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政策下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方向
——关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白地村的调查

2017-03-07 15:24钟耀萍黄若曌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白地村民发展

钟耀萍,黄若曌,黄 珞

(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710018)

精准扶贫政策下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方向
——关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白地村的调查

钟耀萍1,黄若曌2,黄 珞3

(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710018)

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地村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随着大量劳务输出,“空壳村”危机日益凸显,现阶段缺乏科学性的旅游开发也使得当地生态问题突出,脱贫攻坚任重道远。但白地村作为唯一的纳西族聚居地和东巴文化的发源地,拥有白水台冷泉型淡水泉华台景观,其人文、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具有极大的经济发展潜力。针对该地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精准扶贫政策范围与举措,应当实施当地农业、养殖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深入发展,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及衍生行业引导发展和特色文化产业保护性发展的策略。从源头创造经济活力,并切实解决由于人口大量流失而导致的“空壳村”问题,从而走出一条以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实现乡村富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精准扶贫;少数民族特色经济;香格里拉白地村;白水台旅游景观;东巴文化;纳西族

一、研究背景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就是重点贫困区域之一,因而十八大出台贯彻精准扶贫政策方针后,习近平总书记把云南定为首个“精准扶贫”调研地。

自21世纪初中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出现了新机遇,根据知网学术趋势搜索显示,对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关注热从2005年前后开始急速上升,国内学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去向问题做出了多方面探索分析,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显示,主要集中在:鲁奇、杨春悦从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研究了劳动力流向地域及城乡之间的文化冲突问题;[1,2]林浩、谢佳春和李兴绪探讨了劳动力素质提高问题,包括如何发展当地教育和增强技能培训等;[3]马艳霞阐释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价值及发展潜力;[4]刘伟江、丁一和杨雪对劳动力输出地域进行了分析,认为很多学者将劳动力输出的原因都归结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家庭观念以及教育水平等而忽视宗教、语言的因素。[5]

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输出问题是当前民族地区普遍存在却又尚未解决的难题,以往研究往往将输出劳动力的学历、技能作为研究的重点,忽略了劳动力输出过程中对输出地产业结构、经济状况的影响以及输出人口动机与政策之间的关系等等。因而,本项目小组基于前述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输出问题考量,结合精准扶贫政策方向的要求,于2016年7月18日至2016年7月25日深入云南省迪庆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地行政村下辖的吾树湾村、古都村以及波湾村三个自然村进行了为期八天的实地考察,以三个村的数据为样本,较为全面地考量了劳务输出对当地经济的利弊影响,并在对白地村劳动力输出状况研究和对其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力求找出一条精准扶贫与发展特色经济相结合的道路。

二、研究区概况及数据获取

(一)研究区概况

白地行政村隶属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距香格里拉县城102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287户,共有人口4021人。全村国土面积8.26平方公里,海拔2300米,年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800毫米,适合种植谷子、小麦等农作物,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6]

此次调研的吾树湾村、古都村是白地行政村中保留东巴文化最为完整的两个自然村,这使得白地村成为三坝乡东巴文化的核心。白地村至今仍保存着活的象形文字——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同时东巴画、东巴舞、纳西服饰、吟唱调等民族风俗都独具一格,很多来自外地的东巴文化研究者都会慕名而来。[6]这又使白地村具备了发展特色经济的条件。

总体而言,该地经济发展水平极为落后,但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因此选取白地行政村下辖的东巴文化最为活跃的吾树湾村、古都村等三个村落进行调研一定程度上具有典型性。

(二)数据获取

统计数据获取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等渠道。收集数据过程中采用文献勾稽法、田野调查法和统计法等进行数据收集工作。通过挨家挨户访谈以及小组访谈方式填写村户调查问卷,更加精确地分析当地劳务输出的特征。采取分层抽样、典型调查及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吾树湾村、古都村进行问卷调查,最终获得有效问卷74份,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劳动力转移的相关信息。

(三)研究意义

本文调查点极具典型价值。白地行政村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贫困村落,在脱贫之路上,主要通过在外务工收入实现家庭收入增长来达到脱贫目标,但其本身巨大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却被严重忽视,从而导致当地居民务工收入增长的同时“空壳村”现象日益严重,过分依赖外来经济收入,失去源头的经济活力。而本研究着眼于这些以城带乡发展经济引发的副作用,找出科学的脱贫发展之路,通过发挥白地行政村潜在资源价值来实现脱贫继而长远发展。

首先,科学地研究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影响的意义,可以不断加深对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利用当下国家对云南省经济脱贫的重视,针对政策推行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对原始的第一产业以及非公有经济在发展中缺乏科学性,而对当地人民利益和当地环境造成的破坏,提出更好的改进措施以实现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其次,利用其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在源头创造经济活力,实现致富,对广大偏远地区实现脱贫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三、白地行政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劳动力输出

白地行政村下辖的三个自然村(吾树湾村、古都村和波湾村)共计72户人家的数据中显示出如下信息:外出打工的人家54户,其中吾树湾村45户,外出打工者多为30~40岁的青壮年,绝大多数人选择在香格里拉县城务工,劳务输出呈“就近输出”为主;输出人员的职业大致集中在司机、教师、厨师、电焊工;输出呈“季节性”,外出打工者大多在农忙、节日时返回;在外打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输出导致三个村子滞留人群主要为老人和小孩,除农忙时节极度依靠青壮年返乡从事农忙外,其它时间青壮年劳力都不在家居住,房屋由于金钱和精力的匮乏无法打理而十分破旧。尽管如此,在我们的调查中,79%以上的村民都倾向于支持外出打工。没有青壮年劳动力,村子难以发展,而村子发展不起来,又难以留住年青人,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选择外出打工的人除了为了挣钱,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照顾外出读书的孩子。而大数人选择离家较近的香格里拉也是为了给孩子陪读。由此可见,白地村的劳动力输出状况存在很大的回旋空间。若能在村子里解决孩子的读书问题,并提供更多可以赚钱养家的就业岗位,那么白地村留住青壮年劳动力的可能性会很大。

(二)产业结构

1.第一产业

目前,白地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第一产业为主。在小组调查的三个村子中,吾树湾村的种植面积户均大致在3—13亩,其中接近三分之一的村民户均为5—6亩地,有5户村民种田超过10亩。其中种植的作物多为玉米、小麦和油牡丹,由于古都村的自然条件相对于另外两个村子较好,种植的种类较多,部分村民种植了水稻、黄豆与梅子等等。玉米小麦是白地村的主要农作物,油牡丹作为经济作物正在该地区进行较大范围的推广试种,但由于缺乏经验和指导,收效甚微。除了种植农作物外,村民们还普遍大量豢养牲畜,每家每户都养了猪,少则两三头,多至10头。也有过半的村民家中养了鸡、牛、山羊,少部分人家中还有马。这些牲畜部分用于过年时自家吃,部分用于出售补贴家用。特殊的是,由于古都村在白水台旅游地,该村的马匹还用来供游客骑,增加微薄的经济收入。

2.第三产业

除第一产业外,白地村还有发展水平极低的第三产业——白水台旅游业。白水台海拔约有2380米,其造型酷似一层层梯田。成因是由于水中的碳酸氢钙经太阳光照射,水分蒸发后形成碳酸钙白色沉积物,之后又不断覆盖地表而形成的泉华地。它是中国最大的泉水台地之一。在调查中,高达86%的村民对白水台旅游业发展提出了看法。白水台所在地的古都村民表示,白水台游客并不多,马匹出租收入微薄对生活状况的改善效果甚微。反倒是因为旅游业发展导致村子里的水源受到污染,对村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村民们意见很大。

3.其他问题

(1)交通条件较差。白地村距离县城100公里左右,其中有将近20公里的土路,香格里拉每周日上午和下午各有一班发往三坝乡的大客车,车程4小时。该村到乡政府4公里道路为土路和柏油路各半,村内主干道均未硬化。该村距离最近的车站与集贸市场均为0.5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57辆,拖拉机520辆,摩托车7辆。外出打工者和去县里读书的孩子大多坐班车往返,很少一部分人会自己开车。

(2)医疗水平有限。白地村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但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水平十分有限,除了感冒以外的病都无法治疗,一旦有好的医生也会很快被调走,加上交通不便,无法及时赶到县城,村民们的就医成了一个大难题。

(3)教育政策矛盾。2008年开始,迪庆州推行集中办学政策,即村办学前教育,乡办小学,市办初中,州办高中。加上白地村村民的教育意识很强,“宁愿家里关门,也要让孩子去城里读书。”因而这几年白地村的入学率都是百分之百,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但也正是因为集中办学政策的推行,所有的乡镇都不再有初中及初中以上的学校,白地村的孩子读初中都必须去香格里拉,接受更高的教育就必须离家更远。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父母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兼陪读,白地村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时也间接导致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输出。

四、发展出路

(一)以精准扶贫政策为基础,深入发展第一产业

1.农业上,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

对于小麦、玉米、水稻这类家家户户都会种植的粮食作物,要保持它们的产量和收成,确保每家每户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多余的粮食政府要能提供稳定可靠的销售渠道。此外,白地村村民在生产资料上的开支较大,三坝乡政府要将国家扶贫政策里的林业补贴、草地补贴、水稻玉米的良种补贴发放到位,以减轻村民们的负担。

对于油牡丹这类经济作物,首先要用发放高产种子的方法,保证产量和收益,解决因其种植而导致的粮食作物所占面积减少,进而造成收成锐减的问题。其次,要增加下派技术人员的数量,对油牡丹种植实行技术辅导。目前油牡丹主要适宜于种植在陕西太白山、延安万花山、山东菏泽、河南洛阳以及甘肃兰州中川等牡丹产地,其种植周期很长,栽种第三年起才开始结籽,结籽高产期为5-30年,产籽寿命可达60年以上。油牡丹高产期每亩可产牡丹籽40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20元的收购价,每年的收入可达8000元左右。油牡丹原产地中国西北与华北地区的的种植条件与香格里拉白地村地区土壤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不加以引导,其极高的效益将无法实现。技术人员需就油牡丹的种植技巧对白地村村民进行统一辅导,必要时精确到对每一家每一户进行“下田”指导。此外,还要将试种时期油牡丹的产量和生长状况做好记录与统计,以便后期总结经验并改善方法。

2.养殖业上,要疏通销售渠道,支持养殖产业

调查数据显示,白地村村民养殖的动物中,家禽类占到了98%,其中鸡和猪分别占到了46%和39%,这些家禽部分用于自家消费,部分用于出售,出售所得的收入占了村民总收入的35%,是他们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有村民家中开发了养殖场,但始终不成规模。

目前,白地村村民采取的均是在过年时集中贩卖多余家禽的方法。要形成养殖产业,必须有固定的家禽销售渠道,需要政府或者其他官方机构做中介,联系好相关商贩,每年定期到村子里来,集中收购村民饲养的牲畜。对于家中有养殖场的村民,可以采取“合资”的方法,将其他有开办养殖场想法或想靠养殖出售牲畜为生的村民联合起来,由政府出资建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养殖场,由村民合资养殖牲畜,形成统一的饲养管理机构和销售流通渠道。销售利润的分成按照村民合资的比例来计算。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马匹的饲养,这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完善交通、医疗、游客服务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

1.交通上,整顿土路,增添来往班车和司机

无论是出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还是白地村村民出行的方便,交通都是必须大力整改的一个方面。在这方面依然需要政府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村子内大部分主干道均未硬化,对村民来说可能已经习惯,但若要开发旅游业,从游客角度来考虑,铺设水泥路或者柏油路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除了村子外,香格里拉到三坝乡、三坝乡到白地村未硬化的土路都需要进行改造。

目前,从香格里拉到三坝乡的班车只在周日上午和下午各发一班,在当地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班车数量必须大幅度增加至每天至少一班;通过“扶贫驾照”加强对本地村民的培训,使得有意向考取驾照的村民拥有驾车技能,并将他们安排至班车驾驶员岗位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留住劳动力的作用。

从三坝乡到白地村大约半个小时的路程,这一段的交通工具选择比较多,没有开放班车的必要,但依然可以调动原本有驾驶技能或经培训后可以驾车的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出租车服务。若游客对这一段路程有观光需求,还可以提供导游进行徒步指导,或者自行车、三轮车服务。

2.完善基本医疗制度

在白地村村民的日常开销中,仅次于农药化肥的就是医药费,一家小孩患有肾炎,每月支出就达到1800元,外加老人老来多病,药物支出不可避免。政府要把扶贫政策里的农村合作医疗落到实处,在这一项政策里,未住院的情况下也可进行报销,村民若能得到合作医疗的保障,生活开销上会减少一些负担。

此外,白地村的医疗水平仅停留在治疗感冒的阶段,这对村民和游客都是不利的,村里老人小孩居多,游客有时也会碰到意外突发事件,必须要增派医务人员,并提供急救的基础设施。

(三)以东巴文化为特色,发展旅游业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产业关联性高,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旅游扶贫是一种具有“造血功能”的扶贫方式。[7]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可为白地村脱贫致富注入持久的动力。

1.以东巴教圣地白水台为圆心成环形向周边开发,修建白水台旅游区

白水台作为我国最大的冷泉型淡水泉华台地和东巴教圣地,其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因而在开展生态旅游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白水台旅游区的修建虽然是三坝乡政府推行的重点项目,但由于开发不到位、体系不完善,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要想真正得到发展,必须解决以下问题:首先,政府需要解决过去旅游业开发所带来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并采取一些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其次,要对白水台旅游区进行制度化管理,让白水台所在的古都村村民加入进来,将自家饲养的马匹拿出来租用,供游客骑行;此外,还可以在旅游区开设关于白水台传说、历史渊源以及东巴文化绘画、象形文字的资料展览,也可设点售卖或出租纳西服饰、首饰等,游客可以穿戴这些服饰、首饰参与祭祀活动并学习东巴舞蹈和吟唱调,如此来增强游客和村民间的互动,感受当地纳西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二月八”是白地村以致整个三坝乡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白水台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人们从各地而来,欢度佳节。这个舞蹈,是吾树湾人的专利,体现了他们在纳西传统文化承载中的重要地位。[8]这个特殊的节日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让游客感受不一样的文化热情。

2.开放阿明灵洞,聚集东巴教徒和东巴文化研究者

阿明灵洞是白地村作为东巴文化圣地的重要代表性遗迹。灵洞位于三坝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北面“穆取山”山腰,离乡政府13公里,系喀斯特溶洞,洞内面积约20平方米,高4.5米。阿明灵洞是阿明宇勒开展活动和修行的场所,被后世东巴教徒尊为东巴教圣地,成为滇川藏各地纳西族东巴朝圣的地方。历史上,丽江、维西、四川木里等地的东巴教徒纷纷到白地朝拜灵洞、拜白地东巴为师学习经典并在灵洞举行“降威灵”仪式。[6]把阿明灵洞作为朝圣之地向所有前来白地村的东巴教徒和文化研究者开放,并在举行“降威灵”仪式时对游客开放,把宗教特色也作为吸引游客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宗教色彩的强化会吸引更多学术研究人员,这些研究者的学术活动和学术论著本身就是宣传白地村最好的方式。

3.建设油牡丹景区

白地村的油牡丹目前还处在试种阶段,据了解,油牡丹除了在牡丹籽成熟之后可以通过榨油带来相当高的经济效益外,在每年4-5月的花期还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油牡丹开花后颜色、形貌与普通牡丹无太大出入,花色有红色、白色等。白地村若能将油牡丹试种成功,政府可以考虑增扩土地,形成油牡丹景区,供游客观赏。

4.建设旅游客栈和特色民宿

客栈和民宿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政府的支持。从香格里拉到白地村来回将近10个小时的车程,住宿条件在白地村是必不可少的。据调查了解,白地村普通村民的居住条件虽然简陋,但很整洁,并且具有纳西族的文化特色,若将这种特色应用到一定规模的民宿客栈中,可以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建成的民宿客栈可由当地村民尤其是对纳西文化了解颇深的老东巴,进行服务和管理,以便给游客进行解说。

5.加快新农村建设,整合性发展,建设“富美”乡村

现阶段,关于城乡一体化改进方案中,新农村建设被频繁提及,其中最主要的是“坚持整合性发展,即将过去零碎的努力,聚合成一个统一的结构,发挥其结构效应,形成均衡协调的城乡发展结构,促进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农村社会的和谐构建以及农村自然人文的全面恢复。”[9]三坝乡旅游开发的逐步推行以及劳务输出人员的与日俱增都是城乡一体化的成果。因而,在发展农业、乡村工业等经济的同时,也应当发展农村教育和就业,改善环境卫生、生活条件等,完善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以良性循环模式建设好现代化的新农村。

无论是改善交通还是医疗条件,无论是深入发展农业、养殖业还是拓展旅游业,都会产生相应的职业岗位,对留住青壮年劳动力大有裨益,而青壮年劳动力的加入又会使打造“富美”白地村的进程大大加快,这种双向影响是白地村摆脱贫困、致富崛起的关键。

五、解决之道的普遍意义

本文上述问题与解决方案均是基于云南省精准扶贫的项目方向和白地行政村的实际情况而提出。

在扶贫工作最为关键的2016年,香格里拉市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等提升“工程”入手来实施《香格里拉市贫困乡(镇)、贫困村退出工作实施方案》。[10]首先对农村公路建设尤为重视,至2016年11月,三坝乡完成64公里水泥路铺设。入户道路的建设在前期在满足政府人员、技术人员入村入户与村民之间实现面对面的精准沟通的基础上,后期的完善也能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香格里政府产业发展方向上的扶贫举措还是以支持第一产业为主,与笔者所提出的对深入发展农业和养殖业为主的构想相谋合。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应当是全盘否定第一产业来发展最具潜力的旅游业,而是在能确保当地村民基本生活状况和稳定收入的前提下而推动更加健康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民族特色旅游业的发展。香格里拉政府成立了“环境综合整治组”来监控推进扶贫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诸如上述所提到的因水污染而引发的瘟疫、废弃垃圾造成的污染以及旅游业无序发展导致的环境破坏等现象,有望得到解决,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

党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建设之中。因而上述所提及的“富美”概念是融合了精准扶贫的政策、第一产业为主的经济基础、以东巴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以及生态治理的举措这四方面后提出的,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白地村才能尽快实现脱贫目标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鲁奇,杨春悦.新时期云南红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4):85-89.

[2]蔡正非,李喜景.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城乡文化的冲突与协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5):87-92.

[3]林浩,谢佳春,李兴绪.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效应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5(6):951-959.

[4]马艳霞.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修正与路径问题研究--基于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9.

[5]刘伟江,丁一,杨雪.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5(2):102-112.

[6]马溪.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白地村[EB/OL].(2015-03-20)[2017-05-05]http://ylxf.yn.gov.cn/Html/News/2015/3/20/75272.html.

[7]王群,孙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扶贫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吉首市德夯村为例[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4):94-96.

[8]赵希涛,李铁松,和尚礼.中国云南白水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8:10.

[9]赖扬恩.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与原动力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2.

[10]兰学平.香格里拉市召开第二个“百日会战”总结会[EB/OL].(2016-11-30)[2017-05-06]http://zf.xgll.gov.cn/html/2016/zf_zfjg_zs_fpkfb_gzdt_11310/18844.html.

责任编辑:詹花秀

F2

A

1009-3605(2017)05-0046-06

2017-05-15

长安大学第十届“挑战杯”科研项目部分资助(项目编号:CCC2016-CHD10-LAC006)(参加田野调查还有陈敏之、张宇峥和纪小伟,曹燕对本文撰写亦有贡献)。

1.钟耀萍,女,云南昆明人,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文字学;2.黄若曌,女,云南昆明人,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和传媒经济;3.黄珞,女,云南昆明人,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讲师,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舆论引导和影视传播。

猜你喜欢
白地村民发展
磁州窑白地黑花瓷的艺术特点与传承发展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白地吴树湾村汝卡东巴经《内内抒》片段译释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白地霉不对称还原1-萘乙酮制备(S) -1-萘基-1-乙醇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