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体味真情、领悟真理”

2017-02-16 02:47
小学生学习指导(当代教科研) 2017年10期
关键词:小山村熏陶牵牛花

朱 莉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十六小学)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化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如何使学生在语文课中受到“熏陶感染”?如何使学生在语文课中有“独特”的“体验”?带着对《课标》理念的思索,结合我校“分层导读,悟情悟理”教研课题,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了小小的尝试,结果发现只有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学生再造想象及生活经验,引起联想,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才能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同时也会使之有“独特”的“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方可诵文现其形,思形生其义,由此可见,要想“生义”必先“思形”,要想“现形”必须“诵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阅读中感受形象

文学作品是借助形象来呈现自身的,但“形象”不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我们知道,绘画以其形诉诸人们的视觉;音乐以其声诉诸人们的听觉;而文学作品以语言文字符号为载体,通过读者的思想与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先把语言转化为表象,然后才能把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并在头脑中活动起来,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这个词或语言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形象感。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雨后》一诗是描写雨后儿童嬉戏玩耍的景象,诗歌中写了小哥哥尝试水中嬉戏、摔跤的兴奋与小妹妹想尝试而不敢的矛盾心情,富有儿童的情趣。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并且抓住小哥哥“使劲”“踩”“拍”及小妹妹“咬”“提”“小心地跑”等动词,让学生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边读边做动作。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人物心境,和诗中人物一起分享童年冒险刺激的快乐。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走进了诗中所描写的境界,陶醉在语言文字的乐趣中。《小山村》是一篇描写家乡风景的短文。家乡风景虽美,但距离一年级学生的生活较远,他们没有去过“小山村”,没有见过满山的果树、清澈见底的小河,如何带领孩子们到美丽的“小山村”去看看呢?上课伊始,我便用上册学过的小诗《山村》激趣导题,唤起学生对《山村》诗所描绘的情景的记忆,接着我说:“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到美丽的小山村走一走,愿意吗?”学生情绪高涨,异口同声:“愿意!”我就让学生闭上双目,听老师朗读课文,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情境,初步感受山村之美。接着便问:“你们看到小山村是什么样了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我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小山村的图画贴在黑板上:山坡上片片茂密的果树林,开满了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里游着小鱼;青砖红瓦的学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一幅幅山村美景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同学们禁不住赞叹:“这儿太美了!”“河水真清澈!”“我真想到那儿住”……这时我说:“图画美,课文写得更美呢,自己读读吧。”在学生的自读中,课文的语言文字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丰富、鲜活起来,使他们浮想联翩,每名学生都被山村美景所感染,沉浸其中。自然景观的立体形象便在学生的脑海中显现出来。

二、阅读中体味真情

文学作品是饱含着感情的艺术,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小学语文课本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我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我觉得,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关键是通过反复诵读来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味。例如《春天的手》是一篇洋溢着勃勃生机的小诗,诗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春的热爱。如何能让学生被这充满温馨、柔美、生机的暖暖春意所打动呢?上课前,我让学生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到野外找春天,感受春天之美;再让学生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小诗读读背背。上课伊始,我以歌曲《春天在哪里》激趣导入,学生边唱边沉浸在歌词所描写的春的情境中:红花绿草,小鸟欢叫,激起了学生对春的渴望。此时让学生反复诵读《春天的手》,使他们产生“春天的手就像妈妈的手一样温暖轻柔”的感觉。接着,我用课件展示一幅幅春天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春之气息。学生再次阅读这首诗,心中对春的热爱与作者的心境产生了共鸣。“拉住春天的手,春天就在你心头”是发自学生内心的呼唤。点点情味成为作品与学生的纽带,诗歌以情动人,学生因情入景,受到熏陶感染,对春的热爱随之产生。文本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在学生反复的朗读中得以升华,学生也在反复的诵读中,品味语言文字背后丰富的思想情感。

三、阅读中领悟真理

古人云:“披文以入情。”入情方可明理,情到深处理自现。文学作品不仅是饱含着感情的艺术,而且在形象、情感之下蕴涵着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对知识的探求或使读者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语言的感受力不仅是形象与情感的捕捉,更重要的是对文章深层含义的开掘与领悟。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领会其理,我抓住重点词句,咬文嚼字,反复诵读。在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略作品的情感气势,探索语言的内在含义,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例如《雨后》一诗,我抓住小哥哥的“使劲”“踩”“拍”等动作及小妹妹的“咬”“提”“小心地跑”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而后想象、表演,让学生体会小哥哥在水中玩耍的兴奋、刺激,及小妹妹想做而不敢做的矛盾心情。通过读出重音、语调、节奏,也就把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了,无形中理解了作者的言外之意,与作者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再如《丁丁和牵牛花》一文中的第4自然段中有一句“牵牛花攀着竹竿往上爬,一路上吹着快活的小喇叭”。在教学中,我抓住“攀着竹竿”“快活”让学生重点读,边读句子边看图,图文对照中想象牵牛花是怎样往上爬的。再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假如你是牵牛花,你在往上爬时,心情怎样?为什么“快活”?在学生反复朗读第4自然段后得知,牵牛花“快活”的原因是:(1)丁丁给它一根竿子,使它实现了往上爬的愿望。(2)它也帮助丁丁实现让奶奶看到牵牛花的愿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熟读成诵。这时候的读,已不是简单的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读准字音,而是在读的时候,学生头脑中反映出丁丁、奶奶、牵牛花实现了美好的愿望时高兴的神情。学生甚至会联想到自己如何去帮助别人实现愿望的事。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全文后,学生不仅知道了丁丁、奶奶及牵牛花的美好愿望实现了,还明白了人与人、人与花草树木之间的和谐相处、互助互爱的道理,同时学生也体会到急人所急、解人所难、为他人着想,不但给别人带来快乐,同时也能使自己得到幸福。此时,学生再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读课文,就会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受到“熏陶感染”。在朗读中,不仅能促进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情感交融,更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于潜移默化中感悟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真情,在浓浓情感中领悟其理,通过语言形象的再现来领悟语言中所孕育的审美因素,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猜你喜欢
小山村熏陶牵牛花
用艺术熏陶家风
艺术熏陶
文登,小山村打造漫画界的“博鳌”
如此熏陶
小山村走出的女强人
牵牛花
开在冬天里的牵牛花
王旭辉??《小山村》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