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操作探究 形成分数数感
——对“认识几分之一”教学的思考

2017-02-25 19:18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第一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17年6期
关键词:平均分数感表象

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第一小学 金 姚

突出操作探究 形成分数数感
——对“认识几分之一”教学的思考

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第一小学 金 姚

“认识几分之一”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包括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由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我在“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中,创设了多层次的探究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感知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形成分数数感,同时注重渗透数学基本思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认识“1/2”

1.小组合作,操作探究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使学生亲历“1/2”的产生过程,并对分数的关键特征“平均分”产生深刻体验。

2.认识“1/2”

(1)观察平均分成两份后的半块月饼。引导学生理解、讨论“半块月饼”的数量说明方式:“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

(2)请学生操作,找到一张长方形纸的1/2。在汇报时,指导学生先说明平均分的方法,再运用前面说明“半块月饼”数量的思路,说清楚这张长方形纸的1/2产生的过程。

3.书写1/2

教师示范,学生书写。请学生联系前面的操作实际,说明“横”、“横下面的数”、“横上面的数”表示的意思。

二、认识“几分之一”

1.请学生说说还想认识哪些“几分之一”。

2.请学生用纸卡操作,表现出自己想认识的“几分之一”。(操作卡:圆形、正方形、长方形)

3.学生汇报:怎样得到自己要认识的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写的?(指导学生叙述中不要丢失涉及“分数概念”的要素)你还想问什么?

三、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小组同学把前面操作过长方形的1/2、1/3、1/4……,正方形的1/2、1/3、1/4……,圆形的1/2、1/3、1/4……分组摆好,然后比较大小。讨论: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应用拓展练习

找找生活中的分数。

【案例反思】

一、联系实际操作,感受分数产生的过程

本课教师在教学开始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的操作积极性。经过小组探究操作,学生找到了相关的方法。一种是把月饼放在纸上,画出圆形,把圆形对折,再铺到月饼上,沿着对折线切开;一种是用格尺量,找出几个中间点,把点连成一条线,沿线切开;一种是把一个同学手中的月饼切开,把半块月饼放在另一整块月饼上比较、观察,修整这半块,直到达到标准的“半块”,再用这半块当“尺子”去平均分一块月饼。教师总结出学生“平均分”一块月饼的方法:“实物转图形”、“测量”、“尝试逼近”,并赞扬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在想方设法操作“平均分”一块月饼的过程中,体验了分数产生的关键是“平均分”。

二、数形结合操作,以表象支持分数数感

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把分数概念具体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丰富对分数表象的感知,是形成分数数感不可缺少的操作活动。教师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用学生熟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卡来做学具,数形结合,引导学生操作。例如,“找到一张长方形纸卡的1/2”这项操作:学生用横、纵、斜不同方法折叠来“平均分”长方形纸卡,是对长方形纸卡的整体观察与思考的结果,蕴伏了对分数概念中“整体1”这个基础要素的感知;学生在思考折叠方法时,强化了对分数概念中“平均分”这个核心要素的认知;折叠后呈现出各部分的图形,学生可以充分观察到每一部分图形的大小、形状与长方形的关系,产生了“部分”与“整体”关系的直观体验;学生在观察、折叠、涂画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分数,在这样数与形结合的操作中,丰富了学生对分数意义表象的感知。学生充分理解了操作的具体过程中所包含的分数意义,逐步建立对“几分之一”的认知。数形结合的操作也是学生自主构建分数模型的过程。

三、统一性操作与自主性操作相结合,拓展分数数感认知空间

本节课中,有统一操作,但同中求异。例如,学生把大小、形状相同的长方形纸卡平均分成两份。因为采取“平均分”的方法不同,所以这张长方形纸卡的1/2形状也不同。纵向折,得到两个正方形(1/2),横向折,得到两个长方形(1/2),沿斜向折,得到两个三角形(1/2)。这样操作,学生观察到不同表象的1/2,感受分数对不同表象的抽象作用,也可以体会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方法及正确答案的非唯一性。课中还有自主性操作,例如,你还想认识哪些“几分之一”?自己用图形卡片来平均分一分、涂一涂,找到你想要的“几分之一”。学生对纸卡进行“平均分”时喜欢“对折”、“平均分”多是偶数份。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适当点拨,如何得到1/3、1/5……。把纸卡“平均分”成奇数份,有一定挑战性。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操作兴趣,丰富了“分数”感知,也为后面分数比较大小提供了表象素材。

四、操作与表述结合,形成分数数感

本节课探究性操作与揭示性表述结合。例如,学生探究“平均分”一块月饼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平均分”的过程,半块月饼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理清语言表述顺序,也是对操作的分数表象逐步清晰认识的过程。最后引发学生表述:“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这正是把“分数”概念化具体事物形象的一种表述,揭示了分数意义。教师将此作为板书,引导学生:从这句话,你想到什么?学生:“我知道分的是一块月饼。”“是平均分,不是随便分。”“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每份离不开这块月饼。”……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分数的意义”。这为学生在操作中表述得准确、有层次,形成正确的分数数感搭建了平台。

观察性操作与验证性表述结合。在加强对几分之一的认识中,学生辨析图示与分数表示是否正确时,紧紧抓住分数意义来说明理由,在验证性的表述中提高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能力。

比较性操作与发现性表述结合。例如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学生操作同样圆形的1/2、1/3、1/4……,同样正方形的1/2、1/3、1/4……,同样长方形的1/2、1/3、1/4……,把每种图形所表示的分数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摆放,然后表述:怎样得到的“几分之一”?从中选出任意两个分数比较大小。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图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越小;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越大)这个操作、表述交流的过程把对图形的直觉与分数意义紧密联系,由图形表象的大小的感性判断提升为依据分数意义的理性判断,全面、深化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至此,学生建构起了“几分之一”的数学模型,初步形成了分数数感。

猜你喜欢
平均分数感表象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表与里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卷 首
平均分一半
透过表象看公式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