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动态发展的特征分析
——基于全国体育场地“五普、六普”的数据挖掘视角

2017-03-04 02:12魏德样王健
体育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省域体育场地热点

魏德样,王健

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动态发展的特征分析
——基于全国体育场地“五普、六普”的数据挖掘视角

魏德样1,2,王健2

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4]。学校体育场地又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发展状况将会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同时,学校体育场地在我国整个体育场地建设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据第4 (1995年)、第5(2003年)、第6(2013年)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统计显示,学校体育场地数量分别占全国各种体育场地总数的67%、68.7%、40.2%[2,3,16]。

隶属于教育系统的学校体育场地的发展特征明显有别于其他系统。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省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而区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使得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征[13]。区域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表明,学校体育场地发展和其他经济、社会现象类似,区域间也存在着扩散(涓滴)或极化(回波)效应(可能缩小或扩大区域空间差异),其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5]。因此,采用空间统计学的相关方法来研究我国区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是空间统计学近年发展起来的方法。它利用统计学原理和图形表达相结合对空间信息的性质进行分析、鉴别,用以引导确定性模型的结构和解法。其本质是用一系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集合,以空间关联测度为核心,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空间分布格局的描述与可视化,发现空间集聚和空间异常,揭示研究对象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已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人口变迁等问题的强有力工具[5,18]。我国区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问题与上述问题有相似之处,因此,使用ESDA方法来研究我国区域学校体育场地动态发展问题具有可行性。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体育场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使用管理情况,掌握我国体育场地发展变化的特点,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原铁道部等多家国家部委,开展了全国体育场地第5次(2003年)、第6次(2013年)普查。这2次普查为本研究积累了大量详实的基础数据。基于此,本文依据从2次普查的基础数据中所筛选出的学校体育场地数据,先从全国视角(全国学校体育场地的场地数量、场地面积、用地面积、投资金额及结构)探索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动态发展的整体特征;之后,运用ESDA方法,从全局和局域角度(省域学校体育场地的发展水平、发展比重、对外开放程度),探索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动态发展的空间特征。

1 研究方法、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1 ESDA方法

ESDA方法是通过描述数据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来挖掘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通过空间权重矩阵的定义来解释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而从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取出其在空间上的联系与演化规律。本文引入Moran's I和Getis-Ord Gi*等指数来测度全局的和局域的空间关联特征,Moran's I指数用于探测整个研究区的空间关联结构模式,Getis-Ord Gi*用于识别不同空间位置上的高值簇与低值簇,即热点区(hot spots)与冷点区(cold spots)的空间分布[5,21,22]。

1.1.1 Moran's I指数

式中:n是研究区内地区总数,Wij是空间权重(如以区域i和区域j是否相邻设定Wij:区域i和区域j相邻时,Wij=1;区域i和区域j不相邻时,Wij=0);xi和xj分别是区域i和区域j的属性;,是属性的平均值;S2=(xi-)2,是属性的方差。对Moran's I结果进行统计检验,我们采用Z检验:Z() I=,其中E(I)为数学期望,Var(I)为变异数。

Moran's I的取值一般在-1~1之间,大于0表示正相关,值接近1时表明具有相似的属性集聚在一起(即高值与高值相邻、低值与低值相邻);小于0表示负相关,值接近-1时表明具有相异的属性集聚在一起(即高值与低值相邻,低值与高值相邻)。如果Moran's I接近于0,则表示属性是随机分布的,或者不存在空间自相关[6]。

1.1.2 Getis-Ord Gi*指数

1.2 指标选取

众所周知,学校体育场地在整个体育场地建设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有关我国学校体育场地数量、场地面积、用地面积、投资金额及结构等方面的整体发展情况是公众较为关注的几个问题。同时,公众也关注省域间学校体育场地的发展水平、发展比重、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是否均衡发展。基于此,本文综合考虑2次普查所筛选的学校体育场地基础数据和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先从场地数量、场地面积、用地面积、投资金额及结构等方面,探明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动态发展的整体特征;然后,从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水平、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反映学校体育场地在其所在地区整体场地结构中的发展程度及重要性)、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反映其社会效益)3个方面,对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表1)。

表1 全国及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动态发展指标Table 1 Dynamic Developments Indicators of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School Sports Fields

1.3 数据来源

全国及省域学校体育场地数据来源于第5、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因数据难以获取,本研究的省域部分未涵盖港、澳、台地区)[2,3]。全国及省域在校生数据来源于2004、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19,20]。其余数据通过基础数据计算所得(表2、表3)。

表2 2003和2013年全国学校体育场地基本情况Table 2 The Basic Situations of National School Sports Fields in the Year of 2003 and 2013

续表2

表3 2003和2013年省域学校体育场地数据Table 3 Data of Provincial School Sports Fields in the Year of 2003 and 2013

续表3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国学校体育场地动态发展的整体特征分析

2.1.1 全国学校体育场地数量和场地面积变化分析

1.场地数量变化分析

2003—2013年是我国体育场地快速发展的10年,无论是体育场地的数量、规模还是质量均有大幅提升[3]。然而,在此期间,我国学校体育场地数量(绝对量)的发展却比较缓慢。从表2可知,2003和2013年,全国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分别为558 044和660 521个,10年间只增长18.36%,远远低于全国总体的增长水平(102.24%)。在学校体育场地占比这一指标上也反映出类似情形。2003年和2013年,全国学校体育场地占比分别为68.71%、40.22%(表3),下降了28.49%。

从相对量看,2003年和2013年,万名学生拥有量分别为24.86和32.57个,增长率为31.01%,增长率也远低于全国总体万人拥有量的增长水平(89.21%),但万名学生拥有量的具体数值还是远高于全国总体万人拥有数量(2003年和2013年,全国总体万人拥有数量分别为6.28和12.07个)。

进一步将全国学校体育场地细分为高校(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小学两大类可发现,两者的发展趋势并不一致。2003—2013年,全国高校体育场地数量(绝对量)呈较快增长趋势,由28 741个增长至49 750个,增长率为73.10%,增长率远高于中小学(16.89%),但高校万名学生拥有量(相对量)却出现“不升反降”现象,由25.93个下降至20.16个,增长率为-22.25%。高校体育场地数量发展出现绝对量与相对量不匹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始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政策,使得高校体育场地发展速度跟不上高校在校生增加速度所致。例如,2003年和2013年,全国高校在校生分别为11 085 642和24 680 726人[19,20],10年间高校在校生增长了122.64%,而高校体育场地数量只增长73.10%。

中小学体育场地数量发展趋势则明显不同于高校,其绝对量的增长速度虽然比高校慢,但相对量的增长速度却明显快于高校。2003—2013年,中小学万名学生拥有量由23.45个增加至32.84个,增长率为40.04%。中小学万名学生拥有量(相对量)发展快于高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在此期间出现较大变化,即中小学在校生出现明显下降所致(2003年和2013年,中小学在校生分别为213 399 999、178 097 497人)。

2.场地面积变化分析

从表2可知,2003—2013年,全国学校体育场地面积比场地数量发展相对更快,由899 988 684 m2增加至1 349 630 590 m2,增长率为49.96%,但全国学校体育场地面积的增长水平仍然低于全国总体场地面积的增长水平(196.89%)。说明在此期间,学校体育场地面积(绝对量)发展速度落后于全国总体水平。

从人均场地面积(相对量)角度看,全国学校体育场地的发展速度却超过全国总体水平。例如,2003年和2013年,全国学校体育人均场地面积由4.01 m2增加至6.66 m2,增长率为66.08%,而全国总体人均场地面积则是由1.03 m2增加至1.46 m2,增长率只有41.75%。可见,我国学校体育人均场地面积的具体数值和增长幅度都高于全国总体水平。2003—2013年,学校体育人均场地面积发展速度快于全国总体水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全国人口在增加,而学校在校生数量却在减少所致(主要是中小学在校生减少)。例如,2003—2013年,全国人口由129 227万人增加至136 072万人,增长率为5.30%,而全国学校在校生却由22 449万人下降至20 278万人,增长率为-9.67%[19,20]。

从高校和中小学两类的体育场地面积(绝对量)发展具体情况看,2003—2013年,高校的场地面积增长率为116.61%,而中小学只有46.49%,但高校的人均场地面积(相对量)却由2003的4.67 m2,下降至2013年的4.54 m2,增长率为-2.78%,中小学的人均场地面积由2003年3.77 m2,增加至2013年的6.62 m2,增长率为75.60%。可见,中小学的人均场地面积发展速度远远快于高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扩招政策使得高校在校生在此期间快速增加,而中小学的在校生则在下降。

2.1.2 全国学校体育场地投资金额与投资结构变化分析

1.投资金额变化分析

从表2可知,2003—2013年,全国学校体育场地的投资金额由6 630 264万元增加至37 872 525万元,增长率分别为471.21%,略低于全国总体水平(513.84%)。在同一时期,全国学校体育场地数量和场地面积的增长率均明显低于全国总体水平(学校体育场地数量和场地面积的增长率为18.36%、49.96%;全国总体场地数量和场地面积的增长率分别为102.24%、196.89%)。这说明2003—2013年,新建或改建的学校体育场地更加注重品质(即新建或改建的单位场地面积投资金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发展模式明显有别于“投资少、数量多、分布广”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模式[3]。

2.投资结构变化分析

从表2可知,财政拨款和单位自筹依然是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但在2003—2013年间,两者在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投资中所占比例发生较大改变。财政拨款占比大幅提高(由36.09%提高到68.31%),单位自筹占比则大幅下降(由56.73%下降到22.67%)。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呈快速增长态势。2003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3 850.62亿,到2013年,则增至 24 488.22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0.00%[19,20]。因此,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快速增加可能是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财政拨款占比近年来大幅提升的重要原因。

中小学通过社会捐赠方式获得体育场地建设资金的额度明显高于高校。2003年和2013年,中小学的社会捐赠占比分别为4.17%、6.21%,呈上升趋势,而高等院校的社会捐赠占比则有所下降(由2003年的1.18%下降至2013年的0.82%)。在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资金的另一个来源(体彩公益金)上,中小学获得的额度也明显高于高校,但中小学和高校的体彩公益金占比都呈上升趋势(2003年和2013年,中小学体彩公益金占比分别为0.27%、2.28%,高校分别为0.06%、0.75%)。

2.1.3 全国学校体育场地的用地面积变化分析

从表2可知,2003年和2013年,我国学校体育场地的用地面积分别为1 614 173 241 m2、1 056 176 082 m2,减少了34.57%。将高校与中小学分别分析发现,在此期间,高校与中小学体育场地的用地面积变化趋势并不一致,高校的用地面积仍然处于正增长(26.57%),而中小学的用地面积却呈现负增长(-37.78%)。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小学的用地面积是处于负增长的同时,中小学的场地面积却由2003年的805 429 409 m2,增加至2013年的1 179 863 247 m2,增长率为46.49%。这“一减一增”说明,2003—2013年,我国中小学体育场地被占用、改用或弃用的情况较为严重,但新建或改建的体育场地更加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立体化),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的土地利用集约度有所提高。

2.2 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动态发展的空间特征分析

如前所述,由于长期受行政条块管理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发展具有自身独特性。同时,由于我国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而区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从而使得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征[13]。因此,将从省域学校体育场地的发展水平、发展比重和对外开放程度3个方面,对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动态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2.2.1 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分析

1.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水平的全局空间特征

运用ArcGIS10软件,分别计算2003年和2013年的省域学校体育场地数量、万名学生拥有量2个指标共4组数据的Global Moran's I指数估计值,并用Z值进行显著性检验(表4),以此反映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水平的全局空间特征。

表4 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水平的Global Moran's I指数估计值Table 4 The Estimated Value of Global Moran's I Indexes for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ese Provincial School Sports Fields

(1)从学校体育场地数量(绝对量)指标看(表4),2003年和2013年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数量的Moran’s I值分别为0.092 5和0.350 0,且只有2013年的Moran’s I值通过Z值显著性检验。这表明,2003—2013年,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数量的空间分布,开始从无序的随机分布,向有序的空间集聚分布转变,即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数量发展到2013年,数量多的省域之间以及数量少的省域之间在空间上分别呈集中分布。

如前所述,财政拨款和单位自筹仍然是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并且在2003—2013年间,财政拨款占比大幅提升(由36.09%提高到68.31%),而单位自筹占比则大幅下滑。这说明,财政拨款是这一时期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地方政府的财力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地域辽阔,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非均衡性特征十分明显。已有研究表明,我国省域经济存在较强程度的空间集聚特征[12]。因此,财政拨款占比大幅提升和省域经济存在较强程度空间集聚的特征,可能是导致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数量,从无序的随机分布向有序的空间集聚分布转变的重要原因。

(2)从万名学生拥有量(相对量)指标看(表4),2003年和2013年,省域万名学生拥有量的Moran’s I值分别为0.308 8、0.196 6,且都通过Z值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我国省域万名学生拥有量相近的地区在空间上一直呈集聚分布,即万名学生拥有量多的省域之间以及万名学生拥有量少的省域之间在空间上分别呈集中分布。2个年份的Moran’s I值呈减小趋势,说明我国省域万名学生拥有量的空间集聚程度趋于减弱。

2.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水平的局域空间特征

为了更准确、有效地研究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水平的局域空间特征,分别计算了2013年省域学校场地数量①上述研究表明,2003年省域学校体育场地数量的空间分布呈随机分布状态,因此,本节将不再对其进行局域特征分析。和2003年和2013年万名学生拥有量2个指标3组数据的局域空间关联指数Getis-Ord,并用ArcGIS10软件将其空间化(相关参数设定如下:1)空间关系的概念化选择INVERSE_DISTANCE_SQUARED;2)距离法选择EUCLIDEAN_DISTANCE;3)标准化选择NONE),用Jenk(s最佳自然断裂法)将每个年份的局域统计量从低到高分成4类(即冷点区域、次冷区域、次热区域和热点区域),生成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水平的热点空间分布图(图1),以进一步探索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水平是否存在局部空间集聚、哪个区域单元对于全局空间自相关的贡献更大,以及Moran's I值在多大程度上掩盖了局部不稳定性等问题。

图1 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水平的热点空间分布图Figure 1. Hotspot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evelopment Level for Chinese Provincial School Sports Fields

(1)从学校体育场地数量指标看,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数量发展到2013年,开始出现2个热点区域(图1中A1)。其中,位于南部的热点区域由广东、广西2省域组成并向北辐射,位于北部的热点区域由河南、山东、江苏3省域组成并主要向南辐射,2热点区域之间由大片次热区域连接。东北、西北各省域连成的广大地区基本处于冷点或次冷区域。

省域学校体育场地数量发展所形成的热点空间分布格局与所在地区的人口数量密切相关。例如,2013年,处于省域学校体育场地数量热点区域的广东、山东、河南、江苏、广西5省域中,有4个省域的人口数量排在全国前5名②。进一步对比省域学校体育场地数量与人口的热点空间分布图(图1中A1,A2)发现,两者热点空间分布格局也基本吻合。从理论上讲,区域人口数量会影响区域学校数量,人口数量多的地区,其学校数量(特别是中小学数量)也应越多。学校体育场地数量与所在地区的学校数量密切相关。因此,省域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可能是导致省域学校体育场地数量热点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

(2)从万名学生拥有量指标看,2003年,万名学生拥有量就形成了2个热点区域(图1中B1)。位于北部的热点区域由吉林、内蒙古、宁夏、新疆4省域组成,位于南部的热点区域则由海南、广西、云南3省域组成。次冷和冷点区域主要由华中地区、华东北部地区、华北大部分地区以及靠近这些区域的陕西、贵州组成。

到2013年,万名学生拥有量的热点空间格局出现较大变化(图1中B2)。原南部热点区域的极化作用减弱,热点区域的范围呈现缩小(只剩广西),而原北部热点区域的极化作用虽未减弱,但热点区域的辐射作用方向发生改变,即向北的辐射作用减弱(内蒙古、吉林退出热点区域);向西辐射作用加强,带动甘肃、青海一起跃升为新热点。另外,中部的江西、湖北、东部的江苏和东北的辽宁新形成3个热点区域。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冷点区域的集聚作用加强,且范围进一步扩大,四川、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7省域连成一片。

2.2.2 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的空间特征分析

1.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的全局空间特征

运用ArcGIS10软件,分别计算2003年和2013年,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占比的Global Moran's I指数估计值,并用Z值进行显著性检验(表5),以此反映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的全局空间特征。

表5 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的Global Moran's I指数估计值Table 5 The Estimated Value of Global Moran's I Indexes for the Development Proportion of Chinese Provincial School Sports Fields

从表5可知,2003年和2013年,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占比的Moran’s I值分别为0.372 0、0.230 2,并且都通过Z值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一直以来,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相近的地区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即学校体育场地占比高的省域之间以及占比低的省域之间在空间上分别呈集中分布。从Moran’s I值的具体数值变化情况看,2013年的值低于2003年,说明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的空间集聚程度趋于减弱。

体育场地不仅是开展学校体育的物质基础,它同时也是开展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物质基础。已有研究表明,我国省域竞技体育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15],群众体育发展也存在类似问题[17]。因此,我国省域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可能是导致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相近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的原因。

近年来,为使体育场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效率,国家正在致力于消除系统资源共享的障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3]。例如,2007年出台的“中央7号文件”明确指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考虑、综合利用。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条件。”随着这些政策实施效果的显现,原先学校体育场地发展较为落后的省域也得到较快发展,这可能是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的空间集聚程度趋于减弱的重要原因。

2.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的局域空间特征

为了更准确、有效地研究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的局域空间特征,分别计算了2003年和2013年学校体育场地占比的局域空间关联指数Getis-Ord,并用上述相同方法,生成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的热点空间分布图(图2),以进一步探索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是否存在局部空间集聚、哪个区域单元对于全局空间自相关的贡献更大,以及Moran's I值在多大程度上掩盖了局部不稳定性等问题。

2003年,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在东、西两侧各形成一个热点区域(图2中C1)。其中,西侧热点区域范围较大,由甘肃、陕西、四川、重庆、贵州5省域组成。东部沿海省域基本处于冷点或次冷区域。整体而言,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逐渐增大。从东向西,大致形成冷点/次冷——次热——热点的“阶梯式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

到2013年(图2中C2),西侧热点区域出现萎缩。四川、重庆、陕西3省域退出热点区域,使得西侧热点区域分化为2个小热点(北部的甘肃和南部的贵州)。从东向西,原有的冷点/次冷——次热——热点的“阶梯式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依然存在,只是东部区域的冷点/次冷区域范围有所增加,中、西部的次热、热点区域略有下降。

进一步分析发现,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负相关,即经济发展越落后的省域,其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就越大,反之亦然。例如,2013年,学校体育场地占比位于热点区域的贵州、甘肃、安徽、河南4省域,其人均GDP分别排在全国第31、30、26、23位[20]。相反,东部沿海省份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引擎”,所形成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海峡西岸”等经济区带动全国经济增长,但这些区域的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却全部处于冷点或次冷点区域。

图2 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的热点空间分布图Figure 2. Hotspot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evelopment Proportion for Chinese Provincial School Sports Fields

2.2.3 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的空间特征分析

1.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的全局空间特征

运用ArcGIS10软件,分别计算2013年不开放占比、部分开放占比和全天开放占比3个指标的Global Moran's I指数估计值,并用Z值进行显著性检验(表6),以此反映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的全局空间特征①由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汇编》,未公布2003年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情况数据。因此,2003年,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空间分布情况,将参考魏本好(2010)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现状分析的研究成果(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83-86)。。

表6 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的Global Moran's I指数估计值Table 6 The Estimated Value of Global Moran's I Indexes for the Opening Degree of Chinese Provincial School Sports Fields

从表6可知,2013年,我国省域学校场地对外开放程度3个指标的Moran’s I值分别为0.292 1、0.335 1和0.168 3,且都通过Z值显著性检验。这表明,2013年,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相近的地区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即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高的省域之间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低的省域之间在空间上分别呈集中分布。从Moran's I值的具体数值看,学校场地部分开放占比的Moran's I值相对更大,说明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部分开放占比相近的地区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相对更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与健康意识不断增加和加强,健身所需的体育场地供求关系趋于紧张。而另一方面,大量体育场地又集中在学校,得不到有效利用。在此背景下,如何盘活学校体育场地资源,促进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问题逐渐引起重视,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多次发文,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例如,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就提到“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的问题。1999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假期公休日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通知》,对学校场馆对外开放提出了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要求。随后的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工作的意见》,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等文件均有涉及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问题。上述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时,相邻省份可能会互相借鉴,相互学习。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似省份也可能会以对方为参照标杆来确定标准,从而使得上述政策执行效果出现区域差异,而这种差异导致了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在空间上呈集中分布。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学校体育场地占比省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校体育场地占比高的省域之间、占比低的省域之间均呈集聚分布。因此,对于学校体育场地占比低的省域(例如,上海2013年学校体育场地占比只有18.43%,万名学生拥有量为34.58个),可能意味着其学校以外的体育场地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同时,也可能意味着学校自有的场地尚难以满足自身的需求,无法向社会开放。因此,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最重要的外部压力变小,使得其对外开放的动力不足,导致这些省域的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这可能也是导致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省域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的另一原因。

众所周知,自然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间的自然条件、气候等方面差异较大,这使得在自然条件方面相似的省域可能趋于采用相同的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政策,久而久之,形成了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相似地区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

2.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的局域空间特征

分别计算2013年不开放占比、部分开放占比和全天开放占比3个指标的局域空间关联指数Getis-Ord,采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生成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的热点空间分布图(图3),以考察其热点空间分布特征。

图3 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的热点空间分布图Figure 3. Hotspot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pening Degree for Chinese Provincial School Sports Fields

(1)从不开放占比的热点图(图3中E1)看,共形成3个热点。广西、云南、西藏、青海、新疆5省域连在一片在西部形成热点区域,其中有3个省域不开放占比超过90%(青海96.94%、新疆94.51%、云南91.88%);宁夏和天津各形成1个热点。次热区域主要由华北、东北各省构成。从整体上看,西部省域(四川和重庆除外)学校体育场地不开放占比高于东部,华北、东北省域又高于中部、华东、华南各省。该结果与魏本好(2010)[14]以2003年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有较大差异(不开放程度最高的是中部地区)。

学校体育场地不开放占比处于热点区域的省域基本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唯一例外是天津。天津作为东部发达省域,其学校体育场地不开放占比也如此之高(88.4%),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庆和四川,虽然其也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但其学校场地不开放占比却非常低(重庆40.74%、四川45.17%,分别排在倒数第2、4位)。

重庆于1997年成立直辖市,与四川在各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作为西部地区的体育、教育两个大省域,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工作。例如,1997年颁布的《四川省体育条例》中就提到,要“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有偿开放。”[7]2001年四川省体育局和民政厅联合颁发的《关于加快城市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合理利用现有的各类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居民开放,为居民健身服务。”[8]2007年,四川省教育厅、体育局关于贯彻实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要与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农村学校体育设施要向广大村民开放,充分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创造条件,使学校体育场馆、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广大学生、社区居民和村民开放。”[9]在四川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也都提到要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问题[10,11]。从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的数据看,上述政策的执行效果比较理想,这两省域学校体育场地不对外开放占比相对较低。

(2)从学校场地部分、全天开放占比的热点图(图3中E2,E3)看,部分开放占比在东西两侧形成两大热点区域。东部热点区域由上海、安徽、江苏和浙江4省域组成,西部热点由四川和重庆组成。两大热点区域之间由中部及华南地区的次热区域连接。冷点区域主要由不开放占比高的西部省域组成。对比图3中E1、E2发现,学校场地部分开放占比与不开放占比的热点空间分布基本呈反向格局。

全天开放占比也形成两个热点(重庆和海南),但其热点的极化作用明显比部分开放占比的热点弱,未能形成大范围的热点区域。从热点辐射强度看,重庆热点的辐射强度要高于海南,在其周边形成较大范围的次热区域。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动态发展的整体特征

从场地数量和场地面积变化看:1)我国学校体育场地数量和万名学生拥有量的发展速度均落后于全国总体水平,但万名学生拥有量的具体数值仍高于全国总体万人拥有量的数值;2)我国学校体育场地面积的发展速度虽然落后于全国总体水平,但学校体育人均场地面积的发展速度却快于全国总体水平;3)高校体育场地数量和场地面积发展速度均落后于高校在校生的增长速度,导致人均场地数量和人均场地面积均出现负增长;中小学体育场地数量和场地面积发展速度虽然慢于高校,但中小学人均场地数量和人均场地面积的增长速度却快于高校。

从投资金额及结构变化看:1)我国学校体育场地的发展模式明显有别于“投资少、数量多、分布广”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模式,表现为新建或改建的学校体育场地单个投资金额较大,表明更加注重场地的建设品质;2)财政拨款和单位自筹仍然是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且财政拨款占比有大幅提高,财政拨款和单位自筹在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投资中所占比例发生根本改变。中小学通过社会捐赠方式获得体育场地建设资金的额度明显高于高校。

从用地面积变化看,我国中小学体育场地被占用、改用或弃用的情况较为严重,但新建或改建的体育场地更加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立体化),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的土地利用集约度有所提高。

3.1.2 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动态发展的空间特征

从发展水平看:1)全局特征表现为,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数量(绝对量)开始从无序的随机分布,向有序的空间集聚分布转变。万名学生拥有量(相对量)则一直以来都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但集聚程度趋于减弱。2)局域特征表现为,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数量(绝对量)发展至2013年,逐渐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形成两个热点区域,而位于东北和西北的各省域基本处于冷点或次冷区域,其学校体育场地数量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省域万名学生拥有量(相对量)热点空间分布格局出现较大变化,即原有热点区域范围缩小,反而在中部、东部、东北等地区新增3个热点。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冷点区域的集聚作用加强,且范围进一步扩大,四川、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7省域连成一片。

从发展比重看:1)全局特征表现为,虽然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一直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但集聚程度趋于减弱。2)局域特征表现为,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从东向西,大致形成冷点/次冷——次热——热点的“阶梯式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这种格局近10年来依然存在。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即经济发展越落后的省域,其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就越大,反之亦然。

从对外开放程度看:1)全局特征表现为,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存在空间集聚现象。2)局域特征表现为,学校体育场地不开放占比的热点区域,基本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天津除外)。就整体而言,西部省域学校体育场地不开放占比高于东部,华北、东北省域又高于中部、华东、华南各省域。省域学校体育场地部分开放占比的热点空间分布与不开放占比基本呈反向分布格局。重庆、海南及中部部分省域全天开放占比相对更高。

3.2 建议

3.2.1 高校场地今后发展重点应是“量的增加”,而中小学则是“质的提升”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实行扩招政策,高校在校生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虽然在此期间,高校的体育场地数量和面积都有增长,但两者的增长速度均落后于在校生的增长速度,高校人均场地数量和人均场地面积均出现负增长。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追求“量的增加”仍然是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发展的重点。

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2005年开始,中小学在校生呈逐年递减趋势,使得中小学人均场地面积的具体数值和发展速度都显著高于高校和全国总体水平。因此,今后中小学体育场地的发展可由单纯追求“量的增加”向“质的提升”方向转变。

3.2.2 积极拓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改善过度依赖财政拨款局面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来源渠道过于单一,有超过2/3的资金是来自财政拨款,这极可能影响学校体育场地今后的进一步发展。理论上讲,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来源与其他系统相似,也可来自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和其他企业资金等不同渠道。因此,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也要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推行公私合作,鼓励地方政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BT、BOT等多种方式来吸引社会资本[1],支持学校体育场地建设。

3.2.3 重视学校场地发展的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发展学校体育场地

我国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在发展水平、发展比重、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都存在集聚分布现象,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在制定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政策时,应充分重视这种区域差异现实,因地制宜地发展学校体育场地。例如,近年来,虽然学校体育场地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但全国仍有40.22%的体育场地集中在学校,从而使得在探讨体育场地对外开放议题时,注意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学校体育场地如何向社会开放这一问题上。殊不知,学校体育场地占比在省域间存在巨大差异。2013年,省域学校场地占比最大为68.96%(贵州),最小的只有18.43%(上海)。北京、浙江、山西的学校体育场地占比也不超过1/4。因此,针对这些占比较小的省域,重点应探索社会体育场地如何向学校开放的问题(即社会体育场地如何更好地为学校体育提供服务),而不是相反(即学校体育场地如何对社会开放)。

[1]陈元欣,王健.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未来趋势、域外经验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13,33 (10):3-13.

[2]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汇编[R].2006.

[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汇编[R].2015.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 06/content_5070778.ht m.

[5]靳诚,陆玉麟.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09,64(6):713-724.

[6]沈体雁,冯等田,孙铁山.空间计量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0-43.

[7]四川省体育条例[EB/OL].http://www.scsport.gov.cn/bencandy. php fid=168&id=1499.

[8]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体育局、省民政厅关于加快城市社区体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scsport.gov.cn/bencandy.php?fid=171&id=3223.

[9]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体育局关于贯彻实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scedu.net/p/1/?StId= st_app_news_i_x4001_27424.

[10]四川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EB/OL].http://www.scsport.gov.cn/bencandy.php?fid=172&id=1396.

[11]四川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http://www.scsport.gov.cn/bencandy.php?fid=172&id=3750.

[12]王海江,苗长虹,茹乐峰,等.我国省域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J].经济地理,2012,32(7):18-23.

[13]王健,陈元欣.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2):86-89.

[14]魏本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现状分析的研究成果[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83-86.

[15]魏德样,魏胜敏,雷雯.建国以来省域竞技体育实力的空间集聚演变——基于ESDA方法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5):77-81.

[16]许闽峰,顾美蓉,李树怡,等.对北京、天津、上海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情况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1999,19(4):72-76.

[17]杨小明,田雨普.不同区域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8):11-15.

[18]余远江,孙斌栋,孙旭.基于ESDA的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空间差异研究——以上海为例[J].人口研究,2014,(2):123-128.

[19]中国统计年鉴——2004[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 ndsj/yb2004-c/indexch.htm.

[20]中国统计年鉴——2014[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 ndsj/2014/indexch.htm.

[21]ANSELIN L.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 GeogrAnal,1995,27:93-115.

[22]GETIS A,ORD J K.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the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J].GeogrAnal,1992,24:189-206.

The Feature Analysis on the Dynamic Developments of Chinese School Sports Fields —The Data Mining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Fifth and Sixth Census of Nationwide Sports Fields

WEI De-yang1,2,WANG Jian2

利用全国体育场地“五普、六普”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从全国和省域两个视角,探索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动态发展特征。研究表明:1)全国的整体特征表现为,学校体育场地数量和场地面积(绝对量)发展比较缓慢,但学校人均场地数量和人均场地面积(相对量)的具体数值仍显著高于全国总体水平;财政拨款和单位自筹仍然是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且财政拨款占比呈大幅提高态势;中小学体育场地被占用、改用或弃用的情况较为严重,但新建或改建的体育场地更加注重土地集约利用(立体化)。2)省域的全局空间特征表现为,省域学校体育场地的发展水平、发展比重、对外开放程度均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但集聚程度趋于减弱。3)省域的局域空间特征表现为,在发展水平上,东北、西北各省域学校体育场地的绝对数量发展相对落后,而相对数量的落后地区则主要集中在四川、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等省域,且集聚作用还在加强;省域学校体育场地发展比重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即经济发展越落后的省域,其学校体育场地所占比重就越大,反之亦然;就对外开放情况的整体而言,西部省域学校体育场地不开放占比高于东部,华北、东北省域又高于中部、华东、华南各省域。针对上述特征,提出以下建议:我国学校体育场地今后发展应明确区分高校和中小学体育场地的发展重点;要积极拓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改变过度依赖财政拨款的局面;应重视学校场地发展的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发展学校体育场地。

学校;体育场地;空间差异;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Using the data from the fifth and sixth census of nationwide sports fields,in virtue of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the author,respectively form nationwide and provincial perspectives,probes into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Chinese school sports fields.The result shows that 1)The national overall features manifest that the developments of quantity and floor spaces(absolute amounts)of school sports fields are relatively slow,while the specific values of per capita quantity and per capita floor space(relative amounts)are still notably higher than national overall level;fiscal appropriation and units'self-financing are the chief capital sources,and the proportion of fiscal appropriation has an increasing tendency;the situations on occupation,diversion,and deprecation of sports fields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is quite severe,while the newconstructed or rebuild sports fields attach more importance in intensive land-use(three-dimension). 2)Provincial overall spatial features manifest that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upon the development level,development proportion,and opening degree of provincial school sports fields,while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tends to recede.3)The features of provincial local space manifest that:in the development level,the provinces in northeastern and northwestern regions lag behind relatively in absolute amounts;while the backward regions in relative amounts mainly concentrate in provincial areas of Sichuan,Shaanxi,Shanxi,Shandong,Henan,Hebei,Bejing,and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are still enhancing;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proportion of provincial school sports fields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that is to say,in the provinces with more back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ir school sports fields take a larger proportion,vice versa;in the overall opening degree,the non-open degree of western provincial school sports fields is higher than eastern areas,and the non-open degree in provinces in North China,Northeast is higher than Middle,East China,South China.In allusion to above-mentioned features,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propose following suggestions:unequivocally differentiate development priorities between colleges&universities and middle&primary schools in the developments of school sports fields in future;positively broaden the capital sources for constructions;change the situation of immoderate reliance on fiscal appropriation;pay attention to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adjust the measure to local condi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school sports fields.

school;sports fields;spatial differences;ESDA

G818

A

1000-677X(2017)02-0016-12

10.16469/j.css.201702002

2016-07-01;

2016-12-2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1&ZD15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5T80823;2014M552061)。

魏德样,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统计、体育产业、体育教育,Tel:(0591)22868263,E-mail:weideyang@126.com;王健,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理论、学校体育,Tel:(027)67868363,E-mail:jwccnu@163.com。

1.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1.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2.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猜你喜欢
省域体育场地热点
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问题和对策
2020年《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栏目选题
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场地建设现状研究
江西省初步建成教育省域网骨干网
4月高考热点关注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