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2017-03-03 11:26侯兵周晓倩卢晓旭陶然张爱
世界地理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实证分析评价体系

侯兵++周晓倩++卢晓旭++陶然++张爱平

摘 要: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兼顾文化和旅游的双重导向,提升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是实现旅游转型发展与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任务。本文阐述了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理论,构建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从动态演变的视角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2009年~2015年的文化旅游竞争力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总体上有所提高,位序较为稳定;苏州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竞争力排名第一,其余指标上海均排名第一;上海、杭州、苏州和南京四地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实证分析;长三角地区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旅游在近期的发展繁荣,源于产业自觉和制度设计的双重作用。推动区域文化建设的自觉、自信与自强,既是当前文化建设的主基调,也是文化旅游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同城市的旅游发展可能有相同的模式与路径,但城市文化旅游内涵却独具特色和竞争力,以文化旅游为主导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往往更具生命力和持久性。比较优势理论指导下的城市文化旅游发展,需要通过竞争力的分析来揭示城市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确立各自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城市文化旅游目标定位的重要前提。因此,对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进行系统分析,既是客观审视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和潜力的基础性工作,也将为城市在特定区域的文化旅游空间系统中的角色定位提供参考,在竞合中塑造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1 相关研究综述

竞争力是地区产业发展潜能和素质的重要标志[1]。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方面,现有研究多以钻石模型为基础构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由于旅游竞争力本身是一种混沌而又复杂的系统,相关研究多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建立评价体系。例如丁蕾等选择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两个角度,构建包括7个方面竞争力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2]。花建等结合文化产业基本特征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3]。王琪延等基于科学性、动态性、综合性与可得性的原则,提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四级评价指标体系[4]。在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权重确定上,Arturo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班牙大卡纳利亚群岛的旅游竞争潜力进行评价[5]。另外,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方法运用较为普遍[6]。与城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相比,由于对文化旅游产业概念认识上的多元化[7-9],使得对其竞争力的探讨关注较少。但是,鉴于产业竞争力是动态演化的过程,对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同样要基于成长性因素的考虑[10],单一时间点刻画的竞争力评价不符合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要求。

综合来看,学界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旅游产业竞争力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成果为本文提供了较好的参考和借鉴。但是,囿于对文化旅游产业内涵与范畴等方面认识的局限性,亟须构建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的基本理论,借此形成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并从动态演变的视角,对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测度和评价,进而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效果,在体现理论贡献的同时,能够为城市审视文化旅游发展成效和方向提供参考。长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下同)是我国重要的区域经济带,也是发展水平领先的旅游区和文化区,以这一区域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路径和结论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和借鉴价值。

2 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方法

2.1 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基本理论及其体系结构

1977年,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将“文化旅游”作为专用概念提出,同时认为:“文化实质上涵盖了旅游的各个方面,通过文化旅游,人们互相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11]。世界旅游组织(UNWTO)及国外诸多研究也认可这一观点或提出类似观点。国内相关研究在肯定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类型的同时,强调文化旅游是带有文化色彩的旅游产品或者相当于民俗旅游,“文化”一词可以贯穿于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中[12]。文化旅游概念的泛化,影响到对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的探讨。作为一种真实存在,文化旅游究竟包括哪些行业或者哪些产业,始终难有定论,产业或行业范畴非常广泛,边界非常模糊。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4754-2011)》中,旅游产业主要包括“H住宿和餐饮业”、“L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中的“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以及“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中的“公园和游览景区管理”等三类,而文化产业则以“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为主体,辅以“新闻和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文化艺术业”和“文化、娱乐、体育经纪代理”等类别。但其中并未有文化旅游的相关界定,关于文化旅游也就缺乏清晰明确的统计口径。

与其他传统类型的行业或产业相比,文化旅游在发展内涵、发展脉络以及由其产生的社会效应上,都具有其独特的个性。首先,在世界范围内,政府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使其日益成为培养国民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13],文化旅游肩负着对国民进行感化养育的神圣功能。其次,文化旅游在其系统结构和运行机制上都体现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二元复合体系特色[14],对文化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文化领域里旅游元素的合理挖掘是文化旅游由资源向产品转化的首要问题[15],这为识别文化旅游竞争力要素提供重要参照。第三,文化旅游体现出紧密的旅游地“主客”互动关系,文化旅游空间是文化旅游地地理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的叠合,是具有明确地理空间的旅游主客体互动的场域[16],这也为厘清文化旅游竞争力的体系构成界定了清晰的空间范围。因此,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发展表明,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可以开展较为科学的指标筛选和体系建构。

衡量一个城市的文化旅游竞争力,首先要分析城市文化旅游基础性竞争力,即赖以发展的禀赋性旅游资源以及由其品位度和丰度形成的影响能力。资源禀赋是“入境旅游”导向时期的旅游發展依托,各地在此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形成了文化旅游中开发最为成熟的一类产品或项目。从竞争力角度看,这类资源主要体现在各类品牌名号上,例如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4A级以上旅游景区等,其中既有单体资源的品牌类型,也有组合型资源的品牌等级。即便同一资源有诸多不同品牌类别,也可以说明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其次要考虑城市文化资源的旅游转化能力,城市若干文化资源本身并不以旅游产品形式存在,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同样可以转化成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一些既表现城市文化传统又体现现代特色的资源,彰显了文化资源和创意能力在旅游领域的作用和影响。这里将其概括为城市文化展演与创意旅游竞争力。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文化旅游多元化表达能力、文化旅游要素整合能力等都可以通过这一指标来解释。再次是从需求的角度审视城市文化旅游支撑保障能力,主要用于衡量城市旅游接待服务竞争力和旅游产业要素保障能力。最后是对城市文化旅游产出能力即市场收益能力的评价,用于对城市旅游客源市场竞争力、旅游产业贡献能力的评价。由此,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的衡量指标中,既包括供给视角的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竞争力和文化展演及创意旅游竞争力,也包括游客(需求)视角的文化旅游支撑保障竞争力,而城市旅游市场收益竞争力是对两者产出效应的评价。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和提出影响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成效的若干指标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形成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的结构解说(图1)。

2.2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在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具体要素指标设计上我们主要考虑和遵循了以下三方面原则:①综合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对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内涵、竞争力结构和影响要素进行甄选与分析,尽可能全面呈现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的整体状况。同时充分考虑指标数据来源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针对城市等级的不同,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除引用一些必要的体现规模效应的总量指标外,尽可能多地考虑强度指标。②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将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和地区实际进行充分结合,城市之间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差异性和侧重点差异很大,在评价时尽可能从不同城市实际考虑问题,使差异性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体现。层次性体现在文化旅游竞争力主要由三级指标构成,总目标和目标分解层次之外,通过要素指标进行解释和评价。③评价目标和方法相一致。紧扣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的主旨,做到尽可能围绕中心设计指标,始终明确评价体系的方向和目标。在评价方法上,通过定性方法解决基本问题之后,重点根据各指标的数量关系运用科学的数学方法核算和筛查研究所需要的指标,进而进行综合性测度和评价。

2.3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数据的选取

综合以上竞争力理论和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我们将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的评价目标分解为4个方面分目标,同时设计出28个可以进行定量获取的要素指标,构成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

2.4 评价方法

在综合比较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熵值法等方法的基础上[6],本文采用熵值法进行分析评价。熵最初来源于物理学中的热力学概念,主要反映系统的混乱程度,现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评价等研究领域[17-20]。采用熵值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观赋值的随意性,亦可降低指标变量间的信息重复问题。对于某项指标,信息熵值越大,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以x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项指标值,则熵值法计算各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的步骤为:

3 长三角地区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演变的实证分析

3.1 案例地简况与数据来源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连绵区,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鉴于长三角地区有不同的地域覆盖范围,本文以《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38号)中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区域为研究对象,即以上海为龙头,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为两翼,共16个城市。选取2009、2011、2013 、2015年四个节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各城市統计年鉴和统计公报,包括《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年鉴》及《百强旅行社名单》与《全国星级酒店名录》等。数据采集坚持科学性、权威性、规范性与数据可得性相结合的原则,不同渠道数据不统一时以更高级别的政府部门公布为准。根据熵值法的计算步骤,用2009年、2011年、2013年和2015年的数据均值得到一组新数列,以此计算评价体系中的熵值、差异性指数和指标权重。

3.2 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分目标测评

3.2.1城市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竞争力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城市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竞争力地区分异现象较为明显,苏州具有较强的优势,均排名第一。其后依次为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这5个城市一直处于第一阵营且排名没有改变,表明他们的文化旅游品牌资源非常丰富,具有较为稳定的优势。其他城市的排名均有所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排名靠后的城市集中在常州、舟山和台州三地,这些城市的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相对匮乏。泰州在2009年排名靠后为15,但在2011年和2013年都有所提高,排名11,说明泰州近年来文化旅游品牌资源建设初见成效。另外,从分值上来看,除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宁波、绍兴、无锡外,其余各城市均低于0.040,说明这些城市的竞争力都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竞争力较弱。综合看来,从各城市排名情况来看,江苏城市的竞争力排名整体要优于浙江地区,江苏文化旅游品牌资源总体较为丰富。

3.2.2城市文化展演和创意旅游竞争力分析

城市文化展演和创意旅游竞争力排名方面(表3),上海在文化展演和创意旅游方面一直排名第一,具有明显优势。杭州、南京和苏州排名稍有变动,但均一直位居前四位,说明这四个城市的文化展演和创意旅游竞争力较强且相对稳定。镇江、泰州、舟山(2015年除外)一直分别保持第15、第11和第16名的位次,特别是镇江和舟山排名一直靠后,说明在文化展演和创意旅游发展方面的竞争力较为薄弱。总体来看,除位次保持不变的城市之外,江苏地区的排名都在上升,而浙江地区略有下降,且江苏地区的整体排名也高于浙江地区,说明近几年江苏地区在此方面有所重视,竞争力日益增强。从分值上来看,上海的分值最高且远远高于其他15个城市,而杭州的分值处于第二,虽与上海有一定的差距但相对于其他14个城市优势非常明显,说明上海和杭州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另外,除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以外的其他城市分值均小于0,竞争力处于平均水平以下。

3.2.3城市文化旅游支撑保障竞争力分析

城市文化旅游支撑保障竞争力方面(表4),上海一直排名第一,南京、杭州也基本稳定在前三位,说明这三个城市旅游支撑保障能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无锡的排名较稳定且一直保持在第六位。排名最后的城市在泰州与湖州之间变动,说明两个城市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其他城市的竞争力排名都有所变动,尽管江苏地区的水平都在逐年提升,浙江地区在逐年下降,但江苏地区的总体排名仍落后于浙江地区,说明江苏地区的旅游接待能力虽有所提升,但竞争力水平落后于浙江地区。从分值上看,上海的分值一直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说明上海的竞争力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而杭州的分值也远远高于其他14个城市排名第二,但与上海还有一定的差距。可以看出,上海和杭州在文化旅游支撑保障能力竞争力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南京、宁波、苏州、无锡等虽亦有一定优势但仍远低于上海和杭州。而其他城市的分值都小于0.030,说明其竞争力在平均水平以下。

3.2.4城市旅游市场收益竞争力分析

城市旅游市场收益竞争力排名方面(表5),上海和杭州在市场收益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排名一直位列第一,南京也一直保持第四的排名不变。其他城市的排名均有变化,第二和第三一直在苏州和杭州之间徘徊,说明苏州和杭州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排名15和16的城市一直处在泰州和南通之间,说明他们在此方面的竞争力较差。从总体上看,江苏地区的排名较浙江地区靠前。从分值上来看,上海分值远远高于其他15个城市,具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的分值也较高,但与上海有一定的差距。

3.3 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测评

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衡量由以上四个子系统共同决定,使用熵值法对全部28个指标进行综合测评,可以得出长三角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表6)。从表中可看出,上海的综合竞争力较强,一直保持第一的位置。而无锡、宁波、绍兴也一直保持着第六、第五和第七的位置,说明他们近几年的竞争力水平较稳定。其他城市的排名均有所变动。综合竞争力排名较为靠后的城市集中在泰州、湖州和舟山三地,说明他们的综合竞争力较弱,而泰州虽然竞争力水平较低但也有所提升。另外,从总体上来看,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江苏地区均处在靠前的位置,而排名十以后的城市中,浙江地区较靠前,说明江苏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具有较强的优势,但同时也有较弱的城市,强弱差距较大,不如浙江地区的稳定与均衡。从分值上来看,上海的分值远远高于其他15个城市,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的分值也较高,名次一直靠前,竞争力较强。其他城市的分值均小于零,竞争力较差,基本处于平均水平以下。

4 结论与对策

从长三角地区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测度结果来看,城市间文化旅游竞争力发展水平两极分化的现象尤为明显。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第一梯队城市优势要素集聚,泰州、湖州、舟山等则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介于两者之间的城市,优势要素分布较为零散,只是在少数的几个要素上排名靠前,在文化旅游总体发展水平上还存在诸多不足。这其中,既有文化旅游品牌资源分布的客观因素和现实条件,也有与文化发展和旅游开发相一致的建设能力和发展水平。但是,文化旅游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其发展路径和模式值得后发地区借鉴和学习。

另一方面,从城市间相互比较的视角分析文化旅游竞争力,是要审视如何在城市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处理好旅游开发中文化遗产保护和提升旅游竞争力的关系,以及在具体的产业发展政策上对不同类别的文化产业和事业科学融入旅游功能,拓展和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范畴和水平,这是各地尤其是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在文化旅游發展水平提升中需共同面对的问题。综合长三角地区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可以对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类型进行聚类分析,以明确不同城市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是文化旅游综合实力较强型,此类城市在文化资源赋存、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产业绩效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实力,因此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如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和宁波城市综合实力发展较好,竞争力水平较为均衡,文化旅游基础配套较为完善。这类城市应在强化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同时,着力提升软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度,在城市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为文化旅游后发地区提供支撑和借鉴。

二是文化资源导向型,此类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竞争力较强,但其他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致使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较弱,如无锡、扬州、湖州和泰州等。此类城市应加强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与模式的创新,坚持特色的同时重点发展文化展演和创意旅游。同时,应加强城市文化旅游的宣传和营销工作,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建设力度,不断改进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立通畅的交通网络体系,提高城市的可进入性和可游性。

三是支撑保障导向型,此类城市的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相对匮乏,但是由于城市商务会展、文化创新和文化创意旅游发展较好,较快建立了文化旅游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使得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稍高于资源导向型的城市,如常州、台州和镇江等。文化旅游也是创新创意的过程,此类城市应将创新创意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主导思想,积极拓展旅游空间,着力创造文化旅游精品,不断提升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四是综合能力匮乏型,此类城市的文化资源竞争力、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产业绩效总体较弱,综合竞争实力较差,如舟山和台州。此类城市应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同时,文化旅游发展尤其要重视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不断优化地区间协同发展、互利共赢、优势互补的机制与模式。

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当前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文化建设与创新的重要举措,积极健康地发展城市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城市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区域视角正确认识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的动态演变,根据各自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有侧重地加以改进和提高,同时积极学习和借鉴文化旅游先发地区的成功经验,实现区域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这是大力提升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成伟光,李志刚,简王华. 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J]. 人文地理,2005,20(1):53-56.

[2] 丁蕾,吴小根,丁洁. 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 经济地理,2006,26 (3):511-516.

[3] 花建,巫志南. 文化产业竞争力[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0-27.

[4] 王琪延,黄羽翼. 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动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14,(2):167-172

[5] Arturo M, Juan M G. Competitive potential of tourism in destinat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30(3):720-740.

[6] 劉素平,邱扶东,冯学钢. 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J]. 经济地理,2008,28(5):868-870.

[7] Khalid S,Al-Hagla. 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n asset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J]. Working Paper,2005,(6).

[8] 龚绍方. 制约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大因素及对策[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6):67-69.

[9] 邵金萍. 再论文化旅游产业的特征、作用及发展对策[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29-33.

[10] 张海燕,王忠云. 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8):743-746.

[11] 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 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 蒲红,等,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4.

[12] 徐菊凤.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 旅游学刊,2005,20(4):67-72.

[13] 傅才武,钟晟. 文化认同体验视角下的区域文化旅游主题构建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7(1):101-106.

[14] 宋振春,纪晓君,吕璐颖,等. 文化旅游创新体系的结构与性质研究[J]. 旅游学刊,2012,27(2):80-87.

[15] 杨祎,梁修存.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 南京社会科学.2015,(3):147-151.

[16] 桂榕,吕宛青. 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生产刍论[J]. 人文地理,2013,28(3):154-160.

[17] 袁久和,祁春节. 基于熵值法的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2):152-157.

[18] 方创琳. 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J]. 地理学报,2001,56(5):561-569.

[19] 乔家君. 改进的熵值法在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 资源科学,2004,26(1):113-119.

[20] 李雪铭,晋培育.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与时空差异分析[J]. 地理科学,2012,32(5):521-529.

The construc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urban cultur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Taking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s an example

HOU Bing1, ZHOU Xiao-qian1, LU Xiao-xu2, TAO Ran1, ZHANG Ai-ping1

(1. School of Tourism and Culinary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127, China;

2.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ultural tourism is under consideration to the dual task of culture and tourism,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rban cultural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prosperity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basic theory of urban cultur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the article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cultur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he paper makes a survey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of 16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n 2009, 2011, 2013 and 2015. The conclusions are: the urban cultur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mproved as a whole and the ranking is basically stable; Shanghai ranked first of all indexes except the brand resource competitiveness of cultural tourism of which Suzhou ranked first.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Shanghai, Hangzhou, Suzhou and Nanjing belong to the first echelon. At las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cities,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rban cultural tourism.

Key words: urban cultur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system; empirical analysis; Yangtze River Delta

猜你喜欢
长三角地区实证分析评价体系
论长三角地区的再城镇化
电子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上海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