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 理 心 理 学

2017-02-25 07:14刘晓虹吴菁
护士进修杂志 2017年11期
关键词:共性癌症个性化

刘晓虹 吴菁

(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上海 200433)



·讲 座·

护 理 心 理 学

刘晓虹 吴菁

(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上海 200433)

心理护理; 护理心理学

Psychological nursing; Nursing psycholog

临床心理护理的理论与模式

1 概述

1.3 心理护理的实施形式 开展临床心理护理,若借鉴现有的临床分级护理模式(依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将其护理等级依次区分为特别护理、一级、二级和三级护理),根据患者身心状态的好、中、差,区分轻重缓急地实施心理干预,有望显著增强心理护理的针对性、有效性。例如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患者,相当于基础护理的特别护理或一级护理的对象,可实施狭义的心理护理;心理状态较稳定的患者,相当于基础护理的二级或三级护理对象,宜实施广义的心理护理。这样可较大程度地减少心理护理的盲目性,把有限的护理资源首先用于内心激烈冲突、随时可能发生意外的患者。

现以癌症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为例,对上述观点作一诠释。虽然多数癌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抑郁,癌症患者因严重抑郁而自杀的事件也屡有发生,但自杀的癌症患者相对于整个癌症患者群体毕竟是极少数,并不影响众多癌症患者与癌魔顽强抗争的信念和行动,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搏击不息。这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实施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不宜采用“蜻蜓点水”方式,应把精力、时间平均分配到每个癌症患者。否则,处于严重抑郁状态、有自杀前兆的癌症患者就可能被忽略,其心理危机得不到及时甄别、干预,可能发生无可挽回的悲剧。若医护人员能因人而异地对癌症患者分别实施广义或狭义的心理护理,尤其在医护人员少、患者多的条件下,把干预重点锁定在有严重心理危机的癌症患者,方可有效地避免癌症患者的意外死亡。

临床心理护理的实施形式,可依据不同的方法分类。以下是临床心理护理常用的两种分类形式。

1.3.1 个性化心理护理与共性化心理护理 依据患者心理问题的特性进行分类。

1.3.1.1 个性化心理护理 指目标较明确、针对性较强,用以解决患者特异性、个性化心理问题的心理护理。它要求护士准确地把握患者在疾病过程中表现出来,对患者身心健康有明显危害的不良心理状态,及时采取有的放矢的对策,迅速缓解患者承受的强大心理压力。例如针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极度恐惧、创伤毁容患者的痛不欲生等十分突出的心理问题,必须通过个性化心理护理,尽快解除患者的危机性心理负荷。

1.3.1.2 共性化心理护理 指目标不太明确、针对性不太强、仅从满足患者需要的一般规律出发,用以解决患者同类性质或共同特征心理问题的心理护理。它要求护士善于归纳和掌握患者心理问题的共性规律,在实践中运用各种规律对某类患者尚未明确、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心理问题予以提前干预,以防其严重心理失常的发生。如“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等,均属于此类心理护理。

患者心理问题的共性化和个性化是相对的,共性化问题可含有个性化特征,个性化问题又具有共性化规律。例如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基本可涵盖所有癌症患者心理活动的共性规律;但癌症患者的共性化问题相对于良性预后的其他疾病患者,其心理反应又有其独特性(个性化);癌症患者群体中,又有少数患者因无法承受病痛而选择结束生命的个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人们从理论上了解患者的身心状态并不仅仅取决于其病情严重程度或诊治风险指数,但在临床实际运作时,大多数临床护士仍会不自觉地忽略患“小病”接受“小手术”患者的主观体验,总认为他们出不了大意外。有时恰恰是对此类患者的疏忽、麻痹,造成无法避免的家庭悲剧。因此,判断患者心理问题的特性,最关键的环节是掌握患者的人格特征,体察患者的主观体验。

1.3.2 有意识心理护理与无意识心理护理 根据护士心理护理意识的差异进行分类。

1.3.2.1 有意识心理护理 也可称“狭义的心理护理”,指护士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以设计的语言和行为,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如根据患者的特别需要,运用心理学原理设计规范化指导语,可收到很好的效果。以心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士与二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术前访谈为例,针对此类即将接受高风险手术患者心理上的安全危机,若护士能运用设计的语言:“您好!我是某某护士,我代表监护室的全体医护人员欢迎您术后到监护室度过一段时光,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您一定能顺利康复!”短短几句话语,此时此刻却能给患者的康复信心注入强有力的鼓励和支持,可给患者很大的慰藉,显著降低患者对高风险手术的恐惧和担忧。有意识心理护理,需要相应的科学理论体系和规范化操作模式作支撑条件,要求实施者接受过专业化培训,有心理护理的主动意识。这也是当前临床心理护理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1.3.2.2 无意识心理护理 也可称“广义的心理护理”,指客观存在于护理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随时可能对患者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的护士的一切言谈举止,包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等,无论护士能否主动意识到,都可发挥心理护理的效应。护士良好的言谈举止,可向患者传递慰藉,使患者产生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患者保持较适宜的身心状态。正如有患者感受:“护士的微笑,胜过一剂良药。”无意识心理护理,要求护士经常、主动地自省并随时调控在患者面前的一切言谈举止,并使之尽可能成为患者身心康复的催化剂。如某护士在一次护理实践中无意发现,当她把好心情用微笑传递给患者时,所有患者无一例外地感叹到:“某护士,今天您打针打得特别好!一点都不疼!”之后这位护士反思道:为何以往自己未得到过患者的如此认同?最终她悟出了“职业微笑对患者普遍具有积极暗示作用”的结论,随之她要求自己在日后的临床护理实践中,把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护理形式转化为有意识的心理护理,把职业微笑贯穿于护患沟通的整个过程。

临床心理护理无论属于哪种形式,具体实施的效应绝非以护土的主观意志或自觉意识为转移,人为地区分为“有心理护理”或“无心理护理”。护士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随时随地出自护士的角色行为模式,源于护士有意或无意的举手投足。若护士的言行不能给患者心理以积极影响,就可能对患者心境造成消极影响。护士应特别注意约束随意性言行,防止不经意言行对患者身心造成不利影响。

(待续)

刘晓虹(1953-),女,山东,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护理心理学

R471

A

10.16821/j.cnki.hsjx.2017.11.001

猜你喜欢
共性癌症个性化
体检发现的结节,离癌症有多远?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共性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癌症“偏爱”那些人?
对癌症要恩威并施
不如拥抱癌症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