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现状及风险防范

2017-03-04 11:45王文乐
商情 2016年32期
关键词:风险防范现状

王文乐

【摘要】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负担沉重,杠杆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金融稳定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企业深陷债务陷阱,也严重拖累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削弱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了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化解企业债务负担和风险,必须从降低企业高杠杆率入手,大力推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通过实施负债宏观审慎管理,降低非金融企业债务,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关键词】非金融企业债务;现状;风险防范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杠杆率都呈现上升之势,经济增长的债务扩张驱动特征十分显著。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被国内外学者和专家认为是未来中国经濟和金融危机的主要风险点。其实,相比地方政府债务,目前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规模更大、风险更高、更难化解,更需引起高度警惕。为防止债务引发的风险,降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应成为未来数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一、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现状

非金融企业指主要从事市场货物生产和提供非金融市场服务的常住企业,它主要包括各类法人企业。所有非金融企业归并在一起,就形成非金融企业部门。非金融企业债务即由这些企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类债务总额。目前,我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持续高涨已超过160%,企业部门已濒临债务陷阱,偿债成本不断挤占经济再发展资金,使得潜在经济增长率受到压抑,违约风险不断加大。具体分析,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具有以下特征:

(一)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负担沉重

从2008年至2015年,非金融企业债务余额/GDP上升了2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也出现明显上升,从2008年的52%上升到当前的60%以上。非金融企业债务中,银行信贷占了70%。考虑到我国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盈利能力较低这一因素,我国企业的杠杆率和负担远高于美欧等经济体,甚至大大高于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我国工业企业中,利息支出占到财务费用的90%以上,占到利润总额的20%左右,再算上税金占到利润总额的80%左右,我国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负担非常沉重。

(二)企业海外非股权类融资快速增长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14年6月份的数据显示,中国境外银行债务敞口达到1,1万亿美元,债务余额全球第七位,新兴市场第一位。债务的过快增长,尤其是外债增长在经济增速放缓、汇率波动贬值明显、短期债务占主导的情况下,企业或将面临严峻的流动性压力,违约风险大大增加。2014年以来,因债务问题引起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主要是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失联”、“跑路”现象显著增加,企业债务违约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在2016年将进一步加剧。

(三)国有企业杠杆增长较快

国企资产负债率从2008年的59,9%上升至当前的66%以上,中央国企的资产负债率从2008年的56.1%上升至当前近70%,地方国企资产负债率从2008年到当前也上升了3个百分点至68%,中央国企加杠杆力度大于地方国企。为扩投资、稳增长,同时也为带动民间投资,2016年,国企仍会加杠杆。国企加杠杆可能继续扩大无效投资,也可能带来不良资产的扩大,债务风险加剧。

(四)不同行业杠杆率分化走势明显

钢铁、煤炭、基础化工、建材、地产、机械等产能过剩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杠杆率居高难下,去杠杆难度较大,利息支出负担沉重,债务风险显著。从资产负债率角度看,2008年至当前,房地产开发企业上升5个百分点至77%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升2.5个百分点至6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上升3.5个百分点至67%,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上升6个百分点至61%,家用电器制造业上升1个百分点至67%,通讯设备制造业上升3个百分点至68.5%。而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农林牧渔业等资产负债率不断下降,从2008年至当前,下降幅度分别在5~8个百分点之间。

随着供给侧改革加强,僵尸企业、产能过剩行业、低水平制造业服务业关停并转力度加大,以及股

权融资力度加大,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预计将呈现稳中下降之势,但债务重组、债务违约将会显著增多。

二、非金融企业债务风险的成因和影响

(一)非金融企业债务风险的成因

我国企业的杠杆率持续走高,进一步弱化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对企业长期可持续盈利能力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企业债务风险日渐积聚,爆发和蔓延的可能性增大。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企业债务风险不断攀升,企业债务风险是在企业债务堆积的过程中产生的。

1.宏观方面

经济增速放缓,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企业负债螺旋上升。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导致外需疲软,再加上我国进行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放缓,造成内需不足。在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总体不足的情况下,我国企业部门却以再杠杆化来应对需求不足的问题,即以更大的产能扩张来吸收原有过剩的产能,最后形成更大的产能过剩。由于产能过剩的加剧,工业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利润率下降、亏损面扩大。由于收入增速远滞后于债务增速,形成债务的堆积,而债务杠杆的上升又反过来对总需求形成极大的制约,出现产能过剩和负债率提升的相互强化螺旋。

2.微观方面

投入要素成本上升,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企业负债高企。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较快增长,增加了企业成本压力。主要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或维持在高位,能源等资源性要素价格快速上涨:随着我国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限制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工业企业面临的节能环保压力不断增加,成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成本支出:税费负担较重,甚至在经济形势不好时,部分地方政府加大了税收稽查力度,反而使企业的税收负担有所增加。

此外,企业融资成本较高,比如2012年底,上市公司整体收益率为5.4%,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8%,整体处于亏损状态,如果考虑到其他融资方式的更高成本,我国企业部门负债率将进一步提升。近几年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引起的人民币持续升值也加重了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的成本压力。企业经营成本高企、盈利水平下降,是企业债务负担上升的直接原因。

(二)非金融企业债务风险的影响

我国企业债务规模大、增长快,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在某一个时间点爆发,形成区域性或行业性的债务风险,甚至波及整个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由于财务负担的长期拖累,高负债率还将摧毁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进一步削弱企业和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1.企业债务可能引发区域性债务风险。据初步统计,2005年上半年,浙江、江苏、山东三省新增不良贷款占全国60%左右,不良贷款余额占全国不良贷款的45%以上。仅浙江一省的不良贷款余额便达1046亿元。如处理失策,类似2011年发生在温州的企业债务危机有可能在东部区域重现,长三角、江浙地区(尤其是民间借贷发达地区)将成为不良贷款的重灾区。

2.企业债务可能引发行业性债务风险。当前,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17个月下降,五大电力集团的负债率已超过80%,铁道部的负债率超过60%,光伏制造企业负债率更是超过90%,钢贸、光伏、船舶等中上游行业风险积聚。由于上述行业的生产流通及上下游企业大都集中在长三角和江浙地区,行业风险与区域风险叠加,增加了风险防范的复杂性。

此外,尽管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目前在中小企业的城镇就业人员比例大概占80%左右,但是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抗风险能力较低。在当前内需不振、融资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如爆发企业债务风险,中小企业将首当其冲,即使维持现有就业也将面临更大挑战。

3.高负债进一步弱化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

在全球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大背景下,技术创新成为各大国突破发展瓶颈、培育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支点,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的制胜法宝。我国在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速也进入了“换挡期”,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充分发挥创新的重要作用,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主要是由企业决定的,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目前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尚不尽如人意。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仍然处于低层次阶段,核心技术和生产设备主要还是依靠从外部引进,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长此以往将导致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衰退,核心竞争力无法形成,其主要原因是受到企业盈利水平和投入能力、创新收益和企业治理结构等内部条件的制约,其中企业盈利水平对研发投入和投入规模具有关键影响。高负债对企业创新研发存在挤出效应,影响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我国企业负债水平不断升高,导致更多的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对研发经费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更加弱化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使得企业在研发创新、流程再造、模式创新等领域的支出大大降低。

三、化解非金融企业债务风险的路径

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债务虽然比地方政府债务更加严重,但与90年代末期相比,中国当前经济基础更为雄厚,市场经济体制也更完善,金融系统更为健康,只要对各类企业债务问题合理区分,应对得当,潜在的问题仍可以通过释放改革红利得到妥善解决。

(一)通过注资与重组,降低企业债务负担

建议国家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比照新加坡淡馬锡模式,对暂时有债务困难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行财务投资和组织增信,出资比例不超过20%、在董事会有特别表决权,在企业经营改善、摆脱债务困境后再市场化退出。此举不仅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帮助企业渡过债务难关,同时可将部分存量资金(如社保、养老)盘活,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并购提升国际竞争力,支持大企业按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对中小企业进行重组,通过并购和重组化解部分债务风险。

(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积极推进减税放权、减少管制、科技创新补贴等改革措施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水平,增强还本付息能力。用更大力气释放改革红利,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加强生产要素流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通过奖励、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引导融资性担保公司健康发展,帮助小微企业增信融资,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三)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拓展股权融资市场

研究设立区域性股权融资市场的有效途径。努力调动地方政府、证券经营机构和企业三方积极性,完善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强化外部投资者保护机制,降低股权融资成本。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激活存量,把风险和收益同时以合理价格转移给国内外资本市场,优化企业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运用多种金融手段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对合理向境外转移产能的企业,建议通过内保外贷、外汇及人民币贷款、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积极支持增强跨境投资经营能力;对实施产能整合的企业,通过探索发行优先股、定向开展并购贷款、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四)降低企业杠杆率

通过充分利用我国尚有的经济总体杠杆空间,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并实施国有资产战略性调整,实现在不出现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降低企业部门资产负债水平。

1.通过“国退国进”,实现存量调整,建立资本形成和补充机制,降低杠杆率

(1)实施新一轮国有资产战略性调整。按照“国退国进”的思路。国有资本应大部分退出竞争性领域,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真正参与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改制改组。在经营方式上实现以民营资本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加速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将国有资本收益投入到国家安全、公共服务和自然垄断领域,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合理流动机制,实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继续发挥主导作用。

(2)借鉴汇金模式,以产业基金的形式实现国有资本的动态优化布局。将这些国有资产资本化,委托专业投资机构来管理,不仅有利于取得较高收益,也利于国有资本的灵活进退,动态优化调整和布局。国家可以通过变现或股权划转的方式,将准备退出商业竞争领域的国有资本成立若干个产业基金,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的同时,补充资本金,降低资产负债率。

2.对企业部门负债实行宏观审慎管理

宏观审慎管理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产生的,已经开始广泛地应用于金融机构。由于破产难度大,对非金融企业部门资产负责表扩张冲动可借用宏观审慎管理原则和方法进行相应管理,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我国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天然地有一种投资的冲动。由于缺乏偿债的刚性约束,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通常愿意融资进行负债投资。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地约束负债投资冲动,不断地追加资本实际上就是不断地累积负债,降低杠杆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投资和偿债的刚性约束,就成为宏观审慎管理应用于非金融债务控制的关键。国资委应该把资产负债率列为国有企业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有效约束负债扩张。对民营企业来讲,政府可针对产能过剩行业在银行贷款、债券发行、股票上市方面设立严格的条件。

猜你喜欢
风险防范现状
银行金融理财风险研究与对策
信用证软条款的成因及风险防范措施探讨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及化解
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盈利及风险的影响研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