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工行人
——中国工商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驻村工作纪实

2017-02-28 01:44中国工商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姚泽宇吴振京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工作队驻村西藏

中国工商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 姚泽宇 严 勇 吴振京

雪域高原上的工行人
——中国工商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驻村工作纪实

ACCREDITED VILIAGE WORK REPORT OF TIBET BRANCH OF ICBC

中国工商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 姚泽宇 严 勇 吴振京

进入拉萨,走在一条叫做金珠路的城区主干道上,远远就能看到一座竖着ICBC标识的小楼,与庄严的青藏川藏两路纪念碑隔路相望,工行西藏分行就坐落在这里。

八年来,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工行人,还有一拨拨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年青人,怀揣神圣的憧憬和梦想,带着总行党委的重托,源源不断地汇聚在这里,他们牢记职责使命,无怨无悔,挥洒汗水,年复一年,执着前行,在雪域高原上坚定的扛起了工商银行这面亮丽的旗帜。

在这个团队中,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积极响应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号召,代表党委政府、代表工商银行,深入高海拔高严寒的生命禁区,与生活在那里的藏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用真情真心在雪域高原上谱写了一曲曲亲民、利民、富民、安民的动人乐章,树立起了党委政府和工商银行在藏族同胞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他们,就是工行西藏分行的驻村工作队。

肩担使命赴基层 党的温暖进乡村

西藏最西部的阿里地区,四面雪山环抱,平均海拨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2011年底,干燥的空气中夹杂着阵阵寒意。简短的出发仪式举行后。一床棉被、一个背包、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轻车简从……由5人组成的工行西藏分行驻村工作队,带着工行西藏分行党委的殷切期望和深切关怀,带着对广大农牧区群众的深厚情谊,带着到广阔农牧区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来到阿里札达县楚松村,开始了首批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的驻村工作。

然而,驻村点的条件之恶劣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因高山缺氧造成身体的严重不适,头痛欲裂,鼻血不止,恶心呕吐,通宵失眠,是每一位工行驻村队员必须迈过的一道坎;烧牛粪生火御寒、化冰做饭是每天的必修课程;没有生活用水,就到村头去背,没有燃料,就到雪地里去捡,早上挤牙膏要先用开水解冻……

驻村第一书记严勇与村民一道开展牲畜防疫

虽然条件艰苦,却并没有吓倒驻村队员。一到村里,他们就忙开了,一方面迅速展开知民情、解民忧、助民富的一系列工作,一方面为驻村点群众送去大米、面粉、酥油、青稞、砖茶等生活慰问品和慰问金,表达工商银行对基层群众的关怀和问候,将党的温暖送进乡村,把党的关心送进群众心房。

“说实话,开始我们没抱多少希望。”村民们说,因为工作队是大城市里来的干部,村民觉得驻村可能就是走个形式而已,不会给村子带来太大的变化和帮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看见工作队作风扎实,村民们也慢慢地爱往村委会跑了,有事没事也爱同工作队员拉拉家常了。

分行向驻村所在地捐赠越冬口粮

驻村工作队队员张鑫尧在工作日记中写到:“每到一户人家,从村民们捧出的平时自己都不舍得吃的一盒盒花生、一盘盘风干牛肉中,从他们一句句对党和政府的感谢声中,从他们充满期盼的眼神中,我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心系群众鱼得水。正是因为驻村工作队感情上贴近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驻村工作队就与当地农牧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的群众手持哈达自发到村口欢迎驻村工作队;有的群众为工作队送去燃料、帮助工作队烧水做饭……

点点滴滴见真情 群众冷暖记心间

“嘀铃铃……嘀铃铃……”

2012年7月26日17点28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工行西藏分行驻阿里地区札达县楚鲁松杰村工作队队员多吉次加的日常工作。

电话那头,传来楚鲁松杰村楚鲁组群众多吉让卓和村医次旦卓玛焦急的声音:“我们这边有个村民骑摩托车摔倒,头上流了很多血,村里医生无法解决,请驻村工作队帮忙!”接听完电话后,多吉次加立即向驻村工作队队长进行了汇报。

在队长的安排部署下,多吉次加迅速赶到驻区边防连队,向连队主官讲明事情原委,并请连队派一名医生下组就诊。边防连队的军医与工作队员一道火速奔赴楚鲁组救治患者!

18点16分,经过近30公里的驱车颠簸,工作队员与军医到达了患者家中,在军医李医生的细心检查下,确定患者系车祸引起头部被石头磕伤,导致头部动脉血管破损。20点18分,经过李医生的救治,伤者的头部伤口包扎完毕,没有生命危险。

村民多吉让卓紧紧握着工作队员和军医的手,久久不愿放开,哽咽着说:“感谢工行工作队!感谢金珠玛米!今天如果没有你们的及时救助,他肯定挺不过今天晚上,感谢你们!”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贵在温暖。

2013年6月,阿里遭遇了6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和泥石流灾害,驻村工作队所在的村也遭受了重灾。山顶大坂积雪厚度达到六、七米,村里多户村民的房屋被大雪压塌。大雪融化后,又引发了大面积的山体垮塌和泥石流灾害。在长达17天与外界完全封闭的日子里,驻村队员们全力帮助村民抢险救灾,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并及时挨家挨户进行灾情统计,为日后的灾后重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楚松村全村109户村民、503人,半农半牧,以前是出了名的穷村,村容村貌和经济基础比较落后。楚松村至今还没有完全小学,村里的孩子们三年级开始就要去相距100多公里外的乡里上学,但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放弃学习,反而更加刻苦。

看着简陋的学校和学生们单薄的衣裳,工行西藏分行驻村工作队将情况汇报给分行。分行的员工们纷纷慷慨解囊:一百、两百……很快,大伙儿捐出的3万元钱买成了粮食、铺盖和过冬物资。当这些爱心汇聚的物品送到孩子们手上时,他们的小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抢险救灾、帮助务农、治病、医疗、教育……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让驻村工作队逐渐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看到他们,就好像看到了当年的‘金珠玛米’又回来了。”村民们激动地说。

心系群众解难题 共奏和谐发展曲

看过电影《红河谷》的人们一定不会忘记这座因抗击英军入侵而闻名的“英雄城”。工行西藏分行的驻村工作副队长严勇,便在2013年12月走进了这里。在工商银行推荐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考核后,严勇被委派至日喀则市江孜县日星乡吹美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

临行那天,分行党委提出的“树立好两个形象”的要求,严勇至今还记忆犹新:一定要树立好自治区党委派驻工作人员的良好工作形象;一定要树立和展示好工行干部员工的良好社会形象。

带着这样的嘱托和重任,严勇来到了海拔4200米、江孜县最贫穷偏僻的吹美村。“在村里为百姓做得最多的就是琐碎的小事,能做多少做多少,竭尽全力。”这是严勇的工作原则。2014年春天,吹美村的乡亲们准备着新一年的耕种,然而村里因缺少化肥严重影响乡亲们的生产。严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想办法解决。在工行西藏分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协调,成功争取到了8吨化肥。很快化肥就洒进了全乡690余亩的土地上。

群众生活有困难,他比群众还急。2014年2月的一天,村里一个女孩突发疾病。严勇知道后立即联系车辆,将她送往10公里外的白朗县医院进行救治。在医院的病床边,严勇一边安慰抹着眼泪的父亲,一边对他的女儿说:“现在医疗条件这么发达,你这个病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一定要对生活有信心。”

70岁的央珍老人是村里的困难户,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靠女儿到外面去打零工,好年景也不过3000多元的收入。严勇到村不久,就提着酥油、粮食来看望两位老人,帮助老人打扫院子,收拾东西。临走时还塞给老人几百块钱。之后,严勇就把他们的家当成了自己的家,隔三差五总要回去看看,每次都要送钱送物,帮忙做点家务。

渐渐地,吹美村的田间地头,村民的房前屋后,多了一个外乡人的身影,简单的藏语加手势的交流,拉近了严勇和村民间的距离。走在乡村小道上,村民们都会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书记啦,嘎列卡索(藏语:辛苦了),书记啦,呀咕嘟(藏语:好)”。

严勇以自己的真心付出赢得了老百姓的尊重和爱戴,同时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江孜县原人大主任、县委副书记王成功对严勇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日星乡党委书记李永生感概到:“原以为银行的干部就是数数钱算算账,没想到严书记到任后,吹美村的基层党建和民生工作变化这么显著!”

2016年11月,在西藏分行第六批驻村队员选派动员工作会上,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学勇同志深情地说:“驻村是历练本领的好机会、体现价值的大舞台,也是党性教育的实践课、检验作风的透视机。艰苦而又充实的工作生活,会把同志们都磨砺成信仰如炬的典范、意志坚定的楷模、建功立业的先锋!”

在西藏,有一首著名的歌曲叫《扎西德勒》,唱出了每一位驻村干部的心声:很远很远的地方,天空离大地最近的地方,伸手能摘下星星的地方……默默地我再次把你凝望,望着你雪山圣洁的光芒,让我慢慢融入你深情的歌唱,让幸福眼泪自由地流淌……扎西德勒,我的家园,我快乐的地方……

是的,巍巍雪山,是工行西藏分行驻村队员们书写忠诚、拼搏奉献的地方,是让他们流过泪、流过汗,甚至也流过血的地方;那里的藏族同胞和各族兄弟姐妹们的安康幸福,更是他们永远的牵挂……

猜你喜欢
工作队驻村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轻盐集团: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
桥陈村来了一支扶贫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