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聋生人文素养培养

2017-03-07 16:07谢晓霞
黑河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特殊教育全面发展

谢晓霞

[摘要]人文素养的培养来自于长期的人文学科的熏陶。聋校教育因其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及教育资源缺乏等因素,在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存在着先天弱势。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课程因其自身的人文优势,成为聋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人文素养的内容十分宽泛,针对聋生的特点,对聋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应着重于爱国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创设情境、角色扮演、信息整合等多种手段达到强化爱国情感,塑造健全人格,加强文化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特殊教育;人文素养;道德素质;全面发展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培养应该从最基础做起,否则只能是浮沙筑塔,难以为继。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进步与精神文化的相对困顿这一环境错位,呼唤人文素养的广泛普及,这对于聋校学生一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养的界定及其要求

人文一词初见于《易经·贲卦》:“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易经》所处年代的语境中,天文一般指的是自然规律,与此相对,人文则应是人类社会的规范与准则。到了近代,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人文有了更深刻的内涵。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成了西方主流社会推崇的普世价值,其以解放人性,重视人的价值为号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从以上概念出发,人文素养是指个人的道德修养、精神素质及文化底蕴等内在素质的集合,而人文素养的获得与培养,则来自长期的人文学科的学习、培养与积淀。

人文素养的内容是十分宽泛的,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应有不同的内容选择。针对聋校学生的特点,主要是加强爱国教育、人格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

1.爱国教育

爱国情感、民族情感是最基本的人文道德素养,一个人如果不爱国,难以想象其最终的道德底线会落在何处。因此,加强爱国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也是作为一名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

2.人格教育

聋生由于其生理缺陷,在心理上往往容易失衡,对于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也有欠缺。如何正确地认识自身,协调好自己与家庭、社会、他人的关系,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信,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是聋校应加强的教育重点。

3.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相当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底蕴,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之下,沉淀于每个炎黄子孙基因之中的共同精神记忆。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不仅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给予人以心灵寄托,其优美的文学形式,也给人以艺术熏陶。

二、语文教学是提升聋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相对于普通学校而言,聋校教育因其教育形式的特殊性、教育资源和教师素质的现实,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存在着劣势,主要表现为:

1.学生人文素养基础薄弱

从年龄上看,聋生年纪偏小,尚未形成自身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而失聪的现实,又使其意识到自己与正常人不同,进而陷入自卑与偏执的境地。缺乏关注与被爱,或将导致其行为趋于不良,难以自控,同时对集体主义、责任感等概念也缺乏认同。而集体主义观念、对自身的自爱与自重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聋生的人文素养基础薄弱。

2.聋校缺乏人文素养的教育氛围

与聋生缺乏人文素养相对应的,是聋校缺乏相应的人文素养教育氛围。根据2015年发布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其课程教育方案以学科知识和技能教育为主,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则是穿插在各个课程之中,缺乏整体性、连贯性的教育课程设置。

3.聋生缺乏提升自我人文素养的意识

由于聋生的生理缺陷,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其的要求都是学得一技之长,以求能在社会自立。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聋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也将技能的学习列在首位,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通过语文教学提升聋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要弥补聋校的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劣势,最优的途径便是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因为语文课程是众多传统人文素材的载体,如先秦诸子的作品古朴典雅,同时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唐诗宋词或豪放,或婉约,或寄情,或写景,均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如《易经》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接受语文教育,文学熏陶,有利于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

1.创设情境,强化爱国情感

爱国情感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无法直观进行讲授,更由于聋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因此在相关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对此,可以将爱国教育化为各种不同的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之中自我感悟祖国的伟大和繁荣,加强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进而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以聋校语文第十二册《难忘的日子》一课为例,本课讲述了作者为邓小平同志进行计算机表演,受到鼓励的故事。可以通过连环设问,创设情境,请学生感受:当自己受到老一辈革命家的鼓励与夸奖时是什么心情?将会如何做?从而体会老一辈革命家对下一代的殷切期盼,油然生发为国家和民族努力学习、奋斗的愿望。

再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教师可以以导游的形式,结合多媒体技术,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请学生自行领略优美的自然风光。在此之后,请学生回答观看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象之后内心的感受,同时适当展示我国其它地区的美景,强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情境扮演,塑造健全人格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适应自己的角色,是每个人在进入社会之前都应该思考与学会的事情。在社会中,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责任和意识去承担,对于每个未踏入社会的学子而言也是重要的課题,而这一切的解决,都有赖于健全人格的塑造。聋生由于其生理缺陷的存在,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会比正常人更为艰辛和不易,因此,进行情景扮演,充分体会角色情感,对于聋生的人格塑造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以聋校语文第十二册《开演之前》一课为例,本课讲述了一个热心的红领巾在戏剧开演之前帮老奶奶找座位,不小心闹出乌龙,错认了一位解放军的座位,解放军将错就错,把自己座位让给老奶奶的故事。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扮演的模式,请几位同学分别饰演“我”、红领巾、解放军、老奶奶的角色,在具体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思想表露出来。与此同时,教师加以引导,在让学生充分感受角色人物的人格魅力之时,形成自身的道德标准与情感价值尺度。

3.信息整合,加强文化素养

聋校的语文教学由于侧重具体语言和文字能力的培养,以及生活技能的锻炼,造成了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多渠道的信息整合,提供全面而广泛的传统文化素材,强化聋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以聋校语文第十二册《家乡的桥》为例,本课主要介绍家乡江南的桥。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对江南的桥进行延伸介绍。江南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个经典意象,承载了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文人墨客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想象。教师可引用白居易的《忆江南》及韦庄的《菩萨蛮》,使学生在古诗词的熏陶中领略江南。另一方面,古桥不仅是历史载体,还是重要的艺术载体,在介绍桥的时候,教师可以展示各种桥的图片,并介绍其传说,带领学生领略传统艺术的古典美。同时,还可以邀请学生进行回答,他是否知道家乡有哪些著名的桥,这些桥有哪些故事,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语文是一门包容性极强的学科,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且应广泛利用多渠道的信息和素材,加强学生学科知识之外的素质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1,(02).

[2]夏秀.让课堂焕发人文色彩——《小河与青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3).

[3]吴惠青.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2010,(01).

[4]关鑫.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刍义[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2009,(06).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特殊教育全面发展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浅谈中学生道德素质
《弟子规》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