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蹈作品《滚灯》

2017-02-13 20:31
齐鲁艺苑 2017年5期
关键词:川剧徒弟师傅

吕 莹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近年来,舞蹈作品大量涌现,但能引起大家关注的其实很少,有些作品看过之后不知所云,作为舞蹈人的我们都难以理解,更何况那些对舞蹈艺术不甚了解的广大观众了。舞蹈《滚灯》是近期观看的众多舞蹈作品中较为成功的一个。

一、选材

“滚灯”出自川剧,和变脸、吐火齐名,是川剧的绝活之一。一位纨绔子弟“惧内”,却又十分迷恋赌博,其妻怒其不争,为了惩罚于他,让他把点燃的油灯顶在头顶上,不断地做翻跟斗、钻板凳等动作,训练出“滚灯”的一系列技巧。整个表演过程诙谐幽默、紧张酣畅,淋漓尽致地塑造了一个妙趣横生、令人捧腹的丑角形象。

舞蹈《滚灯》就取材与此,从另一个角度去挖掘、加工、提炼出一个新的艺术形象,同时赋予这个形象一个新的立意。他不再是那个扭扭捏捏,浑身尽是穷酸相,想反抗却又不敢反抗的老婆奴,而是一个活泼调皮、既怕师傅又爱耍小聪明的小徒弟。经过不断的历练与成长,终有一日,他也成为了师傅的模样,舞蹈的最后一个场景可以说是这个作品的点睛之笔。

二、立意——传承

如果说川剧《滚灯》给观众带来的艺术效果是笑的话,舞蹈《滚灯》带来的是其背后的深思。传承,一个极具责任感的词语,无论是传还是承,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个剧目的核心立意就在于此。里面不仅有对民间技艺的传承,还有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甚至是对师徒关系、尊师重道的传承。

1.民间技艺的传承

民间技艺何其多,如何让它们永远流传下去,已成为当今社会持续关注的问题,这个剧目恰恰体现了这一点。技艺,可以说是民间表演艺术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亮点。人们之所以对此喜闻乐见,不仅仅因为它接地气,来源于生活本身,更有赖于它高超技术技巧的展现,增加了其观赏性,让观众的心情随着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而跌宕起伏。

舞蹈《滚灯》继承了川剧“滚灯”的技艺性,只是这里不再是因为“惧内”而被罚,而是演绎成师傅对徒弟所教授的基本功,头顶油灯,脚踩板凳,不断地搬腿、控腿、摆舞姿,在板凳上翻腾、围绕板凳滚圈、钻板凳等等,这些都是其中的亮点动作,使剧目的可看性大大提高,同时也展现出舞蹈演员扎实的基本功。

2.精神文化的传承

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对精神文化的传承。舞蹈《滚灯》,于不变中求变,于传承中创新,虽然它脱离了川剧“滚灯”的具体故事情节,但我们却不能忽视这出戏背后的精神文化。因此,在舞蹈《滚灯》中,师傅对徒弟教授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动作,更是一个剧种背后的文化起源与变迁。关于民族文化,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而川剧《滚灯》就根植于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这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具体体现在滚灯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之中。没有川剧的特色,就很难塑造出极具特点的舞蹈形象,这也可以说是舞蹈《滚灯》成功之处的一个方面。

3.师徒关系的传承

舞蹈《滚灯》最为直接的表达就是师徒关系的传承。舞台上灯光亮起,展现的是师傅在教授徒弟的情景,师傅的认真与徒弟的散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这个开场,使故事有了进行下去的可能性。直到最后,小徒弟长成师傅,对徒弟的教授,可谓是这个作品的点睛之笔。

中国民间艺术的一大特色便是师徒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感情不同于亲情、爱情、友情。对于徒弟,师傅是又严又爱;对于师傅,徒弟是又怕又敬。师傅只想将自己这一身本事倾囊相授,只希望不要后继无人,因此,对于徒弟的散漫,他会惩罚、会生气。而徒弟经过师傅的严格训练也终于有所成长,有一天也成为师傅的模样,教授着自己的徒弟,也只有在这时,他才会亲身体会当年师傅的良苦用心。而他,也会如师傅一般,认真、严格地教授下去,使这门技艺一代又一代永远的流传下去。

三、动作语言的独特性

众所周知,在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中,其舞蹈形象一定是特有的。但在近几年的舞蹈创作中,由于舞蹈动作语言的单一、匮乏,使得作品不仅缺乏个性,也造成了作品间相似度极高的情况,甚至到了换个剧目名称也能跳的尴尬境地,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力。此种现象着实令人担忧,因为形象塑造的表面化,直接导致了艺术作品创作的类型化,动作语言的独特性就更加无从谈起了。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舞蹈动作语言的创新,但这个创新绝不是滥造,而是符合人物形象的塑造。舞蹈《滚灯》之所以能够成功,动作语言的独特性是这个剧目的一大特点。人们很难界定它的舞种风格,它的舞蹈语汇独树一帜。

1.形象定位准确

首先,是编导对所塑造的形象进行定位。舞蹈《滚灯》借鉴川剧《滚灯》而来,因此编导需对川剧《滚灯》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但又不是照抄照搬,而是有目的的选取,编导对师徒二人的形象定位十分准确。

其次,是什么样的师徒关系呢?是具有川剧丑角特色的师徒关系,不是京剧的,不是昆曲的,也不是其他任何行当的师徒关系。那川剧具有丑角特点的人物又具有哪些特征呢?第一个就是“惧怕”,由“惧怕”会产生什么样的动作形态呢?师傅一抬手,徒弟会下意识地闪躲;师傅一抬脚,徒弟会满场跑;师傅一生气,徒弟会立刻乖乖站好开始练功。可是只有“惧怕”这个人物又不够鲜活,怎么能让小徒弟们表现出他们特有的年龄以及想偷懒又耍小聪明的心理呢?师傅教授时他打哈气,师傅做示范时他给师傅挠痒痒,师傅讲解动作时他又在一边耍浑打科,自己做动作时还想要师傅的关注与鼓励,这些小情节、小细节,都生动地将小徒弟跟师傅之间的互动及形象差别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可谓是活灵活现。

由此可见,形象定位的准确是十分重要的,这让编导十分清楚地知道想要表现什么,有利于具体动作的编排,不至于东拼西揍地去找动作。这就说明,“要对艺术形象进行仔细的了解和分析,并根据艺术形象的逻辑进行编排和塑造。舞蹈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都有自己的‘身份’,这个身份包括了它所处的时代,成长的环境,经历的事件,性格的变化,心理和行为特性及独特的情感”[1](P190)。因此,一个作品想具有自身的、与众不同的舞蹈动作语言,就要从生活环境中去寻找、去探索,越是深入越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最为生动、最为鲜活的舞蹈形象及动作语汇。

2.动作设置合理

在舞蹈《滚灯》中,因为是丑角,是小人物,所以动作的设置不需要有多么的正派、大气,抓住人物的主要动作特征及运动规律,在这个前提下无论动作、节奏、空间怎么变化,这个人物形象都会是成立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个剧目做到了这一点。

例如作品的开场部分,一群小徒弟躲在长条凳的后面,偷偷摸摸、小心翼翼地探出一个个小光头,看着前面师徒二人的互动,既怕被发现,又有幸灾乐祸的成分在里面。另一个较为深刻的动作是一群小徒弟捏着兰花指、扭着身体、跳着后踢步,那个感觉简直酸的很。试想一下,如果在这个作品之外,看到一群高大的男人做这样的动作,那效果简直让人无所适从。而在这个作品中出现,不仅令人印象深刻,还达到了塑造人物的效果,简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在舞蹈创作中,动作语汇绝不能随意堆砌,人物形象要求统一完整,动作语汇也要风格鲜明。“在某种程度上,舞蹈语言品位的高低决定舞蹈形象塑造的水平,正因为它的独特性,赋予了舞蹈语言创作的无限空间。”[2](P189)

3.服装配合形象

每个舞蹈作品中的人物都应有符合自己的服饰搭配,这个搭配对人物的形象塑造又起了决定性及限制性的作用。

舞蹈《滚灯》在服装和化妆上也对川剧《滚灯》有所借鉴:在服装设计上,徒弟们身着不同颜色的肚兜、宽松收腿裤、腰扎彩绸、脚蹬绣球鞋;在化妆上,则是光头、白鼻梁、红鼻头、红脸蛋。虽然这些只是外在的包装,对人物刻画却也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外在服饰的展示,小徒弟的形象得以更加活灵活现的呈现。通过这种直观的外形,就能提前将观众带入到编导所设置的事件、情节及环境中去,使观众更容易引起共鸣。

结语

舞蹈《滚灯》之所以会引起界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与认可,与它的选材、立意、动作语言的独特性都是分不开的,从作品的选材、立意、结构、编排到演员的完成品质,都是细心雕琢之作。在这个舞蹈作品横流、舞蹈编导众多的大环境下,难得这部作品能有此功力,得到众人的一致认可。希望好的舞蹈作品越来越多,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

[1]缪从军.舞蹈语言在形象塑造中的独特性[J].宜春学院学报,2009,(5).

[2]孙姗姗,张冬梅,张瑶.从舞蹈作品《千手观音》谈舞蹈创作的构成[J].名作赏析,2011,(9).

猜你喜欢
川剧徒弟师傅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川剧版画传四方
Mark Twain
徒弟和保险柜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神探大脑门(1)探长出题考徒弟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两个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