莱茵水仙在河底戏水,却换做成美国德克萨斯州6号公路上的一家汽车旅馆和加油站,莱茵河则变成加油站外面的一个小小游泳池。剧中没有神话与神仙,水仙被解读为性感女郎,众神的王沃坦化身成盛气凌人的老男人,并安排一名摄影师穿梭于一楼演员当中进行“现场报道”,同步播放在舞台的大屏幕上。《女武神》的场景被切换到阿塞拜疆,剧中把威风凛凛的女武神变成轻飘的世俗女子,几位女武神的形象设计风格迥异,瓦格纳为女武神创作的序曲似乎与人物角色毫无关联。在《齐格弗里德》中,场景转换到美国的拉什莫尔山,山上四位美国开国元勋的头像被换成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淡化了齐格弗里德的英雄形象,改用超现实主义手法枪杀了法夫纳。第四部《众神的黄昏》场景被定位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失去英雄光环的齐格弗里德的尸体,被装进大垃圾袋匆匆的抬出舞台,在庄严的葬礼上播放了一段毫无剧情关联的预先录制好的录像。

受热点事件、创作格局和艺术理念的影响,《指环》的制作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不断变化,新锐导演们从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精神分析等不同的美学观念出发创作全新的歌剧版本。纵观《指环》的制作和上演历史,我们不必对2013版《指环》导演的颠覆性诠释感到大惊小怪,这似乎是在暗示人们当下传统歌剧制作的创新艺术理念。传统歌剧制作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观众似乎并没有对这种新生的艺术手法表示不解和困惑,然而近几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尺度现代版本的歌剧的上演,迫使我们必须从美学的高度来解释经典歌剧的创新制作。

二、德里达与解构主义哲学观

任何一个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传统歌剧制作从20世纪中叶开始,在欧美各大剧场开始逐渐普及。与此同时,音乐人类学大量吸取西方后现代哲学思想,充实到学科自身的发展。后现代哲学思想泛指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西方思想界出现的反近现代哲学体系的思潮。从现有的状况来看,后现代的理论视野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包括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思想流派,其理论思想波及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建筑学等诸多领域。后现代哲学思想是在对传统哲学的反思中产生的,自然科学理论的“不完备定理”“混沌理论”“波粒二象性”等,都为反中心主义、反本质主义的后现代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解构主义哲学思想是后现代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其主要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德里达于1967年出版的《论文字学》被公认为解构主义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德里达试图要消解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亦即理性中心主义、本质存在主义。“逻各斯”(logos)为希腊语,具有“思考”和“言语”双重意义,逻各斯中心主义也亦语音中心主义。语音主义意味着作为“言语”的语音能够捕捉和再现世界本原的“理式”、“真理大原”、一切真理的本源。德里达认为,自古希腊以来,逻各斯中心主义最大的危害在于强调语音的统治地位,片面认定存在的意义不在文字捕捉的范围之内,文字只是作为语音的附属品。德里达否定这种语音中心主义,他认为,语音与文字难以分离,两者具有同一性,均呈现出所指的差异性、含混性、多元性,难以精准表达中心意义。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德里达进一步指出,在文学语言组织形式中所采用的隐喻修辞手段,是令人难以捕捉的、隐晦的,以此生成的文本必然不能被捕捉到中心意义。

德里达在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后,提出文本不再是拥有确定意义的封闭系统,应呈现出含混、转义、踪迹之类的体验。德里达认为,阅读者不必还原作者的本意,也不必追寻文本存在的缘由,更不必关心阅读之后的感想,我们只须去体会它自身结构的多元性、不确定性,以及坦然接受这种自然状态下带有主观误读性的个体体验。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理性之上的思维模式已根深蒂固,直到19世纪后期,这种观念开始被反思,到了20世纪后半期的后现代主义,就是要消解理性中心主义,力图从根本上消除任何中心、权威、本质的存在,彻底消解传统形而上学所构建的哲学观。德里达认为,消解传统言语观,即从根本上瓦解逻各斯中心主义。值得注意的是,解构并不是单纯的反对结构,而是对系统进行排列重组,强调结构的开放性、多元性。德里达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与意义中心主义的大胆颠覆与消解,对多元性、开放性思维方式的推崇,是极具进步意义的,但其极端化又必将被他所竭力推崇的“解构”策略所消解,陷入虚无主义泥潭。

三、解构主义艺术观践行

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意义中心主义):力图从根本上消除任何中心、权威、本质的可能存在。由于作品的终极意义难以确定,文字符号本身的含糊、晦涩,文本只能呈现为一种“延异”体验。“延异”一词是生造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解构主义所铺开的非本质的本原。后现代主义歌剧制作不仅仅表现在含混、情感碎片、意义痕迹之类的舞台呈现,先锋导演们可以根据主观体验对剧情、人物、服装设计、舞台道具、场景布局等有截然不同甚至自相矛盾的诠释,如此一来,对于近年来在歌剧舞台上出现的与原剧相向的剧情变动与人物设计就不会令人感到费解了。2013年,天津大剧院上演的易立明版《俄狄浦斯王》中,保留了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与唱段,将古老的希腊情节移植到现代中国煤矿区,演员身着现代的服装,上演了一部视听震撼的“时空穿越”剧。传统的歌剧创作注重整体构思与布局,剧情与音乐相辅相成,不能顾此失彼,这是传统美学统治下的结构信仰,而这恰恰却是后现代主义歌剧制作所要颠覆的对象。《艺术评论》主编唐凌在采访2013版歌剧《俄狄浦斯王》主创团队时,被问到为什么采用这种脱离原剧作的舞台设计方式呈现这部经典歌剧时,导演易立明回应说:“每当听到《俄狄浦斯王》音乐的时候,映现在脑海里完全是重工业的感觉,音乐一响起就是合唱,有一种拉响警报的意味,所以采用一列满载工人的火车直接冲到台上,强烈、直接、有力量,符合这段音乐的气质。”当主编谈到,歌剧的超现实制作和音乐与舞台的气势带来震撼感受的同时,并没有感到内心深层的触动。编剧徐瑛说:“......在这部歌剧中,戏剧文学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歌剧是音乐与戏剧二者结合的综合艺术,后现代主义歌剧制作在体验原剧音乐的同时,音乐本身表达语义的不确定性,消解了原剧作的剧情精神,导演对于歌剧音乐的每一次体验,也都带有鲜明的、主观的个体体验,这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后现代主义歌剧的创作特征。

20世纪苏联著名思想家、美学家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 1895-1975),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了复调理论概念。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即复调性。复调性的特征是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情之中,而互相之间不发生融合。虽然,巴赫金本人没有对歌剧制作这一具体的艺术实践有过专门的理论论述,但是我们只要对其复调理论稍做一下延伸,就可以形成可靠的理论参考。“复调”也称为“多声部”,本是音乐术语,顾名思义,复调音乐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相对独立的旋律有机地结合,各声部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主次之分。在歌剧中,无论是创作者、欣赏者、还是批评者,都没有垄断特权,他们所发出的声音,仅仅是众多平等声音之一。巴赫金冲破了主客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模式,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结构,通过生命存在之间的对话、互动、冲突等方式,使思想进程得以推进。巴赫金的“复调性”理论主张隐含着解构主义思想要素,其意义在于解放固化思想,解构统一性的意识形态与权利话语。在Csatorf 版的《指环》中随处可看到这种复调思维,原剧所要表现的欲望、权利与爱情的主题,被政治、经济与能源等现实问题所取代,淡化英雄主义,原剧音乐与戏剧情节二者被分离,脱离了瓦格纳戏剧精神主旨的音乐与Csatorf 的主题立意形成复调并置型歌剧。

先锋艺术家们在进行歌剧制作时往往不是在贯彻蕴含单一价值取向的美学观点,实践中常常出现各种理论试点相互交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与此同时,在某一领域的创新性理论观点,也会渗透到其他姊妹学科中来,从而在文化领域形成一股强大的理论思潮。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美、英、法、意等国率先兴起文化批评思潮,这一思潮强调艺术创作应突破形式主义樊篱,与广阔的社会文化现象相结合。其内部流派众多,有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和生态批评等,它们分别从女性、民族、社会历史和生态保护等角度对艺术创作进行重新审视,解构各个层面的文化霸权。新锐导演们在歌剧制作中,不再追求完满纯粹的唯美空间和精神领域,常常在保留原剧音乐的基础上,对剧情进行现代化改动,使歌剧内部交织着各种现实社会力量,打破艺术与现实的界限,在往复关照、相互作用下,反映当下热点问题,促成意义的增值和对社会、历史的重审。《指环》导演Csatorf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将“莱茵的黄金”视为当今时代“石油”的同义词,并认为这是工业社会的命脉,若没有它,工业社会便无法运转。[1]很显然,Csatorf 想要通过《指环》唤起观众对当今社会核心能源问题所引发的经济利益与政治秩序的重新思考。

结语

解构主义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西方哲学的走向,在消解近现代本质主义的同时,为当代各学科领域提供更为多元的理论视点与价值取向。由于文化背景、地域环境、历史进程、社会格局、思维方式、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差异,中西艺术美学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中国美学思想集中贯穿着社会功利与自我调适两种价值取向的互相交错渗透,从整体上看,艺术思想相对稳固封闭,少有颠覆性理论变革,但因其价值取向集中,中国文艺美学研究亦呈现出西人难以企及的精微与深邃。而西方艺术文论则展现出更为多元的理论视角与艺术流派,例如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颇具理论声势的艺术思潮,其美学主张广泛涉及哲学、社会学、美术学、音乐学、建筑学、文学等诸多领域。通过对这些理论主张与思潮的分析与研究,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一步认识某些普世价值和发展规律,特别对当代出现的一些艺术现象能够进行冷静科学的研究与理论探讨,进一步拓展我们的理论视野,丰富我们的文化结构。

[1]刘靖之.拜罗伊特2013版《尼伯龙根的指环》被喝倒彩[J].音乐爱好者,2013,(12).

猜你喜欢
德里达指环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对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风格影响
德里达前期隐喻思想的存在论维度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解读
——以《在法的前面》为例
近十年来国内德里达研究的三条路径
重塑与解构
“闪耀的爱情,灿烂的死亡!”——记2017 拜罗伊特《尼伯龙根的指环》
指环“寻亲”记
指环百搭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在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