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刺死辱母者》看新闻背景的作用

2017-03-08 16:04窦玉英
河北传媒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背景材料

窦玉英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2017年6月23日,于欢案二审由无期改判5年。此前的5月26日有媒体已报道,该案中相关民警受到处分。至此这起曾经轰动一时的新闻暂告一段落。如今,重温今年3月23日发表于《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刺死辱母者》(以下简称《刺》),分析其报道手法,对新闻教学和新闻工作者或有可借鉴之处。本文着重从新闻背景的作用这一角度展开分析。

有论者认为,所谓新闻背景,是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酝酿与生成、存在与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它反映着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与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原因与过程[1]。《新闻学小辞典》对新闻背景的定义是:新闻报道中与主要事实有关的历史情况与环境条件。不论哪种定义,都在表明,新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必然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原因、空间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是社会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各种因素就是新闻背景。这就意味着新闻报道如果缺乏必要的新闻背景,只停留于就事论事,那就很可能断章取义,不能反映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全貌和本质。因此,新闻背景在新闻报道中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需的。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麦尔文·门彻所说:不使用背景材料,几乎没有什么报道是全面的。《刺》文中新闻背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彰显客观

《刺》文以于欢刺死了当着他的面污辱其母亲的人而被判无期。这样一个尖锐的矛盾开头,报道了于欢刺人、被判刑的来龙去脉,分别从矛盾的起因、矛盾的激化到矛盾的结果全面呈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本来,报道到这里是可以结束的,但记者宕开一笔,在文末对杜志浩这个人物作了一番背景介绍,原文如下:

死者杜志浩出生于冠县斜店乡南史村,因在家中排行老三,被人称为“杜三”。

南史村一名村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杜三常年不在家,一直住在县城或东古城镇,给村民留下的唯一印象是,因琐事“揍他舅舅”。

杜志浩曾因一起交通肇事案被冠县东古城镇人所熟知。2015年9月30日,东古城镇一名14岁女学生被撞身亡,身首异处,肇事司机逃逸。

这名女学生的母亲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肇事当天杜的父母来给她送过东西。她后来收到了中间人给的28.5万元赔款,但自始至终没见过肇事者一面。“交警说抓不到人。我一个农民能怎么办呢?不然他得坐监狱,他要坐监狱也就不会死了。

这段背景的交待,主要通过村民之口和女生母亲的介绍,告诉读者杜志浩何许人也。记者没有直接说杜志浩在当地臭名远扬、本该入狱或者死有余辜,

也没有说杜志浩曾撞死一女学生,更没说当地警察处警不力,而是把记者采访了解到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只说事实,不谈观点。这段新闻背景的客观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词语的使用。这段报道中没有使用任何情感激烈的形容词和副词,而大量运用名词、动词等中性词语表达。二是直接引语的使用。文中借女生母亲所说的加了引号的原话间接表达了记者的态度和观点。三是文章结构的安排。记者把这段背景置于文末,作为补充交待,力求以旁观者的视角、不偏不倚的立场向读者呈现事实,做到客观,有效避免了读者对记者心理倾向性的猜想。试想,如果把这段背景材料放在整篇报道的前半部分,比如于欢刺人前,那么记者很可能涉嫌对杜志浩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引发读者猜疑,从而影响客观性。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记者似有态度又没直接表明态度,而只有事实,至于读者透过这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则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由读者自己判断。可能正是记者的这种秉持客观的冷处理,反倒激发了读者的热议,以至于《刺》文发表一周内引爆了全中国,成为刷屏文章,仅转载此文的网易跟帖就达到了239万。

由此可看出,产生巨大影响的新闻报道不是记者没有态度,而是记者必须有态度,只是这种态度既不强加于人,更不排斥与其不同的态度。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态度呈现时有理有据有技巧。《刺》文的重要技巧就是记者在掌握了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后,对相关背景材料进行精心选择、安排布局和呈现。以杜志浩的背景介绍为代表,《刺》文让人们再次看到了客观作为一种新闻理念在具体操作中的具体应用,即客观报道主体化,记者在报道中不可能消弭自我,“零度写作”,绝对客观。那些客观事实一经进入记者大脑进行加工,就必然带上主观色彩。而借助背景材料,对其巧妙处理,则可以达到用事实说话,即客观报道的效果,同时又传递了记者态度,这被称为“最高超的新闻报道技巧”[2]。

二、深化主题

《刺》文中,如果删掉上文引用的对杜志浩的背景介绍,那么文章很大程度上就会局限于就事论事,而当这段背景呈现出来时,读者的眼界豁然开朗,借此可以历史的眼光、宏观的视角审视于欢案。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地发生的交通肇事案久拖不破。不论此案是否杜志浩所为,也会对其个人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强化产生一定影响,即为所欲为而不必承担责任,这也就解释了杜志浩在于欢案中的行为绝非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二是当地警方在交通肇事案中的处警方式,与于欢案中的处警似有某种相似之处。说其不作为也好,称其怠政也罢,最终它会引发读者思考:这纯属巧合还是当地警方的一贯做法?如果纯属巧合,实难服众;如果是一贯做法,那就不单纯是某些个别警察的原因,而是具有普遍性,那很可能是积弊已久或体制所致。总之,背景材料的运用让读者站上了更高的点位,由当下回望历史,由此案思考彼案,视野更加开阔,思考更加全面,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新闻报道不同于百姓日常的家长里短,不是听个热闹、看个稀罕就完事了,它还有重要的使命,那就是要服务于人们当下和未来的生活,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能够担负起这种使命的报道,其主要表现就是深刻的主题。

《刺》文中深化主题的背景还有一段:

在山东冠县,不少企业热衷于向吴学占借款。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为了资金周转,部分企业宁愿铤而走险,互相担保向吴学占借高利贷。

一旦企业无法还清高额本息,将面临暴力催债。“工业园有几家企业还不上钱,被卡车堵门,我也被恐吓过。”园区内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该背景交待了民营企业贷款难的普遍性以及高利贷的盛行和黑社会存在的合理性。由此给读者以宏观的视角,让读者认识到于欢案所发生的社会大环境:贷款难、高利贷、黑社会,从而呈现出该案件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复杂性,引导读者对此案的关注不再局限于经验感知,而是多些理性思考。

如果说杜志浩的人物背景属于新闻的微观背景,那么,企业借高利贷这部分背景就属于新闻的宏观背景。所谓宏观背景,是指整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之所以引人注目的社会原因。它从根本上决定着新闻作品价值的大小[3]。宏观背景与微观背景各有优点和缺陷。宏观背景有助于把读者引向理性思考之境,寻找社会发展规律,还有助于表现宏大的报道主题、深化报道的意义,是成就大家之作的必备条件。但是,如果一篇新闻报道中只有宏观背景而缺乏微观背景的交待,则容易让报道流于空泛,难以服众。同样地,只有微观背景的新闻报道则容易窄化读者思维,使报道感性有余理性不足,难以深化主题。而它的优点则在于容易打动读者,对读者更具说服力度。

综上所述,在新闻报道中要注意宏观背景与微观背景的综合运用,做到既以情动人又以理服人、情理交融,让报道既关照解决现实问题的可行性,又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性。

另外,此处借助新闻背景表达记者倾向性的做法,增加了《刺》文的弹性和张力,不同的人会从文中找到不同的看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与审视,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认知。一个社会的进步,不在于各种思想矛盾的交锋有多么的激烈,而在于社会能够容纳各种不同思想的宽容度。一篇报道,不是推行一种观点,而是生发出不同的观点在此交汇、碰撞甚至激烈冲突,继而在争议辩论中让真理现身或寻求最大公约数,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进步。

三、体现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一篇新闻报道来说,如何做到真实?是有闻必录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一篇新闻报道不可能穷尽事件或人物的所有细节。这在美国新闻史上也是被实践、被讨论过并得到经验和教训的,最著名的就是美国二战后的麦卡锡主义。

麦卡锡是麦卡锡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国会参议员。在上世纪50年代,他每天都发表讲话,无中生有地指控大批美国人为共产党人或亲共,掀起了一股反共浪潮。而媒体对麦卡锡众多的言论都作了有闻必录式的报道,致使麦卡锡主义很快席卷全美国,引起社会的恐慌和人人自危。当时的媒体之所以这样报道,主要受纯客观主义新闻原则的影响。根据这一原则,即使记者明明知道麦卡锡在撒谎,他们也要把这些谎言如实告诉公众,让公众自己去判断真伪。当时《纽约时报》还说,对这些不实新闻的救治之道,在于读者自己的分析和批判。

时至今日,新闻从业者早已对客观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找到了修正纯客观主义的方法,即记者除了客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外,还有必要给读者提供与此相关的特定的环境和条件,即新闻背景,以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做出分析和判断。《刺》文中,对杜志浩的人物背景介绍,其个性特点的呈现使其在于欢案中的非常行为变得顺理成章,让读者感觉报道更加可信。再有,对当地多家企业借高利贷的背景材料则使这起由高利贷引发的于欢案具有了代表性和典型性,反映了于欢案发生的当时当地特定的社会环境。这两部分背景的交待,都让读者认识到于欢案发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使新闻更加真实、新闻报道的意义也更加深刻。从这一意义上说,新闻的真实是本质真实、整体真实和细节真实。要做到这一点,不能靠有闻必录,而是要更多地依靠记者对背景材料的甄别和选择,从纷繁复杂的调查采访的材料中选出最能表现新闻主题、最能反映新闻本质的材料,以达到无限接近客观事实的目的。

结语

新闻背景的恰当使用,让报道分量更重、更有意义,但如何选择背景材料却能考验记者的眼光、体现一个记者对新闻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如果背景材料运用得当,会为报道增色提神;反之,则可能分散主题、弱化报道。因此,记者在使用背景材料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平时多练内功,提升综合素质,提高认知水平,这样面对背景材料时才更知道如何取舍。二是在呈现背景材料时,语言表达上要把握分寸、有所克制。《刺》文中有关杜志浩的背景材料的运用,就是把相关事实一一呈现出来,但不给予过多解释或评判。这既是对读者判断力的尊重,也是记者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因为记者虽有“杂家”“万金油”之称,但终归不是专业人员,更不是各个领域的专家,理性选材、克制表达有助于记者给自己留有余地。三是新闻报道还是要以报道最新的事实为主,背景材料的作用只作衬托、解释最新事实,其篇幅不宜过多,不可喧宾夺主,淹没了主要事实,因此在选择背景材料时要精巧、经典,最好能够以一当十。

[1]高钢.新闻写作精要[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195.

[2]徐国源.当代新闻采访写作:第4版[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28.

[3]喻发胜.宏观背景与新闻角度对新闻价值的影响[J].江汉大学学报,1997(2):95.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背景材料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材料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