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影像的艺术化表现*

2017-03-08 12:00李剑
河北传媒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数字影像情感化情感

李剑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数字影像的艺术化表现*

李剑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数字影像的艺术表现,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奇观化,借助数字影像技术营造出震撼人心的、充满沉浸感的视听奇观,给人以愉悦的感官体验;奇观化策略,凸显了电影的媒介属性,也是电影技术主义美学传统的延续。二是情感化,数字影像与剧情设计结合,通常以精巧的情节叙事、独特的角色形象甚至细节的设置,让观众沉醉在温情脉脉的故事里,感受情感的升华。三是象征化,即借助数字影像技术,虚拟出一个特定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故事情境并展开叙事,以此激发观众的理性思考。

数字影像;艺术表现;奇观化;情感化;象征化

当代电影已进入数字时代,数字影像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越来越普及,纯数字化制作的、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影也并不鲜见。在如何看待数字影像技术的问题上,理论界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有学者认为 “数字时代的电影已经具备了一套崭新的美学体系”[1];反对的意见也同样鲜明,“数字技术不可能整个推翻原有的电影美学体系”[2]。可以肯定的是,数字影像的运用已然对电影的艺术风貌产生了深刻影响。从作品的角度来看,当代电影中那些耗资巨大、场面奢华的数字大片,其艺术质量却并不高。鉴于此,如何将数字影像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精妙高超的艺术表现,有哪些方法和途径可以实现这种转化,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奇观化:技术主义美学的影像传统

奇观化,是电影媒介的属性之一。何为奇观?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在现实场景中难得一见的景观,便是奇观。在早期电影中,曾出现过大量拍摄于世界各地的风光片,尽管只是记录了一些普通的生活场景与自然风光,却颇受观众喜爱。从观影心理上说,这类风光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影经验贫乏的早期电影观众的猎奇心理,观众可以免去跋山涉水、舟车劳顿之苦,欣赏到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人情风俗与独特风景。直至今天,风光片及其他记录人情风俗的纪录片,仍然不失其艺术魅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不同于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它是一种“奇观”。电影后来被称为“白日梦”,也是强调了它迥异于日常生活的一面。好莱坞电影中的香车、美女、豪宅,恰恰是一种非日常性的“生活奇观”。因此,奇观可以说是电影与生俱来的媒介属性。

奇观化的影像设计,也是电影的美学传统之一,它借助于各种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以创造出魔术般的、独特的视听效果为目的。早在1902年,梅里爱拍摄了《月球旅行记》,将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H·G·威尔斯的《最早登上月球的人》两部科幻小说改编成了电影,以极具想象力的方式进行了奇观化的影像设计,成为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并开启了电影的技术主义美学流派。这个流派的主要特征,就是利用各种技术和技巧,在电影中制造各种各样的影像奇观,以此来不断地刺激观众的神经。在后来发展起来的科幻片、灾难片、恐怖片等电影类型中,奇观化的影像设计被运用到电影的各个方面,角色造型、场景设计、气氛渲染甚至细节,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

高举着技术主义美学的旗帜,奇观化的影像设计,在20世纪70年代数字影像技术出现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卢卡斯的《星球大战》运用数字影像技术颠覆了传统的观影感受,在电影市场上大获成功,数字影像由此开始在电影制作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影像相比,数字影像无限扩大了奇观化影像设计的可能性,可以更加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提供更多、更丰富、更具沉浸性的奇观化视听体验。《星球大战》系列中地球人与外星人激战的场面令人眼花缭乱,《侏罗纪公园》系列里对恐龙物种的复现让小朋友们大呼过瘾,《大白鲨》里逼真恐怖的鲨鱼让人不寒而栗,《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宛若仙境,《地心引力》对太空环境的逼真模拟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由数字影像所营造的视听盛宴,每一次都能带给观众难以忘怀的视听享受,又让观众对下一次的影像奇观充满了心理期待。这些成功运用了奇观化策略的高科技大片创下了一个个票房奇迹,也一次次地验证了这样的事实:在全球范围内,作为技术主义电影美学传统的当代延续,奇观化的影像设计策略契合了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仍然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与市场号召力。

奇观化策略的运用,并非万能灵药,必须适度。从审美的层次来说,影像奇观多注重视听层面的感受,较难表现深刻的理性内容,因此也往往为人诟病,认为是滥用了科技的力量,忽略了人文内容的表达。总体来说,当前的一些注重制造影像奇观的电影,艺术质量不高,失败之作亦不少,其根本原因是技术的“工具价值僭越到人的自由精神创造性体现的艺术世界”[3]。诚如有学者对《阿凡达》的评论,“卡梅隆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深知只有讲好故事,他的技术才能被记住。从炫耀到收敛,这也是电影史上每一次技术成熟的特征”[4]。的确,在电影史上每一个新技术发展的幼稚阶段,都充斥着大量因滥用技术而有失艺术水准的作品,而从炫耀到收敛的过程,正是奇观化的影像设计回归合理、适度的过程。

二、情感化:大众化的叙事艺术

情感化策略,指的是数字影像的设计超越了营造场面、渲染气氛等视听感官层面,与剧情的整体设计相融合,通过构建特殊的故事情境,在细节设计、角色设计、情节设计等方面都发挥数字影像的独特功能,以情感效果的获得为主要目的,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人文深度。

以获得第67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大奖的影片《阿甘正传》为例。影片借一个智障人士阿甘的视角,回顾梳理了当代美国的社会历史,并以其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将世事的推移难料、情感的变迁、青年人理想的破灭等人生的种种况味一一道来,充满着人世的沧桑感与脉脉温情。影片中不少大场面镜头都是数字合成的,如越南战场上的轰炸机、华府前的抗议集会等,降低了影片制作成本。同时,数字影像与剧情设计巧妙地融合,为塑造角色形象、表达情感主题服务,如阿甘接受肯尼迪总统的接见、约翰逊总统授勋、参加中美乒乓球友谊赛等镜头。通过数字影像的技术手段,将阿甘这个故事中的人物缝入了真实的历史性镜头,既丰富了阿甘这个角色形象,也在卑微智障的小人物与宏大的美国当代历史之间构成一种喜剧性的反差,更对丑闻迭出的美国当代社会及历史投以一丝冷嘲,产生了多重的艺术效果。而那片著名的羽毛,是具有画龙点睛之效的细节设计,也是运用情感化策略的神来之笔。羽毛与背景之间的合成、羽毛飘落的运动轨迹等效果极为逼真,让人丝毫看不出破绽;在艺术效果上,随风飘落的羽毛在此处无疑是一个美的意象,它呼应了阿甘那段关于“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的独白。世事变幻无常、难以预料,恰如在风中飘荡翻飞的羽毛一般,而人生的记忆与情感,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累积,越来越重,让人无法释怀。《阿甘正传》对数字影像的运用和设计,是内敛而睿智的。数字影像增强了细节的艺术表现力,使得角色形象更加厚重丰满,也拓展了情感表达的深度与广度,在技术运用与人文表达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堪称情感化影像设计的典范之作。

情感化策略旨在情感深度的获得,奇观化策略则重在视听震撼,二者若默契配合,则会收到双倍的艺术效果。近年来票房大热的一批好莱坞电影,如《盗梦空间》《2012》《星际穿越》《地心引力》等,便是既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视听奇观,亦不输人性与情感的深度表达,是成功融合情感化与奇观化两种影像设计策略的代表作品。在这些影片中,数字影像为构建具有极端性的、超常规的故事情境提供了可能,如大脑潜意识、世界末日、地外空间等。在这些极端的故事情境里,人类的情感会突破原有的边界而获得新的体验,情感的复杂性与微妙性,也会得到成倍地放大。比如《盗梦空间》,其所虚拟出的意识、潜意识等故事情境,为观众提供了多重的体验,也极大地拓展了观众的想象,可谓一种独特的“奇观”;而影片直到最后才揭晓谜底,原来主人公所做的一切都与他对妻子的深深爱恋有关。这是一个关于人类大脑意识空间的故事,更是一个令人嗟叹的爱情故事。再如《2012》,在世界末日的景象奇观、硕大无比的诺亚方舟让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很多观众也记住了这样的细节:一个富商带着两个儿子登诺亚方舟,眼见第二个儿子恐难登上缓缓升起的过道,他毫不迟疑地将儿子奋力一托,自己则堕入大海。在末日来临的时候,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爱与情感,总能让人感受到灵魂的震颤与升华。《星际穿越》《地心引力》等影片,一方面以无垠的外太空、星际的美景让人大呼过瘾,一方面则以父爱、自我牺牲、个体的孤独、人世的美好等作为情感表达的重心。这些影片,在展示影像奇观时内敛适度而不失效果,在情感表达上则借助影像设计而得以强化,从而倍增其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情感化,原本是艺术表达的重要方式,在数字影像的设计中,也是一种比较主流的策略。影像设计与故事情境设计、角色形象设计、细节设计等融合,可以增强情感表达的深度与力度,更容易打动人心,实现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情感化与奇观化的组合运用,则是当下主流大片采用较多的艺术策略,影像奇观的形式感染力与情感表达的艺术感染力相得益彰,可以带给观众多重的观影感受与情感体验。

三、象征化:哲理思辨的个性化表达

象征化策略,通常的设计也是利用数字影像技术来构建一个极为特殊的故事情境,但其表达的重心并不是情感性的,而是强调对人类自我、价值、信仰、命运等终极问题的思索。《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雪国列车》,便是成功运用象征化策略获得艺术成功的典型案例。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借助于数字影像的技术优势,使得这样的故事情境成为了可能:一个少年和一头孟加拉虎,在同一艘救生艇里漂流于茫茫大海之上,他们俩要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相处上一段不短的时间。不难想象,要以传统的胶片来拍摄这样一个故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述这个救生艇上发生的故事。救生艇漂流于海上,看似开放,实则封闭;在茫茫大海上漫无方向地飘流,时间也如同停止了一般,失去了意义。导演所设计的故事情境,分明就是一个时间和空间都停止了的、毫无意义的孤岛,充满着隐喻和象征的意味。一个失去了家人与同伴的孤独少年,他如何自我面对;飘于海上,孤绝无助,身伴猛虎,凶险万分,他如何找到坚持下去的勇气与信念;存在的价值是什么,神又在哪里,一叶孤舟将带他去何方?这个与猛虎漂流海上的故事情境,引发的是关于人与神、善与恶、理念与信仰、自然等终极命题的一系列思考。《雪国列车》的处理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导演设计的情景,是一列在冰天雪地里一刻不停地向前飞奔的火车,在每一节车厢里,乘坐着不同阶层的人类。被长期囚禁在车尾、受尽压迫的人们,一次次地发起对居于车头的权贵阶层的反抗与冲击。雪国的列车,外面是美不胜收的皑皑白雪,车里是社会化生存的残酷与拼杀。列车只顾向前疾驰,没有方向,没有尽头,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世界,更是一个象征性的意象。列车的不同车厢,对应着不同的阶层,不是对等级森严的人类社会结构的绝妙讽喻?发生在列车内里的反抗与压迫,不是对人类社会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的各种争斗的影射?飞奔在雪国的列车,发出的是关于人类未来的拷问:人类社会的共同命运,是否也要在一种疯狂的、非理性的状态下,如同那趟列车一般载着所有不合理、不公平、不人道的东西而无休止地继续下去么?

象征化的影像设计,旨在理性反思,对人类的终极意义、终极价值进行思索,却也容易因其深刻的思想性而使得大众敬而远之。影片《云图》便是如此。导演团队选择改编同名小说,表明其在探索思想深度方面的企图与野心。然而,6个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故事,以一种若有若无的隐喻方式串联起来,时空转换,交叉叙事,既对观众的理解与接受能力构成挑战,其命运轮回、宿命等充满玄妙色彩的主题也令人费解。应当说,影片在构思的精巧性、思想的深刻性等方面值得赞赏,但因其叙事过于繁复、主题过于艰涩,使得其市场接受度大大降低,远没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雪国列车》那般雅俗共赏。

结论

奇观化、情感化和象征化,是将数字影像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精湛的艺术表现的三种途径,也是数字影像在当代电影艺术的三种表现。奇观化是电影技术主义美学传统的题中之义,有助于提高电影的观赏性,但不可运用过度。情感化策略,符合大众文化的审美品位,观众接受度较高。奇观化与情感化的综合,在影像奇观的沉浸式体验中接受情感的洗礼与升华,是不少电影赢得艺术与商业双赢的保证。象征化,则体现了艺术家探索终极命题的努力,也是创作出具有高度思想性的艺术精品、形成艺术高峰的重要途径。

[1]罗伯特·罗森.媒介饱和语境下对数字电影美学的思考[J].当代电影,2012(11):95.

[2]颜纯钧.从数字技术到数字美学?[J].电影艺术,2011(4):66.

[3]陈旭光,刘志.论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理论的挑战——兼及艺术与科技关系的美学思考[J].当代电影,2012(1):70.

[4]屠明非.技术与文化:数字媒体时代的电影艺术[J].当代电影,2010(7):87.

(责任编辑:杭长钊)

2016-11-02

*本文为江南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青年基金课题“数字影像的艺术表现研究”(课题编号:JUSRP115A37)的阶段性成果。

李剑,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数字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数字影像情感化情感
儿童玩具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乡村儿童玩教具情感化设计研究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念的艺术玩具设计方法研究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作品赏析(4)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化设计在汽车产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