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口语语法的分布及特点研究

2017-03-09 14:56陈振艳
关键词:补语语体省略

陈振艳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64)

现代汉语口语语法的分布及特点研究

陈振艳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64)

从语体的角度研究现代汉语口语语法,梳理口语语法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构式语法理论等分析口语语法的特点。

口语语法;语法分布;语法特点

语体是语言的功能变体,根据交际的媒介一般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但这两个术语表达的范围不是很清楚。冯胜利(2015)将汉语语体分为口语非正式语体、书面正式语体、文艺庄典语体。冯胜利提出了“交际要素对语体形式的激活”、“语体不同语法不同”、“时空别体”的一系列观点,王永娜(2015)则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交际因素”、“语法因素”、“时空特征”的语体鉴别方法。以交际的标准、语法的标准、时态的标准为依据可以发现,汉语口语语法形式在句法、短语、构词层面均有分布。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口语语法形式在多种语法形式上都有分布,但不能反过来说这些语法形式都是口语语法形式。因为在有些语法形式上,书面语体和文艺语体也有分布。如类固定短语、插入语等,既有适宜于口语语体的类别,也有适宜于书面语体的类别。一般插入语像“谁说不是呢”“你看你”等表达口语语体,而像“据调查”“据统计”“众所周知”等插入语则表达书面语体。类固定短语如“不胖不瘦”“一时半会儿”等表达口语语体,而“奔腾而来”“闭口不言”“眉眼如画”等则表达书面语体。①

汉语口语中有很多为说母语者习焉不察的口语语法形式,其整体意义在字面意义之外。但这些语法形式琐碎庞杂,不成系统,文章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其分布,并根据相关语言学理论概括其特点。本文例句来自于各类相关文献和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 网络版)、语料库在线以及日常口语观察积累。

一 口语语法的分布

(一)省略句

朱德熙先生认为“所谓省略指的是结构上必不可少的成分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没有出现”,“省略的说法不宜滥用,特别是不能因为一个句子意义上不自足就主观地说它省略了什么成分”,“从原则上说,省略了的成分应该是可以补出来的”。[1]吕叔湘先生也指出“从前有些语法学家喜欢从逻辑命题出发讲句子结构,不免滥用‘省略’说”。[2]张斌先生进一步指出“从语法分析三个平面的角度看,语言的句法、语义以及语用平面都存在成分隐略的现象”,“必须区别不同平面,可以将句法上句法成分的隐略现象称为‘省略’,将语义平面上语义要素的隐略称为‘隐含’,将语用上某些语用意义的隐略称为‘暗示’,从而将以往统称为‘省略’的现象区分开来,分别考察”。并提出了省略认定的句法标准:“只有那些句法结构上必不可少的成分没有出现才是省略;不把省去的部分补上句法结构就不完整,或者虽然句子也能成立,但已不是原来所要表达的意思了”。[3]汉语中是否有宾语、定语、状语的省略,学者们看法有分歧。张斌先生认为汉语中不存在宾语、定语、状语的省略。认为语义上可以补,句法上不必补。[3]

根据以上标准,梳理出以下汉语口语省略句的类别:

1.主语的省略。

甲:你什么时候到南京来的?

乙:( )昨天来的。

2.谓语的省略。

四个人(住)一间房。

3.其它句法成分的省略。

妈妈,杯子打碎了。谁打( )的?(补语的省略)

那这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当然是坏的( )了。(定语中心语的省略)

大家听口令向前迈步。先( )左脚,再( )右脚。(状语中心语的省略)

4.综合省略。

请上车买票。(买)一张(到)动物园(的票)。

5.特殊省略。歇后语、名句的省略。

你真是狗咬吕洞宾( )! 他们两个是心有灵犀( )。

6.介词的省略。

赵主任( )什么事情都很认真。你( )前头带路!

(二)紧缩句

紧缩句是一种以单句形式表达复句所表达的语义逻辑关系的特殊句式,它处于“单句——紧缩句——复句”的连续统上,而且随着语言的发展有可能会紧缩为动补式。其主要特征是由前后两个部件构成,句中没有语音上的停顿,语义上前后件之间表达的是逻辑关系,有些句式还具有一定的语用意义。紧缩句内部也处于连续统上,而且遵循形式越小越不礼貌、表达的感情越强烈的原则。如“你爱来的话就来,不爱来就不来。/你爱来就来不爱来就不来。/你爱来就来不来拉倒。/你爱来不来。/你爱来来。/爱来来。”[4]

学界对紧缩句有多种分类,现根据结构形式做以下分类:

1.有成套关联词。

就是烧成灰我也能认出他。再怎么说也是亲戚。

2.有单个关联词。

我死也不走!党叫干啥就干啥。想笑又/却不敢笑。

3.没有关联词。

你不说我说。小王有病没来。有鼻子有眼的。骗你小狗。

4.前后呼应。

谁来晚了罚谁。什么贵买什么。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

5.谚语、格言等习惯用法构成。

兔子不吃窝边草。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三)追加句

“追加”是指说话者在完整的句子表达后,顺势自然地在句末添加追补原句中某些句法成分的特殊的口语类型。追加句具有强烈的语用色彩,具有不耐烦、不屑、吃惊、着急、害怕,或是急于说明情况、解释澄清,或是急于了解情况等语气。根据追加的句法成分,可以将追加句分为以下类型:

1.追加主语。

你怎么走得这么慢呀你![1]你就算了吧你。

2.追加谓语。

你看什么看? 你想什么想!

3.追加状语。

你怎么走得这么慢呀怎么![3]你就得了吧就!

4.添补性追加。

怎么了? 你怎么了?妈, 别着急, 有点什么事别着急。

(四)感受程度补语

“感受程度补语”[5]要求补语前面的动词必须是表示心理感受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想”“气”“吓”“贵”“便宜”“丑”“美”“喜欢”“讨厌”“撑”“高兴”“累”“舒服”“忙”等,而补语为“极、很”和表虚义的“透、慌、死、坏、晕”等,以及非常口语化的“不得了”“(发)疯”“呆”“毙”等,此外还有一些动词“跳楼”“上吊”等也可以充当这种结构的补语,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如:

1.动词和补语直接结合。

警察一来,他吓慌/坏了。

想死我了。

2.形容词和补语直接结合。

我们快忙晕了。

美死你了!

3.动词+得+补语。

喜欢他喜欢得不得了。

黑呼呼的, 吓得我要死。

4.形容词+得+补语。

人家高傲得很!

累得我一动都不想动。

以上四种类型都分为两个小类型,一是不带宾语的,二是带宾语的。

(五)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由固定的不变部分(常项)和可变部分(变项)构成,常项是固定格式的标志,反映了“格式”的结构特点和语法意义,而变项是灵活自由的,可以根据格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等要求插入合适的自由成分。汉语的固定句式,具有很强的固定性、生成性、独立性,表义能力强,使用频率较高, 有独特的表达功能,在汉语口语表达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从空位数量上将固定句式分类如下:

1.格式中只有一个空位置的,如“都Np了/还……呢/就知道……/亏你……/那得看……/难怪……/到底是……/……倒好/……什么劲儿/……到家了”。

2.格式中有两个空位置的,如“V1 多少V 2 多少/多少A也得B/A也不是,B也不是/不A是不A/早不A晚不A/X 什么X/X就X吧/你说A不A啊/别N N的”。

3.格式中有三个及以上空位置的,如“VOV 的/X 是X,Y是Y”。

(六)倒装句

1.主语倒装。

怎么了,你?快走啊,你们! 出来吧,你们!

2.宾语倒装。

他谁都不相信。我哪也不去。(宾语为疑问代词)

她一点苦都吃不了!他一个人都没找到。(宾语前面有“一”,后面有 “不”)

3.补语倒装。

怎么这么慢啊,他跑得!都岔气了,笑得!

4.状语倒装。

十二点了,都。她生病了,好像。

5.连谓结构倒装。

吃点儿饭,到食堂!买点儿菜,到街上。

6.中心语倒装。

给同学讲课,王老师还在。 借什么?小说,我要借一本。

(七)无主句

无主句是非主谓句的一种,是指根本没有主语的句子。无主句在口语中应用非常广泛,如“下雨了!/蛇!/开会了!/到站了!/操场集合!/随手关门!/是风把门吹开了。/是我的错!/祝你生日快乐!/有电!危险!”。

(八)类固定短语

类固定短语语音上以四音节为主,音节节奏不太紧凑;结构上具有格式的限定性;意义上具有表意的双层性,即既具有格式意义(由常项规定),又具有具体意义(由变项规定),且其整体意义不是其组成部分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使用上具有强大的生成性和高频性;使用起来更像一个固化词,较多在口语环境中出现的一类短语。根据音节的多少,类固定短语可以分为四字格和非四字格两大类。前者比重较大,根据常项和变项的位置特点可以分为:

1.一三音节为常项,二四音节为变项。

(1)常项为数词或包含数词,如“半A不B(半死不活/半新不旧/半懂不懂)一A 半B/一A 一B/ 半A半B /七A八B /三A两B/一A百B/一A二B/”。

(2)常项为方位词,如“东A西B(东拉西扯/东拼西凑)南A北B/前A后B/左A右B/上A下B/先A后B/左A右B”。

(3)常项为相同语素,如“成A成B/无A无B/不A不B/自A自B/小A小B/大A大B/多A多B/非A非B/能A能B/可A可B/屡A屡B/且A且B/人A人B

(4)常项为相反或相对语素,如“出A入B/长A短B/春A秋B/此A彼B/大A小B/风A浪B/红A绿B/紧A慢B/龙A凤B/男A女B/似A不B/似A非B”。

(5)一般格式,如“添A加B/飞A走B/断A残B/翻A倒B”。

2.二四音节为常项,一三音节为变项。

(1)常项为数词或包含数词,如“A三B四/A七B八”。

(2)常项为方位词,如“A东B西/A南B北/A前B后/A上B下”。

(3)常项为语义相近语素,如“A头B脑/A家B户/A头B面/A眉B眼/A皮B脸/ A腔B调/A声B气/A模B样/ A心B胆 /A心B肺/A子B孙/A魂B魄”。

(4)常项为相反或相对语素,如“A长B短(夜长日短)/A天B地/A红B绿/ A男B女/A死B活/A山B水/A红B绿/A龙B虎”。

3.二三音节为常项,一四音节为变项,如“A而不B(甜而不腻/肥而不腻)/A不择B/A不胜B/A不可B/A乎其B/A上加B/A无可B/A中带B/A中有B”。

4.一二音节为常项,三四音节为变项,如“不可AB”。

5.一二音节为变项,三四音节为常项,如“AB百出”。

6.一二三音节为常项,第四音节为变项,如“越来越A”。

7.一字支撑型,如“A 有BC(恶有恶报) /AB有C”。(心中有数)

8.非四字格的类固定短语,常见的有:

(1)由四字格的某些格式化用而来,如“东A西(A)B(东一档西一档/东看看西逛逛)/左A右(A)B(左一瘸右一拐/左一拳右一拳/左一巴掌右一巴掌)千A万(A)B(千不该万不该/千滴血万把汗)”。

(2)只能生成非四字格的格式,如“一A不如一A(一年不如一年/一代不如一代/一个不如一个)/A一量B一量(青一块紫一块/深一脚浅一脚/冷一口热一口/长一声短一声)/A 不A,B 不B(年不年节不节/死不死活不活/人不人鬼不鬼/男不男女不女)”。

(九)插入语

插入语外延和内涵的界定,语法学界还没有取得一致。综合各家观点,插入语指地位独立,不与句子的直接成分发生结构关系,口语色彩强,插入句中表示某种附加意义和感情,位置灵活,可出现在句前、句中、句末,在语义和语用表达上有重要作用的一种特殊的语用成分。从有利于对外汉语口语语法教学的角度,本着简明、易用的原则,这里采用显明义插入语和隐含义插入语的分类[6]。显明义插入语指其整体意义是其字面意义的相加,可以由字面意义推知;隐含义插入语指其整体意义不能由其字面意义推知,而是具有其他隐含意义。

显明义插入语有:不瞒您/你说、说实在的、按理说、不客气地说、说句公道话、说真的、老实说、看起来、依我看、你想、顺便问一下、拿……来说、没想到、瞧、看、不管怎么说、说心里话、可见、听你这么一说、这么说来、就是说、这么说吧、没错儿、没事儿、实话告诉你、不用说、说句不好听的,等等。

隐含义插入语有:真是的、别提了、对了、再说、你不知道、你还别说、话又说回来、保不齐、敢情、往少里说、说到底、怪不得、谁说不是呢、我说呢、说得也是、瞧你说的、谁说的、不是我说你、丑话说在前面、你看你、真有你的、我说什么来着、闹了半天、可不是、谁都知道、谁知道啊、说白了,等等。

(十)口语惯用语

惯用语是与谚语、歇后语、成语相并列的一种熟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语言习得的中心”,“达到地道表达的关键”[7]。结构上具有固定性和灵活性;语义上具有整体性、双重性;语用上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情感倾向和丰富的文化蕴涵。字数上,二字格到多字格不等;结构上,有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动宾结构等,以三字格和动宾结构为主要形式。现从结构固定和灵活来划分类别,结构固定是指中间不能插入其它成分,在句子中作为一个固定词组来使用;结构灵活是指具有可拆分性、可调换性和可扩展性,或结构中间可以插入其它成分,或构成成分可以调换位置,或惯用语动词可以重叠。

结构固定,如“吹牛/装蒜/买账/放羊(二字格)笑面虎/走后门/ 碰钉子(三字格)喝西北风/ 鸡毛蒜皮/后娘养的/有两下子(四字格)勒紧裤腰带/吃饱饭撑的/碰一鼻子灰(五字格)八字还没一撇/雷声大雨点小/好心当驴肝肺/鸡蛋里挑骨头(六字格)横挑鼻子竖挑眼/哪壶不开提哪壶/死马当作活马医(七字格)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八字格)跑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九字格)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十字格)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十二字格)”。

结构灵活,如“卖关子(卖了个小关子)/摆架子(摆官架子)/拖后腿(拖了大家的后退);放暗箭(暗箭放了一次又一次)/翘尾巴(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开绿灯(开开绿灯)/享清福(享享清福)/啃硬骨头(啃啃硬骨头)”。

(十一)“的”字短语

王永娜(2015)论证了“‘VN 的( N)’主要用于非正式交际,其组成要素口语性高,具时空化特征强,具有较强的口语非正式语体功能”。“VN 的( N)”是 “的”的短语中的一个类型,其它“的”字短语也具有与其一致的口语语体功能。如“修车的、送报的、送牛奶的、戴帽子的、红的、红红的、吃的、用的、那位穿红裙子的,等等”。

(十二)口语语气

这里的口语语气,不涉及任何语气词和语气副词,只是由于说话人口气的不同造成了同样的句子有不同的语义、感情倾向、态度或意向。严格来说,口语语气并不是口语语法的一个类型,但是由于其在口语里应用普遍,而且具有其它口语语法类型的共性:句子的真实意义在字面意义之外,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所以把它也列出来,作为对外汉语口语语法教学的一个分支点。

(1)甲:他对你好吧?乙:哼,好的很!

(2)小明:“妈妈,我不想睡觉,我要看电视!”妈妈:“我让你看!我让你看!”

(3)你好好打你的游戏,跟你的游戏过去吧,我走了!

(4)再偷东西看我不打死你!

二 汉语口语语法的特点

(一)整体性

构式语法理论是Goldberg提出的,其对构式下的定义是“当且仅当C 是一个形式-意义的结构体FI,SI, 且C 的形式(FI) 或意义(SI) 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 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时,C 是一个构式。”构式语法的基本思想是(1)语言是形式和意义及功能密不可分的结合体,语言中的每个构式都是形式、意义的匹配或形式与功能(包括意义)的配对;(2)构式的形式与意义的关系都是约定俗成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不可预测性,无法用常规的语法规则和意义组合规则来加以解释(严辰松,2006),重视语言中的半规则和不规则结构;(3)构式是“学会的”,构式不是推导出来的,所以需要学习;[8](4)构式具有习用性。汉语口语语法都可被视为构式,都是形式-意义/功能的结构体。在口语语法教学中,应该突出其整体性,以其整体形式与语义、功能相配,以形成一个交际单位,适用于不同的交际环境。

很多汉语口语语法类型如固定格式、类固定短语、插入语、口语惯用语等,其意义都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整体性。固定格式“你是你,我是我”(x是x,y是y),并不简单表示“我们俩是不同的人”之意,而是表示“我要与你划清界限,我们俩的关系没你说的那么好”之意;固定格式“面包就面包吧”(x就x吧),表示面包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选择面包有将就、迫不得已之意;类固定短语“东看看西逛逛”,表示这边看看,那边逛逛,即随意的看看逛逛之意;插入语(主要是隐含义插入语)“火车得晚点到什么时候啊?/ 谁知道啊”,并不表示问对方有谁知道,而是表示“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其他人谁知道”;口语惯用语由于都具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所以更需要从整体上去理解,“碰一鼻子灰”比喻想讨好结果落了没趣,“吃闭门羹”比喻串门时,主人不在家,被拒绝进门或受其他冷遇。

(二)文化内涵丰富

汉语口语语法之所以称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关键在于其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古老的文化渊源,丰厚、悠久的文化传统为汉语口语的取材提供了不尽的活水源头。如省略句招呼语“吃了吗?”“哪里去?”“干什么去?”,并不是要探听对方的隐私,而是要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吃了吗?”是中国人的“吃”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口语惯用语如“开场白”“炒鱿鱼”“跑龙套”“东道主”“空城计”“三八线”“替罪羊”“吃豆腐”等,有的来源于各行各业,有的来源于古代文献,有的来源于其他国家或民族,有的来源于地方方言等,[9]“狗腿子”“落水狗”“看门狗”,跟中国文化中狗身上卑贱、恶劣的文化色彩有关,而“鲤鱼跳龙门”跟中国的龙文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有关。

(三)对语境的依赖程度高

汉语口语语法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其他语法要高,离开一定的语境,即使是母语为汉语的人,也很难解释其意义是什么。如省略句 “鸡不吃了”,紧缩句“爱谁谁”,固定格式“亏你……”“难怪……”“……什么劲儿”,插入语“谁说不是呢”“保不齐”等,都需要将句子补充完整,置于一定的语境下才能理解,否则面对一个裸词或孤立的格式是很难给外国学生阐释清楚其含义的。

汉语口语语法对语境的依赖程度高还表现在有时同一语法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示的意义也不相同。如固定格式“……可好”。

(1)班长常跟我们讲:对同志要象春天一样的温暖,你可好!(贾六《雷锋》)

(2)这一折腾可好,他余洒度说话更没有人听了,那些刁兵还敢当面顶撞他。(吴振录《山帅》)

(3)这下可好!(杨楠《苦恼的小宝贝》)

(4)因为小布头一点儿也不害怕,他想,这一下可好了,可以到海底去瞧瞧了。(徐劭《小布头掉进了大海里》)

(5)你这一来呀,可好啦!

(1)(2)(3)中的“可好”,表示对方做的事情或事情发展的态势,没有向着说话人期待的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心理预期相反的方向发展,以致事情变得比较糟糕或站在说话人的立场看比较糟糕。(4)(5)中的“可好”,表示对方做的事情或事情的发展正符合说话人的心理期待,向着说话人心理预期的方向发展,事情变得比较顺利。

(四)有浓郁的语用色彩和语言的主观性

汉语口语语法之所以成为“汉语地道表达的关键”,还在于其本身在交际中体现出的或显明或容易意会难以言传的语用特色,具有鲜明浓郁的语用色彩。如口语惯用语“笑面虎”“马屁精”具有贬义色彩,紧缩句遵循形式越小越不礼貌、形式越小表达的感情越强烈的语用原则,固定格式“x 就x吧”(没有就没有吧/方便面就方便面吧/考不上就考不上吧)突出了说话人失望、无奈的情绪,固定格式“亏你……”(亏你说得出口/亏你笑得出来/亏你想得出)含有说话人强烈不满和否定的情绪,饱含语气的句子“你可真是太贴心了,把人杀了还送口棺材,一条龙服务啊!”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省略句“一张动物园”与完整的句子“请给我一张到动物园的票” 相比也凸显出不礼貌、人际关系距离远的意味,插入语“实话告诉你”含有说话人坦诚相待的意思,类固定短语“贼头贼脑”“人模狗样”具有贬义,倒装句“怎么了,你?”凸显问话人的好奇、疑问的情绪,等等。语言的主观性指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表现的成分,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Lyons,1977:739)如固定格式“都N p了”(都大姑娘了/都三十了),不仅仅在叙述一种变化或新情况的发生,而且还附加了说话者对这种客观变化或新情况所达到的程度的看法。[10]。

除了以上四个特点外,汉语口语语法结构上还具有凝固性和灵活性,有些类型还具有语义的双层性等特点。

注释:

① 具体论述见笔者的《成语和类固定短语的语体鉴别及语体动因分析》《插入语的语体表现及语体成因分析》.

② 来自汪 萍.《现代汉语口语表达中的“倒装”和“追加”》.《剑南文学》,2011年著,第85-86页,并做修改.

[1]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20-221.

[2]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A].汉语语法论文集[C].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34.

[3] 张 斌.现代汉语语法分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61-264.

[4] 王红明.紧缩句研究[D].吉林大学,2007.

[5] 邱冬梅.口语中普遍而又特殊的补语类型——感受程度补语[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10):59-62.

[6] 王秀娟.插入语和对外汉语口语教学[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6):192-193.

[7] 刘正光.惯用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与意义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01(1):93-97.

[8] 陈满华.构式语法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4):64-70.

[9] 谭 宏. 汉语惯用语特征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1):68-69.

[10] 王 红. 副词“都”的语法意义试析[J].汉语学习,1999(6):59.

A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oken Language Grammar in Modern Chinese

CHEN Zhenyan

(Zhengzhou Shuqing Mdedical College, Zhengzhou 450064,China)

A research has been made on the grammar of spoken language in modern Chinese from the view of style. The paper combs the distributions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oken language grammar based on construction grammar.

the grammar of spoken language; grammar distribution;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2016-09-06

2016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口语语法教学研究”(SKL-2016-1022);河南省教育厅201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性计划“汉语口语语体用语的鉴定、分布及语体动因研究”(2017-ZZJH-589);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汉语口语语体用语的鉴定、分布、句法语义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2016〕-JKGHB-0371)。

陈振艳(1979-), 女,河南睢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及跨文化非言语行为。

H146.3

A

1671-1181(2017)01-0042-06

猜你喜欢
补语语体省略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中间的省略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
汉英补语对比研究
省略