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多维解读

2017-02-26 14:45
关键词:特色理论时代

关 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多维解读

关 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九大报告极为重要的新概念,它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获得重大进展而进行的新概括、新提炼。其完成式具体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所形成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除完成式外,它还有既往史和现在时。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是两种意义上“时代之思”的交融,它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境界、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最新贡献为一体,同时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革命性,具有诸如政治动员、行动指南、精神支柱、评判标准等多种具体实践功能。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良性互动、实践优位、问题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是它未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十九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多维解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示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中共十九大开幕,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直播全文),中国网,2017-10-18,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下文中明确提到十九大报告的,引文与此相同,不再专门标注。十九大是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和全党领导核心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无疑是我党在关键的时间节点、重要的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盛会,它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健康前行和更好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这一点,海内外、全世界都认识到了。2017年年初,英国《金融时报》预测2017年“可能改变全球局势的大事”,中共十九大赫然占据前列;香港《明报》提出,因为十九大,2017年成为“中国政治关键之年”,这个判定已成为世界舆论的普遍共识;在美国《纽约时报》看来,无论对中共、中国,还是世界,十九大都关系重大;新加坡《联合早报》直言,十九大将为中国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发展“把脉定调”。*《国际舆论热议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九大——中国将开启改革发展新篇章》,载《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09-11。

可以看出,十九大将“改变国家的面貌,改变我们党的面貌,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社会主义的面貌,改变民族的面貌,甚至影响着世界的面貌”,会在“党的发展历史、新中国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的发展历史”,以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甚至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韩庆祥:《韩庆祥阐释十九大报告的五大重要意义》,中国网,2017-10-18,http://www.china.com.cn/19da/2017-10/18/content_41753947.htm。,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指出的,十九大“历史地位格外突出”*李君如:《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十九大历史地位格外突出》,新华网,2017-10-19,http://news.xinhuanet.com/2017-10/19/c_129722549.htm。。

十九大报告,既是十九大的开场白,也是十九大的重头戏和灵魂所在,其地位无可疑辨;更重要的是,它不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也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判断、新定位、新理路,“提出了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很强的行动纲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的总设计、总定向、总指引”,因而“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载《人民日报》,2017-10-19。

其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无疑是十九大报告中的大手笔:在主体性的13块内容中,冠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摆在第三位;在三万多字字斟句酌的报告中,占用了将近4 200多字,足见其分量之重;这既是新观念、新说法、新话语,也是新提炼、新概括、新界定。张德江同志以“是党的十九大最大的亮点,是对党的发展的历史性贡献”*《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分别参加十九大代表团讨论》, 载《中国青年报》, 2017-10-19。高度肯定了它的意义和价值。

既然如此,我们就很有必要从不同的维度对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读。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意涵与具体意指

首先就是要搞清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和专有指向。这是我们准确理解和深入把握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顾名思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由三个关键词,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组成的。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处在关键的连接位置,但它本身内涵很明确,不会提供更多新信息,更多的新信息来自前面的限定词。因此,我们分析这一概念,重心应放在“新时代”“思想”两个关键词上。

“新时代”可谓是十九大报告中最闪光、最引人注目的热词。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一词出现频率极高,共35次,其中出现在小标题中三次*《“新时代”这个词很重要 十九大报告中出现35次》,载《新京报新媒体》,2017-10-18,新华网,http://www.china.com.cn/19da/2017-10/19/content_41756859_3.htm。。

十九大报告作出重大判断和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接着,用“三个意味着”和“五个是”来进一步细化和解释: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它“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众所周知,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不断发展而面临新情况、确立新目标、提出新任务,我们一般的用语是“新时期、新阶段”,而“新时代”则是一个具有特定意指的“重词”,即它必须针对重大而突出的变化和战略性、全局性变动,经由权威机构、权威人物率先正式提出,方可确立。即使是由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所形成的伟大新征程,我们大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来指认它。因为改革开放并没有改变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而在十九大前夕,国内基本上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阶段、新征程”来指认十八大以来的中国。

十九大报告接着给出了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最根本的因由、最重要的理据,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到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之作了规范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表述虽然更为准确更为规范,但它在根本上和八大的说法是一致的。也正因此,我们有理由把改革开放的那一段伟大征程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阶段”。

但历史发展到今天,我国已经是公认的世界制造大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但“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而且“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背景下,再说“落后的社会生产”,再简单地说“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合时宜了。相反,一方面“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另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它们之间的张力日益突出和凸显。

一言以蔽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的历史主题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如果说以前的历史主题偏重于如何发展,那么今天的主题偏重于如何更好地发展),再加上特殊的历史时间节点(关键期、决胜阶段)和特殊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国梦、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然,十九大报告的这个重大判断,既是客观的历史情势发展使然,也是我们党针对历史时势发展的“顺势而为”,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性和前瞻性”,将得到“全民高度认同和热烈欢呼”*刘建军:《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跃升》,人民论坛网,2017-10-19,http://www.rmlt.com.cn/2017/1019/500387.shtml。。

一般而言,我们习惯用主义(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如毛泽东思想)、理论(如邓小平理论)、观念或观点(如科学发展观)来概括我们党在社会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精神成果。不过,从用法上或者语用学的角度讲,它们还是各自有所偏重的。 比如,“主义”更强调其普适性,更强调对之的信奉、信仰和信守;理论偏重于概念及其语词表述之间逻辑关系的体系化、系统化;而思想则更强调创新性的真知灼见,强调抓住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而且,人们公认,从主义到思想到理论存在着一定的价值位序。

十九大报告之所以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要彰显其高位价值,更强调它是在洞彻了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本质和根本,深入把握我国社会的关键(新社会主要矛盾的形成)和主题(如何更好地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创新性的科学认知和重大精神成果,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洋溢着真知的光辉。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基本的意涵。

十九大公开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不过,“新时代”不是一个时间界限极为清晰,前后截然有别、泾渭分明的历史方位。实际上,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期和加速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近几年,也就是习近平同志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执政以来的这几年。这是我们确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意指在历史时间上要清楚明白的。正因此,十九大报告很明确地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据此,“形成了”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集中汇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代表着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最新结晶,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所形成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对它们的概括、总称和提升。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意指。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克强、王岐山、张高丽等同志和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等同志,都直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称谓它,指认它。*《李克强王岐山张高丽分别参加十九大代表团讨论》,载《中国青年报》,2017-10-20;《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分别参加十九大代表团讨论》,载《中国青年报》,2017-10-19。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往史、完成式与进行时

上文已经指出,当下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有特定所指的,即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十九大报告特意用“形成了”,这也就意味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自己的“完成式”。

之所以谓之为“完成式”,是因为其中很多重要内容不仅明确提出,形成相对完备的体系和完整逻辑,而且产生了广泛深远影响,具有卓有成效的实践价值。其中,具有重大创新性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第二,“五大发展理念”思想,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第三,“两个一百年”伟大复兴中国梦思想,即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九大报告将此深化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四,“四个自信”思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四个伟大”思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第五,总体国家安全观(核心为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新华网,2014-04-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4/15/c_1110253910.htm.;

第六,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型国家思想*习近平:《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新华网,2014-06-0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09/c_1111056325.htm.;

第七,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即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思想;

第八,“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以上这些,都是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有明确内涵、完整框架或体系和内在逻辑严谨的表述、立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外交、党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十四条基本方略”来彰显这一点。正因此,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不难看出,作为“完成式”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实在很多地方实现了重大创新和理论推进。但我们不要忘了,它是思想创新和思想传承、理论创新和理论承接、实践创新和实践接续的有机统一,不是空穴来风,不是空中楼阁;恰恰相反,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有理论、既有成果基础上的创新推进、丰富深化。在此意义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有其不可忽略的“前史”,或者说“过往史”;完成式的背后有“过去式”。

其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即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来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它的重要性,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承认其总体布局地位。它虽然提出于十八大,却当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就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布局;继后,江泽民同志在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一起抓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三大纲领”的战略布局;胡锦涛同志更加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显然是“四位一体”战略布局水到渠成式的深化。在上述双重意义上,都可以明显看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其过去式和过往史。

比如,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一个全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把“一个全面”扩展为“两个全面”。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个全面”被扩展为“三个全面”。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创造性地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还比如,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构想*“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其发展为著名的“三步走”战略方针,即解决温饱问题,达到小康水平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共中央文件选编》,第381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江泽民同志将其进一步推进为“两个一百年”的“新三步走”。他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4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脉络清晰可见。

实际上,除了清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完成式、过往史,我们同样还要关注它的“现在时”,即在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伟大实践中,自觉坚持“八个明确”,围绕“十四条基本方略”,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针对它们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提出新的思路策略,奉献新的观念和思考,进而实现对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成式)的丰富和细化、推进和深化,以至提出新话题、建构新议题,在最大程度上返本开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完成式”,追溯其“过往史”,预期和思索其“进行时”,寻绎其相对完整的发展程式,揭櫫其相对整全的演进图谱,这样,我们才能有效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貌。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定位与时代担当

要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清楚它的历史定位和时代担当,关键是掌握以下五点。

(一)“又一次飞跃”

具体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人民日报社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网,2017-10-24,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1024/c1003-29606678.html。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说法即“历史性飞跃”: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时代的新变化和实践的新发展,以问题为导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和攻坚克难的征程中,积极探索,以革命的理论勇气和实践智慧,依据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根本上正确把握当前中国的时代问题,形成对当前中国的科学认知、科学判断、科学决策、科学思考。其实质是在当代中国“历史新变革、历史新方位、矛盾新转化、历史新使命、时代新课题”中形成的“理论新发展”“理论新革命”,奉献出很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的判断、全新的思考,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写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韩庆祥: 《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浙江日报》,2017-10-23。。是当之无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二)两“思”交融

具体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之思和新“时代之思”两种思维的有机统一体。

所谓“新时代”之思,是指对一种新历史时代的分析、判断和思考,在这里“新时代”作为对象而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提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大体上意义接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基本的意蕴即: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进行的思考、思维,是对这种新时代的思考、思维。

而所谓新“时代之思”,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组合词,是根据“思”的性质、类型、地位而言的,即它不是一般的、普泛意义上的思考、思想,而是基于时代重大问题、重大特征而实现的对这个时代的本质性把握、根本性理解,是一种大智慧视野下的大思考。在此意义上的“时代之思”,也就是马克思提出的“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具有哲学的高度和深度。由此,新“时代之思”就是对时代本质、时代根本的新观察、新分析、新思考。显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也是这种意义上的新“时代之思”,它是在深入分析当今世界大格局及其加快演变所形成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态势*金民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机制和思想要义》,人民论坛网,2017-10-24,http://www.rmlt.com.cn/2017/1024/500963.shtml。,抓住新时代最根本最重要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出新内容、新形式,以及深刻把握新时代最基本的主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怎样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而作出的对新时代的新洞察、新洞悉。更重要的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那里,两种“思”实现了奇妙、微妙而又绝妙的融合,互相交织,密不可分。

(三)三“新”一体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是创新。有学者仅就“新境界”,列举了四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包心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和时代价值》,求是网,2017-10-24,http://www.qstheory.cn/wp/2017-10/24/c_1121849443.htm。我们之所以以“三新一体”来概括,主要是基于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来说的,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境界、世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贡献与集大成。三者有机地融合成一体。

之所以谓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是指它紧紧结合当前中国实际,直面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各种大问题、大难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如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基本观点(如普遍联系观点)、基本方法(如矛盾分析法)和基本原理(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形成一些重大的新判断、新分析、新思考、新观念、新方略,并形成很多切合中国当前实际重大的正确性认识、真理性思想和实效性策略。当然,也指在此过程中,它同时把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文化思想有机地融合进来,并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风格、中华文明的风格,比如它的很多语言表达、话语风格,特别具有中华民族色彩。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突出特点。

之所以谓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境界”,首先是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最早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重要新概念,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将它们合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本上是因为它们围绕共同的主题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不同历史阶段、历史时期的历史特征、突出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而形成一系列理论成果。

其次是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重大基本问题,推出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或者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推进,如从“四个全面”推进到“五个全面”总体布局,从“三个自信”推进到“四个自信”等,或者提出崭新的判断和思想,如新时代、新时代主要矛盾、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治理现代化等。

之所以谓之“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最新贡献与集大成”,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境界”同时是站在21世纪的时代高度,把握世界发展趋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作出的时代判断、时代分析、时代回应,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其中不少新思想、新观点无疑是站在21世纪这个时代的新制高点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观点、正统思想的重大突破、重大推进。更重要的是,这些重大突破、重大推进,不仅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应该借鉴和吸收的创新,而且是世界范围内在21世纪具有引领性地位的率先创新。

比如,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4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国家治理现代化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中共十九大开幕,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直播全文),中国网,2017-10-18,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强调代表公共权力的国家与代表民间自治的社会、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国家观的重大突破*参见关锋:《“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的推进》,载《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11期。,更是对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实践在21世纪的重大创新。

还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就提出了“经济的政治化,政治的经济化”思想,这意味着不能以传统二分法来简单看待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十八大后,2014年9月,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特别指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习近平:《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 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新华网,2014-09-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05/c_1112384483.htm。这个说法,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决定性的反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91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推展到政治制度“起到决定性作用”,无疑是站在21世纪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新格局、新趋势作出的新突破,以至有学者称之为“新政治经济学”*杨光斌:《习近平的政治思想体系初探》,载《学海》2017年第4期。。

(四)四“性”合一

具体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革命性,而且它们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支撑。

所谓科学性,主要指它以马克思主义这个巨大的科学思想库为依据,坚持和运用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结合世界客观发展情势、中国当下实际,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来的现实问题,科学地分析、针对性地思考所得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符合世界发展客观规律、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本质要求,并在现实实践中不断被证明是正确和卓有成效的科学思想。所谓时代性,主要指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以科学思维审视时代,充分吸纳借鉴当代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谋划发展、引领中国进步*丁晋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载《光明日报》, 2014-12-06。,牢牢抓住新时代的本质特征并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判断、分析,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所谓实践性,主要指它在科学总结以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时代特征,聚焦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分析,而且还要把这种科学分析的思想成果反馈于实践,用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改变旧貌、解决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好状态、更高水平发展,并在这种发展中,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所谓革命性,既指它强调针对客观实际的变化,思想理论一定随之推陈出新、返本开新、革故鼎新;也指它不是书斋中偏重于“解释世界”的纯学问,而是要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攻坚克难,解决问题,革除时弊,化除风险,实际地改变世界、改善环境;又指它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保持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精神,在必要时及时自我更新,不断深化发展。

(五)多能并举

具体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具有多种具体的、现实的、实际的功能。

首先,政治宣言、政治动员功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即它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衍生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要以新的精神状态、新的革命勇气、新的担当意识、新的发展观念破解新的难题、化解新的矛盾。为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地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必须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确立的重大判断、重大战略、重大任务、重大举措,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政治动员功能。

其次,思想指导、行动指南功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它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努力方向、前进目标、战略规划,同时也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全党全国人民要依循这些努力方向、前进目标,遵照战略规划,聚焦主题,解决问题来展开行动。

再次,精神支柱、力量源泉功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但散发着真理的光辉,而且还在基础上规划了美好可行的未来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百年”梦,其必将极大地鼓舞全党全国人民,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发扬大无畏革命精神,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最后,检验尺度、评判标准功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当然内在地要求我们认真贯彻和落实。为了在具体工作中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它专门细化出“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坚持”作为行动方略。它们固然是更为精细的行动指南,同时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其具体工作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的检验尺度、评判标准。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经验总结与未来前瞻

理论强则党强,思想富则国富。正如恩格斯告诫过的:“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437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那么,对于我们来说,这种科学的理论思维从哪里来?

早在2011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刻总结说:“抚今追昔,90年来我们党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创造举世瞩目的伟业,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必须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活力”*习近平:《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载《学习时报》,2011-06-27。。这就是当代中国形成科学的指导理论和理论思维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正是在这种结合中形成和初步发展起来的。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具体言之,其形成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两种逻辑的统一和互动。2013年1月,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条道路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载《人民日报》,2013-01-06。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说不过是这条道路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不同阶段的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新的理论成果,追根溯源,也是上述两种逻辑在现实中互动的结果。

第二,实践优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不过,在这种互动中,实践无疑处在更优先的位置,即理论必须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给予新的分析和思考;随着实践新模式、新范型的出现,不断更新和调整,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是其内在本性和生命活力所在。恩格斯为此特意指明:“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8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邓小平同志为此强调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化的历程总结时强调,“脱离实践需要,脱离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关起门来苦思冥想,或者从书本到书本,都不可能实现科学理论的创新”,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根据新鲜实践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载《学习时报》,2011-06-27。后来又特意强调“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并将此提升为“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3-12-2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6/c_118723453.htm。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充分彰显了实践的优先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上既是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实践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情势、新局面所进行的新分析、新思考、新探索,也是对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第三,问题导向。马克思提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89—290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习近平:《之江新语》,第235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所以“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科学理论,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很大程度上因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05-19。“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是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种重大现实问题,如“三大陷阱”(中低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问题、逆全球化问题、生态环保问题、文化软实力问题、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党员干部腐败问题等,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正确的对待、合理的应对或有效的应答而形成的理论成果。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其过往史、完成式与进行时,当然,如果把历史的视距再拉长一点,还有其未来式和将来时。它的进行时、未来式和将来时,代表着它在当下和未来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深化。这种发展深化,同时也是前述成功经验即两种逻辑的统一和互动、实践优位、问题导向的进一步践履和推进。具体言之,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一定要聚焦主题和时代课题。所谓主题,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指出的,并且在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所谓重大时代课题,就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个主题和重大时代课题无疑是我们当前最根本的实际,最重要的实践任务和使命,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形成最重要的支点和基点,自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发展和深化必然的焦点。

第二,必须针对系列问题、努力破解重要难题。这一系列问题,十九大报告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列举,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而所谓重要难题,主要指7·26”讲话中提出的“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

这一系列问题和由之形成的难题,同时也是我们面临的具体的直接的现实,是具体实践不能回避的具体现实,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具体展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要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效地破解这些问题和难题,也要在应对这些问题和难题中,不断总结出新的成功经验,实现自我创新和发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研教学良性互动研究”(15JDSZK034 )

2017-11-02

D61

A

1000-5455(2017)06-0053-10

关锋,河南信阳人,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建平,于尚艳】

猜你喜欢
特色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